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7035609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1.9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描述: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分享版).ppt(7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

2、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第四,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意识的产生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王充 : “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 谷足食多, 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 强调物质生活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作

3、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 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有机统一 体。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使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新境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 基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 的思想指导。 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

4、础以及方法论 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唯心史观 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 社会的发展。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精神、意 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历史 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 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 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

5、民群众的活 动, 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 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 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 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 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 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6、: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 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地理环境 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100M 100M)。 -11KM 15KM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然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自然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 自然 地理环境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自然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自然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非决定性作用: 不能决

7、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 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 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 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 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提高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 、 质量 、 构成 、 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 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人口因素对

8、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 , 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 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非决定性作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 人口生产受社会发展制约 。 人口决定论:将人口 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 定力量。将人口过剩现象 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 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 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及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

9、类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 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生产 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政治观点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发展水平 社 会 存 在 和 发 展 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社会意识 1、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根据不同主体: 个体意识:个人的生活经历

10、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 的产物。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表现为 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 社会意识形式: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对社会心理其指导和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形式包含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11、论 2、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人们关于政治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核心地位、主导作用。 3、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 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对经济基础较直接的反映。历史性、继承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艺术: 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5、宗教: 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本质是一种“颠倒

12、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信仰 和崇拜支配认得思想行为的意识形式。 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 。 6、哲学: 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 的意识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发展变化,都根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

13、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 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把握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认识社会历史。 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 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进程,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指导社会文化建设。 文化属于人类社会。“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或文字

14、;作为名词的“教化” 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 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 影响自然以使自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特点:客观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 生产

15、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 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实践、综合、创新、相关、价值性) 生产力的状况:水平、性质的统一,表现为 生产力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 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包括多种要素: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基本(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2010年 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潜在的智

16、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能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经: 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 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特点:客观性、 历史性、 具体性。 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7、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静态 (狭义)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动态 (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决定意义,是区分不同 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其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 为两种基本类型: 公有制生产关系;私有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

18、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 : 生产力是内容,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是形式,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即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性质(状况、水平、发展要求) 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推动 阻碍 适 合 不适合 生产力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基本相适合 基本不相适合 基本相适合 两者的矛盾运动 推

19、动生产方式:量变 部分质变 质变 生产力 (内容) 生产关系 (形式) 滞后 发展 变革 生产关系(新) 生产力(先进) 不适应 适应 适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 发展根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 高标准”,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

20、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多种生产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决定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式 。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 政党、军

21、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上层 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一旦形成,影响并制约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关于国家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政权构成形式(实现阶级统治的组织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对保证 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国体和

22、政体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推动 阻碍 适 合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 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 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在同一性质的经

23、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上层建筑不完善部分、没有 反映经济基础要求部分,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 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间 的矛盾等。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 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 适应的,其矛盾变为对抗性、全局性矛盾。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 (内容) 上层建筑 (形式) 发展 经济基础(新) 滞后 变革 上层建筑(新) 适应 不适应 适

24、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而建立 起来的。体现了上层建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 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的反作用关系。 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 是相适合的。 另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 适合的方面。(表现在

25、: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 臃肿、民主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质 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 改革加以解决的。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 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 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 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6、2、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 社会形态 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的、有机统一。 (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 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 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

27、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形态的 历史 选择性。 社会行动规律的客观性不否定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斥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选择。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 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历史选择 活动既要受到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发展、社会

28、形态更替的 规律,通过人民的意志和选择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顺序性。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有时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很不充分 的地方突破既体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也体现了跨越性。 曲折性还表现在社会前进总趋势中暂时的“回复”和局部的“倒退”。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 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 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 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

29、逆转 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 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 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 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 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 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 1992年 1月 18日至 2月 21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

30、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3、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性质。 4、对社会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

31、展 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 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一切历史冲突 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 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

32、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 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 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引发阶级斗 争甚至社会革命,促使社会形态变迁。 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 4、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 把社会基本矛盾看作一个整体,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 矛盾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33、。 2、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3、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 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 4、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具有重要意义。 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着 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落后的社会生产” 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 40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 世界前列。我国经济总量自 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基础设施部分领域在世界上 遥遥领先, 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

34、长期所处的 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 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 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 地区、一些领域

35、、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 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 主要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

36、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919年 6月 28日 2、阶级斗争 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根源于阶级间物质利益的根 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3、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 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表旧的生产关系 的反动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先进阶级革命斗争,才能建立新 的社会形态。 1、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通过 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3、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

37、量变过程中。 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不断反抗和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一定的让步, 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不同程度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全面、动态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准确把握各阶级建关系和力量对比及变化,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阶级斗争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引起;阶级斗争的归宿: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 在我国,剥削

38、阶级作为 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 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 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 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 须进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 2018年修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革命: 广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狭义: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2、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 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

39、尖锐化。 5、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 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4、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社会革命胜利)的首要和基本的标志: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的革命阶级手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 对现存的制度、 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类别 关系 联系 区别

40、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 总的量变中部分质变 使用非对抗性的方法 自上而下 推翻现有制度 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 使用对抗性手段 自下而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 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 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 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 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

41、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 革开放 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 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近 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 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 97年的实 践中得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 技术: 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 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 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形态。 从目的看: 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回答事物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42、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解决实践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从活动过程看: 科学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技术则是把理性认识物化为科技产品的过程。 从成果形式看: 科学是发现; 技术是发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科 学 技 术 是什么 为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 可 能 现 实 个别到一般 一般到个别 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理论基础 手 段 科 学 与 技 术 的 关 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1、 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改变

43、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 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 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创造了更多条件。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

44、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 思维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 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 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 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5、概论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 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英雄史观: 少数英雄人物 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英雄史观: 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唯意志论)

46、: 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 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宿命论) : 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 历史人物 是 精神力量 的体现者或受托人。 2、英雄史观的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 认识根源:认识只停留于历史现象的 表面,片面夸大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 英雄人物的作用特别是他们意志的作用。 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少数 人从事统治活动,似乎这些统治阶级在为所 欲为主宰历史。 阶级根源: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 地位,需要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保罗 德拉罗什的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达维

47、特的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 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 4、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 的 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 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是变化、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

48、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 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 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 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 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 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 (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 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 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 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存在符合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

49、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 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代表这种力量的人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在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考察 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 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 的 本 质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 人的类本质 在现实性上 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个体 本质 社会性: 本质属性 整体性: 社会关系总和 历史性: 变化发

50、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 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在人口中占多数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具有 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主张变革旧的社会

51、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 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 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是

52、社 会革命的主力军,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 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民群众:历史的“剧中人”,即历史的参与者; 历史的“剧作者”,即历史的创造者。 历 史 主 体 参与者 创造者 在社会中从事一定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 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对社会历史发展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有的 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政治条件: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 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创造作用

53、的发挥也不同。 精神文化条件:重要因素。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而先进的科学 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社 会 条 件 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提供了基础, 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不断发展着的 群众的实践又能够 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54、和根本工作路线,也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领导和群众 相结合,二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3、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除了无产阶 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实 代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历史发展中的个人。 依据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可分为: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 依据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

55、化。 2、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 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历史人物发挥作用,都要受到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 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时代需要英雄、锻炼英雄、造就英雄。 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 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 在阶级社会中,对历史人物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 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 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 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 绩来。”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 12月 26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