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5675313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00](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

2、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准字音丁肇中(zho) 瞭望(lio) 缅怀(min) 朱熹(x) 测量(lin)彷徨(pn) 儒家(r) 不知所措(cu) 埋没(m)格物致知(zh) 袖手旁观(xi)辨清字形徨(h

3、un)彷徨 儒(r)儒家惶(hun)惶恐 孺(r)孺子煌(hun)辉煌 懦(nu)懦弱理解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齐家:整顿管理家政。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

4、往何处去。新课导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新课展开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5、】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新课展开第一层(2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例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品味亮点词语】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

6、“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

7、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写作方法运用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并不重

8、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论述充分有力。文章在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

9、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试用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中华民族这条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而又灿烂的文化。书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的见证。自幼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历史的经验上做出了伟大的决策,带领人民走上了一条进步的道路。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就像阶梯,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10、内容。教教学反思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王阳明和自己求学中的真实经历,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对文中事例的讲解进行了一些讨论,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文中还有一些涉及到传统教育弊端的问题,同学们也能感同身受,文章对他们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文中的一些关于儒学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课堂效果不错。方法指导:辨析举例论证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论证的作用是中考议论文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文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技巧点拨首先

11、要能准确判断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一定是事例,是一个事实。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准确判断事例所要证明的观点,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要结合文段弄清楚。举例论证的作用一般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模式: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某一事例(概括文段的例子),证明了 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素材积累:丁肇中逸事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丁肇中。记者问道:“您小时候,对科学感兴趣,大学时,锁定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都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每一次选择都能够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的回答:“我不知道。可能侥幸吧!”记者追问道:“没有必然吗?”丁肇中答:“我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放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答:“我不知道。我没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这确实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