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130981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80.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屏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章 “十五”时期发展回顾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中共屏边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 “12345”的总体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植水电、矿冶等产业,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围绕大围山旅游开发,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迈上新的台阶;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教育、文

2、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方向明、态势好、劲头足的局面,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725万元,人均GDP达到3500元,比2000年增加1449元,增长70.65;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过五年的发展,GDP净增22206万元;财政收入远快于生产总值的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4994万元,比2000增长2.11倍,连续突破3000万元、4000万元大关,提前三年完成“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8173

3、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从发展指标看,“十五”计划总体上基本完成。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指标单位十五计划数2005年数完成情况GDP万元4950051725年均增长%10.8911.87人均GDP元32783506年均增长%9.8214.78产业结构34:23:4333:36:31工农业总产值万元4300070106年均增长%9.3520.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800021106年均增长%12.3315.96财政总收入万元21004994年均增长%5.522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2150020835年均增长%13.8912.59年职工平均工资元1050013396

4、年均增长%5.41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4001256年均增长%11.959.55粮食总产量万kg60005910人口人152000147784人口自然均增长率102.14注:“完成情况”中打“”项为完成“十五”计划指标,打“”项为未完成“十五”计划指标第二节 “十五”发展的主要成就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初现端倪“十五”期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9:20:31调整为2005年的31:36:33。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发展势头强劲,三产后劲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起色。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单产逐年上升,

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林业中的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生猪、家禽养殖及八角、草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大黄藤、石斛、红豆杉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依靠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生物制药、电力、矿冶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型工业化向前推进。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餐饮、住宿、物流等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8.9上升到43.16%,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力量。2000年-2005年三产占GDP比重对照图4947434333312021242438363133333329330%10%20%30%

6、40%50%60%70%80%90%1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年份所占比重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硬件环境大为改善“十五”是我县投资的高峰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大批基础性、竞争性、公益性项目得到上级支持,并形成了多渠道投资的新机制,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173万元。公路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共完成投资3153万元,新建公路63条303公里,改造公路4条14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470公里。芷白、和小、人白等县乡经济干线弹石路铺设工程顺利完工投入使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然村通路

7、率达57.2。水利建设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874.41万元,实施了团坡水库工程建设以及老街子河、新现河、凹嘎河等河道治理工程,修缮了瓦厂大沟、中厂大沟、伍家大沟等农田灌渠,累计新增灌溉面积7050亩,改善灌溉面积23455亩;实施了农村饮水工程212件,集镇饮水工程4件,累计解决了46575人21668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城乡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2565万元,实施了卫国路、文化路、排水管网改造及城镇供水、绿化、光亮等工程,建成文化大桥及大围山民族广场等3个市民休闲广场,启动了大平田新区开发,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21。湾塘、和

8、平、白云等乡镇新区开发及新华阿母黑等村小集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战略有效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能源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共投资410万元实施了城区电网改造,投资2200万元的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于2005年正式启动,受益农户15000户;投资19963万元,新建电站14座,新增装机容量79850千瓦,使全县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19320千瓦,年发电量达64000万千瓦时以上。通讯设施建设方面,新建移动电话机站39个(其中8个在建),6乡1镇及部分村委会均开通了移动电话,手机用户达18370人;安装固定电话7529门,ETS(无线固定电话)989门,小灵通用户3603户。全县每百户拥有固定

9、电话33.87台,电话人口普及率达20.7。三、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采取股份制、租赁承包、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屏边宾馆、双龙加油站、粮油购销公司等国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电力公司实行整体上划,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实行审批的管理办法,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农村税费改革成绩斐然,全面免除农业税,农民上缴农业税的制度成为了历史,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行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形成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

10、制,提高教学质量;政府机构改革有效推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职能,政府服务于公共事业的能力得到增强。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基本消除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对经济社会的束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积极组团参加昆交会、珠洽会、中越(河口)边贸会、大连扶贫经贸洽谈会及滇粤经贸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十五”期间协议引资12.4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7亿元。县外的资金、人才已成为参与我县建设的重要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四、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投资1260万元建成安居温饱示范村6

11、3个,小康示范村6个;投资825万元完成了3225户特困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投资3884.79万元实施了易(异)地扶贫搬迁工程,共搬迁1743户7700人;启动了25个整村推进工程。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上海徐汇区对口帮扶1951.87万元实施了温饱示范村、教育卫生等扶贫项目63个;中信公司帮扶投入893.77万元,实施了教育、广播电视、水利、交通、林业等扶贫项目;台湾康运基金会投入329.7万元实施了希望小学6所,并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等。通过努力,“十五”期间15500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25000低收入人口巩固了温饱,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1.8万人降至7.29万人;扎

12、扎实实开展农民减负和粮食直接补贴试点工作。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三条保障线”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有序扩大,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通过产业发展广开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6元,年均增长9.55%;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提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城镇职工工资提前三年实现“十五”目标,2005年达到13396元,年均增长10.39%。五、经济社会协调性明显提高,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加强农技推广、工业科技创新,珍稀天然药用植物大黄藤人工培育与产业化示

13、范项目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技术示范项目,填补了我县无国家高技项目的历史空白;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转化应用,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9%,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普实”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希望工程和教育对口帮扶等成效显著,教育基础设施状况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共投资2800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36713m2,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和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行校点撤并,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远程教育、民办教育蓬勃

14、发展,民族高级中学顺利开工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中考录取率、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卫生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顺利建成投入使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实行“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十五”计划数。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民族歌舞多次获奖,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

15、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8.3,林木绿化率48.5;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推广沼气池17300口,农村沼气普及率59.6。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显著提高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县建成文明乡镇2个,文明单位57个,文明村寨31个,“五好文明家庭”63个,十星级文明户2198户。对屏边苗族自治县民族自治条例进行了修编,认真开展全县行政许可“三项”清理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完善重大事项、重大决定公示制、听证制,全面推行“三务”公开;实行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法制

16、建设不断加强;纠风治乱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共减轻农民负担887.4万元,农村中小学收费严格按“一费制”规范进行。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县工作取得新成绩,“四五”普法教育和“二五”依法治县任务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普法依法治县先进县。开展创建无毒县、平安屏边活动,省级双拥模范县连续两次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稳中有降,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构建了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团结关系。第三节 “十五”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找准了切合我县实际的发展路子“十五”时期,我

17、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面对我县发展基数低、基础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县委提出了“12345”的总体发展思路,使全县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任务更加明确。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二、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十五”期间,许多关系全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水利、交通、教育、扶贫等重点项目得到实施,瓶颈制约因素进一步缓解,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

18、8173万元,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全县的物质技术积累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针对我县目前总体发展基础还较差的实际,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投资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重点,投资拉动型经济仍是最重要的增长方式,仍然需要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大发展。三、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切实增强改革和创新意识“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开始了新的变化。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着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政府机构、国企、税费体制、教育体制、投资体制、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取得了初步

19、成效。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我县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还面临各种困难和障碍,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始终坚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新型民族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 “十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从全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这一县情出发,将维护和发展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以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民族团结问题。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是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必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0、第四节 “十五”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村贫困面大、农民增收难“十五”末,全县尚有7.29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9.3%,主要分布在土地短缺或瘠薄的深山区、石漠化严重山区和边远山区,解决贫困任务十分艰巨。农民收入的渠道不宽,收入来源不稳定,加之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到“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只能达到1256元,未完成“十五”计划1400元的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00多元。二、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我县经济增长基本依赖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支柱产业薄弱,经济抗风险能力低下,受制于黄磷等少数产品,发展波动大,稳定性差。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农业还占近1/3,所有制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称

21、。此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招商工作实效仍不理想,对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明显“十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6:1,大大高于同期全省4.7:1的平均水平。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依然薄弱,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省、全州水平,吸纳农村劳动力水平低,经济活力有待加强。四、劳动力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县,社会发育程度、劳动者素质、生产力水平都很低,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五、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大我县税源单一,财政

22、增收困难,加之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城镇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大。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与社会矛盾突出共存。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一、国际国内宏观发展形势看好。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小康建设,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未来五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将达

23、到4.2%,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国内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期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物质基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将显著加快,产业向层次较高的加工工业、新兴服务业转移。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成为引领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国产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将步入快速发展期。我省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集聚发展资源的条件初步具备。同时,全州也在加快发展,我县将面临一个长期稳定、良好的发展局面。二、扩大

24、对外开放的发展形势良好。国家已经确立“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正在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我县紧临与越南接壤的河口县,作为昆明河内经济走廊上重要的结点,又处在巩固边防的关键点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西部大开发,昆河经济走廊、滇越大通道、泛亚铁路、滇南中心城市等建设不断深入和国内、省内区域合作强化的背景下,我县区位条件将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争取上级支持和投入的条件更为有利。国家继续强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落实。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红河州协调南北发展差距的突破点

25、,屏边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州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省、州尽可能多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四、加快产业升级的动力不断增强。随着大范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深化,我县特色资源加速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将大为扩展。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以及省内滇中劳动力、土地和环境容量等要素成本显著上升,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我县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能源、基础性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县的电矿、林业等基础优势产业的市场条件总体看好,加快推动相关产业升级的时机逐步成熟。 五、自身资源和产业条件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县气候

26、适宜,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林果和药材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矿产资源富集,矿电结合势头良好;自然风光绮丽,人文风情浓郁,大围山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五”时期大力培育林业、畜牧、矿电、生物制药、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良好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顺应了新的需求潮流,初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挑战一、外部环境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我国经济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或日益尖锐,国内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和技术门槛越来越高;全国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成本高昂,公平发展难度加大

27、。云南省、红河州在全国发展大潮中滞后,我县更因是一个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提升任务艰巨,发展环境亟待优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二、自身发展严重不足,加快发展困难。由于原本发展基础差,加之国防任务繁重,错失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拉大了与内地县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尽管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但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2%,且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支出是收入的3.3倍,财政收入仅占GDP的9.65%,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以上。全县大部分建设资金都靠国家投入,经济增长缺乏内源性动力,不得不靠“卖资源求发展

28、”。希望通过金融支持发展的愿望又受制于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必须的回报率。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进程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制约,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要想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难度非常大。 三、产业发展竞争加剧。国内外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既带来了加快产业升级的机遇,也带来了未来产业竞争的加剧,省内外、周边县市都在竞相发展生物制药、矿冶业等我县重点发展的产业,加之我县远离内地和国外市场客观环境,使我县在产业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而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在竞争范围日益扩大的发展环境下,要发挥优势必需付出更大的代价。四、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新的发展竞争态势说到底

29、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我县人才匮乏,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人才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新技术推广困难,新产业发展阻力大。第三章 “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屏边苗族自治县“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1233”的发展战略构想,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执政能力为保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发展主

30、题,认真实施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山区绿色产业战略、矿电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和以旅游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全面建设屏边小康社会进程。 二、发展思路坚持“1233”的发展思路,即抓住一个机遇(昆河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建成的机遇),依托两个市场(昆明、河内国内外市场),实施三大战略(生态旅游富县、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建成三个基地(生物药业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避暑度假休闲体验胜地

31、),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则。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下大力气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促使各项改革协调有序推进。要坚持统一部署、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把改

32、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更多地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给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实现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构建和谐屏边。坚持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原则。着力化解资源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充分发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倡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

33、出发,正确对待全县不同乡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的发展问题,因症施策,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模仿,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找出适宜的发展路子,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第二节 发展目标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全国、全省和全州发展的差距。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生态旅游富县”三大战略。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12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95元左右;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调整为234434;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到

34、15%以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380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 8050万元,年均增长10%。规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图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份投资额(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进步发展目标:到2010年,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6%,全县万人拥有社会教师数达到120人;城乡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8张,每千人口拥有卫技

35、人员2人;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传染病报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20%;农村万人拥有实用技术人才达到30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0元,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6万人以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覆盖率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规划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测图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

36、年年份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素质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6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0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8岁; 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数达到15人。到2010年,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以上,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3%和1%以内。高中阶

37、段入学率达到5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建立远程教育、职业教育、非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生活质量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到30%;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制度不断完善,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到25000元以上,年平均增长13%以上。民主法制发展目标:努力创建平安屏边、和谐屏边,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乡村政务公开力度,到2010年,全县人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90%以上,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7

38、0%以上。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资源环境,到2010年,污染治理得到较好解决,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5%以上,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二、2020年的发展目标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这一发展要求,以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951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047元人民币,按官方汇率计算为253美元作为基数(1美元=8.10元

39、人民币),有两种发展战略选择:一是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一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20002010年人口增长率年平均7以内,到201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8美元;20102020年人口增长率控制在年平均6以内,2020年人均GDP为877美元。全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只要达到7.2%,就能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二是以2010年和2020年云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发展水平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目的是使我县能和全国一起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要达到这样一个发展水平,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0002010年期间必须达到16.5%,2010

40、-2020年期间必须达到37.2%屏边苗族自治县20002020年在两种战略选择下的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预测云 南 省屏 边 县年 份人均GDP(美元)人口(万人)和年平均增长率(%)GDP(亿元)和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美元)人口(万人)和年平均增长率(%)GDP(万元)和年平均增长率(%)第一种选择20005584240.81955.0925314421529519200020100.8%7.18%0.77.2%201010234629.33910.1846815571659038201020200.6%7.180.67.2%202019264914.77820.36877166307

41、118076第二种选择20005584240.81955.0925314421529519200020100.8%12.08%0.716.5%201016004629.36118.081000155716126130201020200.6%9.67%0.637.2%202030504914.712381.63050166307410861展望到2020年,我县应是高于第一种选择、低于第二种选择的发展远景,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按高于全州9%的发展速度,取12%增长率计,可以超过30亿元(含每年3的价格因素),基本实现比2000年翻三番,与全省、全州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全县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

42、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朝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方向迈进。第四章 “十一五”的空间布局 我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差距上。“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遵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推动下、在体制和制度创新中、在实施重点突破过程中、在实行全方位发展战略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以资源环境及发展基础条件为主要依据明确区域功能定位;遵循自然条件和经济规律要求,按点

43、轴模式的空间布局原则集聚生产力和人口,构建功能清晰的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在大力培育我县经济增长点和建设中心城镇的同时,建立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建立人人享有的公平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区域平等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环境。第一节 区域功能的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要注重提高空间经济效率,协调开发建设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界定我县在大区域空间中的定位,特别县域内不同区域(乡镇)的功能定位。要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特色产业基础等,在省、州的大空间结构中,将我县定位为:全省的生物药业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避暑度假休闲体验胜地。结合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

44、施、开发现状和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把全县分为提升开发区、促进开发区、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一、提升开发区。玉屏、白河、新现3个乡镇,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比较集中。要强化与滇南中心城市、滇中的交通连接,大力发展工业及服务业,提升矿电、生物制药产业层次,建设大平田新区,提高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带动全县发展。二、促进开发区。和平、白云、新华、湾塘4个乡,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倾斜支持,重点开展扶贫攻坚,强化基础设施,提供大致相当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特色

45、生物资源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发展。三、适度开发区。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各水库周边地区和坡度在25-35度之间石漠化严重区域。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发展非木材林业,限制性发展山羊放养等畜牧业,适度发展旅游业。四、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主要是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拔1800米以上岩溶陡峻石山区和水源涵养区。要实施保护区核心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建设工作。这些区域要禁止任何开发,充分发挥它们的自然生态功能。第二节 产业的空间布局根据县域自然地理、资源、区位以及产业基础,要转变每个乡镇产业结构各具特色的布局观念,按照规模化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性比较

46、优势的原则,创新区域发展利益分配模式。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气候带,沿已建设好和即将建设的公路进行区域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一、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按比较优势、按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地方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山区绿色产业。布局上不要求乡与乡之间相同,要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需要,科学布局,合理分

47、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协会的发展来带动区域布局集中形成规模,使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业生产布局为:高海拔地区以发展杉木、桤木、草果为主,中海拔地区以发展八角、石斛、茶叶、烤烟、红豆杉为主,低海拔地区以发展大黄藤、肉桂、热果为主。二、按相对集中原则展开新型工业化产业布局按资源分布、基础设施条件和便于形成小城镇,集聚人口,考虑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延长产业链和组合成产业集群,在远期形成工业园区(片区)、甚至生态工业园,集中布局工业。工业生产布局为:电冶工业以白河、玉屏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以玉屏、白河、新现、和平为主,矿产品加工业以矿产资源分布就

48、地加工为主。三、组建旅游开发新格局按照云南省和红河州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分阶段、有重点、多层次推进的思路,利用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优先发展对我县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的旅游项目,把我县建成滇南旅游线上的重要结点和避暑度假休闲体验胜地。主要是在玉屏布局以大围山开发、九大连池建设为主的生态旅游及以火山民族风情园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在湾塘、白云、和平、新华一线布局以人字桥、莲花洞石刻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以白河为中心布局农业综合开发区观光旅游。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国家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县城扩展、提升功能为核心,以大平田新区开发为重点,加快

49、新现、白河、和平三个中心集镇建设,构建新现玉屏白河和湾塘白云和平新华两个经济带,形成“一个核心,三个中心集镇,二个经济带”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第五章 “十一五”的主要任务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联动推进,在“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结构将处于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我县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重组,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在“十一五”期间,要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提升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为目标,重点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第一产业

50、优化升级;切实把工业发展作为推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继续推进以电冶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加大电矿企业、生物制药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第二产业;通过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第一产业降到22%左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4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4:34。基于我县现有的产业基础,同时考虑我县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我县在“十一五”期间选择要培育的经济增长点(产业)主要是:旅游业、生物药业、电冶业、畜牧业、林果业。(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第一产业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道路,

51、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走粮食、经济林果、畜牧三者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围绕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促进第一产业优化升级。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优质稻和优质杂交玉米的种植比例,优质稻以全县稻田面积的30比例稳定在2万亩左右;优质杂交玉米以全县旱地面积的60比例稳定在10万亩左右,力争优质稻、优质杂交玉米发展比例达到60以上;二是在种植业内部按照稳粮调结构和突出比较效益的双重原则,提高附加值高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比例;三是要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52、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努力提高绿色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打造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市场;四是强化科技对农业的增长作用,积极引进具有显著增产增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结构优化,力争到2010年,使我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000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6500万元,年均增长13.20

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0元,年均增长6。(二)以电矿企业、生物制药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地区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我县虽然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现有的工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原料型、资源型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仍是一片空白。目前,我县工业尚处于初级产品生产时期(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与发达地区,包括与红河州的内地市县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电矿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一是要优化工业布局,构建优势比较突

54、出的工业经济新框架,提升工业投资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二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并对林业、建材、生物药业、茶叶、农特产品等传统加工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努力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推行品牌产品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我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5000万元,年均增长18%以上。(三)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县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多,但层次低,大多数是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较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较强的行业联带作用必将有效

55、地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民族文化厚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十一五”期间,要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突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进金融、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一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进步的龙头作用,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二是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商贸业,坚持大中小结合、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结合、中心市场与边远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新城区机电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材交易市场、新城区名特优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培育以县城为中心,新现、和平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拓展工农产品互动流通渠道,

56、促进城乡社会消费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超市、连锁店和配送中心,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法律咨询、治安等服务业发展步伐。到2010年,使我县第三产业产值达3040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1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二、所有制结构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定不移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财源建设,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按照清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从思想和

57、行动上真正做到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扶持、经营上给环境、发展上给条件。二是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整治,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非公经济,解决好非公经济经营者的子女就学问题。三是在资金扶持、注册登记、土地使用等方面依法给予优惠,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适合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实现低成本扩张。五是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市场前景好、具有示范作用的非公

58、有制龙头企业,尤其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龙头企业,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0年,使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三、城乡结构调整我县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低。“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建立和谐社会。一是要构建“县城中心城镇、乡镇中心集镇、村级一般集镇”三个层次的城镇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其功能,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形成乡镇人口向县城集中、山区人口向乡镇流动的城镇公共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二是强化县城中心城镇的地位,并以大平田新区开发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县城的投资环

59、境和人居环境,使项目向县城集结、产业在县城集群,尽快完善县城功能。三是按照突出特色、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快新现、白河、和平三个中心小集镇的建设,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带。四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真正把城镇经济搞活,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使城镇建设所带来的商贸繁荣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是强化支柱产业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围绕支柱产业建设和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以第二产业和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走产业、人口聚集为支撑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到2010年,力争使我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0%。四、投资结构调整我县的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起

60、决定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是保持我县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县投资调整的方向是在积极争取政府性投资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非政府性投资比例。一是继续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扶持,加强公益性和社会性事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认真制定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营造讲法治、重信誉、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资环境,用最有特色和优势的资源、最优选的项目、最优惠的政策,以项目为载体引进非政府性资金。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领域。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储备一批对县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项目,定期公布投资项目指南,积极鼓励投资特色农业

61、、电冶产业、生物药业等产业开发。充分利用背靠滇南中心城市蒙自,前连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及东南亚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引导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到2010年,我县各项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30:36:34;投资所有制结构:国有投资比重45、民营投资比重50、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比重达5%。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基本满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善我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省州及各方支持,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期末基本消除公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化带

62、动产业化发展。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西部大开发和省政府实施昆河经济带的大好时机,利用周边优良的发展环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开放式、外联型、内通达,能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公路网络。实施县乡油路改造和乡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新建和改造22条公路、6个乡级客运站,实现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公路和路面技术等级,实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内建三环,支线到村的公路网络。跟踪泛亚铁路东线前期工作进展,尽可能争取泛亚铁路从屏边境内通过。(一)贯通南北通道,扩大对外开放。由于昆河高速公路的移线改道,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的

63、交通“瓶颈”制约。为了在重大机遇面前不被边缘化,要尽一切可能争取上级支持,提高蒙自屏边河口的公路等级,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县融入到昆河经济带建设当中。“十一五”期间,启动蒙自至屏边二级公路建设,改造屏边至河口三级油路,使屏边更有效地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交通干线沿线的经济发展。(二)连接东西县际公路,实现县域经济互补。“十一五”期间,力争启动屏边(零开)至新街32公里油路改造工程,并与屏八线构成连接东西的出县公路,实现东与文山州马关县相连,西与昆河高速相连,沟通我县与金平、元阳等西部县的联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县域经济互补和协调发展。(三)构筑县内环线公路网,提高县乡公路等级。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构筑县域内环线公路网框架。一是由蒙屏线、屏八线、芷白线构成玉屏镇白云乡和平乡新华乡新现乡公路环线;二是由屏八线、芷白线、人白线构成玉屏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