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

上传人:芭蕉 文档编号:177927726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5.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新型工程材料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总结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基本情况4二、 企业风险文化管理6三、 质量管理9四、 危机管理14五、 风险隔离与组合16六、 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17七、 董事会21八、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企业目标的关系23九、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标准24十、 人力资源的特点及管理过程24十一、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28十二、 战略风险的应对33十三、 战略风险的含义及分类35十四、 流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估41十五、 企业业务流程管理44十六、 公司简介46十七、 产业环境分析47十八、 必要性分析48十九、 项目风险分析4

2、8二十、 项目风险对策51二十一、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53劳动定员一览表53一、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投资人xxx(集团)有限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三)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19.00亩。(四)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五)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7780.5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313.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15%;建设期利息157.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2%;流动资金1309.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3%。(六)资金筹措项目总投

3、资7780.5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569.73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3210.81万元。(七)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3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0573.60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773.8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6.83%。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38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066.18万元(产值)。(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2667.00约1

4、9.00亩1.1总建筑面积23543.06容积率1.861.2基底面积8233.55建筑系数65.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19.702总投资万元7780.542.1建设投资万元6313.572.1.1工程费用万元5439.19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707.512.1.3预备费万元166.872.2建设期利息万元157.332.3流动资金万元1309.643资金筹措万元7780.543.1自筹资金万元4569.733.2银行贷款万元3210.814营业收入万元130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0573.606利润总额万元2365.197净利润万元1773.898所得税万

5、元591.309增值税万元510.1310税金及附加万元61.2111纳税总额万元1162.6412工业增加值万元3995.5413盈亏平衡点万元5066.18产值14回收期年6.38含建设期24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16.83%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198.07所得税后二、 企业风险文化管理风险管理的一个最“软”但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将风险整合到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中。最明显的是,必须将风险看作企业策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目标中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的主要举措中也应该包括风险评估和降低风险的策略。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可能对它的成功起非常关键的决定作用。相应地,风险

6、文化也将决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成功程度。如果风险意识薄弱,那么雇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他们在其中的角色就所知甚少。这样的文化会削弱管理风险的努力,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失误。相反,如果风险管理被看作日常经营的一个中心部分,那么这家企业就有可能有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在起作用。这样的环境才会使真正有力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应该有一种对企业风险管理认识一致、期望一致的文化。良好的企业风险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标准,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高生产力和降低经营风险。风险管理取决于企业各级员工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通过风险文化得到加强,也可能因过分强调短期利润而受到阻碍。企业应该在各级职员中强调风险意

7、识。增强风险意识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积极地辨识企业的主要风险;认真思考他们负责的风险会产生什么后果;在内部传达这些风险,确保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在一个有风险意识的环境里,大多数风险问题都应该在它们成为重大问题之前就得到妥善处理。增强企业内部风险意识的组织流程和举措有很多种。其中最成功的5种是:在企业上层确定基调、提出正确的问题、将风险分类、提供风险知识培训、使薪酬与风险挂钩。以下是详细解释。1、在企业上层确定基调在风险管理中,关键在于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首席执行官的参与。风险管理的某些方面跟人的本性是相背离的。人们非常热忱地谈论市场营销或产品的成功,谈节省成本,但他们一般不那么热

8、衷于讨论实际的或潜在的损失,尤其是与他们自己的业务相关的可能损失。首席执行官必须动用权威,完全支持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制度,付诸行动。首先在报告、会议、论坛上强调风险管理是企业的第一优先事项。更重要的是,首席执行官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承诺。首席执行官是否积极地参加风险管理会议?企业是否分配了适当的预算来支持风险管理?高级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参与了企业的主要决策?一个业绩优秀的员工若违背了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受到何种处理?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对上述问题应该作出反应。2、提出正确的问题高级管理人员也许无法对每一个问题都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是正确地提出问题却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应该提出以下4个

9、方面的关键问题。(1)我们承担了风险,能否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果一个部门的业务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增长或盈利,它所产生的风险属于什么类型?(2)采用什么样的限制和控制手段,来尽量避免不利情况?(3)我们是否有恰当的系统来跟踪并测量风险?(4)我们是否有合适的人员和技能来从事有效的风险管理?3、将风险分类有效的交流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之一。为了保证人们理解别人的意思,企业应该努力将风险分类,并且提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分类使风险能够被分成各种易于管理的部分,这些部分综合起来,就能做出对风险程度的测量报告。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过程,反复执行这一过程,就能反映出企业的动态和变化。4、提供风险知识培训为

10、了加强风险意识,必要的风险知识培训能使员工们具备必要的技能,来管理他们必须负责的风险。在员工加入企业时的入门培训中,就应该进行风险教育。要向新员工介绍风险管理的概念,就像向他们介绍管理理念和运营功能一样。风险教育还应该是一项持续的培训项目,针对个人的工作职责,特别设计需要培训的技能。5、将薪酬与风险挂钩很自然地人们最注意根据他们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表现能获得多少报酬。很明显,培育最有力的风险意识的方法,就是让员工充分理解风险管理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的薪酬和奖励是同企业与个人的业务和风险管理表现相联系的。这些政策对所有的员工都适用。如果有些基本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员工(尤其是高级员工),那么

11、他们就会忽视风险管理,以为个人事业的发展与企业风险管理无关。三、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通过改善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可获得性、质量、相关性、灵活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持续性来改变企业经营运作和资源的风险状况。比如,可以通过设置24/7的服务台或者利用局域网、设立电话中心等来提高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更为严格的质量检查或改善用工和培训等手段来改善资源质量。资源的相关性是指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或核心业务相关,一种资源可以用来提供其他服务,从生产程序来看,基本运作程序的产出、故障时间等特征指标十分重要;生产程序的灵活性是指处理不同投入的情形,如不同的交易工具、不同的办公室、不同的人等,如果

12、经营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重大损失事件引起故障的频率反映了程序的可靠性,利用交叉职能培训(如让后台操作人员熟练前台业务)、增加供应商的数目、改善员工关系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生产的可靠性;持续性是指程序在未来某一时点能够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在原材料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经营运作风险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不存在差别,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了TQM,美国专家们对此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企业最终认识到,生产产量本身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有质量和产品的性质与众不同才能实现这一点。TQM对“质量”的定义为:质量在客户要求的产品

13、质量、服务和及时交货方面严格履行合同。以客户的满意度来衡量企业的质量。(1)TQM有5种做法来反映质量的不同方面。追求更高标准的做法。功能和质量达到高标准。产品导向的做法。精确衡量特定的产品质量。用户导向的做法。根据用户使用价值来定义质量。流程导向的做法。控制质量的核心环节是生产流程,用生产流程来达到产品规则和标准,使之符合质量要求。价值导向的做法。用“价格一产品一服务”的关系来定义质量。确定可接受的价格,明确特定产品的用途,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TQM的做法有4个特征。零差错原则。在生产流程中,只允许使用标准零件和标准的流程,以保证在质量环节中避免系统错误。提问“为什么”的方法。这是一

14、种凭经验操作的粗略方法:可以连续问5次“为什么”来准确地辨明问题出在何处,以抓住问题的根本。改进。改进是一个通过系统学习来不断改进的过程。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特定分工,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组织和不断地培训和开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同步运作。依靠各个部门和不同的管理流程。与质量管理一样,风险管理也集中在生产成果的方差上,不同的是,风险应对技术不仅着眼于程序的连续性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设法将方差与财务成本相联系;风险应对技术未必假设风险总是不好的事情,而是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权衡。质量管理的不同阶段。大多数质量管理程序,如摩托罗拉的六西格马法,具有三个基本阶段。首先,动员和教育内部员工,使

15、之熟悉关于质量与风险管理的决策。然后,根据同业最好的质量控制实践确定本企业的标准,并落实到每一位员工。比如MalcolmBaldrigeAward或ISO9000给出了不同程序环节的详细的质量标准。最后,通过一线员工识别影响质量的障碍因素,实现增量改进。质量管理可以采取的技术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战略质量管理等。质量检验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企业有组织地分配适当的人力、物力资源,检验产品,以确保满足预定的标准或条件,其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检验已成交的产品质量,二是防止生产过程中因故障而出现巨额的停产损失。不幸的是,检验活动的成本很高,而且检验本身也容易发生错误。为了降低成本

16、,很少企业会对所有的交易产品进行检验,常见的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控制总体质量或方差。对于交易量巨大的业务,可以选择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不同的技术,以有效地获得产品质量指标。统计质量控制着重分析不同时点的检验结果。统计控制图常用来显示被抽样变量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异程度,判断该变量的分布是否在水平、范围或形式上发生超出“统计控制”内的明显变化。根据所研究变量服从的分布特点,规定需要进行管理控制干预的上下限。统计控制图有三类基本参数,即样本容量、抽样频率和控制极限的宽度,对这些参数的权衡是研制有效的控制图的关键。统计质量控制在交易频繁的金融服务业中尤为合适,因为该行业的数据很容易获得,并随着

17、数据的不断积累,运作过程越来越易于控制。质量保证是一系列旨在提高资源或整个生产过程质量的措施。质量周期、连续的自我评估、检验清单、质量标准认证及Taguchi法都是企业易于采用的方法,用以提高资源或生产质量。唯一的问题是,质量保证这种分散化控制手段可能适用于那些不可能承受巨额风险暴露的小型分支机构,随着风险程度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战略质量管理寻求从产品、客户、生产和价值等不同层面来理解质量,其目标是将产品和服务定位在客户所需的质量维度。比如,一般客户肯定比金融数据服务的终端用户更看重银行零售业务的电子交易功能的可靠性。全面质量控制通常假设经理可以通过仔细筛选投入来控制产出质

18、量,而许多损失事件起因于质量有问题的投入或生产程序。比如,TQM技术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对金融服务企业尤为重要,因为该行业权限高的员工构成了主要的运作成本,并引起了大多数内部损失事件。对质量的强调通常也适用于参照标准和风险衡量比较定型的业务领域,如果风险的发生并不频繁或并非外生的,或者生产程序和资源的变动很大,此时就不宜采用TQM。当然,质量控制是有成本的。约瑟夫,朱兰曾经将获得一定质量水平的成本分成可避免的和不可避免的成本两大类。前者是指使得损失事件发生成为可能的机会成本,后者是指与风险管理本身相关的成本。对于一项新业务,可避免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不可避免成本,从而使质量的获得几乎是免费的;对于

19、比较成熟的系统或程序,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成本越高,因此,质量控制成本的增加与潜在的收益,即风险的降低要进行权衡。四、 危机管理由于有些重大损失事件是难以预料、难以控制的,或者预测和防范的成本过高,而必须求助于危机管理,即在危机发生后,如何解决危机并从中吸取教训。危机管理不能替代应急计划,而只能视为应急计划的后续措施之一。简单地讲,企业危机管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而对企业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理的过程。完整地讲,企业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者通过危机信息分析,危机应对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职能管理过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和其各个利益相关者可能遭受的各种损害,最终保障企业整体安全、健康

20、和持久运行的动态过程。从危机形成的诱因分类,主要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及是否人为,有以下4种类型的危机。(1)企业内部人为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人为而造成的,是企业通过加强有效的危机管理基本可以避免的。又可分为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企业营销危机、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信用与财务危机、企业发展和战略危机等。(2)企业内部非人为危机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工业意外、灾害事故所引发的危机。例如,环境污染、爆炸塌方、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等所引起的非常事件而对企业造成的巨大人财物损害危机。对这类危机的策略是定期对企业重大设备检查,对主要污染物质、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的原材料、能源进行专人专库保管,对事故隐患一经发现,应该立即

21、处理。(3)企业外部人为危机主要是由企业外部人为因素造成的对企业不利的事件,如有人恶意在产品中下毒、恐怖袭击、严重的产品仿制及造谣中伤等。对这类危机事件的基础应对策略是启动危机应对计划和反应机制,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做好企业与社会各类公众、利益相关者的日常沟通基础工作。(4)企业外部非人为危机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重大自然灾害、战争、行业或经济危机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严重事件。这种危机是非人力所能及的,所以危害性较大。对这些危机的基本应对策略是立即与企业内部员工沟通,启动危机应对计划和反应机制,配合政府行动,保护好企业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在危机过后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力争

22、将损失补回来。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必须确保危机处理小组成员的必要权限,能够及时获得客户信息,办公设备、通信设施等关键的企业资源,并分配到最为紧要的环节。危机之后,企业要总结经验教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五、 风险隔离与组合风险隔离是损失抑制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其做法是将一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独立的、较小的单位,通过限制每一可能最大损失来实现减小损失的目的。隔离法不但可以减少直接损失,而且风险单位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对未来损失预测的准确程度,使得实际损失程度和估测损失程度大致相当,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为了防止火灾损失,企业不要将所有原材料或存货放在一个仓库,而是分别放在相距较远的几个仓库,这样就可

23、以降低一次火灾造成的损失。风险组合不是将一个风险单位分割成多个较小的风险单位,而是通过兼并、扩张、联营,集合多个原来各自独立的风险单位于同一企业之下,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属于一种间接的损失控制措施。例如,保险企业以聚合大量投保人的方式来降低其所承担的风险,这种措施在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分散中应用也较普遍。当然,风险隔离和组合对于提高损失预测能力的实际效果也不能高估,在实际中由于成本较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六、 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一)风险管理委员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

24、;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应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该委员会成员中需要熟悉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的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决策和报告,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2)审计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3)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4)对企业风险及管理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进行评价,提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5)审议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监督评议审计报告。(6)审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

25、7)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二)审计委员会企业还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一般而言,企业审计委员会应由熟悉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的董事组成,而其中主任委员需要由外部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的关注焦点历来仅限于公开的财务报告风险,但是这种有限的关注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有所拓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明确地规定:审计委员会章程在界定审计委员会的义务和责任时,应该规定审计委员会必须讨论管理层反映出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各项政策。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容,评价内部控制就必然会以风险作为基础,因此,审计委员会可能会询问这个流程是否有效。涵盖全企

26、业的风险评估流程也是实施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开端。在与高级管理层讨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时,审计委员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讨论公司是否面临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和声誉的未来潜在事件的风险(如灾难性损失、舞弊行为、非法行动、诉讼纠纷等)。(2)了解管理层对财务报告风险的评估情况,询问外部审计师是否认同前述的评估。(3)了解能诱发重大风险的财务报告方面的薄弱环节,如准备金、或有负债、估值、计算值和需要作出重大判断的披露领域。(4)了解在管理财务报告风险方面,自评和公司级及流程级监督工作的就绪落实程度。(5)了解内部审计师的风险评估和根据该评估而制定的审计计划。(6)询问有无经理人员负责关键风险的识别、

27、评估、管理和监督工作,询问委员会是否应经常同这些经理开会,讨论其活动对公众报告及财务报告的影响意义。(7)了解管理层的企业风险评估结果及其对公众报告的财务报告的影响意义。审计委员会还负责指导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负责,其审计报告经审计委员会报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并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以下职能。(1)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2)对企业采购、产品销售、工程招标、对外

28、投资等经济活动和重要经济合同进行审计监督。(3)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对企业有关业务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4)将内部审计结果反馈董事会及其他相关机构。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内部审计能够摆脱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风险。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风险策略和各种决策之间的协调人,控制和指导风险策略。再次,由于内部审计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其评价和结论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故比其他职能部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最后,内部审计较外部审计而言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往往会就某个风险问题深入探讨分析,了解其发生的根源

29、,探索其解决的办法。然而,由于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上较外部审计具有先天的不足,所以审计委员会还必须借助外部审计师的力量,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七、 董事会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的责权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董事会在其中居于相对核心的地位。董事会是企业风险控制框架构建的核心,它需要对风险管理的目标确立、组织建立、制度订立与执行以及审计与监控负责。相对而言,董事会居于风险控制框架的核心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由于股东大会召开频率较低,而且股东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众多根本不关注企业日常经营的股东,所以股东大会难以肩负起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其实施的重任。其次,如果总经理居于风

30、险控制框架的核心,容易导致自我监管的弊病,并且会诱发其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倾向。相反,如果确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保持一定的监管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站在更高的、更全面的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决策。董事会就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它了解重大风险,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成分负最后责任,这包括风险战略、容忍度及重大政策。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创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风险管理活动得以开展的土壤。好的控制环境要求从董事会向企业传达积极稳健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正直、诚信的道德规范,督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

31、培育。建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也是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两个专门机构,承担风险管理与评估及内外部审计的工作。董事会还需要安排总经理和风险管理总监的人选,以确保他们有能力执行风险管理政策。(2)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3)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及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明确地排除偏离战略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和活动。董事会需要根据对竞争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判断,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由此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4)以面对整个企业的全局视野,而不是面对业务单位或部门的狭隘视野来选择企业风险与回报的整体优化战略。(5)了解和掌握

32、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作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6)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批准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在高风险领域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核查与平衡机制。(7)批准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8)批准风险管理措施,纠正和处理任何组织或个人超越风险管理制度规定作出的风险性决定。(9)全面风险管理其他重大事项。八、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企业目标的关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目的无疑是要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下运行,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个企

33、业的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生存和使风险管理成本最小化。生存是企业的基本保障,只有生存下去了才能去实现企业的其他目标。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企业风险,所以,风险管理成本最小化也是风险管理目标的一部分。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一般还包括保证资源在损失后的充足性,满足法律与合同的义务,等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些风险管理目标所设计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企业完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九、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标准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都有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设计更像

34、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人们仍然需要适宜的决策机构,来破除许多企业中风险管理责任空缺和重叠的僵局。关键是要在现有的管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并把企业的经营模式、目标、文化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在较小的企业中,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像执行委员会那样简单,通过行使管理特权来识别风险、排定风险和轻重缓急顺序、任命风险责任人、分析缺陷、批准行动计划和监督执行结果。但是,在规模较大且复杂的企业中,则需要设立风险管理总监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十、 人力资源的特点及管理过程作为自然人的本身与企业其他资源存在重要区别,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风险的特殊性。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过程的角度,一般认为其风

35、险一方面是来自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失效。(一)人力资源本身的特点1、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在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时主体对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行为表现出有限理性特征。赫伯特西蒙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引入经济学,并建立了有关过程理性假设的各种模型。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行为主体打算做到理性,但现实中却只能有限度地实现理性。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使用会受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36、,当人的主观意愿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就有可能造成组织目标的难以实现,并给组织带来损失。人力资源可以通过激励实现资源价值的不断增长,也可能由于激励不当,而导致消极价值的产生,甚至影响组织的发展。另外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还决定了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人力资源的一个独特性还在于其自适应能力。人们可以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或向同行学习,或通过具体的工作在“干中学”,使得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时间上呈现动态特征。当员工素质与组织目标一致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当员工素质的发展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则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4、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动态性又决定了人力

37、资源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不可“压榨性”。人力资本作为天然的个人私产,其产权所有者,即人,能控制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产权本身所具有的自主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可能产生人才外流或无所作为等风险。(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征。1、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兼有自组织系统特性与人造系统的全部特性。一方面,为严格劳动纪律维持企业生产秩序,需要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量化的考核指标,从而对人力资源进行直观的、简单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心理及心理的复杂性,又必须辅以其他的模糊的、复杂的方法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复杂多变

38、的经济环境,还在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首先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它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但各个部分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它把组织的整体目标与组织内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组织整体和组织员工的共同发展。它强调相互依赖和开发利用两个原则。3、人力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员工的行为具有非可测性,很难准确测度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工作人员靠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源取得收益,其利己动机或者称为投机动机是普遍存在的。当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时,这种动机就有可能行为化。从而产生一

39、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非协作、非效率的“道德风险”。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产生合约前的逆向选择和合约后的道德风险。合约前的逆向选择,是指合约谈判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合约谈判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欺骗信息劣势的另一方。如果信息劣势的一方预期到了对方的欺骗,就可能拒绝相信对方提供的信息。那么最终还可能导致谈判破裂:如果信息劣势一方未能发现对方的欺骗行为而与之缔约,那么信息劣势一方实际上就会面临信息优势方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在劳动契约签订以后,如果企业掌握了员工生产的一切信息,包括努力程度和生产成果,那么企业就可以完全按照员工的努力程度和成果来支付工资,以刺激他们达到企业期望的目标。但现实

40、中,企业虽然可以考核员工的生产成果,但有时候衡量成果相当困难。比如人事经理的业绩就很难衡量。企业也可以通过监督生产过程去考察员工的努力程度,并按照努力程度来支付工资,但是有时候有效的监督也很困难。因为一方面企业不可能时刻地监视员工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如此,也难以确定被监视的员工在实质上是否努力(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因此,员工的工作信息对于企业来说始终是不完全的。十一、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员工手册、岗位管理、人员招聘录用、劳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新员工岗前培训或新员工见习、员工培训、奖惩、

41、薪酬分配、职业安全与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这些制度如果设计不合理,或缺少必要的内容,则可能给企业带来重要损失。例如,如果企业与员工之间聘用与被聘关系过于简单和不规范,为员工流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又如,薪酬体系的不合理,培训体制的缺失,考评制度的不公正等,诸如此类种种制度的弊端都隐藏着风险的种子。(二)招聘风险在招聘中,由于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关于求职者能力认知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企业招聘面临着两种逆选择风险:一是错误地接受了本来不适合企业的求职者;二是错误地拒绝了本来适合于企业的求职者。这两种情形,或者会给企业增加费用,或者使企业丧失机会。不仅如此,招聘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其他相关风险

42、。例如,招聘了品行不合格的员工,为道德风险的产生埋下了祸根;招聘身体状况不佳的员工,为健康风险的发生留下了后遗症;招聘爱跳槽的员工,为员工流失风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三)员工流失风险此部分风险尤其需要关注关键员工流失问题。从企业的角度,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包括增加该岗位的人工成本,重新招聘和培训;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引起工作进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组织的瘫痪,或者造成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机密的泄露。除此之外,流失的员工到一个竞争对手那里,可能损害到本企业的业务和与客户的关系。流失的员工可能挖走顾客或进一步带走其他关键员工,或者设立一个与公司竞争的公司。员工流失风险可分为显性流失和

43、隐性流失。当员工对现行工作不满,或者在一些企业中,因各种原因使其员工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缺乏安全感时,可能对企业前景产生错误的估计,结果人心涣散,辞职情况频繁。这种事实上的失去,即是显性流失;而当员工只是在心里产生不满,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采取消极怠工,甚至为其他组织服务的方式继续留在原工作岗位上,这种情形即为隐性流失。这种隐性流失如果不能为企业所发现,企业不仅需要继续为之支付人力成本,还可能为之承担经营上的损失,因而它的破坏性可能比显性流失更大。(四)道德风险员工会否因道德问题使得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商业贿赂或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企业应当设

44、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或行事准则,明确个人责任,使员工警惕不道德的做法。这样的道德标准或行事准则,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与收取和给予贿赂、雇金、礼物和招待相关的政策。(2)报告道德败坏事件的程序。其程序应当保证让通风报信者不被人打击报复。(3)对于顾客、竞争对手、供货商、其他员工和公众的违法或不道德活动的处罚等。(五)渎职风险从员工本身来看,员工本身的不胜任是产生渎职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一个企业中,引发员工隐性渎职的原因很多,既可能有企业文化环境等因素,也可能是管理者本身的问题。渎职风险分为显性渎职和隐性渎职。显性渎职造成的损失是易见的,企业可采取合同约束,并诉诸于法律。从企业文化环

45、境来看,如果员工对先进管理理念仿其表却未谙其里,则可能发生隐性渎职。如果员工的行为举止及氛围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其结果导致员工并未真正执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一种隐性渎职。(六)专业能力风险企业可能缺乏教育培训或让员工事业发展的机会。这往往表现在企业整体知识水平落后,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脱节,从而使企业的知识能力无力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该风险往往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高科技行业企业中表现最为明显。专业能力风险还包括管理层缺乏领导魄力或经营管理常识问题。有的企业的人事选拔制度遵循等级模式,即提升到某一级别的管理者必须在下一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的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

46、的结果是大部分的领导职位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七)团队合作风险组织内团队的密切合作是企业顺利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又是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团队合作状态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最终收回。如果员工之间不能建立协调关系,会影响组织效率、效果从而带来团队合作风险。(八)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通过与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承包商签订合同,由外包公司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服务,而企业支付给外包公司酬金的一种交易形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法律方面。人力资源外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具体运作。如果缺乏相关的制度

47、规范,则可能蕴藏较大的法律风险。(2)内部员工管理方面的风险。一方面,将人力资源外包,可能需要对现有员工的调整,例如辞退,被换岗,或者被取消或减少训练机会。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其他在岗或转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外包,还难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了道德风险和团队合作风险。(3)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风险。在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中,企业冒着很大的决策风险,外包合作中的冲突或失败不仅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通常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合作不当,无疑会导致企业的严重损失。(4)企业商业信息安全

48、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内容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商业秘密;当企业把这些业务外包时,就意味着外包服务商掌握了企业的这些商业秘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可能对企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十二、 战略风险的应对为了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其损失程度并有效地对风险加以利用,依据风险的性质和战略风险的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战略风险应对策略。1、风险回避回避战略风险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作为控制方法来回避损失的可能性。回避战略风险是最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回避战略风险源,进而避免战略风险可能性。风险回避的使用有其局限性,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机会。2、风险降低降低策略即通过减少战略风

49、险发生的机会或削弱损失的严重性以控制战略风险损失。战略风险回避策略和战略风险减弱策略的区别在于,战略风险减弱策略不消除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战略风险回避策略则使战略风险发生的损失可能性为零。3、风险分担战略风险转移是指企业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如保险费、盈利机会、担保费和利息等),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交易、票据贴现等)将风险损失转嫁他人承担,以避免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转移战略风险的基本方式包括保险转移与非保险转移。与战略风险回避和减弱策略不同的是,战略风险的非保险转移不是通过回避抛弃的方式中止与存在的战略风险的联系,而是将存在的战略风

50、险的后果转移到其他地方。4、风险接受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战略资源承受该风险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战略风险自留策略与战略风险减弱策略不同之处在于,战略风险自留策略是在战略风险发生之后处理其风险,而战略风险减弱策略是在风险发生前采取措施,以改变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风险自担就是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就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基金,如呆账损失、大修理基金等,这适用于损失较小的风险。企业因承受风险能力不同以及面临战略风险的差异,依据上述战略风险管理策略而选用合适的战略风险应对技术,主要有4种,即:多元化风险管理、

51、各种形式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实物期权。在选择战略风险应对技术时,一般是将好几种战略风险应对技术组合起来以确保收益/成本下的边际利益最大化。十三、 战略风险的含义及分类(一)战略风险的定义战略风险研究是战略研究和风险研究的交叉学科。国外对企业战略风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不确定性、变化对组织和绩效的影响,战略管理学者对风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目前已经成为风险和战略管理交叉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虽然战略风险的研究已经有20年的历史,但是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各种观点还处于“丛林”状态,其中战略风险的定义一直是战略风险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以所使用

52、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对战略风险进行定义,例如,Andrews(1971)在其决策理论中认为,战略风险就是战略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MichaelH.Lubatki(1990)等金融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收益受宏观产业经济波动影响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战略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JanEmblemsvag(2002)等组织行为学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为实现目标而呈现出的不可避免的风险。而在管理学研究领域,JamesBrianQuinn(1980)认为,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公司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SidneyBarton(1990)将战略风险定义为

53、当企业面临破产等不确定性经营后果时进行决策所面临的风险;RobertSimons(1998)认为战略风险指的是一个未预料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它们会严重削弱管理实施其原定企业战略的能力。Christopher认为企业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层的风险,是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把战略风险管理看作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手段。上述对战略风险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战略风险是战略性风险还是战略的风险。一般认为,战略风险的定义应当从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充分估计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最小化其风险的一系列行动的规划和措施。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54、,也是企业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以长期利益为导向等特征。由于企业战略是基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制定的,而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再加之人们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注定企业战略从其诞生之初就存在风险。经营环境的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致使企业只能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制定战略,战略风险必须作为动态风险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涉及静态的战略性风险要素或可保风险要素。而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选择适当的战略为实现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随着战略思想意识的深入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战略以及战略

55、管理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转移。以竞争优势为目标的企业战略管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结合,注重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风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诸如政治、法律、技术、人口、社会、文化、企业所处行业等的外生因素和基于企业内生的诸如增长、文化、资源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见,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战略风险因素实际包含了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有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影响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事件或可能性。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战略风险的来源包含了各种因素,既有已经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也包括可以预测到的将

56、来会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事物的变化趋势,即可能性。这是由企业战略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战略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各种因素对其目标的影响并不一定会马上显现,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其次,尽管战略风险因素来源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可能性都构成了战略风险,只有当这些事件或可能性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时,才称得上是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性质包括损失的不确定、动态性、特质性、主观性、不可消除性等。(1)损失的不确定性是一切风险所具有的性质。(2)战略风险的动态性更强调时间的变化,因为战略实施过程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不同的时点上,由于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很有可能发生变化。(3)战略风险的特质

57、性是指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战略目标的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拥有资源的多少不同、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对小企业来说的战略风险,对大企业来说可能仅仅是一般的风险。(4)战略风险的主观性是指对战略风险的认识要受到战略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其阅历、经验、能力以及风险倾向都会对企业战略风险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判断上更具有主观的色彩。(5)战略风险的不可消除性是指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更多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控制风险。这是企业战略的性质所决定的。企业战略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创新性,因此其本身就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控制风险而不是消

58、除风险。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应用于企业实践更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但是由于企业现实环境的压力,对战略风险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强。可以预见,战略风险管理如同战略管理一样,将在企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企业战略风险的分类企业战略风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企业战略分析的特点,可以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成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和产业风险。内部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因素

59、所决定的。如破产风险、信息缺失、收益的损失、信用下降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划分只是便于理解,但不科学。因为企业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其所面临的风险很难用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来说明,更多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种比较好的划分是罗伯特,西蒙斯提出的战略风险的4个来源。他把战略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分成4个部分:运营风险、资产损伤风险、竞争风险、商誉风险。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核心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制造或流程能力方面出现问题而产生的。所有通过制造或服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在运营风险之下。当出现严重的产品或流程失误时,运营风险就转变成战略风险。资产损伤风险主要是指对实施战

60、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价值(知识产权或者是资产的自然条件)发生退化并对企业战略造成影响时,资产损伤就变成一种战略风险。竞争风险来源于会使企业成功创造价值和使自己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的能力受损伤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如开发高品质产品或服务方面竞争对手的活动、法令和公共政府方面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定价和政策上的变化等都可能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战略风险。商誉风险是上述3个方面的综合的结果。由于上述原因,当整个企业的信誉下降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产生了商誉风险。战略管理必须解决好这4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战略风险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根据企业战略

61、风险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战略环境风险、战略资源风险、战略定位风险以及战略执行风险。战略风险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根据企业战略风险的构成要素,将其分为战略环境风险、战略资源风险、战略定位风险以及战略执行风险。战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技术发展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战略资源是企业所具有的关键性资源,对于不同的企业,它是企业独家掌握的先进技术,或者数量庞大的客户资源,也包括特殊的运营模式等。而战略定位工作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所具备的资源,找到有效利用资源满足环境需要的切入点,制定企业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战略执行是保证企业资源利用方式符合

62、战略定位要求。以上四方面因素中的任何一种不确定加大,都将增加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十四、 流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可用于流程风险分析的方法很多,本书介绍4种适用于流程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方法:风险清单识别法、流程图法、风险矩阵评估法和内部威胁分析法。(一)风险清单识别法风险清单识别法是指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清单(或表格,问卷),根据了解的情况或请相关人员逐一回答或补充清单所列示的内容。这样的清单应详细列示企业经营流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由于强调完整性,所以清单可能会很长。风险管理者根据风险清单的填写内容,构建特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据以评估特定企业特定流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寻找可供改进的途径。(

63、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是指用表示有一定含义的符号和图形来反映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内部业务在该组织内部有序流动的图表。它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以及管理信息的流向。流程图有不同的画法。绘制良好的业务流程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某项业务在单位或组织内部执行的情况。一张流程图的核心内容可由3部分构成。(1)流程目标。流程目标是对业务流程所要达到目的的明确阐述。(2)流程活动。流程活动反映了在流程中为达到流程目标而采取的个别行动和步骤。业务流程中的业务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决策制定、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沟通、流程监控及改进实施行为等。大多数业务流程包含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又由更具体的步骤构成。(3)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也就是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何种信息以何种形式在内部流动,或者传递到单位外部。(三)风险矩阵评估法风险矩阵评估法是评估运营风险的常见办法。它是采用风险矩阵分析表,对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通过风险矩阵对流程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是一种操作简单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风险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来,识别出哪一种风险的影响最为关键,同时风险矩阵还可以对整体风险给出综合评价。基于风险矩阵的流程风险评估方法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