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516328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新意和亮点解读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1、怎么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纵观党的历史,中国已经探索了35年的“改革开放”之路。这35年,一些历史性的节点永恒地记载史册。回顾35年历程,“三中全会”是观察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伟大变革的一扇窗口,是串起“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会作出一些重大且带有转折意义的决策。既体现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每次三中全会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议题,因此会议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结束“阶级斗争”,

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

3、问题。2013年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值新老交替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又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候,主要议题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历届三中全会,往往带有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体现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2、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倍受关注?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公布会议召开时间之后,与会议相关的问题都成为社会热点,为什么引起媒体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三中全会”富于象征意义。35年前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包括

4、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也包括清理了历史重大问题,恢复了民主集中制,作出了改革开放和农村改革的新决策。一句话,这是一次决定中国历史和未来的会议。有外媒分析认为,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领导人所选择的改革道路,或许将开启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谈话”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国变革。第二,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不管是开局的中央八条规定,还是习近平、李克强一再强调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性,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由于良好开局和对深化改革的强调,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而且之前,多名高层领导人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

5、此次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而且,这一届班子上任一年,到了为今后五到十年设定蓝图的时候。第三,中国社会乃至党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无法绕过,必须迅速解决的时候。十八届三中全会处在新的历史转折期、发展期,或者说处于新的历史座标点上。中国已经取得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这既有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同时还有政治领域的,所有矛盾问题都带有深层次性,非小修小补所能解决,必须进行深层而又全面的改革。由此而言,是内在的需要决定普遍的吁求。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特点决定内容丰富,尽管涵盖了很多方面,但重点还

6、是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或者说其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归入这四大方面。四大方面被给予的重视是不一样的,经济方面可以说是三中全会的重中之重,占了分论中14条的6条,而政治方面占3条,社会方面占2条,生态方面占1条。(其它,文化方面占1条,国防和军队方面占1条。)这种分布很明显表明了全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同时,这种安排也反映了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在所有的改革中,经济改革要先行;在体制改善和提升方面,经济体制也要先行。总体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

7、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我理解主要有五点: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8、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9、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

10、。所以有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意和亮点1、决定的最大新意: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国家

11、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决了世界最广大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引入到了城市,深化并丰富了改革的范围和内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但相对而言,遵循的是重点领域先行突破的改革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时间表的设置,也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这实际上是执政党作出的新承诺。而且,很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

12、的,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为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由此可见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视与决心,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改革事业实现了由“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转变。中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路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央政府决定改革后,采取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八十年代,中央政府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错,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一旦局部改革试验成功,立即总结经验和形成政策在全国推广。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13、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都是这种改革方式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当微观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发生实质性变化后,就对财税、金融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新要求。这推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和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并使九十年代中期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社会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参与方式的变革提出迫切要求。因此,国际社会所说的“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径”。 中国改革35年了,正向有学者所说,“中国改革,好走的路已经走完”,剩下的

14、都是“硬骨头”。因此,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的是体制机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的是全面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必然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抵触,这正是本次深化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次深化改革,难度要远比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大得多。因为此前的两次大的改革开放高潮,更多的是思想解放、局部改革、内部微调,大的利益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并且几乎所有人、所有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享受了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红利,虽然多寡不均,但毕竟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所以改革开放面对的阻力相对较小。而此次深化改革,几乎每一领域、每一步的改革都涉及深层利益格局的调整,

15、某些强势集团的利益可能因为改革而受到削弱,“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遇到的阻力也会空前加大,甚至随着改革的深化可能会以几何级数递增。当此之时,只有成立最高层次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强力推进改革。因此,本次深化改革,相比改革开放35年来的三次改革开放高潮,更具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第一轮改革开放高潮,集中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建立经济特区等的沿海开放战略;第二轮改革开放高潮,集中在思想解放前提下的对外开放大幅度推进,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第三轮改革开放高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战

16、略措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与国际规则接轨,带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调整。前三轮改革开放高潮,都更集中于经济领域,并且由此带来了惠及各个阶层、广泛人群的巨大红利。而本次深化改革,除经济领域的改革依然是核心内容之外,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内容更加广泛、深刻,关联性更强,互相牵制更大,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难以单兵突进,而必须总体协调、戮力同心、相辅相成。即使从改革的具体操作上来说,也不是哪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必须有其他所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但在目前体制框架下,跨部门的协调、配合难度极大,甚至互相扯皮、牵制更为常见。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虽然实验和试错的改革

17、方式仍十分重要,但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因此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深化改革的舆论共识,并以立法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其动力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初始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实验都无法替代对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因此,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改变原来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的局面,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将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另外,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除了出于顶层设计的考虑之外,还包含有高层强力推动改革的初衷。因为即便改革有顶层设计,但如果没有高层强力推动,恐怕政策依旧很难落实,毕竟很多改革涉及到了政府自身改革。1993年十四

18、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分税制,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专门去找18个省份负责人一个个谈,后来政策落实效果不错。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落实,文件发了但地方各干各的,中央也没有专人督促检查。这次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对这次全面改革的重视与决心,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深化改革,这是这次三中全会的最大新意。2、决定主要有以下亮点:亮点一:经济领域,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一词之变的意义在哪里?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19、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20、,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基础性作用,给人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

21、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比如产能过剩,除了

22、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说明深化国企改革有了许多新思路和新任务。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

23、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24、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亮点的表现还在于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决定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现实中,一方面

25、,由于预算管理尚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善用公共财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预算管理的粗放,既导致了突击花钱、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屡生不止,也成为滋生需要改进的八项作风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向民生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征收“过头税”、“过头费”的乱象。那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也较为游离。这导致央地两方面在宏观调控的步调上,并非总能保持一致。因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必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税收制度。除了加大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外,培养地方长期稳定的税种,改变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尤其重要。只有建

26、立起更科学的央地税收制度,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才有可能,地方政府的施政惯性从注重短平快高向注重长效绩效转变,才有基础。可以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抓住了央地关系的关键。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亮点二:政治体制改革上,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了权威诠释邓小平指出,“不搞政治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的改革都搞不成。”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

27、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矚目的伟大成就,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但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均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积累、严重,已经到了不可复加、必须解决的地步。 例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我们一直依赖投资拉动,依赖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但它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以2006年为例,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我国自已的资源,按2009年的消耗量评估,石油资源仅剩7.08年,铁矿资源仅乘16年,天然气仅剩39年了。据

28、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全球20个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就占了16个。请问:我国还剩多少资源可供持续发展?我们又给子孙后代剩下了多少资源财富?所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须要转型,没有时间再等了。 为什么说政府体制不改,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政府还是一个发展主义的政府,还不是一个服务型政府,还不是一个公共财政型的政府。政府的首要“目标函数”,乃至政府官员的升迁,都还与各级和各地政府所主导的GDP增长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看,各级和各地政府官员要把本地区的GDP搞上去,或者说不让GDP增速减下来,可能政府投资,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最见效了。在这样的体制中,你不让政

29、府官员靠基建投资来保GDP的高速增长,谁会听你的?再说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基建项目上马,一些政府官员又怎样从中为个人、子女、亲属乃至关系谋利寻租? 政府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因此,只要政府还仍然是一个市场运行的统御者和参与者,尤其是一些政府官员实际上还是一个个经济增长的“寻租者”和“谋利者”,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真正有所转变。因而,可以预见到,如果政府的权力得不到实质性的约束和制衡,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问题,目前是、且在一个可以预期到的未来时间里仍然是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唯一能最后解决“转变增长方式”问题的可能就是经济的“大萧条”了。

30、通过大萧条来促使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最后完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和全社会应该尽力避免的。又比如:在收入分配问题上,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并且变幅更大。我国90年代基尼系数就突破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又逼近0.5的“危机线”,是联合国中有经济数据统计的150多个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大的8个国家,而这8个国家中,除中国外,没有一个是前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年宣布的仅剩2000多万,增加到2011年的突破1.5亿人口“注:即使这样,我国的贫困标准线仍低于印度等国”。我国的城乡收

31、入比,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公布的数据: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比大于2倍以上的仅有3个国家,而中国的城乡收入比是3.3倍,差距最大。我举这些数据时,希望同志们心中要有个“前缀”,即: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是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党,我们革命或改革的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 再加上党风日下和腐败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全国共识。我仅亮一下“三公消费”和“灰色收入”两组数据: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数据,2004年公款吃喝3700个亿,吃掉一个半国防军费; 公款用车4080亿; 公款旅游3000个亿。当年的财税收入仅3万多亿,1/3被吃喝玩乐掉了。经济学中有个“政府支出成本”,资

32、本主义国家美国最高,它是世界“霸主”,哪里都要花钱,它的政府支出成本是9.9%,而中国的政府支出成本,据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的数据是37%,这是美国的4倍左右。再看“灰色收入”,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但还有一部份收入是未统计进去的,那就是“灰色收入”。据有关研究机构透露,这部份收入约占GDP总量的15%,以2010年为例,那就是有约6万亿的财富被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人拿走了。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社会优质、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必须在政治领域进行相应改革。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改革作为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器和火车头。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非

33、常重要的支撑,二者密不可分。政治体制改革将为全局改革提供重要支撑。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福利社会,即“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34、建立服务型政府,事实上早在实践探索当中。近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先行,地方政府改革的启动,已经描绘出了一幅行政职能转变的新画卷,而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与以前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35、相比,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调节什么,怎么调节,并不明确,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的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决定还强化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针对性。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单独列出。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干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亮点三:社会领域,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决定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问题:农民在农村的房子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入不了农村

36、,农村只能陷入衰落之中。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林地使用权是农民财产的主要来源,如何加快土地确权进程,用土地流转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帮助农民财产增值,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福祉的保障,实际上也涉及到潜在的庞大市场能否开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农民群体成为市场的新生主力军,那么不仅全国庞大的产能有望消化,而且宏观经济可以形成内生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

37、不必过多依赖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这既对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找到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点起着关键作用,也对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起着关键作用。让农民群体加入到市场中来,是最好的城乡平权的实现方式。举例注意几点:如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变化,但要真正实现土地自由流转,恐怕还没那么快。城市落户放开了决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

38、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说明城市落户要放开了,不过户籍的改革,对于小城市应该是全面放开,小城市将来不需要限制户口,中等城市有序放开,大城市合理确定落户条件,特大城市可能需要严格控制。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做到这样也是不错的,并且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可能需要稳步的推进。人口问题也有涉及,酝酿调整二胎等政策。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已经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值,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人口开始逐渐减少了。引发学者有关中国可能在成为富裕社会之前就进入老龄社会的担忧。为应对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寻找变相延长人口红利的措施,包括: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方案以及增加劳

39、动力流动性等措施。如推行多年的二胎生育限制,正逐步松绑。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标语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198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亮点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空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

40、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事实上,从今年6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新的制度优化的核心,就是改进现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此外,具有最大产能的国有企业,也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中起到带头作用。不止一次事例表明,一些国有企业,在贡献着最多GDP的同时,也成为污染的最大贡献者。而由于行政级别的限制,由于地方对GDP和财税、就业的渴求,对于显见的污染无法监管治理。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还要求对于国企改革的内容,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现代生态

41、文明理念的双重推进,以此带动全社会加入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来。四、展望: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三中全会的结束后,习近平将敦促周围官员着手实施他的政策改革。如上海常委空降,浙江副省长变更,三个军区司令员调整,上去的都是习近平执政团队的人。政策制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决定提出:到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意味着领导层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我们并不应指望改革在短期内就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到2020年左右,大部分改革应该会实施到位,在两届任期内把相关的的改革任务做完,这是一个时间表的概念。我们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实

42、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巨大“正能量”,值得在中国改革史上大书特书。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2013-11-15 05:1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有72人参与作者: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透过5000字的全会公报,初步可以看出全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十大亮点:一是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

43、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动员。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着眼于计划与市场、企业改革与价格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三是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4、;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提出“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政府则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从而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四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

45、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正确处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五是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46、展的重要基础”,这比以往历次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从而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奠定了基础。六是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这样,就明确阐述了生产者主权、消费者主权、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七是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主要强调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将其明确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47、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八大的提法更加宽泛,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在十八大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八是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强调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源。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为改革带来了“财政红利”。鉴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财政正处于“政府过紧日子”以保证“人民过好日子”的过渡阶段,此

48、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恰逢其时。为此,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将财税改革提升到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九是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开始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内需驱动也必须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那样“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49、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具体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十是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外开放是“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实现“中国梦”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即“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制定新一轮国际规则制定,以应对美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的建设,带动新一轮改革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