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教材纲要

上传人:huo****ian 文档编号:156760918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设计教材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设计教材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设计教材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教材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教材纲要(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设计课程纲要第一章 城市设计发展概述1. 城市设计概念的认知理论认知:注重城市设计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寻求普遍意义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不列颠百科全书:为社会、经济、审美和技术服务,涵盖了个体工程、系统工程、区域设计等形体环境设计 林奇.凯文:城市空间应保证城市各种活动,实现多种价值观应用认知:注重城市建设中具体问题的及其解决途径 政策取向 工程取向2. 城市设计历史发展2.1 城市设计的萌芽时期2.2 古代国外城市设计史 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贯穿与城市设计中,追求与自然环境地协调,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特点:“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续空间

2、、引力及延伸等模式” 古罗马时期:突出政治、军事的地位,强调街道布局,引入主次干道的概念特点:轴线对称、纪念性,公共建筑的附属性 中世纪时期:城市规模小,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特点: 空间封闭,尺度宜人,理性原则 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设计原则2.3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史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各时期的代表和特点(汉以前;汉至宋;明清) 北京城的城市发展沿革2.4 近现代西方城市设计史 工业革命18、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城市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产生严重的城市问题,污染,工业化的急功近利特点:城市设计缺乏整体观念,艺术性的缺乏2.4.2 20世纪30年

3、代末的新建筑运动:功能秩序解决城市问题,考虑社会进步和公众的基本生理、生活需求。特点:重视经济、社会、立法,忽视历史文化,城市出现大量无特色的消极空间 雅典宪章后20世纪中期:重视城市环境问题,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五要素的城市意向的形成2.2.4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强调城镇和谐性、新旧建筑关系、公共空间形式及小规模改造街区,历史、传统、文化、地方特色、邻里、场所精神。特点:有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当地的特色景观和环境相联系;步行街;细节和空间环境多元化。2.2.5 80年代来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三个主要特征:a. 郊区的继续扩展b. 局部更新c. 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3. 城

4、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理论家卡米罗西特 (Camilo Citte )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 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简雅可布斯 (Jane Jacobs)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s) 威廉姆怀特 (William H. Whyte) 柯林罗 (Colin Rowe) 槇文彦 (Fumihiko Maki) 中国: 张在元 俞孔坚王建国 卢济威 第二章 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基本路径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1 观点分歧 独立领域(中间环节) 沙里宁“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建筑方式解决城市问题,“有机疏散”,郊区化的

5、新城建设,导致旧城衰败 归入城市规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始终,控制性,指导性,非必然性1.2 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区域规划,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资源与发展前景,城市性质与用地规模,人口组成与预计总量,以及城市成因和发展历史人文传统等。 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城市对外交通体系和室内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环境与绿化体系,文物保护与利用,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布,布局结构与社区组织,空间构成与人居环境等。 城市规划目的:从功能、技术和经济方面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城市规划组成: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策确定,物质规划 城市规划的结构层次1.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设计特

6、点.1城市设计的任务:在城市规划总体要求下,侧重从空间构成方面,研究城市空间体系和环境景观,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具有较多的文化与审美的含义.2城市设计目的::环境效益是主要目标:适用,宜人,可持续1.4 两者关系: 研究问题立足不同:城市规划城市硬件对人,即客观对主观影响的角度,从城市环境、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运行方面,为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城市设计人对城市硬件,即主观对客观影响的角度,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直至精神感受等方面,对城市空间和环境作出更加舒适合理的安排。 工作方式与要求:城市规划调查统计严格,利用数字与图表,定性定量地对城市发展进行抽象概括,并适合不同专业的交流,利于

7、城市总体情况的把握。城市设计更多依靠形象思维,对城市空间、体型环境作直观具体的表现,把规划设想变为可见的城市形象,使之易于被非专业人员和公众所了解,利于设计及公众沟通,逐步做到市民参与。研究问题角度与工作方式的不同,决定城市设计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直至详细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作用: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系.1 评价标准:两者都有“定形”的特点: 详细规划较多涉及各类技术经济指标,与上一层次的规划成果相匹配是其评价标准城市设计与具体的城市生活环境人对实际空间的体验,即艺术性、舒适性、心理满意度等非

8、定量因素.2 工作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道路两侧平面安排城市设计:群体的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以及建筑小品的布局与设计.3 主要内容: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区划,道路,竖向,管线),投资与建设量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认识,表现为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4 工作深度:详细规划:多以1:1000,二维表现,成果侧重于法律性的条款、政策,方案设计为次城市设计:1:500,甚至1:200,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均起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施操作弹性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关系:2.1 异同点. 都是空间环境处理的手段,. 出发点不同:城市设计立足于环境的全面调研

9、分析和正确评价方法基础上,以多重的委托人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超出功能、美观、造价等内容,城市功能与公众认可。建筑设计取决于设计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审美,经济性),偏重个性,对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缺少足够的考虑 内容不同:城市设计主要工作对象和领域为开放空间,建筑物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是个人直觉的产物。 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内部功能布置及建筑自身的形象展示,易忽视对整体环境的尊重。2.2 关系实施模式:城市设计最终通过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来实现,避免单调枯燥或各行其是、互不相关,城市设计不是规定和限制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而是指导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合理性(

10、界定范围、功能性质及空间条件),为建筑设计的创造留下充分的余地。内容特点与目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定性大于定量,政策框架和技术性准则具有相当的弹性,对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束缚不会很大。3.2 两者结合方式 政策效应:使城市设计成果立法,具有严肃性 整体操作:城市设计工作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者可进一步深入建筑和环境设计主持或直接参与,进行控制和协调,使城市设计成果得到贯彻。 持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建筑和环境设计的深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经多方认同,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补充、优化,调整限制弹性。3城市设计的定位: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社会生活、市民行为和空

11、间形体艺术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形体规划设计。定义: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及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3.1 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物质空间环境和具有文化内涵的体型环境,对城市空间全面的研究,(时间、速度等)3.2 贯穿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始终,3.3 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领域和研究角度、工作方法,因此又是相对独立的分支。3.4 指导与控制,总体与个体的纽带,3.5 城市设计的不确定性3.6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4城市设计的环境依据4.1自然因素:气候、地质、地形与地貌、水系和其它自然资源 气候 门窗、屋顶坡度、建筑风格 地

12、质 结构与高度影响城市的建筑空间形态 地形与地貌 控制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水系和其它自然资源 影响城市性格和区域特点4.2人文因素:城市性质、城市格局机理、地方民俗、传统产业、历史文物、重要景观绿地 城市性质 城市格局肌理 地方民俗 传统产业 历史文物 重要景观绿地4.3 发展因素:城市发展纲要确定的城市性质、支柱产业、用地规模、人口总量等,以及近远期规划设想,对整个城市空间体系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规模都提出相应要求。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内容及技术要求1. 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及利用、视觉走廊、水景与绿化等1.1城市空间体系 全局出发,烘托中

13、心:城市总体格局和街道、广场、街区等组成,明晰功能区块与交通结构组织具体考虑各个局部细节及相互关系,保证空间序列和视觉走廊的完整性,功能合理,交通便捷1.2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 城市的远景特征及形象展示1.3边缘与入口 门户区,领域感,近视印象1.4水景与绿化等1.5历史文物的保护及利用:文脉,历史延续性等1.6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城市设计技术指标2.1基础指标:用地面积,用地性质2.2指导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层数或高度),2.3辅助指标:出入口性质、位置与方向,停车位2.4意向性指标:风格,色彩,空间共享,视线第四章、城市设计空间体系的主要环节1建筑场与空间感 基础参照

14、数据场的强弱及空间感的界面:视角182745度,视距30300600米1.1强场1 30米内1.2均衡场1/11/2 30300米1.3弱场1/21/4 300600米1.4虚场30米45度良好的封闭感,适于建筑细部的表达1:230300米27度封闭感涣散,适于观察建筑群体,外部空间渗透1:3300600米18度封闭感消失,外部空间进入1:4600米以上14度容积特性完全消失,空间成为开放性1.6围合建筑的连续性影响空间感:质感,开口,轮廓线,色彩的变化2街道2.1 城市干道 交通性干道 商业性干道 生活性干道2.2 支路 城市空间与区域空间的转换,功能复杂2.3 步行街(文化、商业、游览):

15、因所属地位性质不同,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3广场:3.1 功能舒解交通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改善城市空间与环境防灾3.2 分类(使用性质)交通广场交通商业广场 存在于城市交通枢纽(航空港,火车站,轮船码头等)商业广场文化广场市政广场纪念性广场重要建筑广场绿化休闲广场3.3广场形态与尺度感 方形,矩形:空间扩大,建筑尺度减小 圆形,椭圆形:空间收缩,建筑尺度增大 梯形:空间方向导致建筑尺度或大或小变化 三角形:空间收分强烈引起空间紧张4城市设计空间构成原则发掘特色、形成序列、适度呼应、突出中心、树立标志4.1 发掘特色:性格,文脉,4.2 形成序列:连续、规则或自由,有序片断4.3 适度呼应:高度,色彩,

16、形式,尺度,符号,气质4.4 突出中心:体量与高度 布局与位置 功能与形态 前景与背景 视线与导向 广场,中心建筑,序列的高潮4.5 树立标志:可识别性,区域的场控制地位5城市设计的一般设计元素5.1图底关系 建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虚实关系5.2序列性原则 空间连续的次序5.3侧面封闭和边缘连续 限定空间,边界清晰连续(硬质,柔质)5.4综合性跨接 交通与其它功能联系5.5轴线透视原则 有机秩序5.6室内外空间融合 全天候玻璃物盖及灰空间5.7强调与暗示 扬抑有度,留有余地第五章 城市设计主要类型及一般技术规范1 城市中心区设计1.1城市中心区的性质类型 行政中心:严谨,高效,形象展示,拥有公共

17、集会的场所 商业中心:功能层次多,交通流线复杂,交通要求便捷;空间丰富,尺度宜人 文娱会展中心:持续人流,集散广场;空间开阔,城市气质和文化艺术面貌的代表 体育中心:即时人流大,外部交通疏导;外向型空间多,尺度巨大;城市形象展示 1.2城市中心区设计的趋势 步行化.1 全步行 线形(平行交通),片状(外环路).2 半步行 分流(慢速,服务).3. 错时交通 交通立体化:重视交通转换.1 地下交通.2 地下商业街.3 步行架空,架空平台 发展有余地:建设规模的限制;旧城改造的现状约束; .1 分期处理,近期保留,远期淘汰.2 过渡绿地.3 河流,湖泊等边界弹性用地预留 重视文化特征和环境整体效益

18、:特色与可持续发展1.3 城市中心区公建布局要求联系与配套交通便捷;功能补充和联系;心理因素等联系:金融与商业,邮电与交通运输等排斥: 大型交通车站与体育场(交通冲突) 医院,药店与殡葬(心理)科研、图书馆与剧院,体育场(噪声干扰) 餐馆与博物馆(气体干扰),服务范围的要求.1步行距离:中心出入口与公交站、停车场宜不大于100米,不应大于200米.2功能配套的要求服务方式的要求.1 城市中心:优选性购物.2 居住区中心:方便性购物1.4 城市景观构成要素: 轮廓线与空间层次 视廊与对景体形与色彩质感(场所认同)夜间灯光2步行街(区)2.1 步行街(区)性质特点:多以商业文化为主,拥有大量的交往

19、界面2.2 步行街(区)功能与环境要求步行交通与功能直接密切联系规模长度宜控制在500米以内 建筑尺度宜人,提供休息、停留和交流空间 避免出现功能空白区2.3 步行街(区)空间特点 外向型:城市中心商业街(区), 道路单侧步行街 特点:交通便利,易于营造街景和形成序列,布局不易紧凑 内向型:中庭式或室内商业街,地下商业街特点:外部交通干扰小,空间丰富,布局紧凑,入口区交通易形成瓶颈 节点型:传统风貌商业街(区)特点:以一定的现状和文脉素材为基础构筑,空间序列丰富,易形成有特色的旅游街区 综合型:大型集中式商业街(区)特点:多种方式的组合,功能完备,交通复杂2.4 空间与景观构成要素: 空间序列

20、与视廊 公用设施 停留场所 行进中的动态景观夜间灯光3.城市设计所涉及常用技术规范及相关知识3.1步行系统要求 宽度设置: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 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所在地点宽度(m)最大通行能力(人/h)城市道路上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0.750.9018001400 商业步行区服务距离要求:步行出入口与公交站、停车场不宜大于100米,不应大于200米;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步行停留集散场地要求: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入口处应规划人流集

21、散用地,其面积不宜小于50m23.2自行车交通系统要求:3.2.1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自行车道路与机动车道的分隔方式道路网密度(km/m2)道路间距(m)自行车专用路与机动车道间用设施隔离路面划线1.52.0351015100012004006001502003.2.2 自行车道路的宽度和通行能力: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m3.2.3 自行车停车:.1 自行车公共露天停车场 1.5平方米/ 辆,室内停车场1.8平方米/ 辆.2 自行车分1520米长为单元,设出入口,宽度不小于3米500个车位,不少于两个出入口3.2.3.3 自行车入库坡度2.

22、5米3.3 机动车交通系统要求:停车位要求小型车停放:地面停车2530平方米/ 辆 立体及地下停车3035平方米/ 辆停车场规范及坡度要求.1 出入口距交叉口,桥、隧道坡道起止线大于50米.2 50个车位以下,可一个出入口,宜双车道,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 米50300个车位,应两个出入口 300个以上,出入口分开设置,距离大于20米 500个以上,三个出入口以上.3 坡度要求小型车直线坡度不大于12,曲线不大于9困难地段小型车直线坡度不大于15,曲线不大于12,地面相接处坡度减半,长度大于3.6米 道路及站场设置要求.1在城市立体交叉口和跨河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外的30m的范围内,不宜

23、设置平面交叉口和非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3.4 建筑(高层)常用消防规范 民用建筑常用消防规范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一般民用建筑不小于6米, 高层民用建筑常用消防规范 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m2,一个厅、室的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小于50m2,可设置一个出口高层建筑主体有一长边或1/4周长不应布置高5米、深4米的裙房,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高层主体之间不应小于13米,主体与裙房之间不应小于9米,裙房之间不小于6米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 安 全 疏 散 距 离 高层建筑房间门或住宅户门至最近的外

24、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m)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医院病房部分2412其它部分3015旅馆、展览楼、教学楼3015其它4020 消防车道及人行通道设置建筑沿街长度大于150米或总长大于220米,底层应设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不小于4X4米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封闭内院短边大于24米设消防车道一般消防车道不小于3.5米,高层为4米,与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米尽端式消防车道回车场不小于15X15米,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3.5汽车库设计常用防火规范防火分类防火分区 安全疏散停车库、修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车辆的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组合多层停车库,底层停布库,其车辆疏散出口应与其它部分的人员安全出口分开设置。停车库、修车库内的人员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一、同一时间的人数不超过25人;二、汽车疏散坡道为双车道的类多层停车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