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有毒与无毒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章节富

收藏

编号:17020601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87.54K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19
10
积分
关 键 词:
中药 有毒 无毒 北京中医药大学 章节
资源描述:
论中药的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有毒与无毒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章富常章富一、有毒无毒的源流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有毒与无毒,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上溯到远古时代。西汉,刘安西汉,刘安淮南子淮南子修修务训务训云: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一日而遇七十毒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生活和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步了解。周代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用药物的“毒性毒性”(即药物的即药物的偏性偏性)治病。故治病。故周礼周礼天天官官冢宰冢宰有有“医师掌医之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之说。说。战国秦汉之间战国秦汉之间,黄帝黄帝内经内经关于药物关于药物“有毒有毒无毒无毒”的论述,说明医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类。同时,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有毒”药物对人药物对人体的体的毒害程度不同毒害程度不同,并将,并将毒害程度毒害程度分为分为“毒毒”与与“大毒大毒”两级如:两级如:据据北北宋宋李昉李昉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阳起石:扁鹊:酸,无毒”;卷九百八十九引卷九百八十九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茯苓:扁鹊:甘,无毒茯苓:扁鹊:甘,无毒”;卷九百九十一引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人参:扁鹊:有人参:扁鹊:有毒毒”;卷九百九十引;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藜芦:扁鹊:藜芦:扁鹊:苦,有毒苦,有毒”;卷九百九十三引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马刀:扁鹊:小马刀:扁鹊:小寒,有大毒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云:云:“斑斑猫:扁鹊:甘,有大毒猫:扁鹊:甘,有大毒”;等等。;等等。汉代,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则。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载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下三品:上品上品“无毒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中品中品“有毒或无毒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为补虚扶弱或祛邪抗病之品;邪抗病之品;下品多下品多“毒毒”,为祛邪攻积之品。,为祛邪攻积之品。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人们对毒性药物的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三级。如三级。如:魏魏人吴普在人吴普在吴氏本草吴氏本草中曾承中曾承袭前人经验,也将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有毒”药物分药物分为为毒与大毒两级毒与大毒两级;梁梁人陶弘景在撰写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大毒、有毒、小毒毒、有毒、小毒三级三级,并逐一标明,并逐一标明大毒、大毒、有毒有毒、小毒、小毒、无毒无毒”。隋代,隋代,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诸病源候论论卷二十六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解诸药毒候明确指出明确指出“毒有大小毒有大小”。唐代唐代,在甄权的在甄权的药性论药性论与与苏敬等编著的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新修本草中,中,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为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大毒、毒、小毒三级,如,如:药性论药性论云:云:“水银:有大水银:有大毒毒”;“飞廉:有毒飞廉:有毒”;“云母:云母:有小毒有小毒”等。等。王冰在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五常政大论中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中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大毒治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常毒治病,十十去其七去其七;小毒治病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十去其八;无毒治病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要原则。五代时期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日华子本草将有将有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微毒”一级,一级,由三级分法上升为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四级分法。据宋人唐慎微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草记载,记载,日华子本草日华子本草曾云丹曾云丹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微毒”之品。之品。宋代,宋代,掌禹锡等掌禹锡等在在编著综合性本草编著综合性本草著作著作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时,接受了日华日华子本草子本草的的四级分法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也将有毒中药的分为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级级。之后,唐慎微。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金代金代的张子和、的张子和、明代明代的张景的张景岳、岳、清代清代名医徐大椿、吴瑭名医徐大椿、吴瑭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善。善。二、二、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有毒与无毒的含义(一)(一)“毒毒”字的本意字的本意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我国的中医药学,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毒”字字的本意。的本意。今考,汉代许慎今考,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第一下第一下云:云:“毒毒,厚也。害人之屮,往,厚也。害人之屮,往往而生。从往而生。从艸艸,毐声。,毐声。”屮:即古草字,同屮:即古草字,同艸艸。又读澈,意指。又读澈,意指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艸艸”字表示字表示清代,段玉裁在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第一第一篇下篇下注云:注云:“毒毒兼善恶之辞兼善恶之辞,犹犹祥祥兼兼吉凶吉凶,臭臭兼兼香臭香臭也。也。”注: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凶之先见。凶之先见。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犹历历也。其生蕃蕃多,则多,则其害尤厚其害尤厚,故,故字从艸,引申为字从艸,引申为凡厚凡厚之义。之义。”也就是说,所谓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毒,厚也”的厚,的厚,其本意应该是一个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中性形容词,表示,表示“多也多也”、“重也重也”、“剧也剧也”、“峻峻烈也烈也”等。等。据此推之,据此推之,“恶而厚恶而厚”可谓之为可谓之为“毒毒”,“善而厚善而厚”也可谓之为也可谓之为“毒毒”。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之后举例云:之后举例云:“易易曰圣人曰圣人以此以此毒毒天下而民从之天下而民从之,列子列子书曰书曰亭亭之之毒毒之之,皆谓厚民也。,皆谓厚民也。”也就是说,段也就是说,段氏认为这两句话中的氏认为这两句话中的“毒毒”字,均为字,均为“善而厚善而厚”之意。之意。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 “毒毒”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现。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现。如:如: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卷二卷二伤寒例第三伤寒例第三有有“阳脉阳脉洪数,洪数,阴脉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之论。金代名医之论。金代名医成无己注云:成无己注云:“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为病最重。”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慎所谓慎所谓“毒,厚也毒,厚也”的确切例说。本草文的确切例说。本草文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时,时,“毒毒”字的本意也每有出现。字的本意也每有出现。注:注: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一为三阴、三阳之说;一为三阴、三阳之说;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沉、迟、细、紧等脉。沉、迟、细、紧等脉。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指第二种含义。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指第二种含义。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多指多指“恶而厚恶而厚”(害),极少指(害),极少指“善而厚善而厚”(好)(好)。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毒”字字有有“恶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形容词,表示形容词,表示“多也多也”、“厚也厚也”等,等,还有还有“善善”的含义。的含义。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二)有毒的含义(二)有毒的含义在中药学中,在中药学中,“毒毒”或或“有毒有毒”的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所谓所谓狭义狭义的的“毒毒”或或“有毒有毒”,即单,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毒”字字“恶恶而厚而厚”的范畴。的范畴。一般说,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性质强强烈,烈,作用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常用治疗量疗量幅度较幅度较小小或极小,安全性低。或极小,安全性低。用之用之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不当,药量稍有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使人毙命。毙命。正如正如隋代隋代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卷二十六云: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明代明代类经类经卷四卷四云:云:“毒药,为毒药,为药之峻利者。药之峻利者。”当代当代,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药学所说的所说的“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也是此意。,也是此意。药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乌药如砒石、千金子、巴豆、芫花、乌头、马钱子等。头、马钱子等。所谓广义所谓广义的的“毒毒”或或“有有毒毒”,具体有二:,具体有二: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可谓之为“毒药毒药”。药即。药即“毒毒”,“毒毒”即即药。药。正如正如周礼周礼天官天官冢宰冢宰云: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毒药以供药以供医事。医事。”明代明代,张景岳在,张景岳在类经类经卷十卷十二云: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在卷十四又云:在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此种说法多见于古本草。此种说法多见于古本草。药物的偏性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对人体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某种偏性。的某种偏性。中医药学认为,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临床医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临床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之为“毒毒”、“有毒有毒”。如:。如:金代,金代,张从正张从正儒门事亲儒门事亲卷二卷二云:云:“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为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为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久服必有偏胜”。明代,张景岳明代,张景岳类经类经卷十四卷十四云: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尔。欲救其偏,则惟病在阴阳偏胜尔。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本草正本草正毒草部毒草部附子附子条辨条辨毒项论述云:毒项论述云:“又如药之性毒者,何又如药之性毒者,何可不避?即如可不避?即如本草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所云某有毒某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杀人,而况乎以偏或过用误用,亦能杀人,而况乎以偏味偏性之药乎?味偏性之药乎?”可见,可见,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等等等,统称为等,统称为“毒毒”或或“有毒有毒”。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有毒有毒”虽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的总称。药物或药物的偏性,药物或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对人体有双重作用,既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用,既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如:。如:黄芩、黄连黄芩、黄连苦寒清泄,既可清热泻火,苦寒清泄,既可清热泻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或脾胃被伤等。干姜、附子干姜、附子辛热,既可散寒温阳,治阳辛热,既可散寒温阳,治阳虚里寒;又能伤阴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虚里寒;又能伤阴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等。津液被伤等。升麻、柴胡升麻、柴胡升提,功善升举清阳,既可升提,功善升举清阳,既可治疗病势下陷之证,又能加重病势上逆之治疗病势下陷之证,又能加重病势上逆之疾。疾。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代赭石沉降,功能降逆止呃止沉降,功能降逆止呃止呕,既可治疗气逆呕呃喘息之证,又能加呕,既可治疗气逆呕呃喘息之证,又能加重病势下陷之疾等。重病势下陷之疾等。凡此种种,皆谓之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毒”或或“有毒有毒”。它既包括了它既包括了“毒毒”字字“善而厚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之义,又包括了“毒毒”字字“恶而厚恶而厚”之义。之义。此说在古今中药学中皆可见此说在古今中药学中皆可见到,对于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到,对于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有指导意义。有指导意义。(三)无毒的含义(三)无毒的含义 所谓所谓“无毒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成伤害。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所说的某药无古今中药学专著中所说的某药无毒多指此。毒多指此。一般说,一般说,凡凡无毒无毒的药物,的药物,性性质质均比较平和,常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治疗量幅幅度较度较大大,安全系数安全系数较高,临床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这部分药也不是个个绝对无毒,不会然而,这部分药也不是个个绝对无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中一部分偏性较突出,作一部分偏性较突出,作用较强,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会用较强,当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时,虽不会损害人体,而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损害人体,而大量应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如大黄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若常量应用可治苦寒,功能泻热通肠,若常量应用可治火热上攻或热结便秘,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火热上攻或热结便秘,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伤阳败胃;伤阳败胃;人参人参味甘而微温,功能补气生津、味甘而微温,功能补气生津、益智安神,若常量应用可治气虚欲脱及气津两益智安神,若常量应用可治气虚欲脱及气津两伤等证,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可引发滥用人伤等证,而大量或超大量应用则可引发滥用人参综合征,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参综合征,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奋狂奋狂躁躁,乃至于死亡等。,乃至于死亡等。另一部分则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另一部分则偏性甚弱,作用平和,即使大量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使大量或超大量应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粳米、浮小麦、山药、薏苡成伤害,如粳米、浮小麦、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仁等药食两用之品。也就是说,被中医列为无毒的中药,也就是说,被中医列为无毒的中药,又可分为又可分为有潜在毒性的药有潜在毒性的药与与确实无毒的确实无毒的药药两大类。两大类。这样,连同前述有毒药,就可这样,连同前述有毒药,就可将中药分为三大类:将中药分为三大类:即对人体有即对人体有明显毒性明显毒性的药、有的药、有潜在毒性潜在毒性的药的药与与确实无毒确实无毒的药。的药。(四)有毒与无毒的含义(四)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如上所论,如上所论,“毒毒”有狭义与广义两有狭义与广义两说。若单从说。若单从“毒毒”即指药物对人体伤害即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的狭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毒,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一般说,一般说,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如砒霜、生乌头等有如砒霜、生乌头等有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而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而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可能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对人体造成伤害。害。然而,如果仅仅站在然而,如果仅仅站在“毒毒”即指药物即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理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是理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是很很不够不够的。的。这是因为广义的这是因为广义的“毒毒”是指药物的是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总称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人体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的治疗作用。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还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一般说,一般说,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正如明代朱櫹正如明代朱櫹普济方普济方卷五卷五所云:所云:“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药性无毒,则攻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药性无毒,则攻自缓。自缓。”“”“有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涌下有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涌下泄,夺其病之大势者是也。泄,夺其病之大势者是也。”如:如:大黄与巴豆大黄与巴豆虽均为泻下之品,但大黄无虽均为泻下之品,但大黄无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肉桂与附子肉桂与附子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茯苓与香加皮茯苓与香加皮虽均为利水消肿之品,但虽均为利水消肿之品,但茯苓无毒而力缓,香加皮有毒则力强等。茯苓无毒而力缓,香加皮有毒则力强等。三、确定药物三、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有毒无毒的依据 药物的有毒或无毒,是通过临床药物的有毒或无毒,是通过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一味药是否具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一味药是否具有毒性,应主要靠下述几点确定:有毒性,应主要靠下述几点确定:(一)含不含有毒成分。(一)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无毒”,有的,有的“有毒有毒”?“毒毒”的的本本质是什么质是什么?古古代医药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次探索。代医药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次探索。清代名医徐灵胎在清代名医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种录下集下集黎芦条,借助于五行气黎芦条,借助于五行气化的理论,认为化的理论,认为“凡有毒之药,皆得凡有毒之药,皆得五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五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没有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没有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科学地初步揭示了的有毒成分,从而科学地初步揭示了“毒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无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即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既往说成有无毒性)而决定的。害(既往说成有无毒性)而决定的。一般说,有毒药主含偏性突出或非常突一般说,有毒药主含偏性突出或非常突出、能伤害人体的毒性成分。出、能伤害人体的毒性成分。不含不含“有毒有毒成分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品,品,如芦根、蜂蜜、茯苓、猪苓等;如芦根、蜂蜜、茯苓、猪苓等;而而含含“有毒成分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物品,即为有毒之物品,如: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香加皮有毒,是因其含强心苷;香加皮有毒,是因其含强心苷;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3价砷离子;价砷离子;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二)整体是否有毒。(二)整体是否有毒。由于中药大由于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每种成分又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每种成分又受到所含其他成分的制约,偏性非常受到所含其他成分的制约,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突出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含“有毒成分有毒成分”的中药,的中药,在整体上并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不显示有毒。有人指出:有人指出:有的中药有的中药在含有在含有“有毒成分有毒成分”的同的同时,还含有某些相应的时,还含有某些相应的颉颃颉颃成分,如成分,如人参皂苷人参皂苷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苷皂苷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血作用。并不显示溶血作用。有的中药有的中药,所含的糖类、维生素,所含的糖类、维生素C、某些蛋白质及胶质等成分,又有程度不某些蛋白质及胶质等成分,又有程度不同的缓解毒性作用。同的缓解毒性作用。有的中药有的中药,虽含有毒成分,但因含,虽含有毒成分,但因含量微小,作为整体中药往往不显示毒性,量微小,作为整体中药往往不显示毒性,如甜杏仁、桃仁、郁李仁等。如甜杏仁、桃仁、郁李仁等。由此可知,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毒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差异。毒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差异。一般说,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偏性非常有毒的药物必含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而含偏性非常突出突出的有毒成分,而含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不一定显示的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不一定显示有毒。有毒。故在判定某味中药是否有毒时,故在判定某味中药是否有毒时,除注意研究其是否含某种偏性非常突除注意研究其是否含某种偏性非常突出的(或称毒性)化学成分外,还应出的(或称毒性)化学成分外,还应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它是否能毒害人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它是否能毒害人体。体。(三)用量是否适当(三)用量是否适当中药的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中药的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量变可量变可导致质变,有不少中药,在一定条件导致质变,有不少中药,在一定条件下,随着药量的适宜或超过,可对人下,随着药量的适宜或超过,可对人体表现出无毒或有毒。体表现出无毒或有毒。如:如: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卷二十六服药失度服药失度候候云:云:“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制,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制,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乖违,若增加失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乖违,若增加失宜,变生他疾,宜,变生他疾,亦能致死。亦能致死。”又如被又如被2000年以前数版年以前数版中华人民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药典错定为木通正品的关木通,错定为木通正品的关木通,近代以来的中医药著作对其并无有毒近代以来的中医药著作对其并无有毒的记载,成人常用量为的记载,成人常用量为3l0g,但据但据今人临床报道,若一次用量达今人临床报道,若一次用量达60g,即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即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衰竭。一般说,使用中药治病,只要用量适一般说,使用中药治病,只要用量适宜,未超出人体对其的最大承受量,即宜,未超出人体对其的最大承受量,即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即为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即为“无毒无毒”;若用量已超出人体对其所能;若用量已超出人体对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即会对人体产生毒害,承受的最大剂量,即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出现中毒反应,称为出现中毒反应,称为“有毒有毒”。故人体故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就成为药物有毒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就成为药物有毒与无毒的分界线。与无毒的分界线。药量小而不及病,则药量小而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疾。他疾。如苦杏仁有小毒,主要是因其所含的苦杏仁苷,在如苦杏仁有小毒,主要是因其所含的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能分解出氢氰酸所致。从苦杏仁酶的作用下能分解出氢氰酸所致。从理论计理论计算,算,通常每通常每1g生苦杏仁约可产生生苦杏仁约可产生2.5mg氢氰酸,而氢氰酸,而氢氰酸为偏性非常突出的(即剧毒)物质。在极微氢氰酸为偏性非常突出的(即剧毒)物质。在极微剂量时,就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显示止咳平喘的剂量时,就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显示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稍大剂量时,即对人产生伤害,致死量治疗作用;稍大剂量时,即对人产生伤害,致死量为为0.05g。依此可推算出,成人对生苦杏仁的最大耐受量依此可推算出,成人对生苦杏仁的最大耐受量(一次一次量量)是是20g(约约5060个个),若超过这个量,又是研末,若超过这个量,又是研末冲服,则有导致中毒的危险。由此可知,对生苦杏冲服,则有导致中毒的危险。由此可知,对生苦杏仁若用量仁若用量在在1020g之间,即为之间,即为“无毒无毒”;而;而超过超过20g,即为,即为“有毒有毒”。近有报道,某近有报道,某1岁女婴,一次口服岁女婴,一次口服20余粒余粒(约约10g)生生苦杏仁末而致中毒死亡,即因过量服用所致。苦杏仁末而致中毒死亡,即因过量服用所致。在上述三个依据中,在上述三个依据中,“用量是用量是否适当否适当”尤为重要,它是确定尤为重要,它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四、全面认识有毒无毒四、全面认识有毒无毒 对古今医药文献中所说的药物的有毒对古今医药文献中所说的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应全面认识。与无毒,应全面认识。首先,首先,应认识到有毒与无毒是针对药应认识到有毒与无毒是针对药物间的不同性效对比而言,它表示了不物间的不同性效对比而言,它表示了不同药物在常量应用时,其性能的峻缓及同药物在常量应用时,其性能的峻缓及对人体的毒害大小。据此,可将药物分对人体的毒害大小。据此,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但是,仅仅认识到此还很不够,这是但是,仅仅认识到此还很不够,这是因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有时是针对因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有时是针对某药因用量及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表现某药因用量及使用方法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性效变化而言。许多中药,出的性效变化而言。许多中药,无论无论“有毒有毒”或或“无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化。有些无毒的药,因过量或不合理有些无毒的药,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有毒”之物。如:之物。如:甘草无毒甘草无毒,本经本经列为上品,列为上品,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不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现不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或水肿。人参无毒,人参无毒,本经本经亦列为上亦列为上品,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品,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死亡。正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景岳,在正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卷四十八卷四十八本草正本草正附附子条论云:子条论云:“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毒也。”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的偏性药物的偏性”即是即是“毒毒”,“毒药毒药”即药物的总称,还即药物的总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反之,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反之,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疗沉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疗沉疴去痼疾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疴去痼疾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无毒毒”之药。如:之药。如:乌头有大毒乌头有大毒,本经本经列为下品,在列为下品,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寒逐湿止痛之功。巴豆有大毒巴豆有大毒,本经本经亦列为下品,亦列为下品,在使用常量去与油用霜等合理应用条在使用常量去与油用霜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亦可收既不毒害人体,又能消件下,亦可收既不毒害人体,又能消积导滞通肠之效。积导滞通肠之效。其次,性能相异的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其次,性能相异的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程度有别。程度有别。古本草常以古本草常以“有大毒有大毒”、“有毒有毒(或常毒或常毒)”、“有小毒有小毒”等词语标明。尽管等词语标明。尽管这种分法与现代药理学相比显得粗糙,但对这种分法与现代药理学相比显得粗糙,但对指导临床用药确有实际意义。指导临床用药确有实际意义。类经类经卷十二卷十二论治类论治类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先岁气无伐天和注文引王冰语曰:注文引王冰语曰:“大毒大毒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一般说,在一般说,在等量应用等条件下等量应用等条件下,有大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大,常有大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大,常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小,小毒的毒的药对人体损害较小,小毒的药对人体损害更小。药对人体损害更小。再次再次,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对药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多数是通过临床物毒性的认识,多数是通过临床直接观察而获得的,对于急性中直接观察而获得的,对于急性中毒反应容易发现,而对慢性中毒毒反应容易发现,而对慢性中毒反应则往往认识不足。反应则往往认识不足。如:如:黄药子,宋代黄药子,宋代开宝本草开宝本草首载,云首载,云其其“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喉痹、蛇犬咬毒”。之后,历代本草。之后,历代本草均相沿袭。均相沿袭。近代,虽以其治甲状腺肿及某些肿瘤近代,虽以其治甲状腺肿及某些肿瘤取得一定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取得一定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它能引起中毒性肝炎,且多在连服一它能引起中毒性肝炎,且多在连服一个月以后出现,这就推翻了古本草云个月以后出现,这就推翻了古本草云黄药子无毒的错误认识。黄药子无毒的错误认识。因此,对文献上尚无毒性记载因此,对文献上尚无毒性记载而现今发现具有一定毒性的某些而现今发现具有一定毒性的某些药物也应慎用。药物也应慎用。除此之除此之外,有些有明显毒性的外,有些有明显毒性的药物,如水银、雄黄、朱砂、马药物,如水银、雄黄、朱砂、马钱子等,在有的钱子等,在有的古古本草中却云其本草中却云其“无毒无毒”,这是错误的,应予以这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纠正。最后,还必须说明的是:药物的有毒与无最后,还必须说明的是: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确定药物有毒毒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确定药物有毒与无毒时,亦当加以重视。主要有:与无毒时,亦当加以重视。主要有:1)药物的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药物的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工艺;2)应用时的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应用时的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外用涂敷面积的大小;次数与时间长短、外用涂敷面积的大小;3)用药时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用药时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皮肤与黏膜的状况;皮肤与黏膜的状况;4)药物生长环境是否被污染;等等。)药物生长环境是否被污染;等等。五、结五、结 语语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理论告诉我中药的有毒与无毒理论告诉我们们:中药的治疗效能与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毒毒害害”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于具体药物的有毒与无毒不对于具体药物的有毒与无毒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能一概而论,既不能认为其一概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无毒,也不能认为其个个有毒,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而是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有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是临床所需要的;从无毒转为有毒,不但不能疗疾,反而损有毒,不但不能疗疾,反而损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害人体,是临床应避免的。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件,促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从而提高疗效,将毒转为有毒,从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中药的“有毒有毒”反应减少到最低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限度。在创造必要条件、化不利为有利时,在创造必要条件、化不利为有利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其性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其性效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效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性效的影响,还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性效的影响,还要认识到这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要认识到这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临床当随机灵活变通。既不能只化,临床当随机灵活变通。既不能只见药不见人,惟药所用;又不能以偏见药不见人,惟药所用;又不能以偏概全,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死守概全,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死守陈规。陈规。以上所谈以上所谈仅为自己的不成熟见解,仅为自己的不成熟见解,难免不挂一漏万,难免不挂一漏万,仅供同道们参考。仅供同道们参考。联系信箱联系信箱最后最后谢谢各位同道光临!谢谢各位同道光临!祝各位事业有成!祝各位事业有成!为岐黄事业的发展为岐黄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中药有毒与无毒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章节富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7020601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