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16740770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篇一: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 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 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 木头、走楼梯,等等。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 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 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 题所带来的便利。数学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

2、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 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 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引 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 20 米。目的在 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 理解多 1 少 1 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 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 20的学生。然后以

3、例题展开, 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 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 5 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 的绿色。第二种有 3 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 4 棵。种头不种 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 数”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 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 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 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

4、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 4 段,加上两个端点, 一共有 5 个点,也就是要栽 5 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 “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 (间隔数)多 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 题:间隔 2 米、4 米、10 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 1。这样就把整个 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

5、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 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 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 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 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 5 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 3 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 本。第三种有 4 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 隔数+1棵数”“间隔数 -1=棵数”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 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

6、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 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 真正得以渗透。篇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少先队员参加植树活 动的场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祖国大地带来的喜人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学 生明白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造福,我们应该 具有这种意识。这种情理交融的诗歌,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 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课上 我根据这句“荒滩、沟渠、山坡、公路”省略号省略

7、了什么?这个问题孩子很容 易答出来。但是当我再问:他们还去了哪些地方?这下难倒了孩子,孩子还真没有 说出几个地方。当有同学犹犹豫豫说出小区时,其他孩子不同意了“小区没地方 栽。”“有人管,不能随便种树。 ”“都放满了车。 ”这真是不怪孩子,城市的植 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不然到处停满了车,要不然就被一些人开采来种 菜,孩子还真没有这种经历。为此我给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小区里,(允许) 种上一棵花(树太大了),实在不行,在学校的花园里栽上一棵花。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写出自己的感想。孩子结合诗歌,编写了种花,虽然不太押韵,但这 是孩子的一个创造,时间久了,就会有着巨大的收获。给孩子创造的机

8、会,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将来孩子才能给我们创造出一个 崭新的未来。复习植树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树问题中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 题。(2)通过猜测、画图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种植树问题。(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 律来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

9、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练习本、直尺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 100 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 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二、探究规律。(一)1出示题目这条小路长 100 米,每 5 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理解题意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

10、摆。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 1005=20,这个 20 并不是表示可以栽 20 棵树, 而是指共有 20 个间隔。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在全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 5 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 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1.学生试解答2.用小棒检验3.说一说你的想法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4. 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

11、是 24 米,每两 人之间相距 2 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5. 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 6 米种一棵,一共种了 36 棵。 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二)出示例 2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 18 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 棒摆一摆,说一说。要求完成: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 3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12、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三、练习应用1.一要木头长 10 米,要把它平均分成 5 段。每锯下一段需要 8 分钟,锯完一 共要花多少分钟?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 4 米栽一棵,20 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四、课堂总结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 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 间隔数和棵数,求路的长度。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 题对学生提

13、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 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 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 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 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 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 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 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

14、,感知间隔数与棵 树的关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 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 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 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 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 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

15、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 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 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 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 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 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 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 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篇四:小学五年级上新

16、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教学反思郭海霞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大家都 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 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 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 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单元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 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通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 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

17、维能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 数之间是相差 1 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 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 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

18、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 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 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 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 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 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 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 4 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 5 个点,也就是要栽 5 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 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

19、问题:“你能找出什 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 米长的小 路,按 5 米可以平均分成 20 段,也就是共有 20 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 1,因此一共要准备 21 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 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 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 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 1

20、米、2 米、4 米、5 米、10 米,体现了思维的多 样性。这单元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 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 生。本单元教学不足的是:一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是怎样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解题思路更清晰。功夫下的不深。 今后教学 改进措施:1、深钻教材,上课注重中差生,做到举一反三。3、课前一定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篇五: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孙文华一、遇到的问题: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 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

21、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 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 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 ”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 “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 “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 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 ”“减一”)看成一种 “规律 ”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 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 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 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

22、现象进行知识链接。二、第一次试教分析: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 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 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 5 米植一棵(两端都要 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 计:全长( )米,每隔 5 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 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 际,重视了数学思

23、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 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 “探究规律” 时一个 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 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 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 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 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 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

24、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 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 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 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 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三、第二次试教分析: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 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

25、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 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 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 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 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 40 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 照每隔 10 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 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 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26、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 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 5 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 3 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 本。第三种有 4 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 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 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 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

27、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 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 -1=棵数” 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四、第三次试教分析: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 水平。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 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 “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 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

28、的基础。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 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 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 3 种植 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 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五、反思: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 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

29、第 2 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 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 3 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 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 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 ”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 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 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 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 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 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 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 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 学生积极性。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