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5527585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100425(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成 人 本 科 毕 业 论 文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China Road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Design系 名:长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本部函授专起本交通运输08级镇江学生姓名:邱燕春学 号:12303083320指导教师姓名:吴亚娟2010年4月26日- 19 -目 录第一章道路运输信息网概述.11.1道路运输网络的构成.11.2道路运输信息网的界定.11.3建设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意义.2第二章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现状.42.1基本现状.

2、42.1.1道路运输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42.1.2道路运输信息网标准逐步得到规范和统一42.1.3道路运输信息网系统功能不断扩展和完善52.1.4道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提升62.2存在问题.72.2.1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比较分散.72.2.2道路运输信息资源内容不够及时72.2.3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全面.7第三章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需求分析.93.1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依托提高运输市场监管能力.93.2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支撑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93.3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手段增强公众信息服务能力.10第四章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目标与框架.114.1道

3、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总体目标.114.1.1建立以服务功能为核心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114.1.2建立以行业应用为关键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114.1.3建立以通用标准为基础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114.2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应用框架.124.3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总体建设框架.13第五章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保障措施.165.1制订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发展战略规划.165.2加大对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资金投入.165.3继续以示范、试点工程引领信息网建设165.4提高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组织保障能力.16结论.17致谢.18参考文献.19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研究 专业班级:函授08级 学生姓名:邱燕春指导

4、老师:吴亚娟摘要 面临着组织经济时代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只有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信息化,借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网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道路运输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一个时代,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道路运输已成为最重要的地面运输方式之一,在发展中的中国,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主要靠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特别是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络。本文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依托展开论述,并从国内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紧接着对我国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建设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用框架及保障措施。关键词:道路运输信息网 建设需求

5、建设目标 保障措施China Road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DesignClass: Correspondence 08 GradeName: Qiu YanchunDirector: Wu YajuanAbstract Along with organization times and moder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we have to greatly develop road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utilize technol

6、ogy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o realiz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n road transportation. In the last time,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tired more closely with society economy life and road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style. In developing china, requirements of road tr

7、ansportation incensement are mainly satisfied by more basic equipments supply, especially building a consummate road network.This thesis is begun with roa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 followed by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road transportation net

8、work construction, with analysis for chinas road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t last, i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roa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I propose a general object, application framework and safeguards.Keyword Road transportation

9、network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Construction object Safeguards绪 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道路运输系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道路运输市场的全面开放,道路运输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各种新型服务形式正在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道路运输系统的依赖度正在不断增强,道路运输行业发展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热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以更

10、好地履行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道路运输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历史阶段,道路运输行业要实现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做好三个服务,更好地融入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在发展中的中国,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主要靠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特别是建立完善的道路网络,这对我国道路运输的现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 道路运输信息网概述1.1道路运输网络的构成网络是由多个结点和联系结点的连接构成,自身形成一个网状配置系统。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必然就需要网络的许多成分共同参与。因而,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道路运

11、输业是以道路运输网络为基础的产业,因而具有网络与运输系统赋予的双重特性。即道路运输网络既具有网络自身的一般特性,又具有道路运输网络的系统特性。从组成来讲,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由交通运输固定基础设施组成的道路运输基础网络;二是由道路运输线路与运输移动设备共同组成的道路运输运营网络;三是由各种道路运输资源信息组成的道路运输信息资源网络(见图1)。道路运输网络道路运输基础网络道路运输运营网络道路运输信息资源网络图1 道路运输网络的构成1.2道路运输信息网的界定从行业参与主体角度看,道路运输网络中有着两个重要的主体,即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和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主体。以道路运输经营主体为主形成道路运输经营网络,而

12、以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主体为主形成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网络。道路运输网络体系要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运行,点与点之间有效衔接以及网络资源充分共享等,需要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支撑。因此,同样从主体的角度看,道路运输信息网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道路运输交易信息网和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具体见下图2。道路运输交易信息网是道路运输市场信息聚集的平台,包括道路运输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充分反映市场的状态。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根据道路运输交易信息网等渠道反映的状况,更好实现决策支撑、业务管理、应急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等等。道路运输交易信息网建设是市场行为,而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建设则是政府行

13、为。因此,本文仅对我国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建设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作深入研究。道路运输行政信息网 道路运输信息网络道路运输市场信息网电子政务系统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运政稽查管理系统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客运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维修信息平台政府行为市场行为s 减少交易成本s 提高市场效率s 提高行政效率s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等图2 道路运输信息网的界定与构成1.3建设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鲜明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五化并举”的崭新命题,勾勒了通过实施九大战略重点和六项战略行动计划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

14、础的蓝图。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从这个意义而言,交通运输信息化就是由“量变而质变”,最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变革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渗透,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不断累积其对交通运输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优化管理、提升服务、保障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优势地位,有效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科学发展。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运输面

15、临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我国道路运输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但在行业构成、经营方式、服务水平、组织化程度方面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综合运输体系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行业。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程度高与组织化效能低的矛盾突出,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道路运输流动性特征与监管网络不健全的矛盾突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秩序亟待规范;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衔接不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实践经验证明,在道路运输行业深入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突破体制束缚、形成全行业网络化监管体系、促进诚信运输、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的有效手段;是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填补与其他运输方式间“信息鸿沟”

16、,实现有效衔接,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缩小与其他运输方式间信息服务水平差距,实现多方式出行信息服务“无缝衔接”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准确掌握行业运行特征,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决策,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调节,调整发展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运输效率,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进程,尊重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新形势,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二章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现状2.1基本现状2.1.1道路运输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共有2

17、3个省(区、市)道路运输通信信息网络已延伸覆盖到区(县),基本实现了全省覆盖,初步建立了连通“省市县(乡)”的三(四)级道路运输基础通信信息网络,成为除高速公路光纤网络外,交通运输行业内体系最完整、覆盖面最广、利用率最高的基础通信信息网络之一。当前道路运输基础通信信息网络建设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增强了基础通信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基础通信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较“十五”明显增强,全国具有10M以上带宽的省(区、市)超过40%,为大容量、高速度数据传输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合租共用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基础通信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新的建设发展模式,采用合租并用的方式,以最小

18、的资源占用实现道路运输信息网络有效运转。三是网络承载能力的持续增长以及网络不断拓展延伸为应用系统向基层单位覆盖创造了条件。2.1.2道路运输信息网标准逐步得到规范和统一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修订了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 信息分类与指标(JT/T414-2006)、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 编目编码规则(JT/T415-2006)、IC卡道路运输证应用技术规范(JT/T654-2006)、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数据交换格式(JT/T655-2006)和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JT/T697-2007)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奠定了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标准化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和全国联网。同时,一些地方性信息化

19、标准规范也成为了行业标准的有益补充。据统计,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区、市)制定了不同类别和等级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规范,尤其注重了机房和信息化设备使用、维护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信息采集、传输和共享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例如,黑龙江省交通厅结合本省交通行业实际情况,编制了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技术要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数据交换技术要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化技术要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要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应用系统集成技术要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用以指导本省道路运输信息网的开发和建设。2.1.3道路运输信息网系统功能不断扩展和完善全

20、国各级运管部门相继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业务系统,并以需求为导向在后继的应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完善。s 电子政务系统:有1/3的省(区、市)开发推广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等功能。电子政务系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成本,集成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电子邮件、网上交流、资料共享、手机短信提醒等应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办事效率的提高。s 运政管理信息系统:有27个省(区、市)由省局牵头开发推广了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站场、班线、从业人员的行政许可、年审年检和证照打印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运政管理的工作效率。s 驾驶培训

21、管理系统:有26个省(区、市)推广应用了驾驶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对教练员和学员的管理;有超过1/2的省(区、市)推广应用了车辆维修和检测管理系统,部分省还通过联网监测加强了对车辆维修、检测企业的监管。s 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在广东、甘肃、山西3省开展了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s 道路运政稽查管理系统:江苏、山西、甘肃等省开展了道路运输移动执法系统的应用,在大大提高道路运输行政执法效率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s 口岸运输管理系统:有6个边疆省份不同程度地开发应用了口岸运输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对国际道路运输的行政许可、车辆查验等监管功能。s 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江苏、浙江、

22、吉林3省建立了区域性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了异地联网售票和网上售票等服务功能,并通过进一步挖掘分析系统使用中采集汇总的市场动态信息在为加强市场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撑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信息服务。s 道路运输信用管理系统:有19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级道路运输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了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加快了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2.1.4道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提升近年来,各地在道路运输信息网的建设过程中开始引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公众信息服务手段,丰富公众信息服务内容。从信息服务手段上看,为方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道路运输政策法规和相关信息,已有2

23、8个省级运管部门建立了对外门户网站,提供了公众信息查询服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等功能,形成了社会公众、道路运输经营者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互动,方便了广大群众和道路运输经营者。除网站外,15个省(区、市)还以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道路运输各类信息服务。例如,浙江省的96520语音服务系统,实现了受理旅客运输、货物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培训、公路“三乱”等服务投诉和违章举报,汽车站班车信息查询,提供汽车故障抢修服务,出租汽车等客运车辆遗失物品信息登记和查询,以及各类道路运输行业的相关信息查询。从信息服务内容来看,超过一半的省市能够提供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24、许可受理、投诉举报、企业车辆及从业人员查询、维修救援、驾培、客运班线班次等基本信息服务。浙江、江苏、北京、深圳等省市通过公众服务网站实现了网上客票的查询订购服务,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询票务信息,利用系统提供的网上售票功能进行自助购票。通过服务网站可以随时查询客运业户、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等基础信息,以及客运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可以对客运服务进行在线咨询、建议和投诉,行业监督更加透明化。河北、吉林、江苏等省还建立起了区域车辆救援网络,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救援保障。江苏省加强与电信部门的沟通协调,并努力整合交通行业和维修企业等现有资源,初步构建了96520运政服务热线、电信118114/114号

25、码百事通、救援网点24小时救援服务话三级响应的救援服务体系。在江苏省范围内,求救者可采用拨打三种方式电话,发出维修求救信息,求救者的维修救援需求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2.2存在问题2.2.1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比较分散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以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主体,且由于国家层面并没有开展信息网络建设的顶层设计,各地根据道路运输行业的自身范畴和特点进行开发建设。因此,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存在行政性分割,从而造成信息资源分散,信息资源统一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资源的整合难度较大。2.2.2道路运输信息资源内容不够及时道路信息网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及时可靠的信息资源,例如,经营业户、营

26、运车辆和从业人员的数据等。但目前,由于信息采集、共享、公开和报送等制度不完善,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采集,历史数据缺乏积累,内容欠丰富,数据质量低,静态信息多,动态信息少等问题广泛存在。道路运输信息网资源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信息的及时性和可用性,但现阶段,信息的及时性仍是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中的短板。例如,尽管已经有二十一个省级运管部门建设了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但却无一能够及时采集危险货物种类、数量、目的地等信息,或通过GPS监控平台也无法了解车辆的空重信息等等。 2.2.3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全面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增强道路运输信

27、息网功能,从而更大地发挥信息网的作用。尽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道路运输网的功能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在更高层面为领导决策和行业监管提供支撑的功能,例如,作为道路运输网重要板块的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客运高峰期的流量统计多数地区只能依靠抽样分析和经验推导等方法。二是公共信息服务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目前全国有28个省级运管部门以不同形式提供了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但大部分因为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普遍存在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实用信息少、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欠丰富、服务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等问题。由于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的滞后,目前全国仅有6

28、个省能够初步提供公众出行最迫切的客运票务信息和联网购票服务,同民航、铁路部门已经实现的全国联网购票、客票电子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延伸的客运站信息、公交换乘信息则更加匮乏。同时,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自驾出行者越来越多,社会对一站式驾培服务、网络化汽车维修救援等汽车后市场信息服务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目前能够提供此类信息服务的省(区、市)仅占三分之一,而且多以静态信息的发布为主,信息的准确、公正、权威性无法有效满足公众需求。第三章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需求分析3.1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依托提高运输市场监管能力在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下,为建立健全全国统一、规范、开放、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

29、,要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进一步积极推进管理职能的转变,切实改变“重收费、重罚款,轻教育、轻监督”的趋向,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依托,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以强化市场监管为重点,全面、及时、准确掌握道路运输市场信息,科学决策,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以更加科学、机动和人性化的方式监管市场。第一,依托道路运输信息网,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全面、及时、准确掌握道路运输市场业户、营运车辆、从业人员静态基本信息和动态营运信息,严格市场准入。通过整合业务管理数据和市场统计数据,为道路运输结构调整、运力调控、

30、行业监管等综合运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第二,依托道路运输信息网,加强运政稽查工作。严格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营运车辆移动稽查和异地联网稽查,对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的道路运输违章处罚信息实行联网查询和处理,将企业信誉考核信息、从业人员诚信信息作为准入和退出市场的重要考核指标。3.2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支撑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近几年,伴随着道路运输供给能力的提高,道路运输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抗击SARS和甲型H1N1型流感、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等重要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道路运输领域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的成效,就得到了外国同行的肯定。但目前的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和应急保障体系仍

31、不完善,能力有待提高,安全隐患仍然严重,例如危货车辆营运尚未实现全程、实时和异地监控,例如应急救援时,运输车辆组织和道路信息共享情况尚不理想。当前,极端天气逐渐频繁,恐怖事件时有发生,对道路运输安全造成重大威胁,需要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支撑,进一步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第一,以道路运输信息网络为支撑,加强对营运车辆(特别是危货运输车辆和长途客运车辆)、驾驶员和站场的安全源头管理、动态全程监控和事故预警。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利用GIS、GPS、视频监控等技术强化对运输过程和重点站场的安全监管。统计、分析道路运输事故类型和原因,评价安全措施效果,确定安全监管重点,以及科学

32、制定应对性较强的应急保障预案。第二,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支撑,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握日常气象信息和道路通行状况,合理布局和掌握应急集结地和维修点,加强道路运输应急队伍和车辆的日常管理。事件发生后,及时掌握事故信息,并为应急保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加强应急队伍和车辆的调度与协调,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作。3.3以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为手段增强公众信息服务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新形势下,要求各道路运输管理单位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工作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变到“服务管理”,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积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一,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

33、手段,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方式,推动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推进公众办事网上受理、公示和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开展便民服务,让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第二,以道路运输信息网为手段,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服务。随着道路运输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公众对道路运输服务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公众提供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经济和便捷、能够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包括向公众及时提供公交、换乘、客运线路、班次、票务、气象、路况、维修救援等出行

34、相关信息,以及铁路、民航、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换乘信息。第四章我国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目标与框架4.1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新时期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将围绕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交换这一主线,以部、省道路运输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部、省、市、县四级道路运输通信信息网络全面覆盖,重点做好运政信息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建设,使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应用和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行业监管和社会服务的网络化应用深入普及,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4.1.1建立以服务功能为核心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要为行业管理提供支撑,为社会提供最简捷的信息获取通道,让百姓能

35、及时从身边最普及的手机、PDA、互联网上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因此,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中要始终围绕服务去整理需求、设计框架、建设系统,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要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去考虑电子事务系统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种资源优势,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重点做好信息标准化和基本公共信息服务。4.1.2建立以行业应用为关键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一是重点推进全行业性综合应用,包括深化开展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加快建立部省市三级道路运输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普及并完善运政管理系统,推广应用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适时推出资质认证服务;逐步建设与完善

36、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提升行业管理决策能力;探索建设汽车后市场服务及监管体系信息化应用;二是加快推进区域性综合应用,包括加强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加快实现涉安数据的区域交换共享;加快跨区域执法数据交换,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信用管理;推进区域公共交通“一卡通”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推进区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4.1.3建立以通用标准为基础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在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标准、完善标准、提升标准。在标准化工作中,一是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即我们推行的标准不是为某个部门、某个区域、某些单位而是为全行业、全社会服务的,不但要能对接行业内部,还要与其

37、它行业的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相衔接;二是要坚持服务的原则,即我们制订标准的出发点不是去控制别人、约束别人,而是要为规范业务管理、促进共享交换、提升服务能力提供服务;三是要坚持规范的原则,即标准的推行要能够规范业务、规范流程、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能够通过标准进一步明确边界和确定接口;四是要坚持稳定的原则,即标准的推行要考虑多数人的利益,要正视事实标准的存在,要以行业稳定和应用可操作性为前提。4.2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应用框架新时期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总体应用框架主要分为六大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客运服务平台、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综合行业监管平台。图3 新时期道路

38、运输信息网建设总体应用框架4.3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总体建设框架新时期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发展的总体建设框架可描述为:“一张网络、两类平台、三级中心、四个体系”。图4 新时期道路运输信息网的总体建设框架 “一”:一张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承载信息采集与传输的道路运输信息专网的延伸和覆盖,全面建设天地合一、公专结合,联通部省市县四级运管机构及重要运输企业、客货运站场的通信信息网络,在行政执法、公共物流、客运售票等动态信息采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两类平台在信息资源充分整合交换的基础上,建设各级道路运输综合管理类应用平台和综合服务类应用平台,支撑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其中:综合管理类应用平

39、台包括综合行业监管平台、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综合决策分析平台。综合行业监管平台,涵盖运政管理、IC卡应用、区域执法数据交换、信用考核系统、从业资质认证系统、汽车后市场监管系统;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涵盖安全监控与采集、预警预测、应急指挥、危险货物运输综合监管等系统;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包括综合数据查询、综合报表生成、主题分析决策系统;综合服务类应用平台包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客运服务平台、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涵盖物流信息共享交换、物流通用软件发布、公共信息查询、信用评价、货物追踪、运输交易等内容。综合客运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区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综合客运枢纽管理与服务系统、城市出租车监

40、管与服务系统、公交运营智能化管理系统、区域公共交通一卡通系统;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一站式的政务信息服务和出行信息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系统,以及区域性维修救援服务网络等。“三”:三级中心构建完善部、省、市三级道路运输数据中心,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衔接”,保障不同层级间、地域间、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四”:四个体系建立完善道路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与新时期道路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相适应,要与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同步协调发展,以需求的逐步提升为导向,以应用的完善推广为根本,以标准的贯彻落实为基础,围绕公众出

41、行、运政监管、基础保障三大领域,努力打造六大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客运服务平台、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应急指挥管理平台、综合行业监管平台。第五章 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保障措施5.1制订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建议交通主管部门加快组织制订“十二五”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引导和推动地方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形成以需求带规划、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以资金带政策、以政策促发展,完全持续推进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5.2加大对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议交通主管部门将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资金列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将每年车购税或燃油税

42、增额部分的一定比例切块用于支持地方交通运输部门信息网建设,并且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将信息网建设与运营和维护资金纳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财政预算,为各地向财政争取资金提供政策依据。5.3继续以示范、试点工程引领信息网建设建议交通主管部门在近几年一系列信息网络建设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中基础条件具备、应用需求突出、建设效益明显、示范效应显著的项目,如运政管理系统、出租车运行监管和服务平台等项目,继续以示范、试点工程的形式引导其建设和转化。5.4提高道路运输信息网建设组织保障能力要做好日益庞大、复杂的信息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稳定的投入。为此,建议国家交通主管部门

43、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设立专门信息网建设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和设置要求,为各省向地方政府争取编制和引进人才提供政策依据。结 论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部的指导力和牵引力,融合各级运管部门主动力,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要积极采取示范试点、技术支持、资金补助、联合建设等形式,根据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建设条件,考虑轻重缓急、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合理有序地推进全行业性、跨区域性综合应用;要适应职能调整,重点加大城市客运领域信息化应用;支撑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大力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致 谢本文是在导师吴亚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吴老师的亲切

44、关怀和精心指导,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抽出时间给予我论文上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从中获益不浅。在此,谨向吴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为我们授课的所有老师,在这3年的学习里,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配备有实力的师资力量,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本文能顺利完成,还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帮助,在此,向所有关心、爱护我的老师们、同学们表示我真诚的谢意。 邱燕春2010年4月28日参考文献1 李建青. 网站建设与管理维护.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梁露,赵春利,李多.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顾正刚. 网站规划与建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王伟Windows Server 2003 维护与管理技能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萨师煊,王珊. 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6王春红,徐洪祥网站规划建设与管理维护教程与实训(再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http:/www.w3cn.org8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