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

上传人:hao****021 文档编号:166599968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1张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I张勇地球科学学院, 010101-201010002292012-04-21根据自己对已学习过的地史学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地史学课程设计-I的基础上,于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中午和下午在北区机房,我设计和制作了本学期的地史学课程设计-II,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1 课程内容概括与总结1.2 你认为地史学存在哪3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序)?为什么?1.3 你认为拟采取何种学习和投入方式才能真正将地史学好1.4 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1.5 你的学习感受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1.6 小论文 (5000 字

2、+(包括文,图,表))1.1 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科学三大主要分支之一的地球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之间的耦合关系。地史学的综合性、历史性以及其随着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地层学二是沉积古地理学三是历史大地构造学地史学的主要课程内容及分类地史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概论部分 第一章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地史学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1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相

3、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相分析三要素:物质及分析的对象、原理(将古论今)、分析方法 (瓦尔特相律)。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分为:物理标志:物理标志包括沉积物的颜色、结构和构造等化学标志:岩矿标志包括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和一些指示环境的自生矿物等生物标志:生物标志包括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石组合等分析方法3 遗迹化石的特征:原地保存常保存

4、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地质分布时间长遗迹化石与遗迹生物很少共生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4过渡环境的沉积相类型: 三角洲环境是过度沉积环境的典型代表,三角洲沉积是在河流与海盆汇合处形成的大型锥状沉积体。水动力作用条件十分复杂,同时受河流沉积作用和海洋、波浪、潮汐作用改造的影响。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其沉积由三部分构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第三章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

5、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洋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撒退的现象。化石层序律的意义: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 确定地层的相对顺序及相对时间;地层划分的方法:构造学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地层对比的方法:岩性对比;年代对比;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磁性地层划分对比;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地震地层划分对比;测井地层划分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群、组、段、层。年

6、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宇、界、系、统、阶、时带。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级别体系:时间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宇(Eonthem)宙(Erathem)系(System)统(Series)阶(Stage)时带(Chronozone) 宙(Eon)代(Era)纪(Period)世(Epoth)期(Age)时(Chron)群(Group)组(Formation)段(Member)层(Bed)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1

7、.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2.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非整合:1.沉积接触:火成岩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为沉积岩层覆盖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在接触带上没有接触变质及同化混染现象,在接触面上部可以看到侵入岩供给的碎屑产物,成为新地层的底部沉积,而在接触面下岩体的上部可以看到不平整的侵蚀面和风化壳。 2.侵入接触: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

8、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a)侵入接触 (b)沉积接触第四章结束地质时代古地质现象与古生物(古动物、古植物)演化对照简表代纪距今年代地质现象与自然条件植物界动物界新生代第四纪1万年冰川广布,几次侵袭;气温逐渐下降有孔虫类大增,双壳类、腹足类极度繁盛,珊瑚类较多,腕足动物残存无几,介形虫类与叶肢介类特别兴盛,昆虫类与现今变异不大。哺乳类与鸟类兴盛,灵长类和类人猿出现被子植物繁盛发展第三纪1千2百万气候渐冷,有造山运动中生代白垩纪1。35亿年晚期有造山运动。后期气候变冷有孔

9、虫类大发展,菊石类极端特化,箭石繁盛,双壳类、腹足类继续增多,珊瑚类繁盛,介形类大发展。胎盘动物和鸟类出现,巨型爬行类灭绝前期裸子植物为主,后期被子植物(木兰等)兴起侏罗纪1。8亿年气候温暖,有气候分带现象有孔虫类渐增,菊石类极盛,双壳类、腹足类增多,珊瑚类相当繁盛,腕足动物继续减少,介形类、叶肢介类较兴盛。昆虫类大量出现,爬行类占统治地位被子植物出现三叠纪2。2亿年气候温和,地壳较为平静菊石类极盛,双壳类增多,腹足类亦趋繁盛,腕足动物渐减,六射珊瑚出现,介形类增多。爬行类占优势,原始哺乳类出现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等)繁盛古生代二叠纪2。7亿年末期造山运动频繁,大陆性气候炎热干燥蜓类极盛

10、,珊瑚类渐减,腕足动物与菊石类高度特化,双壳类与腹足类尚少变异,海百合类大减。爬行类兴盛,昆虫类更为繁荣。裸子植物兴起,厥类开始衰退石炭纪3。5亿年有造山运动,气候温暖湿润三带型四射珊瑚与腕足动物长身贝群繁盛,蜓及有孔虫类兴起增多,菊石类演化迅速,双壳类、腹足类渐发展。两栖类繁盛,原始爬行类出现,昆虫兴盛厥类繁盛,裸子植物发展泥盆纪4亿年海陆变迁,出现广大陆地,气候转向炎热干燥珊瑚、苔藓及腕足动物兴盛发展,层孔虫类增多,菊石类出现,双壳类、腹足类仍稀少,叶肢介类出现,。鱼类(肺鱼、总鳍鱼)极盛,原始陆生动物昆虫类、两栖类开始出现陆生植物普遍发展,古厥类与种子厥古羊齿繁多志留纪4。4亿年末期有造

11、山运动,局部气候干燥,海面缩小。初期平静海侵时期单列笔石特多,珊瑚、腕足动物繁盛,海蕾类出现,三叶虫衰减,鹦鹉螺类大发展,鲎类增多。原始鱼类(甲胄鱼)出现钙藻、菌藻类繁盛,陆生植物(裸厥类)出现奥陶纪5亿年浅海广布,气候温暖笔石兴盛,腕足动物大发展,三叶虫继续繁荣,珊瑚类及鹦鹉螺类大量出现,双壳类、腹足类、海百合类增多。藻类繁盛(绿藻、钙藻)寒武纪6亿年地壳静止,浅海广布水生无脊椎动物(棘皮、海绵、软体)兴盛,原始甲壳类、三叶虫类繁荣,古杯类繁多,腕足动物兴起藻类繁盛,元古代震旦纪10亿年岩层古老,地壳运动剧烈单细胞动物及低等无脊椎动物:软舌螺、蠕虫、水母等出现细菌、原始藻类出现1.2 我认为

12、地史学应该回答的三个重要科学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当前放眼全球,世人最关心的话题,我想,应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问题吧。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全球海平面上升,由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多1米,一些岛国,比如马尔代夫便会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大量物种灭绝,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加剧,将会导致地球一半的物种灭绝。首当其冲的将是北极熊,目前世上仅存的2万只北极熊被

13、预计将在2050年灭绝。淡水资源流失。 农作物减产,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反常的旱灾或洪灾现象,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疾病肆虐,气候变暖将使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造成新的冰河期,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可知,地史中有3次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分别发生于南华纪,晚四石炭世早二叠世,第四纪。而且这三次重复周期都约为290Ma与银河年的时间正好吻合。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以往地球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当下正值全球气温升高的又一个

14、时期,人们也没有必要去恐慌,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然而进来研究最热的一个课题“温室效应”与之产生了矛盾,另有一些专家根据近一百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得到“目前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结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最想知道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还是地球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引起呢?如果是两者都影响,那究竟是哪一个影响更大一些呢?变暖不好,那变冷好吗?现在的气候条件是最好的吗?这些问题只有在深入的综合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才能得出可靠地结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据世界知名专家通过以往地球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的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基础上,目前正处

15、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关口。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有确有此事?如果发生,又将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它对整个生物界和全球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它对目前生物界的顶级消费者人类又有怎样的影响呢?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因人类而起还自然规律,因为大家都知道,人类正在以各种超出大自然承受的方式肆无忌惮的践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就有关科学家的预测,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 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

16、种。 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人类究竟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目前存在以下观点:(1)“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上帝设计和创造的,或是在某种超自然的东西的干预下产生的;(2)“宇生说”认为生命是宇宙固有的,早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了,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天外飞来的;(3)“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随时从非生命物质中直接产生出来;(4)“化学起源说”认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还有的人认为生命的起源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只有充分认识到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们才可以

17、推测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并试图重塑生命起源的基本过程,进而为更好的维持生命的延续提供可能。比如说,目前科学家根据已发现的各种现象和合理的推理得到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原始大气:一般认为,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空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当时的氧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有机物,在当时情况下也只有在还原的条件下才能合成。原始海洋:当温度降至100 C以下时,地球上的水蒸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水,经过长期的积累才出现原始海洋。液态水的出现是生命化学演化中的重要转折点。能源:高温、紫外线、雷电、太阳能等。 我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和最重要的意义在学以致用,即如何为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发展

18、和延续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所以以上是我认为地史学应该试图解决或回答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问题1.3 你认为拟采取何种学习和投入方式才能真正将地史学好 根据以往学习各科的基础上,我曾经在地史学课程设计-I中提到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但在学过这门课之后,我认为以下学习方式相对来说更加有效合理:1. 上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点,突出主次。努力捕捉信息点,认真详细做好课堂笔记。2. 课前半个小时预习和课后半个小时复习。3. 更加看重实习。学习在于“学以致用”,即使你把书本内容学到再好,出野外时,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那又有什么用呢?4. 出野外时,前做好预习

19、,了解实习内容、要求和目的,复习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准备好必须的工具。1.4 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总体来说还行,在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真是认真的做到了之前预期的规划,各项认为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几乎没有拖延,并抱有较高的热情。后来由于各专业课太多的作业和社团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每天坚持一个小时学习 地史学就成了难题了。即使这样,我觉的我上课还算是做到了认真听讲,并且敢于推断课堂上老师说个某个知识点两次以上和实习课上提问的问题都是本学科的重点。1.5 你的学习感受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这一部分,我将在小论文中以“课

20、程特色与学习方法探讨”为题,阐述自己学习的感受和对课程的建议。参考文献1 刘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6, 1-277。2 Wicander, R., Monroe, J. S., Historical Geology (third edition). Pacific Grove(CA): Books/Cole, 2000, 1-580.3 Zalasiewicz, J., Smith, A. et al., Simplifying the stratigraphy of time. Geology, 2004, 32 (1): 1-4.4 龚一鸣,殷鸿福,童金南。

21、地史重大转折期环境变化综述。 地质科技情报. 1998,17(4): 101-106。5 Jackson, J. B. C., Johnson, K. G. Measuring past biodiversity. Science, 2001, 293: 24012403.附:小论文关于地史学学习方法探讨本文是在根据我对地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的基础上对地史学学习方法的思考,学过这门课之后,我认为以下学习方式相对来说更加有效合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从老师角度;二.从学生角度。一. 从老师角度。从龚老师在课上所讲的内容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课下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每一节课的

22、;并且在授课形式上,做到了多种创新,比如两次地史学课程设计,一次野外踏青,这些我都是非常赞成和认可的,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支持的,这也是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因为长时间的讲课以及海量的资料要背往往使人产生烦躁的心情,这样可以减缓大家的心理疲劳,持续保持一种新鲜感。但是,我还是很想给老师提一些我自己认为的对老师教学的建议。因为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平时经常和大家交流学习经验和对学科的认识;同时,我也和地质其他三个班有着较多的联系,知道一些同学们对这这门学科的想法,我想可以给您反馈一下。以下建议或看法不按重要性排序。把握重点,突出主次上过龚老师课的同学都知道老师的一个教学原则:重点不突出。其实关于这一点,

23、老师也有过说明,希望我们可以根据老师教学的方法总结并自己根据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推断重点。这些做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却不定是适应于所有人或很多人,我从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中总结到以下结论:凡是老师在课上将两遍以上包括两边都是课程的重点,凡是老师反复强调的都是重点,凡是在实习课中老师提问的问题都是重点。我不太确定对不对,但应该不会出问题。可是不是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这些结论的,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需要说一下重点的,因为他们并不打算考研或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只是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工作而已。有一次和同学聊天时,地址一班的一位同学告诉我,其实他就像知道在地史学这门课中哪些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用到或经常用到

24、,哪些是考研的时候的重点,因为他说对这里上课大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来说,将来能够从事教育或科研的毕竟不多。虽然不太支持这样过于功利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个同学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地大地质学在全国的的影响力不只是靠一些专家和学者,还要有一些将来要去地质队挑大梁的同学。前几天听学院的一位副院长讲话,他说目前咱们学校在一线工作当负责人的综合加起来还不如以前长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人多。课程的PPT。我觉得应该有很多同学反映过这个问题吧,这里我就以我为例简单的说一下我是如何利用PPT的。因为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从学长那里拷了去年的PPT,打印出来之后,每次上课前大概花上二十分钟的时间把即将要讲的内容预习一

25、遍,并预测一下重点和难点,老师讲课的时候因为有PPT,便能更加了解思路和内容的逻辑性。这一张PPT和上一张PPT之间的逻辑关系,假如上一张PPT我没有明白我可以很快做上标记,这一张PPT的内容对我来说很简单,一下子就明白了,手中有PPT我可以选择回顾前面讲过的知识,下课之后我可以带着那些做好的标记迅速到课本中查找。野外教学。我觉得从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还是学到不少东西的,加深了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这个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参与的同学太少,部分同学参加人员不积极,部分同学提前离开。假如说,把野外教学不只当成一次自愿的踏青,而是当成常态化的教学任务上的一次野外实习,算是一次平时作业,占有平时成绩

26、,这样就可以把所有问题解决了。还可以要求大家根据书本上学到的和这次踏青中看到的写一篇实习报告。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一些。二. 从学生的角度。不管怎么说,我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曾主观上寻找。坦白的说,有些表现的确实不是很好,比如平时作业存在抄袭现象。从我自身来讲,随着学习的进行和对这门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之后,感觉到地史学中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记忆,思考的东西在减少,学习的热情也归于平淡了;定性的东西多,定量的东西少。之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原因,地史学中好像有太多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好像很多很多东西都是靠着推测得到的,而这对一个从小就习惯数学上那种逻辑性与严密性思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些格

27、格不入的,处于一种本能的抗拒。特别是在我们还没有形成地质学思维(往往与不确定性,大概等字眼相联系)时,我想这也是刚开始接入这门专业的同学的通病吧。下面结合自身学习地史学的经历,谈一下对这门学科学习方法的思考。重要性不分顺序。1. 打印老师PPT。以便及时记录、预习、复习。2. 预习很重要。在每一门课程上课之前,都要把老师要讲的部分大致看一遍,并预测重点和不懂的东方做一下标记,这样带着问题上课就不会走神,而是全神贯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生怕错过自己不懂的问题。其实课堂汲取知识效果要远比自己在课下看书要好得多。课上一个小时的内容有可能在课下要耗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完善。3. 课下一定要及时整理、归纳

28、、总结。大学课堂中,老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非常多。老师讲过的只是在脑子中略微有个印象,不能代表自己真正学到了,要想真正掌握,必须自己在课下话大量的时间复习回顾,总结。总结是尤为重要的,只有通过总结才会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同时也更加便于记忆。4. 上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点,突出主次。努力捕捉信息点,认真详细做好课堂笔记5. 利用周末去图书馆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查阅英文文献,并做好读书报告,撰写小论文。6. 买一本地质学专业英文词汇表,积累专业词汇7. 多向老师和优秀的同学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可装懂。8. 到地史学精品网站上,下载课件,观看

29、标本库9. 对不懂章节查看网上视频10.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中完成作业是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的检验,也体现的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和必备素质。同时,要保证书面整洁,高效率,独立完成;别人的作业可以参考,但绝不能抄袭。什么是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理解。未经思考得到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11. 出野外时,提前做好预习,了解实习内容、要求和目的,复习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准备好必须的工具,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做到“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应用,体现在对野外的认知上。而且知识必须运用到野外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实现它的价值;地地质工作者尤其更是如此。12. 抽时间去校博物馆,多看标本。注重实习课的重要性。最后,我想用老师一句话结束“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