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496821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7.5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ppt(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韩礼良,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四渎”(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生命河”,济水是“思源河”,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风水河”,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淮河是我国的第三条大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境。 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济水被黄河吃掉,它渐渐为我们所忘却,只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南等城市的名字。,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 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但“积石” 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2、。 1952年黄委会历时4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年,在玛曲竖立了黄河源标志。 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书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便直接说“江出于岷山”。1976年、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两度组织长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 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多数都位于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的西部地区,观赏源头都要冠以“冒险”、“考察”之名。相

3、比之下,淮河的源头位处中原地区桐柏山,这里交通便利,十分易于游览探觅。去桐柏山太白顶景区旅游可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又不至于太累,一路瀑布和流水,绿树遮荫,十分舒适。 来到桐柏山,不要满足于象征性地走一走,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淮河的源头。,因为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峰峦叠嶂,森林密布,涧流交错,很难分辨出哪条是主流。由此也引起古来无数好奇者来此登山探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曾派招慰使韦珍来桐柏山“穷溯淮源,佛化流氓”。韦珍面对由58条支流所汇成的淮源,一片茫然,最终也未能确定孰为淮河真正之源头。清乾隆皇帝曾命河南布政史江兰来桐柏山“寻导初源”,江兰见淮渎庙后有三口井,井泉

4、涌出,引归入河,便得出“三泉成井,三井成源”的结论,并据此画了一张图复命。,但乾隆还是怀疑,从这点看还是颇有“圣心独断”的风度,乃命再探,复驰谕河南巡抚毕沅(yun) “亲往推勘”。 毕沅不敢偷懒,亲历亲为,放下巡抚的架子,跋涉山水,历尽艰险,至桐柏山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即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则发谼喷涌,汲之无竭”,为淮渎“真源”。这就是桐柏县志所记载的“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的根据。,大复山就是太白顶,阳口,就是固庙镇。大明一统志载“淮水伏流数里涌起三泉为井”,即淮源

5、起于太白顶,无数道溪水潜流于千隙万罅中,表面是看不出的,但是流到固庙镇之后便突然涌现地面,汇入井中,让人误以为源出固庙。乾隆又援引水经注所云“淮水出胎簪山潜流复出”印证,才断定“是为淮渎真源也已”。于是命人重修神庙,以求“风雨协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 zhu)声。”佳是美好之意,三点水和一个佳字合成“淮”,可见淮水是佳水、美水、好水。,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隹:短尾

6、鸟。隹作偏旁时表示鸟类或家禽,隹Zhu: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 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 左侧为“金石大字典”收录字体,淮河之水天上来?,淮河源的一种说法是自天而降,即有一条通天河,从60多米高的绝壁之上飞泻而下,自然形成水帘,将绝壁之上的一个天然石洞遮掩,这就是著名的水帘洞。这里的水清澈见底,纯净甘冽,四季不涸,冬温夏凉,胜过诸多名泉,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淮河之水井中来?,还有一说是淮河源于地下的“淮井”。辞源水部注曰:“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之为井,名曰淮

7、井。在河南桐柏县西。”淮河从海拔1140米的桐柏山主峰,潜流地中,至淮源自三井奔涌而出。东为六角井,西为圆井,中为方井,统称“淮井”。 有书记载:“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深不过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在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并列着两清一浊三口池塘。相传远古时代,桐柏缺水。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邀西部落首领柏子同往太白顶寻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挖出像河一样的泉水。但二人却由于多日劳累昏倒于地。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怀疑二人有染,桐花和柏子为彰显自己的清白,瞬间化为清池,柏子之妻羞悔交加,也含恨化为池水,但池水却浑浊不清。大禹导水至此,生发感

8、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便导清水向东,成为淮水,导浊水西去,注入汉水。,淮水-天下佳水,唐代诗人李乂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云:“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唐代茶圣陆羽遍访天下名泉,也曾到过桐柏,他在水品中将淮河源头之水评为“天下第九佳水”。与其同时代的刘伯刍也曾品鉴天下名水,他将“淮水列为第七”。淮源桐柏山高水也高,即使在海拔千米以上掘石凿井,依然泉水旺盛。这里不仅泉多,而且各呈异彩。有的泉水养颜,有的泉水治病,有的泉水通灵。,秦始皇在淮河源头修建了“淮渎庙”,此后历代都有修葺,以致规模宏大,巍巍壮观。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第一次在淮水发源地的河南桐柏县平氏镇举行了祭祀淮渎神

9、仪式。明清时因黄河夺淮,造成淮河出口严重不畅,致使淮河经常泛滥为害,因而祭祀淮神活动也随之骤增。 清康熙32年,朝廷还委派礼部员外郎、内阁中书敬奉康熙亲笔题写的“灵渎安澜”匾额刻石前来淮渎庙祭祀。雍正皇帝也曾御笔亲书“惠济河漕”赐予淮庙,乾隆皇帝还亲自书写了淮渎神庙碑记。,桐柏诸峰高耸汉,淮源一线细通潮; 澜泉混混无时竭,洪流滔滔去海遥。 天地精灵知不秘,乾坤造化国多饶; 禹功千古垂青史,姿乃当年四载劳。,淮河之源淮井,桐柏五“淮井”,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淮井,淮水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水经载:”淮水出南阳平氏胎簪山“。朱云锦淮水记载:”淮出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下

10、有淮井,淮源从井出“。 桐柏县共有五眼井,均叫”淮源井“。其中两眼在桐柏山上,三眼在淮祠(今淮渎庙)内。,淮祠三井,淮井:是淮河之源,位于桐柏县城西淮源镇淮祠内,该地计有三井。东的六角井,西为园井,中井为方形,方井亦称“禹王锁蛟井”。明代以前井上建有六角亭,为桐柏八景之“玉井龙渊”。 以上内容参考吕风林古宛寻梦。,淮井-禹王锁蛟井,东碑廊前有古“淮源亭”亦称淮井亭又称禹王锁蛟井亭。 史载:此亭建于东汉,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占地面积16平方米,台高30公分,六块条石镶边,杉木为柱,檐高4米,亭下正中有井一眼,条石砌成方形,井底三泉涌出,水清澈。据记载该井建于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距今已

11、有四千多年,屡有修葺。,淮井-禹王锁蛟井,相传大禹导淮时锁水妖无支祁于井中,亭为六角,雕甍画栋,飞檐凌空,亭内天花板上,绘有蛟龙一条射影井内,同时,井中系有铁索一条,此索是大禹锁水妖无支祁之物,而今人若动索,水中蛟龙起舞,奇观异常。,禹王锁蛟井亭,据说在此井中放条鱼就可游到大海里,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千里淮河的测量起点,禹王锁蛟井典故,亭下这口井叫“禹王锁蛟井”。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的著作)载:“禹理水,自桐柏。”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

12、主的杂著,属于类书。)讲:“禹理水,三至桐柏”。相传,当年大禹一路治水来到了淮河之源,察觉到了淮源连年洪荒不绝的原因是一个叫巫支祁的水妖作怪。大禹十分震怒,令人捉拿。巫支祁这个水妖生得头如猿猴,身似蛟龙,力逾九象,而且还会腾云驾雾,变化无常,实乃神通广大。,禹王锁蛟井典故,禹王几番捉拿不住,才派了自己的外甥太阳神的儿子庚辰(古代传说中的助禹治水之神。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禹怒,召集百灵,获淮涡水神无支祁。授之章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海”。见唐李公佐古),手里擎着避水神针才将其擒获。擒住巫支祁以后,庚

13、辰就用铁链锁住他的脖子,把他投入了这口井中。从此,淮水不再泛滥成灾,两岸人民也能安居乐业。,禹王锁蛟井典故,为了纪念大禹和庚辰平妖灭患的功绩,秦始皇二十六年,人们就在这里建了当时一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淮渎庙。汉晋以来,历代的帝王年年都要派官员来到这里祭祀淮神。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从匍匐前进,十分威武庄严。 当时大禹为了让巫支祁在井中能够生存,又命人在这个井的东北和西北方向挖了两口井,以便通气活水。当地人则说禹王投他入井时,他问禹王说:“你叫我何时出井”禹王心里想着将他永远锁在井内,就说“等着石头开了花,你再出来吧”。,禹王锁蛟井典故,谁知到了清初,有两个解差从信阳到南阳路过此地,听说井内锁

14、有水妖,便探头入井去看。水妖看见了他们帽子上面的红缨带,以为是井壁的石头开了花,一时运足气力,厉声一吼,挣断铁索,冲出井口,呼啸而去。康熙皇帝闻讯大惊,急忙亲书“灵渎安澜”四字,镌碑于此,祈求平安。 关于这段故事,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甚详,并认为传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随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负罪立功,终成正果。,淮井-天下第七佳水井,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源水第七 。,淮井-六角井,太白顶两井,禅寺山门左右两侧有“大淮井”、“小淮井”两井,水清澈甘甜、久

15、旱不竭,蹲身垂手可及水面。突兀巨石顶,怱生一口井,堪为称奇。 此两井均曾被人称为淮河源头,究竟应是哪井,未查到官方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太白顶-大淮井,大淮井:位于海拔1140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云台禅寺山门之东约六丈处。人工凿石为井,直径一丈。这就是千里淮河第一井,千里淮河便源于此。古井栏上的石刻似乎蕴含着太多的人间沧桑。此井很神奇,几月不下雨,她也不会枯竭,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漫出来。要问此井有多深?有人说它30米,有人说它50米,还有人说它深不见底,一直通向大海。,太白顶-大淮井,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条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东海最远;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

16、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大淮井,太白顶-小淮井,小淮井:位于太白顶东北,距大淮井700米,海拔900米。在一段石壁峭陡,藤蔓盘结的地方,有一眼石砌方井,周围七尺见方,人工雕琢了六根青色石柱,柱间有石栏板六块,拦起一圈石栏杆,构成小巧玲珑的六角井台。井壁上青苔枯荣,汇载岁月沧桑,上有六根青石柱相围,故有“长淮绿于苔,飞出桐柏山”之句。今虽淤积太甚,但仍有泉水涌出。这就是曾引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千里淮河之源,被当地人当成“圣井”说的“小淮井”。井径1.2米,深6米,井水清洌,俯身探手可触及水面,

17、井底有三处泉眼,细丝喷涌,隐约可见。,太白顶-小淮井,泉水从井旁石缝中淌出来,流不多远又渗入地下,约行半里,在那藤蔓掩映、青苔覆盖的峭壁间又浸出来,一滴滴,一串串,滴入壁下的石窝,叮咚作响,如钟摆,如琴音。无数小水珠,渐渐汇成细流,钻进脚下石隙,无声无息地向下潜流,经过一、二里,无数的细流聚成一条小溪,发出欢快的响声,向前流淌。再行三、四里,至谷口,无数的小溪汇成跳跃的小河,撞击着山涧的石头,奔入河槽。,小淮井典故,就在“小淮井”这个地方,当年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挂印进山,就是来到这里,过起了隐居的林泉生活。他就住在前面山顶上的石洞内。汉高祖刘邦亲自来到这里访察张良。他走到这里以后,低头探小井,举道望大山,但见此地峰秀林茂、泉清云祥,更有珍禽异兽、瑶草奇花,不由朗声颂赞:”天下唯云蒙形胜!”为什么说“云蒙形胜”呢?因为这里的太白顶古称云蒙山。 宋朝大书法家蔡襄在此留下了“东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前淮水春”的名句。明代有“弘正七子”之冠的何景明,也在此表达了“他年淮源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的美好愿望。,景观井,淮渎庙南、北山门外各有一井,为近期建造,是为景观井,不在传统“淮井”之列。,淮渎庙北山门外人造景观-淮井,淮渎庙南山门外广场人造景观-淮井,雨后水帘洞内眺望太阳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