先秦文学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330631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先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先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此前直至远古,涉及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至于狭义的“先秦”,则重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重要特性: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重要在文字产生此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重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

2、事祭舞)。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浮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注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重要创作者,她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承当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

3、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似,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2、自西周开始, 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体现对现实的关注。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体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上 古 神话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体

4、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结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自身”。二、神话产生的因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惊和无力,于是她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因素。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国内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但它们都不是神话的专书。山海经:国内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

5、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涉及国内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它对国内神话的传播和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阐明自然现象的神话2、人类对自然斗争的神话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1、在思想内容方面,国内神话传说一方面是缘故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国内上古神话作为初民的口头创作,塑造了一系列代表她们自己的利益和愿望的艺术形象。她们身上有着贵重的精神品质,体现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对抗精神3、艺术形式

6、:国内上古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成功的运用了幻想、想象和夸张等浪漫注意手法。、国内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性。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在周代后来迅速消灭,其主线因素乃在于: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有的神话被觉得“其言不雅驯”而被摒弃,有的被改造为信史,使神话历史化了。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当作是历史传说,一般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某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第五节 上古神话的影响1、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创作素材3、创作措施:积极的浪漫主义4、形象塑造:肖像描写的注重诗经第一节 诗经概说一、诗经的性

7、质:国内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05篇,另有6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 有目无辞。三、诗经的时代和地区:全书重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近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区,约相称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四、诗经的作者:作者涉及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第二节 诗经的编集一、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二、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

8、也有采集来的作品。三、删诗:诗经由孔子删选而成,是不可信的。但孔子对“诗”也许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也许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顿。第三节 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也就是朝廷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第四节 诗经的功用和流传一、诗乐功用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重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步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老式和

9、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老式的形成影响至深。春秋战国时期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奉劝,或以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十分普遍。二、四家诗 西汉时期,浮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昌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第五节 诗经的内容 一、 婚姻爱情二、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论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

10、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周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渐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她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三、农事: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并且产生了某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与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

11、、载芟、良耜,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有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四、燕飨:诗经中尚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重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注重血缘亲族关系,运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她题材的作品也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五、怨刺:变风、变雅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伦理轨道后

12、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蕴藉的作品。而当国政变乱之世,便也有某些直吐怒骂之作产生,这些作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其特点是“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 六、战争徭役: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体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具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第六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

13、程碑。二、赋、比、兴的手法诗经艺术特性的重要标志。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发明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它们启动了国内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三、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构造,不仅便于环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并且在乎义体现和修辞上,也具有较好的效果。第六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老式从诗经开始,显示出国内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抒情诗成为国内诗歌的重要形式。二、“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诗经体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14、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体现手法。同步,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同样,被用来作为倡导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国内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和发展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阶段叙事(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老式的基本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叙事散文的发

15、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着的春秋是国内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典型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初期历史散文的特性。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国内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种新的阶段。()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重要记叙的是战国时

16、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二、尚书1、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后来称尚书或书经,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重要是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重要典型之一。、尚书的来源、作者、和结集尚书的来源非常古远,在殷商时期也许就已有了辑成尚书的文献。这些文献的作者,多为各时代的史官,她们将帝王、大臣的言论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原始的尚书。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3、尚书的文体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即帝王和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之类。4、尚书的语言

17、及艺术成就尚书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古奥典雅,但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构造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旨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三、春秋、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浮现的春秋,是鲁国史官所整顿修订的鲁国的纪年史,孔子对其做过删改和修订。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步兼及周王室和其她诸侯。属于记事体。、春秋的内容和与记事方式春秋的重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她诸侯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

18、事行动的记录。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提纲式的记录,条陈清晰,言简意赅。从文学的角度看,春秋记事的语言简洁、精确,用词谨严,没有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的语句,为人们提供了提炼语言的措施。 3、“春秋笔法”与春秋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体现作者强烈爱憎的笔法,即所谓的“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由“春秋笔法”可以看出春秋重要的思想倾向,即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的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裔史传文学所继承。第二节 左传一、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

19、史也。”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但是建构的是自己框架,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三、左传的思想左传作为一部直录式的史书,它直言不讳的通过记事十分鲜明的体现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正是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它成为儒家典型之一,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残暴荒淫的行为。、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左传作者予以热情的赞扬。3、注重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是左传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 4、左传对战争的记写中体现出先进的军

20、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既注重战争的性质,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又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5、左传中有关灾祥、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结识能力的标志。 左传的思想倾向是在它丰而祥备的记事中自然流露的。虽然作者也借助“君子曰”、“仲尼曰”直接讲论某些事物,作出“礼也”、“非礼也”的判断,但在多数状况下,左传作者的爱憎、是非以及历史观是通过生动具体的记事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而“君子曰”作为体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一种的方式,对后世故事和史书的写作均有影响。四、左传的文学成就1、左传的叙事艺术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如下几种特性

21、:(1)左传在叙事构造方面一般准时间的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成果的全过程,但倒叙、预序、追叙和补记的手法也使用频繁。(2)左传叙事,往往注意完整地论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左传叙事视角时有转换。(4)左传叙事长于将史实与神化传说、历史传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有许多有关占卜和释梦的记录。通过丰富的想象,作者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以丰富历史的内容。、左传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人物描写有如下几种特性:(1)统治集团的成员是左传描写的重要对象。特别是成就卓著的国君和执政大臣,在她们称霸、当政或任职的若干年内,左传留下了她们所作所为的生动记录。(2)由于受编年体构造和分年记

22、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重要是通过度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积累型”: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种人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闪现型”:仅写一件事情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体现出其性格特性。(3)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人物性格丰富、复杂,有变化。(4)开始使用了描写情节和细节的手段。细节描写是左传中写人的重要手法。概括的说,左传善于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在记事中写人,在写人中记事;描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用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性格与时代的政治原则(“礼”)密切有关,体现为明显的伦理倾向。这些特点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左传的语言()记述语言精确精练,生动而

23、富于色彩,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性,外交词令和议论、谏说之辞论证严密,言语洗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无论论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于修辞方面都大量的运用了比方的手法,并采用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 、左传的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进一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善于抓住战争中的重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第三节 国 语一、国语的成书、体例和思想内容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据司马迁、班固、韦昭言国语是左丘明在失明后来将其编著左传剩余的资料略加整顿、汇编而成。成书约在战国

24、初年。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国语重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二、国语的文学成就1、国语以记言为主,以记事为辅。国语的记言,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周详缜密,又有诸多口语化和通俗化的色彩。由于其内容来源不一,因此,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平并不一致。2、国语已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在体裁上向纪传体过渡,在叙事中塑造了某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国语有的叙事还运用了风趣和滑稽的手法,达到了批评和挖苦的目的,写得活泼有趣。有的场面描写采用了夸张渲染手法,着意制造氛围,显得十分火热。第四节战 国 策一、战国策的成书战

25、国策是一部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重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西汉刘向修订成书,共3篇。 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1、民本思想。2、明显的“贵士”的倾向。、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重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奉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予以充足肯定。5、从思想线索上看,战国策艺术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机智灵活的论说措施和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语言艺术。2、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铺陈夸饰、排比骈偶、博引史事)、细致传神的描写技巧(人物形象的塑造)。战国策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均有鲜明生动的描写,特别是

26、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故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战国策在写人上,浮现了一种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此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着重渲染氛围。 4、寓言故事。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轨迹1、写作内容从直观地记言记事向形象地描摹事态人情演进。(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体现手法从单纯实录向合理夸扮演进

27、。(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3、语言表述从简朴向复杂演进。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语言简而短,略具叙事、记言的基本要素。左传:语言典而美,能建构完整的体例。国语、战国策:语言庞而纵,极尽纵横议论之能事。、感情抒发从隐寓式向明朗化演进。甲骨卜辞、铭文:不需要感情。尚书:记载人物的语言流露感情,不是作者之情。春秋:私人著述,“春秋笔法”。左传:鲜明的情感抒发。5、体例编制从零散向统一演进。(尚书记言-春秋编年体提纲左传成熟编年体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晏子春秋传记文学)二、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2、先秦叙

28、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国内古代故事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褒贬分明、注重教化,多种叙事方式,人物描写基本手法,历史题材的注重)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窗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重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国内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第二期:战国中期

29、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种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重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重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方。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挣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项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种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进一步的成果。重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重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第二节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及其思想二、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是反映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

30、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语言艺术方面(1)论语是初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2)有些话采用“比物连类”的含蓄手法。(3)论语记录孔子言谈,力求真实地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彩。2、人物的个性描绘: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语录体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成熟。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一、孟子与孟子孟子七篇重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二、孟子的文学价值1、从体制上说,孟子较论语已有很

31、大发展。这不仅是由于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并且诸多段落都环绕着一定的中心,构造完整,条理清晰,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方。有时是短小的比方,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3、善设机辟,请君入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第四节 庄 子一、庄子 今本庄子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通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一般觉得庄子内篇思想一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当出自庄子手笔,而外篇和杂篇思想倾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且多为对内篇某一思想的演绎和发挥,当为庄子门人和后学

32、所作。但从总体风格看,内篇、外篇和杂篇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都集中体现了庄子一派的哲学。二、庄子的文学价值1、寓言为主的创作措施。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措施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语以自重,使自己的道理为她人所接受;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她人她物的言语。“三言”之中,寓言是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庄子的寓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揭发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挖苦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对一切功名利禄的追求。对抱负盛世和抱负人物的热烈追求和赞颂,宣扬一种自由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阐发庄子处世的哲学,多以平常生活中的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33、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3、形象恢诡的论辩。庄子说理不以逻辑推理取胜,而以比方、象征等形象的手法来取代抽象的说理,因此体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第六节 荀子和韩非子一、荀况与荀子荀子的散文特色1、论旨明确、绵密、严谨。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并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构造完整、全面系统、立意统一、论证严密。2、讲究修辞,富于文采二、韩非子 韩非文章的艺术特点1、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寓言的运用。开始故意识的系统收集、整顿、创作,辑为多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

34、、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这些故事重要取才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虚构和想象,但却构思精致、描写大胆、语言风趣,形象化的体现了她的法家思想和她对社会的深刻结识。第七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初期的语录体、对话体,后裔不乏类似之作。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国内说理文的重要模式。2、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对后裔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先秦的说理文,不仅依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毕,还灌输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后裔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寓言由一种艺术体现手法,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先秦说理散文的丰富多彩,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丰富了汉语的体现力,为国内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