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72317510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古城功能研究以“黔阳古城”为例The public domai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cient city function research In Qian yang city as an example 文本刊编辑摘要:关于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往往采取建筑学自身的专业角度,从古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讨论。然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营造中对于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重视。本文选择黔阳古城“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的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古城建筑公共空间及其承担的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Ab

2、stract】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often tak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ure, ancient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form, structure, materials, etc. are discussed. However, igno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urban create the public spac

3、e for social functions attention. This paper choose Qianyang town ancestral temple, town, college, government office, one of the four public space as a starting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structure theory of sociology,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city and its commitment to building pu

4、blic space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old city.关键词:公共空间,古城保护,社会秩序【Keywords】Public space,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social order传统建筑思想中,一座城市整个空间体系是有着严格的界定的。我们常常说的“坐南朝北、背阴负阳”等,事实上也体现着古城的营造过程中的整体功能思维。不同的街巷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发挥其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价值。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保护意识的长期缺位,在现代性建筑思维的指导下,原本结构整齐、功能完备的古城空间,被人为条块化、孤立化和

5、碎片化。不仅没有实现城市管理者本来的设计规划意图,反而妨碍了古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推广。究其原因就在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公共空间存在的意义,忘了城市其实是一个有机“活体”,除了其自身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习惯和公共秩序等文化需要的功能。1.理论视角自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来“公共领域”的概念之后,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得到重视,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断演变。但纵观学史总的来说,哈氏的理论其本质上是说“公共空间存在的目的是在建立一种秩序”。而且这种秩序的建立,其意义不仅仅是人对于空间的简单物质功能需求,同时更多

6、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满足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有序。所以我们看到西方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街区、公园和道路是“亲人”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一方面,其建筑形式、建筑尺度、城市规模是恰当的非聚集的,居住空间能适应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特有的文脉肌理、历史文化保存得很好,自然而然会对空间生出一种亲切感。帕森斯则认为公共空间的存在发挥适应(交换)、达鹄(精神)、整合(权力)、维模(规范)的系统功能(AGIL)。作为市场的公共空间,是改变原有的杂乱无章的交换形式,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公平交换场所;作为宗教的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顶礼谟拜与神交流的秩序,使人们的宗教仪式的行为更加有条理有约束

7、;而教化为目的的公共空间则不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教育设施,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建立一种秩序,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应崇尚的,应尊敬的,从而在人们的思想上建立一种道德规范;而作为权力象征的公共空间更具有代表性,因为权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秩序,是权力阶层对其他阶层强加的一种制约,因此具有权力象征的公共空间,也可以说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当然还有偏重于其它功能的其它形式的公共空间如道路、公园等,它们同样是在建立一种秩序,道路是建立人们出行的秩序,公园是建立休闲的秩序等等。总之,自有公共空间开始,秩序便始终存在。不难看出,从乡土社会中析出的中国式古城镇一直都符合上述种种的表述,虽然经历了长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文化

8、背景的演变和变迁,始终都保持着“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或并不完整)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结构与社会秩序功能重叠的文化特征,对古城保护和开发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也是本文选此视角对湖南怀化黔阳古城加以审视的原因。2.湖南怀化黔阳古城保护现状黔阳古城(包括洪江古商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湘黔古道的主要支线,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烟银特道”。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东汉为舞阳县,即显市镇雏形,唐代设龙标县,先后为巫州府、沅州府、叙州府,宋元丰年置黔阳县,从此到民国末年,一直是县治所在。号称“楚南第一胜迹”。黔阳古城自西汉至今绵延2200 年,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

9、早1400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它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也是中国难得留存下来的、最具原真风貌的隐逸之都。2003年开始,黔阳古城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在尊重民俗文化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好黔阳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对古城内的旅游商品市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进行了修建与完善,并引进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战略投资者,启动钟鼓楼广场、老爷巷、古城街道改造等大项目。古城依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芙蓉楼、

10、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功能齐全。在尊重文化传承与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了古建筑群的固有格局和历史风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山水、古城、人家”三者交融的古城风韵得以传承。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并没有成为白天熙熙攘攘、晚上便人去楼空的历史遗存,而是古城保护开发与古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服务于这里的居民。3.“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特征分析黔阳作为一座古城,建城至今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市规模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秩序,如古城布局、建筑风格、文脉传承等。讨论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不能舍弃这些已形成的秩序重新开始,因为舍弃它们就等于割断历史的脐带。事实上也不可能割裂,黔阳古城长期形成

11、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包含在“宗庙、场镇、书院、官衙”四位一体公共空间体系中。3.1宗庙:精神的空间尔雅.释名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所谓“庙”是用来陈设安放偶像的,是仿照了故去的祖先的形貌而绘制或塑造;而宗庙建筑也是按其生前处所而构筑和仿建。所谓“宗”,是在氏族自然或人为分化后,各分支共同尊奉一个始祖、圣祖或先祖于神庙。严格说来,“宗”与“庙”在本意和释义上还是有所区别。宗族作为人类学概念,通常把它视为一种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它以实行族长制和长幼尊卑的族人关系制度形成宗法宗族秩序。黔阳古城,有千百多年的历史,宗庙文化积淀深厚。从宋代开始,黔阳一带陆续有宗

12、庙兴起,至明、清最为鼎盛,至今犹存钟鼓楼、火神庙和节孝祠等,这些庙观祠堂,或雄踞山顶,或立于市街,规模庞大异常,构造巧夺天工。祠堂建筑在西正街及周边得到了充分体现,街中宗祠、世宅比比皆是,有谢氏、陈氏、邱氏、邓氏、孙氏等各宗祠。在古代寺庙、宗祠,是文人集会以及广大信众朝拜礼敬的地方,又是举行婚丧节庆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外,也是家族成员议事、执行族规家训的地方,一向被视为地方宗族的精神象征。尤其是位于古城北端的育婴巷内的节孝祠,祭祀黔阳县历代孝子、诗人、义士、节妇,祠堂后再紧挨着普通的民居。这种聚落建筑实际上就是宗庙建筑“重祭祀、注教化”的显著特征,承载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功能。

13、宗祠空间、进深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也反映着礼乐秩序和道德伦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周朝开始,宗法制度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宗庙作为亲族活动“公共空间”的载体,将封建等级制度、家族世系、伦理关系等秩序通过古城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3.2场镇:生活的空间“城乡市集,皆有常期,遇期远近皆至,日斜而退”,场镇集市曾是我国历史上的常态,是封闭的小农家庭互相联系的场所和方式,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特定地域人群生活空间,不只是一个提供市场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人际网络、凝聚情感的社交场所。处于商品经济的今天,古城镇的场镇市集经济功能大大淡化,更多地是成为了共同集体记

14、忆、地方性秩序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过去的集体经验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可以成为一个群体的特殊性文化资本,以区别于其他的群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作为“公共空间”,古老的市集是消费的地方,又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还涉及情感和心理交流的需要。黔阳古城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清水江和潕水河在这里汇成沅江直达洞庭,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商贾聚集、贸易发达。明清时期浩浩皇木、滚滚洪油、屡屡烟土、列列妓船,使得沅水河畔这座军事重镇成为中国南方丝路上的商贸名城。同时修建了宝庆会馆、衡阳会馆、太平宫等充满潇湘各地风情的会馆,供各来往商客行商居住之用。时至今日,黔阳

15、还是一座体系完整的多功能古城,北正街、东正街、南正街、西正街4条古商街保存完好,尚有原住民居住其间,开店营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场镇传下来的社会习俗、惯例、传统等一方面与市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也维系着市场交易的进行。从制度的角度看,市场交易机制也是一种人为的安排,习俗与惯例支配着参与交易的双方必须遵循集体的公共道德、遵循共同的经济利益。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专卖制度”,是官方的正式制度。而“官商”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的“私商”,他们交易的场所正是大大小小的场镇。透过黔阳老商街所保留的一些地方性交易规则,我们或许能够厘清地域性民间习俗在国家经济中是如何扮演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16、。而场镇所保留的传统商业习俗与交易惯例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社会秩序。3.3书院:规范的空间书院是我国独特的教育方式,作为地方性的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作为一种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独立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书院的模式,不同于朝廷官学,更不同于国家义务教育。书院的设立,大多是民间自办,聘大儒名家为教授,以道统、圣人之学立教,求学者自行慕名向学。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明、教化民众的作用,对于维

17、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具有明显的社会控制功能。黔阳古城现存宝山书院及龙标书院旧址。宝山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城东古龙标山普明寺北面,占地699平方米,清代古建筑,庭院式两进木结构,两侧有高大封火墙,院内青石铺地,有天井、藏书楼、古柏树、古樟树。现存宝山书院修建记石碑一方,赤砂石质。明嘉靖乙酉仲冬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蒲田林俊撰文,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历史上,学院作为民间非正式教育制度,在巩固政权、实现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记载,从宋代至清代年间,黔阳共出过进士、举人100余人,出过四川按察使王有为、四川提督黄忠浩等一批高官,可谓人文荟萃之地。至今,这种尚文之风,已成

18、为了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同宗庙的设立一样,告老还乡的士大夫设立书院,接纳本乡本土弟子来读书学习,一开始就具有其明确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目的:既维系以儒家文化价值核心的地方精英集团的利益,进而实现两种目的。一是取得国家各级官僚机构的认同,一部分弟子在经过书院的多年苦读,进入仕途,参与国家决策或政治运作的具体过程;二是建立起书院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一部分弟子通过传教著书,终身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业,在乡村社会担当着精神领袖的角色及社会舆论与道德评判的主导者。因此书院作为“公共空间”,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能够以其间受教育的士人为载体,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进行道德教化。持续影响着一个地方人们的行

19、为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信仰等。3.4官衙:权力的空间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国家王权与社会民众的联系主要是赋税和兵役。传统社会“依靠血缘和地缘的传统习俗、民间权威进行自我整合”,权力规则和秩序形成与高高在上的王权并行在两条轨道上,家国一体的庞大帝国内部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反却是“一盘散沙”的原子状态。正是因为“传统国家对其臣民所实施的控制能力相当有限”,依凭长期形成的古城镇的地域中心作用,处于政权最末梢的县衙等一般都设立在场镇,并配套“公共空间”设施衙门、学署、监房等权力机关,由此,朝廷王权的声音得以古场镇间接传递到邻近的村落,政治权力也借助对场镇的管理进入并

20、控制乡村社会,场镇也成为政权控制社会的起点和终端。黔阳古城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古城衙署,南宋时为茅草盖顶,宝庆元年,县令饶敏学将其“易茨以瓦”。明洪武毁于兵焚,景泰元年复建。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知县陈刚增修赞政厅、常平仓、库房,又于堂前修八字衙门、鼓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县张扶翼翻新。雍正六年(公元1828年)大堂侧增廊堂甬道,戒石碑亭。道光十七年(公元1838年)又造书房、横屋、丁夫住房、男女监房共27间。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修簿册书房3间,同治八年增建8间。始

21、建后,几经更迭,至今犹存旧址。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引自论语颜渊)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引自论语为政)其核心理念正是“礼治”、“息讼”,这其实也是受儒家经典熏染的地方官的普遍心思。古城衙署等等的设立,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调解矛盾而不是实施刑罚,其目的仍旧是为了教化民众,减轻行政干预,维护地方秩序。政权的控制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其国家政权实难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权力机关“法令行与施德化并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移风易俗,教俗化民以达维持政权的目的,才在黔阳老县衙这个地方政权的“

22、公共空间”得以最大的体现。4.结语具有传统文明特色的古城镇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如何给予其更多的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综合学科的重视,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从上文分析过的古城公共空间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古城功能的形成正是不断适应人的“公共空间”需求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内容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实际上古城的保护和开发也是寻求“城”的人性化和“人”的秩序化的平衡。我们引入“公共空间”的概念,采取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视野,希望为古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多元的思路和更有效的尝试。参考:1 杜立柱:“关于公共空间的思索兼论法国城市规划的两种形式”,国外城市规划,2002.03。2 林文勋: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社会控制,云大出版社,2005(7)。3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 颜绍元:天下衙门:公门里的日常世界,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