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383438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月15日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序言“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跨越,“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48.0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8%,超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地方预算

2、内财政收入20.52亿元,年均增长23.5%。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外引内联,促进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钢铁、能源、钒钛、化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对外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攀枝花机场建成通航,西攀、攀昆高速公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县乡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城市改造、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加快,一大批城市公用设施、商贸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取得成效,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按照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了社会事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教育

3、、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4元,比2000年增加23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3元,比2000年增加102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对特困职工和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加大,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在总结“十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化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产品产业链较短;生产力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与

4、城市发展不相协调;服务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二是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仍是“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制约攀枝花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仍然不高。煤炭资源难以支撑铁矿资源持续开发。烟粉尘排放量不断增加,超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四是就业压力很大。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成长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备。五是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需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滞后于

5、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现象仍然存在。六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岗位不足,收入渠道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呈下降趋势。农村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并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移的体制不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十一五”期间市委、政府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编制并组织实施好“十

6、一五”规划,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攀枝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根据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突破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和交通、环境、体制等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强、投资环境优、人居环境好、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大城市,为攀枝花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推进跨越式发展。切实增

7、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立足资源、依靠科技、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面向市场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适度投入、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攀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优化升级的

8、中心环节,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企业创新为主体,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方针,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区域合作,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推进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突破。第二节发展

9、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建成现代化大城市,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实现和谐繁荣攀枝花。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结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此,要切实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可持续发

10、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13.5%,力争达到15%左右,到2010年突破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3000元以上。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社会发展目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预期寿命74.5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6%。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加快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到100%。社会治

11、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期末,全市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3人以内。城乡发展目标。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县城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大中小结合,分工与协作紧密的不同层级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8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左右,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0%以上,市区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类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人民生活目标

12、。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的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推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济,提高对弱势群体的福利和保障水平。第二章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节空间功能分区根据攀枝花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区域的自然、经济、资源、环境特征,通过对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市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一)核心经济区。指具备较好基础和条件,具有较强的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主要包括东

13、区、西区以及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该区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按照“优化整合,率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多中心的组团式总体布局;美化生活空间,创造适宜人居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布局,相对分类集中,发挥聚集作用,增强经济实力,建成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吸引和辐射区域。(二)重点开发区。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好,有一定经济、人口聚集能力的区域。主要包括米易安宁河流域的弯丘攀莲垭口产业带和盐边县的新九红格安宁桐子林产业带。要按照“发挥潜力,快速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14、,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重点建设白马、新九矿区,使该区成为新的原材料基地;以红格温泉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小城镇建设,使该区域逐步成为攀枝花新的增长极。(三)生态经济区。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差、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有限的区域。主要包括雅砻江流域、三源河流域和大河上游流域。要按照“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该区域生态、水能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度假区、水电能源基地和绿色农业区;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促进人口有

15、序转移,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生态保护区。指自然植被保存较为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主要包括米易县西北部、盐边县西北部,以及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等区域。要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增强自然调节功能,使之成为下游河谷地区良好的生态屏障。加快生态扶贫步伐,逐步引导该区域人口向外转移;适当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和以名贵中药材、地方土特产品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为了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发展,必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

16、一是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实行土地供给合理倾斜。二是投资要按照有利于实现区域主体功能的目标进行安排。三是完善鼓励人口有序流动的政策,引导人口的平稳转移。四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增加对生态经济区和保护区的转移支付。五是改进目标管理,对不同功能区的考核要各有侧重。第四节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一)特色水果。充分发挥光热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芒果、枇杷、石榴、脐橙、酿酒葡萄等水果基地

17、和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加大水果的保鲜、储运、加工和销售力度,延长产业链。“十一五”期末,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15万吨。(二)早市蔬菜。加快优良品种的研发、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保鲜、储运及加工技术,发展精细菜、特色菜,扩大鲜食豌胡豆、鲜食玉米等菜用粮种植面积。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十一五”期末,早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45万吨。(三)优质烤烟。落实烤烟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烟水、烟路配套、人工防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质烟叶生产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十一五”期间,优质烤烟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60万担。(四)畜牧水产。有效保护和合理

18、利用天然草场,结合退耕还草工程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秸秆氨化技术应用推广;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加快良种繁育场建设;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实行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养殖,加快以草食性牲畜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二滩库区水面养殖为重点,加快水产良种场站、专业批发市场和渔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十一五”期末,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五)生物产业。大力开发荒山荒坡,建设100万亩麻疯树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建设生物柴油加工厂,加快发展薯蓣等生物药业,开发林业资源,培育壮大生物产业。第五节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钢铁、能源、钒钛、化工

19、等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全面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一)钢铁工业。充分发挥攀钢三期工程的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支持攀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十一五”末全市钢产量达到800万吨以上。严格控制传统钢铁流程,鼓励实施非高炉炼铁技术,提高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钢铁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鼓励支持白马、新九等矿区实行集约经营、有序开采、采选配套、综合利用,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统筹资源开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环节的衔接,形

20、成以攀钢为龙头,地方配套、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能源工业。加快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桐子林水电站和300万千瓦的观音岩水电站,加快发展地方小水电,形成20万千瓦的装机总量;优化火电原料结构,提高矸石、煤气、余热、余压发电比例;促进260万千瓦矸石综合利用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投产60万千瓦,逐步形成水火相济、丰枯调节的能源配置。搞好以二滩至石板箐500KV第二回输变电工程、220KV管网为重点的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电网承载能力,确保电网安全。增加投入,加快煤炭资源深部勘探,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大力提高回采率,合理进行配采,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攀煤集团提升装备水

21、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小煤矿资源,控制总量,提升技术,强化环保。加强与周边煤炭产区的协作,扩大我市煤炭资源的供给能力。(三)钒钛工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钒钛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做大做强钒钛产业。开发利用含钒钢渣、含钒污泥、含钒烟尘,提高钒资源回收率;积极发展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钒铁、氮化钒等产品,促进钒合金、钒精细化工、钒电池及钒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推广先进采选矿技术,提高钛资源回收率,大力发展高品质钛原料生产;扩大高档钛白粉产能,开发以钛白粉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海绵钛,开发以钛金属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形成钛金属产业集群。(四)电冶化学工业。

22、以工业硅、电解铝为龙头,形成高档化学硅、硅铝合金、铝材、铝制品、精铝、电极箔等产业集群。以黄磷为龙头,形成磷酸及磷酸盐系列产品的产业集群,提高磷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整合油气资源,对煤焦油和工业尾气集中进行深加工,建立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盐化工和塑料化工,形成烧碱、氯碱、聚氯乙烯等系列产品。扩大油漆、涂料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五)其他工业。开发机车车辆、集装箱配套部件、高速公路栏护板、金属结构件、小五金、汽配及重型机械配件等产品,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及中高档装饰材料,扩大水泥、花岗石板材、陶瓷板生产能力,发展建材业。开发石墨、硅藻土、汉白玉、重晶石、石英砂、苴却石等资源,搞好

23、深度加工,发展非金属矿制品业。扩大啤酒、果酒、葡萄酒生产规模,建设烟叶复烤厂,发展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工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环保产业。第六节第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首要任务,以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一)旅游业。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围绕中国西部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加快建设百里生态长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渔门旅游

24、集镇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新兴产业带,全面打造冬季旅游胜地。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把攀枝花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建成川西南、滇西北旅游圈的中心枢纽城市。加大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研究,积极创新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行业准则,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巩固和发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二)现代物流和商贸业。充分发挥攀枝花市川滇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立体交通网络功能,培育以公路货柜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式,扩大物流有效需求,大力引进和培植物流龙头企业,抓好现代物流园区建

25、设,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提高物流商贸活动及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水平。整合大型商贸设施、专业批发市场、县乡集贸市场、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三)知识信息服务业。以在攀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建立知识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业的发展。创新机制,理顺关系,发展咨询、评估、统计、会计、审计、法律、工程设计、广告和市场研究等中介服务机构。统筹规划,实施好攀枝花邮区中心、公众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党政信息网、数字化示范小区等四大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四)社区服务业。切实改变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

26、的社会服务方式,加快社区服务由福利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实现公益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有机结合。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就业服务、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等服务,建立开放的社区服务体系,使社区成为构建和谐攀枝花的基础平台。(五)房地产业。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优先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拆迁安置用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和完善廉租房制度,完善鼓励购买商品房的优惠政策,完善住房二级市场。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物业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快速

27、健康发展,把房地产培育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六)金融保险业。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壮大攀枝花市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各类金融组织发展;积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攀枝花农村合作银行。吸引国内外保险机构入驻攀枝花,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加快保险业务多元化发展。第七节县域经济根据全市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东区。按照构建政治文明、

28、科教发达、商贸繁荣、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地处核心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根据“优化整合,率先发展”的思路,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发挥聚集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优化整合资源、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和交通等优势,改变耗能高、污染重的传统工业格局,围绕大企业搞好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于城市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二)西区。作为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全力打造以清香坪、

29、大水井为主体的城市副中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试验区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促进煤炭工业集中化、集约化、和洁净化生产,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机械加工制造、电力、建材、冶金辅料等产业,建成川滇交界地区影响较大的加工制造业聚集区。充分利用辖区交通便利、仓储设施相对完善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万里长江第一漂”的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业。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工矿区与居民生活区的分离。加大老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使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三)仁

30、和区。充分发挥仁和区涵盖核心经济区和生态经济区的地缘优势,发展城郊型经济。按照城市布局总体规划,以仁和镇为核心,以炳仁线建设为依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流通、建筑建材、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把仁和主城区融入全市中心城区。创造条件,搞好服务,支持配合做大做强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五十一、橄榄坪制造业发展区、圣达焦化工业聚集点、太平煤化工工业聚集点、中坝石墨加工工业聚集点为载体,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煤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加工制造、建材、非金属矿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工业强区。充分发挥区域内生态、水能和光热等资源优势

31、,大力发展优质晚熟芒果、优质石榴、酿酒葡萄和畜牧等特色农畜产品;建设仁和总发平地农家乐度假休闲旅游走廊,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带动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四)盐边县和米易县。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两县地域较宽、资源丰富、生态较好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盐边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烤烟、柑桔、蚕桑、茶叶、芒果、早春枇杷、畜牧、水产养殖、干果、中药材等,扶持龙头企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新九工矿区和安宁工业园

32、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矿业采选、钢铁冶炼、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及煤加工业、水电、机械加工等,形成新九安宁桐子林产业带,带动县域工业快速发展。以红格温泉度假旅游开发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渔门旅游集镇、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为支撑点,全力打造百里生态长廊,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米易县。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安宁河流域农业资源开发,重点发展早市蔬菜、优质烤烟、蚕桑、甘蔗、早春枇杷、畜牧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白马工矿区和弯丘、长坡、垭口工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以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矿业采选、钢铁冶炼、电冶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小水电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打造以国家级皮划艇激

33、流回旋竞训基地为核心的“阳光运动”品牌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深度开发龙潭风景区,开发建设二滩风景旅游区、白坡山原始森林公园,把米易县建成集阳光、生态、运动、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以白马矿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米易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功能,扩大容量,推进城镇化进程。第八节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一批提供就业岗位多、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民营企业,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放宽市场准入。全方位扩大准入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要以与国有资本和外资同等的条件和政策对民营资本开放,实行平等待遇,按照

34、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加强产业引导。突出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实施政策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向钢铁制造加工业、能源、钒钛、化工、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业等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益事业等领域投资和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事业改革。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集约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消除体制性障碍,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涵盖民营经济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执法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积极为民营

35、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九节现代农业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竹河水库建设和梅子箐水库扩建;加快高堰沟水库、晃桥水库渠系配套建设和前进渠整治;新建彪水岩、悬麻箐等一批小(一)型水库,搞好冷水箐、纸房等一批水库的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采取蓄、引、提等综合措施,改善旱山村和缺水地区的用水状况。继续实施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乡村道路等“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

36、源,切实保护耕地,实施沃土工程。开展雨水积蓄、渠堰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秸杆氨化等小型设施建设。(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引导农民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和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快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农产品销

37、售、加工、配送、包装、储运等一条龙服务。引入和推广农业新科技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第十节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按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整合乡(镇)区划调整后学校教育资源,加大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的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村通电

38、通讯网络建设,搞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市、县(区)广播电视自办节目覆盖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网络。推动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传染病的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建设。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三)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劳务品牌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施农村“绿色

39、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着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转移农村人口8万人以上,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0%以上。第十一节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按照构建和谐攀枝花的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一)基础设施建设。以新村扶贫、整村推进为重点,增加投入,加快以水利、公路、电力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林、田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农村

40、户用沼气和省柴灶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二)农业产业扶贫。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种养林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搞好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引导贫困地区农户进入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三)移民扶贫。对米易、盐边、仁和辖区内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资源与人口严重失衡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好移民的户口、子女入学、建房用材、宅基地和行政管辖等问题,推进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搬迁移民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二滩移民后期扶持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桐子林、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规

41、划及相关工作。(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大科技推广和普及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医疗站、点建设,改善医疗条件。扩大广播、电视、通讯覆盖面,丰富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把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严格控制人口非计划增长。第四章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第十二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要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攀枝花交通布局要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适度超前。“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重点构建航空、铁路、高速公路运输体系,形成连接周边城市的对外交通网。构建规划合理、快速畅通、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网、县际公路网和县

42、乡公路网。(一)航空发展。在现有开通至成都、重庆、昆明航线的基础上,以形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空中交通网络为目标,开通至相关旅游城市航线。努力创造条件,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重点城市的航线。(二)铁路建设。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线开工建设成昆铁路复线。争取把攀枝花丽江铁路、攀枝花昭通铁路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铁路建设前期工作,一方面,打通攀枝花经丽江、大理、保山、瑞丽至东南亚的出口通道,并连接丽香(丽江香格里拉)铁路,融入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铁路交通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昭通,连接六盘水和宜宾、重庆等,形成资源运输的东出口通道。(三)高速公路建设。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全面推进雅攀

43、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和攀昆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同步建设连接线及场站等配套设施,确保按时建成通车。加快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攀枝花至丽江、攀枝花至昭通的高速公路。争取把攀枝花经宜宾至重庆的高等级公路列入“十一五”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四)城市交通建设。新建攀弄路、弄清路,改造倮攀路,形成城市过境快速通道。建设渡口大桥立交系统、炳草岗大桥立交系统和临江路立交系统,新建炳仁路后段、滨江大道上段、炳巴路、棉四路、沿新路,改造五摩路、金五路、桃花路、玉巴路,新建华南大桥、大水井金沙江大桥和渡仁东西线连接线、苏铁大道和格沙拉大道连接线,形成连接城市各片区的快速通道。(五)县际及县乡公路

44、建设。改建盐宁路、环湖路(盐边米易)、格观路、会米路、盐米路、德盐路、形成连接县际之间的快速通道。以西攀、攀昆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为依托,将全市等外级的通乡通村公路逐步改造为四级公路为主的公路网络,全面提升通行服务水平,消除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和构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的新机制,到2010年,实现所有通乡(镇)的公路为水泥路或油路,5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加大矿区公路和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第十三节城市建设和管理按照建设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合理利用各类土地及空间资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45、优化居住、工业、交通、商贸设施、公用设施和绿化等用地布局,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心城区建设。以炳草岗为核心,通过炳二区、炳三区开发和炳仁线建设,把炳草岗和仁和片区连接起来,形成东至密地桥、飞机场,南至仁和镇、干坝塘,西至渡仁西线、中坝,北至滨江大道的区域,构建政治文明、科教发达、商贸繁荣、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二)副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沿新线建设,以清香坪、大水井为中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打造副中心城区。以红格二滩渔门格萨拉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和新九红格安宁桐子林产业带发展为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扩大人口容量,加

46、快盐边县城发展。(三)县城及小城镇建设。按照加强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加容量的要求,推动米易县城加快发展。按照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方针,建设好渔门、红格、白马、新九等一批旅游城镇、工矿城镇。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乡镇成为小城镇,加大建设力度,增强人口与经济吸纳力。(四)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依托炳仁线、炳巴线建设,开发建设炳三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实施炳二区、二街坊、桃源街、大渡口、东风、瓜子坪改造等项目,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五)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搞好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讯等五大市政管网建设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进

47、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建仁和水厂、格里坪水厂、河门口水厂、金江水厂,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自来水供给能力。新建渡口、盐边、米易等污水处理厂,搞好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医疗特种垃圾处理厂,新建、改造一批垃圾处理厂(场)和中转站,到“十一五”末,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建设西区管道煤气工程,加快旧城煤气管网改造,“十一五”期间新增煤气用户1万户。按照安全节能的要求,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数字攀枝花工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调整完善公交线路布局,完善城市公共客运配套设施,加快交通自动化建设,逐步建立快速公交走廊。通过市区绿化工程建设、沿

48、江沿岸绿化景观带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到“十一五”末,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13公顷。(六)城市管理。按照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内在要求,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按照高效、创新、特色、便民的思路和“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快城管事权调整步伐,构筑城市管理新体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第五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十四节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到2010年,工业固体

49、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制度,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开发并完善适合攀枝花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铁、钛、钒等资源的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通过发展高钛渣、人造金红石等高等级钛原料,大幅度减少钛白粉生产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和能源消耗;加快共生矿中钪、钴、镓、镍等有用金属的回收利用。实施高炉余压发电、煤矸石发电、硫酸余热发电等环保能源项目;加强高炉渣钛资源利用科技攻关,提高高炉渣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开发磷渣、粉煤灰等综合利用

50、技术,形成高价值的副产品系列。到2010年,全市钛资源回收率达到20%以上,钒资源回收率达到55%以上。(二)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着重抓好以攀钢、攀煤、川投化工、环业公司、煤矸石发电厂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力争12户企业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5户企业和2个工业园区进入省循环经济试点。搞好ECOPROFIT示范项目的企业试点和推广,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循环经济机制。(三)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

51、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第十五节环境保护以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以控制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一)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坚决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实施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的重点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制定总量控制方案,合理确定各片区的排污总量,将污染物排放量分配到各排污企业。(二)工业污染源治理。对废气、废水中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加强治理方案、资金、技术及进度等的检查落实,采取停产或限产的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对生产工

52、艺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缺乏治理技术或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闭。(三)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拓展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钢渣的利用途径,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提高综合利用率。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确保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旧电子电器等综合处理设施和场所,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安全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处置的全过程控制。(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金沙江沿江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沿江城市景观。加大弄弄坪、河门口片区工业企业的“治、停、并、转、迁”,逐步改变工业企业和居民区混杂的局面。开发利用焦炉煤气,推进居民生活能源清洁化;

53、积极倡导文明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和空气、噪声污染;抓好公路沿线环境保护,减少运输中的抛洒、扬散污染,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废弃物堆场的面源污染和低矮排放源。加强对重大排污口废水的监督管理,确保废水达标排放,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第十六节生态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到2010年,全市有林地面积增加到36万公顷。(一)生态建设。加快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绿色通道及防护林网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公益林58300公顷,实现

54、常年管护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47万公顷;退耕面积2667公顷,结合公益林建设完成市区视野区荒山造林1665公顷、绿色通道(二)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测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对胜利水库集雨区、中坝小流域、平地凉水箐小流域、弄弄沟小流域、巴关河小流域、二滩库区、巴拉河小流域、红坭河小流域、岩羊河小流域、荒田沟小流域和橄榄河小流域等11个片区或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严格执行攀枝花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征收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促进矿山自觉保护

55、,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开展宝鼎矿区、红坭矿区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遏制矿山地质灾害,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四)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二期工程等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工程设防监督和管理,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形成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的震灾综合防御体系,提高防震减灾实效。到2010年,全市城镇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农村抗震设防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第六章实施科教兴攀与人才战略第十七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攀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省级优质特色

56、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研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应用研究体系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钒钛工程技术中心、石墨重点实验室,省级高钛型高炉渣工程技术中心、煤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纳米二氧化钛工程技术中心、钛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攀枝花市科技数据文献资源共

57、享平台、攀枝花市产业共性技术集成推广服务平台、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使攀枝花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势积聚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技术交易(合作)中心,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团体和科技人员创建一批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大力提高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能力。(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以钒材料、钛材料、钢铁新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组织实施高效选矿技术、直接还原工艺技术、攀枝花钛铁矿生产海绵钛、氯化钛白、钛合金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

58、集成,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在清洁能源、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发、引进、集成一批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引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大力开展芒果、石榴、枇杷、草食牲畜、蔬菜、烤烟、麻风树等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以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的开发、集成和推广示范,提高特色农业技术水平,为做强做大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三)科技合作与交流。把加强科技合作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不断探索科技合作的新途径、新领域和新机制,构建开

59、放的科技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整合市内外政策、资金、人才等科技资源,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交流与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科技投入。初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1.5%,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占到当年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3%以上。第十八节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完善教

60、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城区幼儿教育办学行为,探索并构建以社区为主要依托的早教管理模式。强力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的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整合乡(镇)区划调整后学校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到2010年,农村县(区)力争达到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标准;大力实施城区“双高普九”,消除薄弱学校。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力度,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稳步发

61、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整合城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到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7000人左右。(二)职业教育。以初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高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构建服务于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07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2所,示范重点专业12个。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校生达到15000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力争进入国家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在校生达到5000人。(三)普通高等教育。把攀枝花学院建设成办学条件完善、学科特色鲜明、教学质量高、科

62、研能力强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0人。(四)成人教育。逐步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办好成人继续教育。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继续巩固扫盲工作成果,到2010年,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五)特殊教育。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基础,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切实改善残疾人教育状况,提高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第十九节人才资源开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人才资

63、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人才市场化配置为主导,以区域创新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一)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需求导向和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队伍特点,扩大人才队伍规模,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党政人才、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左右,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300人。(二)人才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完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加大金融对创业的支持力

64、度,搭建人才集聚的事业平台。加大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贯通,逐步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现有人才政策,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形成符合攀枝花特点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落实人才优惠待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第七章发展社会事业第二十节发展文化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一)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设攀枝花大剧院、市中心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一批功能齐备的普通文化娱乐设施。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构建社区文化服务网络。把乡镇宣传文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