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6802098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节 氮的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节 氮的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节 氮的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氮的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氮的循环(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氮的循环 氮气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让学生解释氮循环示意 图,了解氮循环主要过程,逐渐接触含氮的物质,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在基础上, 初步掌握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之一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首先通过联想质疑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 的含氮物质。其次,通过学生活动,了解氮循环的主要环节,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关于氮气性质的教学,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示其中的主要过 程,探讨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最后,让学生了 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认

2、识氮固定的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掌握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氮固定的主要形式。(2)了解氮的两种的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掌握一氧化 氮与氧气的反应及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氮气、NO和NO2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五、实验准备:一试管NO和一试管NO气体 水槽 一瓶紫色石蕊试液 胶头滴管2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出课题 明确学习内容引入闪电是大家非常 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 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 空气里和有关的含氮化 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 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 产生的物质对于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 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 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 质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学 习的主动性。学生活动解释氮循环示意 图,了解氮循环指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1.氮循环主要过小组讨论交流 对氮循环过程、环节、 循环过程中含

4、氮元素物 质有所了解,并体会氮 循环的重要作用。为后面学习 氮循环中重 要物质做铺 垫主要环节,逐渐 接触含有氮元素 的物质,体会氮 循环的重要意 义。程?主要环节?2. 氮循环中有哪些 含氮元素的物 质?3. 氮循环有什么意义?氮气性质的教学设问:农谚有“雷雨发庄稼”。 闪电发生过程中,发生 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就“发庄稼”?过程是什 么?阅读课本,了解NO和NO2的性质。并观察NO和NO2 的颜色、状态、气味, 演示NO和02的反应及 NO?与水的反应。实验展示瓶NO气体,观 察颜色、状态另取一个空的集气瓶 与上瓶口对口放置,抽 去中间的玻璃片,观察 现象取一支盛满NO2的试 管,倒扣在水槽

5、中,静 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 象。取出试管与空气接 触,观察现象。1、理论推测:雷雨产生 的肥料是什么?如何产 生?2、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汇报总结。观察、思考、得出结论NO :无色气体NO :红棕色气体2NO能在空气中与氧气 反应生成NO2观察后回答:现象:水 沿着试管上升,气体由 红棕色变成无色,与空 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认识N在2定条件下才 能与O反应,2同时掌握NO和NO的性2质。向试管中滴加几滴石 蕊指示剂,观察现象 提出要求根据现 象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思考NO?溶于水的产物石蕊试液变红。确定产 物为硝酸和NO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 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该 反应

6、深刻理解NO2的性质氮气性质的教学继续追问:为什么N和0在闪2 2电条件下会发生此反 应?常温下氮气与氧气 为什么不反应而和平 共处?再次追问:氮气性质不活泼,难 道就不与其它物质发生 反应了吗? 指出此反应的反应类型思考、分析、回答 N性质不活泼。2了解知识支持栏目的内。可逆反应掌握N的性2质氮气的用途介绍 液氮是火箭燃 烧的推进剂,大 量的液氮用高压 把火箭燃料推向 燃烧室,安全性 能良好。 液氮可以治病。 外科手术中的“冷刀”应用的 就是液氮。 液氮可以治愈 早、中期癌症, 被冻死的癌细胞 进入人体血液 后,可以刺激人 体产生相应抗 体,进而消灭残 留在人体的癌细 胞等。体会物质性质决定

7、用途 这一规律。激发学生兴 趣,开拓他们 的视野。氮的固定及氮固 定的分类设问:氮是生命元素。怎样把 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 为可利用的氮元素呢? 指导学生阅读并介绍一 些相关的氮的固定的资 料。在让学生大胆想象,怎 样固氮?做出猜想与预 测。归纳:申然固氮 氮的固定彳人工固氮 体会氮固定的重要意义体会氮固定 的重要意义小结课堂内容本节内容同学们应注意 以下几点:(1)(2)N性质不2活泼,但在一定 条件下 也能与O、H发2 2生反应。掌握NO和NO的2性质。思考、归纳NH3HNO3N NO f NO2 2掌握本节重 要内容。七、教学反思:怎样才能成为一节受学生欢迎,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呢?单一的

8、课堂教师讲授、学 生死记硬背、课后大量练习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念倡导“以 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促使学生的 自我发展。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 靠知识灌输来形成,它们必须靠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本课时以“固氮”为线索,设计以学生探究为中心的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做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连贯、紧凑和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好。二是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 能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学

9、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 新的教育理念。第二课时氨和铵盐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氨和铵盐。通过实 验,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知道实验室制氨的原理及氨的检验方法,知道氨根离子的检 验方法。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解释现象,总结性质。并从化合价变化 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和还原剂。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NH的物理性质;掌握NH的化学性质;了解NH的用途。3332、能力目标(1) 通过对氨溶于水产生喷泉现象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氨的性质的理解,理解 喷泉产生的

10、“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景下新问题的能力。(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由表及里,以严密的逻辑 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2、利用丰富的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和交 流的良好习惯。3、通过对氨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NH3、铵盐的用途,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领会地球上 生命生生不息的原因。总之,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源于书本的素材,高于书本的应用教学,训练 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强

11、化实验意识,培养实验能力,真正领会化学学科特 征,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学会用化学学科内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互促补偿教 学,树立学科内的综合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喷泉试验的原理和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四、教学用品演示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圈)(1 套)、带玻璃导管的双孔塞(2 套)、带塞子的 圆底烧瓶(250ml)(2)、胶头滴管(2)、塑料瓶(1)、大烧杯(2) 药品:氨气、酚酞。分组实验仪器(10套) :玻璃棒、试管(充满氨气) 、水槽、浓氨水、浓盐酸 药品:酚酞、蒸馏水五、教学方式1、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导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

12、论,使学 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建构起完整的知 识体系。2、归纳法。通过情景问题的提出、实验的分析,归纳出氨的性质,从而掌握学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六、教学过程 氨的性质教学 教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氮循环中重要化合物之一氨。情景再现:湖北孝感大悟化肥厂的液氨泄露事故。 2006年11月1日上午7点50分 ,湖北大悟县化肥厂液氨发生泄漏十几 分钟后,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 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车“白

13、烟”过后,有6人中毒,1 人死亡。化肥厂附近20万人进行了大转移,同时厂附近大片的庄稼、蔬菜被熏 死(图片展示)提出问题:问题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问题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问题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教师:展示氨气的样品,请同学们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回答氨的物理性质。教师:氨的沸点-33.5C。在北方的冬天氨就可以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为便于运输氨, 一般要把氨加压液化。液氨转化成气态时(这个过程叫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故 氨可以做制冷剂。学生:倾听。进一步了解氨。教师: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

14、下,1 体积水能溶解约 700 体积的氨气,怎样验证氨 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提出方案 探究活动:活动一、把充满氨气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的水槽中。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思考、 分析原因。2、喷泉试验。充满氨气的烧瓶和充有少量氨气的烧瓶按课本图示装置准备 好,两位同学演示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思考、分析原因。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红色的喷泉? 试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动画演示喷泉实验。指出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情景设置:假如有以下实验装置(塑料瓶代

15、替圆底烧瓶,无吸满水的胶头滴管)。试对比它与教材上的有什么不同。利用这个装置,你能尝试引发喷泉吗?展示实 验装置。学生:思考、交流、口述。经师生讨论后由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打开夹子,挤压塑料 瓶即可)教师:小结:要使液体上升,必须使烧瓶内的氨气与水接触,溶解后使瓶内压强减小, 才能形成喷泉。氨与水反应得到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发生部分电离产生OH-,氨 水呈碱性,故遇到酚酞试剂变红。教师:氨除了与水反应,氨水呈弱碱性外,还可以与什么物质反应呢?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分别与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近距离接触。注意实验安全,观察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氨可以与酸反应。教师:氨分子中氮

16、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处于氮元素的化合价的最高价还是最低价?应 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分析,得出氨应具有还原性。教师:氨可以与氧化性物质反应,如氧气。氨与氧气在催化剂及加热条件下可生成NO 和H0。2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及分析,请大家总结氨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写出方程式,巩固方程式的书写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师:氨的性质大家已清楚,我们回过头来回答液氨泄露时提出的一些问题。情景活动:氨泄露了学生一:模拟现场群众,捂着鼻子往高处跑步撤离现场。 学生二:模拟现场群众,用蘸有水的毛巾包住头部,身穿厚衣服,快速 向低处撤离。学生三:模拟事故现场周围居住居民,关闭门窗。用蘸有

17、水的毛巾包住 头部,身穿厚衣服,打报警电话。学生:观看,判断正确的处理方法。再次巩固氨的性质。教师: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氨有什么用途呢?我们再来了解卫生检疫部门对猪 肉新鲜程度的判断方法。市场上肉是否新鲜,常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爱氏试剂:一份25%的盐酸溶液,3份96%的乙醇及1份无水 乙醚混和),置于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摇晃23 次。然后取下塞子,并立即塞 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 壁,并距液面l-2cm)。若肉样已不新鲜,于数秒内即可观察到白烟出现。试用所 学知识加以解释原因。学生:分析。感觉学有所用

18、,兴趣提高。 教师:这节课的重点是氨的性质,大家一定要掌握和学会应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氨的化学史。德国化学家哈伯,有人称他为天使。因为 l909 年,哈伯合成了氨,氨能合成化肥,进而增产粮食,他像天使一样为人类带来丰收 和喜悦,使成千上万的人免于饥饿的威胁。也有人称他为魔鬼。氨能合成硝酸,进而合 成炸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伯已为德国建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合成氨工厂,为 侵略者制造了数百万吨炸药TNT (三硝基甲苯),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 能坚持这么久的原因。所以说他像魔鬼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不管怎样,人工合 成氨实验的成功对工业、农业和科技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氨也

19、被并评为20 世纪 初的明星分子。小资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英国就从海上封锁德国从智利进口硝 石(NaNO )。于是人们预言,德国得不到智利硝石,农田将缺乏肥料,炸药工厂也将停3 产,那么德国最迟在1915年或1916年便要自动投降,可是1916年过去了,德国还在 顽强的战斗,农田照样一派浓绿,前线的炮火反而更加猛烈。原来德国以哈伯为首的一 批化学家克服了当时的世界化学难题以廉价的空气、水和煤炭合成了重要的化工原 料N和H。合成氨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经历了约150年的时间。德国科22 学家哈伯在10年的时间内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单是寻找高效稳定的催化剂, 2年间他

20、们就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同的配方,最后选定了一种合适的催化 剂,使合成氨的设想在1913 年成为工业现实。鉴于合成氨工业的实现,瑞典皇家科学 院于 1918年向哈伯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学生:客观评价氨的作用及德国化学家哈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七、作业设计基础练习1、 氨气是色,有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液氨汽化时大量热,利用这一性质常用液氨作。2、归纳氨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氨气溶于水; 氨气与浓盐酸 ; 氨的催化氧化;3、简述下列实验的现象,说明其理由。现象:原因:提高练习4、(1) 用左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

21、喷的操作 是。该实验的原理是(2)右图为化学教学中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判断下列组合中能否形成喷泉?()(变换试剂)A、HCl 和 HO2B、O 和 HO22C、CO 和 HO22D、CO 和 NaOH 溶液2(3)如果只提供如下图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变换装置)拓展探究5、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提示:气体的体积受外界因素(压强、温度)影响八、教学设计说明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物质世界,加深化学对

22、物质 世界作用的认识,增强真实感、亲切感和责任感。接着,围绕氨的性质、应用,依靠实 验手段步步深入,在学习氨的知识的同时,巩固实验知识,使两块知识达到同步的巩固 和提高。最后,利用氨喷泉实验的知识拓展,通过实验设计,把知识和能力提升到较高 层次,让优者享受成功,让弱者发现不足,争取课后有较大的危机感,自觉去补救。1、氨的性质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正题。从生活中氨泄露的事故引入,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 之中,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然后展示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归纳出氨的物 理性质。进而演示喷泉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明确产生喷泉的“动力” 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差,继而设置新的

23、情景:在新的装置中如何形成喷泉?从而激 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再让学生 参与演示氨与浓酸的实验,得出氨可与酸反应的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推 理能力。然后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判断出氨具有还原 性这一性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实验,及对氨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分析,学生自己 归纳整理氨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回答开始时提出的有关氨泄露 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卫生检疫部门对肉新鲜程度的判断方法,使学生体会知识 的学有所用。最后,介绍有关氨的化学史,使学生对氨和铵盐有客观的认识。3、课堂小结 再次突出

24、本节课的重点,巩固对氮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掌握。4、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同步练习,巩固本节所学内容。5、布置课外作业: 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 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 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课时 硝酸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硝酸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重点介绍了硝酸的强氧化 性和不稳定性。作为氮循环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是本课时 的重点。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 象,加深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

25、可从实验室中对硝酸试剂保存 用黑塑料袋覆盖来说明,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试知识学以致 用。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硝酸的强氧化 性。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硝酸物理性质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索试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创新 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初步体会浓度对化学 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四、实验

26、准备:药品:浓硝酸 稀硝酸 铜片 稀氢氧化钠溶液仪器:试管(4 支) 试管夹 胶头滴管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引入:“玻尔保护诺贝尔金质奖章”故事教师: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不仅可以制炸药,还可以制氮肥、染料、用于医药 方面等;并且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硝酸有如此重要的用 途,它又有怎样特殊的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实验1】展示一瓶浓硝酸。 学生:观色,闻味,看瓶口出现的现象等,填写下表(投影展示)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通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约为,质量分数98%的硝酸叫做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 , 和教师:以上的浓

27、硝酸称“发烟硝酸”, “发烟硝酸”是烟还是雾? 学生:回顾“烟”和“雾”的知识,得出结论。教师:硝酸既然是一种酸,应具有酸的通性,(投影展示,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离子方 程式)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 具有酸的通性:硝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遇石蕊试液显色; 与碱性氧化物,如与Cu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与碱,如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与某些盐,如与CaC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 学生:书写后对照。巩固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掌握,认识硝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展示样品: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样品(试剂瓶上方为红棕色气体) 提出问题(1)长期放置的浓硝酸为什么会变黄?红棕色气体 学生:思考分析:分解放出的 N

28、O2 溶于硝酸而呈黄色。从剂瓶上方为红棕色气体推测.2教师: 这便涉及硝酸的化学性质, 即不稳定性,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2不稳定性: 教师:硝酸应如何保存? 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为防止分解,必须避光、防热。 教师:归纳保存方法:棕色瓶、阴凉处、密封保存。展示:盛放在棕色试剂瓶的浓、稀硝酸 学生:观察,领会硝酸的不稳定性。教师: 硝酸易分解放出氧气 (强氧化性 ), 硝酸是否有较强的氧化性呢 ?如果有,我 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加以说明?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教师:演示实验:Cu (少量)和浓、稀HNO的反应,并提出问题:比较现象有何不同,3推测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

29、析原因。 教师:板书: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u + 4HN0 (浓)=Cu (NO) + 2N0 f + 2HO3 3 2 2 23Cu + 8HNO 稀) =3Cu(NO)+ 2NO f + 4HO3(3 2 2学生:掌握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反应中硝酸都起到什么作用, 如何判断? 学生:酸性和强氧化性教师:提出问题:课本中实验装置图有何不足?学生:评价实际操作中有何不足。 教师:归纳学生评价结果 无法控制反应速度,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浓) 试管上部的空气会影响现象的观察(稀)。 Cu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无法用NaOH吸收。追问 :实验如何改进与创新才能克服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30、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套改良装置用于做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1)可以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2)能防止有毒 NO 污染空气。2学生:各小组讨论后得出合理装置。展示一装置如下:教师:若用其他金属替代铜,推 测常温下浓硝酸、稀硝酸与不活泼金属银的反 应方程式。学生:写出不活泼金属银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 + 2 HNO (浓)=AgNO + NO f+ HO3 3 2 23Ag + 4 HNO(稀)=3AgNO + NO f+ 2H O332教师:硝酸与金属的反应有规律吗?此规律是什么? 学生:思考,总结规律 教师:总结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投影展示) 不论稀HNO还是浓HN

31、O都有强氧化性,能氧化除Au、Pt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金33属。 HNO与金属反应时主要不生成氢气,对于氢后金属、浓HNO的还原产物是NO ,332稀HNO的还原产物是NO。3 常温下,浓HNO可使Al、Fe等金属钝化。3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硝酸越稀,被还原越彻底。教师:知识拓展:请同学们推测浓硝酸能否与C、S、P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答。C、S、P等非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可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 教师:板书: 浓硝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C+4HNO (浓)=CO f+4NO f+2HO3222学生:完善硝酸强氧化性的体现,可与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反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32、1)过量铜粉与浓硝酸反应,预期整个过程会出现哪些现象?(2) 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使Al、Fe等金属钝化,因此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盛放浓 硫酸或浓硝酸但这些容器不能敞口也不能置于日光下曝晒,为什么?(3) 最近的报纸上常有报道:有人购买了黄铜仿制的“纯金项链”“纯金手镯”等假冒黄金制品,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来识别真假“黄金”吗? 学生:分组回答。教师: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解决如下问题:(投影展示)1. 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重要原因 2. 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 有毒烟雾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提出问题。 教师:为减少氮

33、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可参考以下几点:(1)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体的焚烧。(2) 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3) 减少汽车的数量,发展公共交通及无污染的电动交通工具(4) 汽车尾气排放前加装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5) 加大城市绿化,植树造林,提高空气的自净能力。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硝酸强氧化性硝酸金属铜,反应不放氢;稀硝三八无,浓硝一四棕; 铝铁能钝化,光热不稳定;一硝三王水,能把金铂溶。七、作业设计:A 组 基础巩固1常温下,下列溶液中能溶解铁的是()A.稀硝酸B.浓硝酸C.浓盐酸D. 浓硫酸2. 常温下,能溶于浓HNO的单质是( )3

34、A.AlB.FeC.AgD.Au3、浓 HNO 常呈黄色的原因是(3A.浓HNO易分解产生NO3C.浓HNO易分解产生NO32)B.浓HNO中混有Fe3+3D.浓HNO易氧化单质硫34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消耗硝酸最多的是 ()A.Cu+HNO (浓)B.Cu+HNO (稀)C.CuO+HNO D. Cu(OH) +HNO333235.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保存不当则呈黄色,这是由于,其化学方程式为。为了除去所含的杂质,所采用的方法是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贮存浓硝酸的方法是B 组 提升能力1.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和H SO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 molL-i、0.1 mol

35、L-i。324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 度(mol L-1)是()A.0.15B.0.225C.0.35D.0.45八、教学反思本课时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研究课,其中探究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强氧化性,是本课时的核心,所以演示实验的现象关系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本节课处 处紧扣实验,教学一开始引入硝酸后,就展示浓硝酸,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分析 总结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和不稳定性,然后通过复习硝酸的酸的通性,根据硝酸和金属一 般不生成氢气的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演示硝酸和金属铜反应的实验,分析 对比,总结出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性质。由于学校实验设施的不足,所以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只能用演示实验,所以影响了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还有就是本课时的内容安排较多,关于硝酸酸性教学 时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占用了大量时间,导致后面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 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太少,所以需要把方程式的书写调整到课下完成,而人类 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可以播放相关录像和介绍环境污染事件来加深学生 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