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685307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智能驾驶控制单元行业发展概况一、 汽车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趋势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向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转变,域控制器通过集成多个ECU,减少车辆线束,有利于降低整车成本和软件开发难度,缩短整车集成验证周期。但由于不同车型平台对模块的空间布置有物理限制,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易受车型约束,难以大规模推广使用。未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向车辆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转变,围绕更大区域内的计算平台来进行搭建,以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计算平台作为基础,构建完整的软件系统。受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演变的影响,通过域控制器集成多个不同功能的ECU产品,单车装载ECU产品的数量将有所减少。拥有平台化产品供应能力及集成域控制

2、器设计研发经验的企业具有较强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预计将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式的发展趋势中受益。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提升,车辆所需要的传感器也越发多样化,为了应对不同的场景和保证车辆的安全保证,多传感器融合成为行业趋势。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对信息的多级别、多维度组合并导出有用的信息,包含图像信息、点云信息等,不仅可利用不同传感器的优势,还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准确性和鲁棒性。随着多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深度视觉算法和增强型学习决策算法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有效使得汽车感知系统形成互补,多传感器融合已成为众多整车厂商来提高自身智能驾驶能力的技术之一。但各个传感器原理、时延不同,难以做到时空同步,目

3、前部分企业采用后融合模式将数据形成相应特征,通过特征融合的方式完成时空同步,以降低数据融合的难度。前融合模式下,系统将所有传感器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在原始数据层面进行融合,再做目标筛选,能够提升特殊目标的识别率,提高感知系统的鲁棒性。前融合模式对软件算法,芯片算力和数据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前融合模式的优势仍有助于其在未来成为优选方案。传统的自动泊车方案以12个超声波传感器为基础,能够完成横向、垂直、斜向三种泊车动作,但由于适用场景单一,无法识别划线车位,且整个泊车过程无法可视化,用户体验较差。目前,自动泊车方案正从传统纯超声波方案向超声波+视觉融合泊车方案升级;视觉融合全自动泊车系统在使用超

4、声波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视摄像头的感知信息,使车辆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自动泊车功能的使用体验。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国内搭载APA功能的新车中,超声波与视觉融合泊车方案占比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68%上升至2022年1-5月的484%。2022年,超声波与视觉融合泊车方案有望超过纯超声波传感器方案,成为市场主流的自动泊车方案。二、 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十分乐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近几年里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不断扩大,到

5、2020年预计会达到4500亿元。技术更新更快: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更新更快,以满足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更加积极:政府现在正在积极支持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购买意愿增加: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愿意购买智能汽车,这也是智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智能汽车行业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非常乐观的,将为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性。推进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努力外,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尊重智能汽车技术,从而推动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智能汽车技术,需要消费者拥抱技术进

6、步,积极探索新技术,积极推动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消费者也应遵守智能汽车安全操作规范,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明的智能汽车使用环境。消费者还应积极参与智能汽车行业的研发,提出有效改进意见,以求得更好的发展。三、 智能汽车行业产业链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游企业包括感知、控制、通讯系统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芯片、雷达,地图等;中游企业包括执行系统制造业主要产品包括智能中控屏等;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服务业,科技型企业均能从中找到各自擅长领域作为突破口。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是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性能计算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以高度智能化方式实现自主环境感知、行驶规划决策和

7、车辆控制功能,是当前全球汽车市场交通出行领域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已成为各国家战略争抢的制高点,它将显著地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张。据统计,2016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为218亿美元,2021年增至617亿美元,2016-2021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3%。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各类互联网行业巨头的涌入,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随着智能物联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智能汽车行业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据数据显示,2016-2021年,国内智能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2021年受汽车芯片价格

8、上升,需求上涨影响,市场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长3129%。从细分市场规模来看,计算、功率电子以及传感器是智能汽车最主要的产品,其中计算部件是第一大细分市场,2021年的市场规模达到3746亿元,占总市场规模的3882%,其次是功率电子和传感器。目前智能增量部件技术路线不统一,技术要求高,因此其成本与价格较高,且多应用在中高端车型,价格昂贵,导致智能汽车行业渗透率较低,但总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的267%提升至2021年的95%,2021年中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204万辆,同比增长2216%。四、 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分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智能汽车的

9、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使传统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都面临重构。汽车智能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创新。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芯片将占高端汽车物料成本的20%以上,软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则将从目前的15%跃升至60%。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指出,要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汽车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强调要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推动5G、

10、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联网知识产权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车联网最大专利产出国。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7-2020年我国车联网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95%,预测2022年车联网市场规模达2771亿元。伴随着车联网技术的提升与市场规模的扩大,给智能汽车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基础支持。五、 智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智能汽车的技术进步将逐渐开启交通运输业的新趋势,智能汽车将其传感器所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对汽车进行精确控制,使之能够有效降低酒驾、超速等违法违章导致的交通问题,提升出行的便捷,实现智

11、能交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也能有效帮助现有运输业实现封闭路段下的自动港口、智能货运等革新。由于智能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涉及到通讯设备、传感器、计算机处理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市场潜力大的特点,也会使大量风险投资涌入该行业,使得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行业并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现象。但是,随着智能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也将会逐渐跟上其发展速度。目前,智能汽车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有望达到2800万辆,渗透率达到82%,这也意味着中国智能汽车的前景极为广阔。智能汽

12、车能够合理规划道路路线,调整驾驶模式节省能源,这也能加快推动2030年的碳中和目标。智能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国智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关键零部件成本将持续下探,叠加产业环境成熟和科技不断进步,预计到2025年,中国L2及以上智能汽车销量破千万辆,对应智能汽车渗透率达493%。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智能汽车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2016年起,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上升态势。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增至735亿元,相比2019年上升2189%。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破千亿。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461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2019年智能座舱市场规模达441亿元,预计2025年达1030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