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747372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1.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语文版(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

2、展思维。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口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背景介绍 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

3、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 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

4、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2.简介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仿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

5、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三、解题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雾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一“中

6、国人”和事件一“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

7、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8、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五、初读感知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 3.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

9、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4.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

10、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理解分析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

11、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

12、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4.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

13、,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鲁迅

14、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8.“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9.“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

15、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类、鉴真、商鞍、谭嗣同、李大钊等。 三、细读品味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

16、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4.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

17、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同学讨论后明确: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讴骗。(所有中国人) 5.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功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18、?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主题探究 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

19、赤心。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六、布置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10吴汉何尝杀妻教学目标 1.引用典籍一一否

20、定敌论的写法 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教学重点 驳论文的特点。教学难点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三国志中的曹操不同为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奸雄”一“英雄” 2.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O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

21、、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郁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

22、”,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初读感知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刻 死心塌地 典籍 给事 校 质朴 造次殊不知 3.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4.利

23、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三、课文研读 1.吴汉究竟杀没杀妻?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1)据后汉书吴汉传的记载:“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明确: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2)后汉书吴汉传中“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明确: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吴汉的家庭关系和夫妇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杀妻”之类的变故。 (3)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说:“汉但修

24、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明确:这段再次证明了吴汉夫人的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4)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从吴汉的为人来看,“杀妻”的可能性也极低。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以上四段文字都选自汉代的历史典籍中,不但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历史根据,而且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说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这四条分别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吴汉的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出来的剧本。

25、 2.课文用哪些证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一条证据是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 讨论并归纳: 课文引用了后汉记和东观记中的四则史料,证明了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的家庭关系正常,吴汉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但这些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而是在汉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吴汉杀妻的根据,如果吴汉杀妻,那么后汉书一定有记载,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没有杀妻,通过这样的演绎推论证明吴汉没有杀妻才最使人信服。 3.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完全是无中生有强加在吴汉的头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所谓“诬害”可从愚忠、诛连的封建观念上谈,

26、即人格独立,不该杀妻) 4.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口的是什? 明确:他想说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不必要照搬史实,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四、精读品析 1.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引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有关记载证明吴汉与王莽及女儿毫无关系,边引典籍边分析边讲道理,所引历史典籍一条比一条更有说服力。 所以从本文我们可以学到一种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何谓“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

27、,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 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必有记载,汉代典籍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顺带介绍与“演绎法”相对的是“归纳法”(即: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举例略。 2.本文的说理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是针对那种不顾历史事实,捏造情节而扰乱视听的现象而写的,作者说明语言逻辑性强,准确、鲜明,例如在介绍“吴汉杀妻”的情节之后,作者鲜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找不到”。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是”“并没有”“更没有”“并非

28、是”。读来令人无法辩驳。本文语言很讲分寸,如“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中的“有时”。 五、拓展迁移 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 11*大小猫洞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考考你的脑瓜子 1.兰兰经过某市时,正巧那里发生了大地震,为什么兰兰却安然无恙呢? 2.爷爷熟读兵书,可是每次下棋都输给别人,请问他用的是什么兵法? 3.有一次,老李买了一只

29、狗,买了一篮子骨头,他休息时,用一根5米的绳子将狗拴在路边树上,将骨头放在离狗8米的地方,但过了一会儿,他发现骨头被狗叼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均她坐飞机路过;C2兵来将挡;C3)狗在树的另一端,骨头在这一端时,它们相距8米。 二、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

30、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三、初读感知 1.字词积累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玲珑:精巧细致。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2.文章脉络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一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本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

31、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四、课文分析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

32、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个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

33、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5.“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 既然

34、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才是正确的。 五、细读品味 1.采用隐喻手法,思想内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顿开猫洞”的分析中,以猫隐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 一方面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

35、章中的,需要读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文章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以猫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写出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了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隐喻及隐喻的内容,也应该了解隐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这一手法的口的,即作者用这样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流畅的思路。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可谓思路流畅。

36、 3.本文语言生动。 本文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像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牛顿 (共和) 猫 楚国以人为本晏子 (民主) 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人”了。12

37、*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目标1.要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问题寻根究底。2. 学习话题的针对性。3.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2.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鼓励他们的好奇心。教学难点1.学会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敏锐的思维。2.真正养成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是宇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曾连续担任研究行星的权威杂志伊卡

38、洛斯的主编。1980年,他推出长达16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另外,他的著作伊甸园的飞龙布鲁卡的脑无人曾想过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竞赛的终结等书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还获美国普利策奖。二、你问我答,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读后想一想:你能结合课文提出哪些问题? (每桌发一张纸,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传上来,教师选择性读一些,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讨论交流,合作提高 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组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1.阅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题口是什么意思?讨论归纳:世上只要称得上是问题的,都表明对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价值,不管提问的

39、是成年人还是孩子。2. 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讨论并归纳: 作者是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学生很好奇,爱动脑筋,爱思考,常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但到了高中,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他们担心提出“傻瓜”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不提连续性的问题这一现象。 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 (1)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 (2)学生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 (3)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太低; (4)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回报,少数人会被贬为傻子或书呆子; (5)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常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 4.那么应该怎样对

40、待孩子的提问呢? 讨论并归纳: (1)如果对答案有想法,可以试着解答; (2)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查百科全书; (3)没有百科全书的,可以上图书馆; (4)鼓励孩子去发现答案。四、你言我语,畅所欲言 1.小小辩论会: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同意吗?为什么? 正方:世上没有傻问题。 反方:世上有傻问题。 要求:左右两大组各为正反方,双方选出一辩,二辩。 程序:一辩陈述本方观点自由辩论二辩总结陈词。 自由辩论时每位同学每次发言不得超过一分钟。 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评之后提出来的问题”,谈谈自己对“理解这个世界”的

41、渴望。 (或在成年人看来比较幼稚或让其感到莫名其妙或虽是常识但难以回答的问题)五、品味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1. 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2.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背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 3.再有几次像这样的经历,就又有一个孩子离开了科学。4.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讨论归纳: 1.“他们”是指那些幼儿园或一年级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天真,毫无顾忌,他们不会揣摩成年人对他们发问的态度,他们并不怕别人称他们的问题为“傻瓜式的问题”,他们没有听说过也不理解什么是“傻瓜式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毫无拘束地提一连串的问题。 2.

42、“他们”是指高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发问的兴趣,他们只会死记硬背最后的结果,把结果当成教条记诵,“事实背后的灵魂”指这个事实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如何去研究,如何得出结论的一系列过程,而这一系死过程是多么让人兴奋喜悦,但是他们与这发现的喜悦无缘,因为他们没有好奇心,不会发问。 3.作者非常痛心,“这样的经历”是指:孩子的提问被大人嘲笑,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他对科学再也不感兴趣了,再没有发问的兴致了,未来的科学将要断送在我们手中。 4.作者这里说的“聪明的、好奇的孩子”应该是指所有的孩子,作者认为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认真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孩子的好奇心要得到细

43、心的照顾、呵护和鼓励,而仅是鼓励还不够,还要给他们关键的进行思考的工具,谁把握住孩子的现在,谁就把握住了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六、总结归纳 1.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的? 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者先从儿童到青少年好奇心的变化这一现象提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呼吁呵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2.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作者先说儿童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接着作者分析了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在提问题上的不同,并指出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然后作者指出很重要的原因是成

44、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指出大人的这种所谓的无所不知其实可能是真的无知。作者然后说出孩子提出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并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七、师生共语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口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请你记住带上那把钥匙,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吧!下课啦,咱们来听个小故事吧: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

45、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

46、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

47、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3)一生跑上说:主持人请把手机借我用用好吗?我想现在就给姥姥打个电话,告诉她做饭时别把淘米水到掉了,用它冲厕所或浇花用。(电话内容略写)(4)一生说:主持人我们想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行吗?主持人:可以,大家欢迎!请看小品这又不是我家的大概意思是:学校男厕所便池堵了,水龙头又大开,水流满地。学生甲乙丙三人分别上厕所,看见

48、后又皱眉又骂,但都没有关水管,嘴里还念念有词,又说:“反正不是我家的。”旁白:“那又是谁家的呢?”主持人:看完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甲:刚才三个同学太自私了,公家的水也是大家的,流掉了多可惜,应该把水龙头关上。乙:上次我去厕所看见水龙头没关就主动关上了。主持人:我们给他鼓鼓掌,今后你们发现水龙头没关会怎样做呢?齐:主动关好。小记者:同学们,你们好!我想打扰一下,听说你们正在开班会,我想采访一下,行吗?主持人:可以。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通过参加今天的班会你有什么想法,请谈谈好吗?答:我要做节水的主人,不浪费一滴水。小记者:请这位同学谈谈好吗?答:今天参加班会我知道了节

49、约每一滴水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想把每个厕所都贴上“节约用水”的字条,这样就可以提醒同学们节约用水了。小记者:你们谈得很好,我的收获也很大。我还有新任务先走了,同学们再见!水跑上来说: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我“水伯伯”今天很开心,你们知道了有了我就有了生命的源泉,请你们今后一定节约用水呀!让人类和动物、植物共存,迎接美好的明天!主持人:你们还有发言的吗?答:有。生:我代表人们谢谢你,水伯伯,节约用水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动物:小熊上场说:我代表动物家族谢谢你了,我们也会保护你的!花草树木跑上场说:我们也不会忘记你的贡献!水伯伯:(手舞足蹈地跳起了舞蹈)同学们的笑声不断。主持人:水伯伯,您这是

50、干什么呢?水伯伯:因为我太高兴了,今后还请你们多关照我呀!主持人:水伯伯,请放心,今后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再见!4.主持人:大家欢迎老师讲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召开的班会非常生动,非常有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无比珍贵,愿同学们能加倍珍惜它,做到节约一滴水,造福子孙后代。5.主持人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6.活动效果: 此次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节约用水的道理,浪费水的现象减少了,宣传节约用水的人增多了,人人争做节水小标兵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

51、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

52、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

53、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2)(生):小兰告诉奶奶把洗菜水别到掉,留冲厕所用。(3)一生跑上说:主持人请把手机借我用用好吗?我想现在就给姥姥打个电话,告诉她做饭时别把淘米水到掉了,用它冲厕所或浇花用。(电话内容略写)(4)一生说:主持人我们想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行吗?主持人:可以,大家欢迎!请看小品这又不是我家的大概意思是:学校男厕所便池堵了,水龙头又大开,水流满地。学生甲乙丙三人分别上厕所,看见后又皱眉又骂,但都没有关水管,嘴里还念念有词,又说:“反正不是我家的。”旁白:“那又是谁家的呢?”主持人:看完这个小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