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54778923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绳杆模型、小船过河模型(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探孔子的学习观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 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 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 量的引领意义。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三点是:一、立志于学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 是孔子的人生总结。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 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 不逾矩。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

2、第 三是立志于求道。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 点。“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 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 孔子的辉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 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二、全面学习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三是 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 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他学“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学习知识

3、使 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 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 乎寻常的能力。这是学习给予的力量,是学习结出的硕果。孔子远足 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 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孟子称孔子为“时之圣人”,后世 拜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当之无愧。孔子全面学习,使之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全能型的孔子。孔子 办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政,有能力有决断,政绩斐然。 孔子晚年

4、游历各国,生命力旺盛,即使在凄风苦雨的生命暮年,他编 诗经,修春秋。孔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和壮举,但由平 凡走向了伟大,由平常走向了永恒,这应归功于孔子的学习。三、终身学习学之不厌,为之不厌,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品质。孔 子一生向学,好学,善学,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 学习财富,树立了学习的千古楷模。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佰)孔子认为:学 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学习要抓住时机, 抓住时间,尽心尽力,紧追不舍,即使追赶上了,还要担心失去,还 须殚精竭虑,乘胜前行,到了知行统一业已内化高度,还须不断地丰 富和强化提升。这是一股多么

5、强大的学习心理力量,这是一种多么自 觉的学习远见,故孔子学习永远在路上。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 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地存思所见所闻,学习而不知满足, 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对于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孔子在学习上通五 经贯六艺,但他总觉得自己做到不够,离自己立志于学的要求还差得 远,这表现了孔子的学习胸襟,反映了孔子的学习追求。他心中永远 有学习的高处,永远有学习的远方,永远充满了学习激情。孔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是因为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圣与仁” “圣”是在追求自我超越,“仁”是想构建完美社会。学习的价值导 向决定了孔子的学习成就,也确定了孔子的生命情调。四、重

6、视方法学习要讲方法,孔子提倡和践行的学习方法,即使经过了两千多 年的时光,仍然熠熠闪光,对今天倡导的学习转型,学习革命等仍具 有定向领航的意义和作用。孔子提倡和践行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一是学而时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 而)“学”与“习”是学习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层次。“学”指学 知识,知识有书本知识、社会知识,为人处世的各种道理,“习”指 的是实践练习。“学”是第一步,“习”是第二步,“习”是“学”的 内化与提升,是更重要的一步。两步结合,良性上升,学习才会赏心 怡情,令人高兴。现在,我们的学习重学轻习,特别是学校教学,更 是只学去习,学习的单向运动把学习糟蹋成了一件苦不堪

7、言的事。当 我们在吟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为孔子而骄傲, 为今人而羞颜。二是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冏,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光学而不思那么就白学了,只思而不去学就会陷入迷惑,学离 不开思,思离不开学,学思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所说的“知识”,“知” 是指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使未知成为已知,这就要靠学,“识”指 的是理解其意义,辨识其真伪,懂得其内涵,判定其实质,要想“识” 就必须“思”。“思”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举一反三,创造创新。 当下学校教育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 是要打开“思”的闸门,让“思”奔腾。三是学行统一。学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8、,学行须统一。我们常说 的“读死书,死读书”,就是被学,被学是痛苦的,它不能达到学以 长智,学以怡情,学以养德,学以经世的效果。孔子崇尚学贵修身养 德,学重行仁求道,强调的是学行统一。“行”是“学”的落实,是 “学”的价值体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述而),君子要降低 生活物质享受,在言行上磨练自己,请益良教,走上正道,这可以说 是好学了。孔子从人的行动层面,精神层面,人生价值层面来说好学, 这正是孔子的睿智和深通之处。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学归学,行归 行,学行分割,叫人心痛不己。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学习者,是后世学习者的光辉榜样。他

9、的学习 观理应成为我们学习行动的指南,然而,现实的学习状况堪忧,学习 在短视中徘徊,学习在滑向功利主义深渊,学习正在背离学习的正道, 面对学习异化,我们心如火燎。我探讨孔子的学习观,其意在给今天 的学习者提个醒,让学习回归本源,让学习重现本色,让过去的太阳 照亮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对“国学热”的几点看法“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也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 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的提出,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 生的国故论衡,当时,西学紧跟着西方到强的枪炮、毒品排闼而 来,孱弱的中国,文明衰退,文化破败,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高 举“国学”大旗,毅然决然地捍卫着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国学

10、” 兴起,力挽狂澜,重振国人之心,为绵延文明,复兴文化,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当下,“国学热”重又兴起,这与当时“国学”提出的情势完全 不一样了。崛起的中国需要寻找祖先的遗传基因,需要突显属于自己 的文化表情,需要激扬打上中国烙印的文化自信,需要崭露优秀传统 文化的峥嵘,需要为民族复兴增添浓彩重笔。“国学热”兴起,我们 为之鼓与呼。然而,在“国学热”扑面而来之时,我们似乎嗅出了混杂其中的 污腐气味,似乎听到了雄浑进行曲中的不合旋律的噪音。为维护“国 学”的纯洁高尚,为张扬“国学”的气度神韵,对“国学热”提出几 点看法。一、国学要重经典,准确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

11、要组成部分,学“国学”是为 了传承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吸取立身立世的 精神营养,文化养分;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滋润 一颗强大的中国心;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获取强大的前 进定力、奋斗功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博大精深,黄金遍地,但也掺 和着精神渣滓与文化垃圾,“国学”必须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拾掇 起黄金,吸取正能量,摒弃其渣滓与垃圾,消除负面因素。关于实 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 化划分为核心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 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无人合一等;中华传统美德, 如自强不息、敬业乐

12、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中华人文 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 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 活理念。“国学”应立足于此,眼光盯住峰峦,不要游移于山谷平旷, 要选择高处,深处,远处,不要停留在低处,浅处,近处。学“国学”必须拔乱反正,“国学”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内, 有过打倒孔家店的冲动,有过吃人文化的过激,有过横扫一切牛鬼蛇 神的莽撞,有过“文化革命”的摧残毁灭,有过对“国学”居心叵测 的歪曲和肆无忌惮的篡改。今日,文化虚无、文化吃人论已经隐退,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在兴起。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崛起的中国需要文 化自信,需

13、要属于自己的文化表情,需要寻找精神命运,需要更基本、 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习近平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 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表明中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时 代使命是责任担当。“国学”须把握住国学之脉,重视经典,准确传 递其精神内涵,千万不要拾起稻草当金条,错把腐朽当神奇,如有人 把三字经千字文等明清时期的启蒙读物捧为今日的国学必修 与国学经典,有人把弟子规当作中小学生的校本教材,有人把所 谓的二十四孝图印成宣传册搞成宣传墙,这就有点热过了头,病急乱 投医了。“国学”要经典,“国学”要精华,这才是“国学”正道。二、国学要成体系,完整阐发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国学”要分板块。儒

14、、释、道是中国精神文化的基本构件,是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源流。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 要素,也是其主要内容。儒家文化思想渊远流长,经久不衰,创造了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环境。佛教传入中国已两千多年,在漫 长的传递过程中已完全本土化了,它的生命哲学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 中国人,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 造,它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辩证统一”等文化思想深融于中 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生命、生存、生活智慧内化成了中国人的行动 指南。儒、释、道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国学”应在这 三个方面大作文章,痛下功夫,既分块阐发,又整合提升,不要东一 锤

15、西一锤,把宝贵的财富碎片化。当然,也不要各敲各的木鱼各念各 的经,而要组成和谐的交响乐。“国学”要分层级。“国学”要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要有 启蒙,提升、研究之别。“国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不同生活经验阶段的人,其所需所求是不一样的。“国学” 应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精神文化养分。“国学”不能只指望民间热 情,而要有专家学者的引领,有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因为“国学” 不是装璜,也不是快餐,它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的恒 久的文化思想旅行,这是精神家园的建设,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 分级进行。如现在国学启蒙还在沿用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经 弟子规,这就把庄重的国学庸

16、俗化了,盲目地开展国学,画虎不 成反成犬。明清时期编写的这些启蒙读本,本是文化专制下畸形产 物,当时的文化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质变,文化人也变得迂腐昏聩了。 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弱了,小了, 散了,低了,难以收拾了。今天兴起国学热,依然步明清后尘,忙于 拾荒,实在是愚昧得可爱。国学的天空星光灿烂,却要钉住那早已 陨落的残星,这有辱国学的尊严。现在,“国学”又聚焦在幼儿与小 学,嘤嘤学语就教之背诵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刚进校园则授之 以“割肉疗亲”“卧冰得鲤”的愚孝,这全然违背了“国学”的本真 意义和价值取向。“国学”要传承中国精神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这是一个系

17、统工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台上,用清醒的头 脑,理想的眼光,去清道、去筛选、去筹划、去推进。三、国学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国学的兴起,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与中华民族的自信力的提升 紧密相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神文化“国学” 应担当使命,与时俱进。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世界有两大主题,一是发展,二 是和平。今天的中国仍是两大主题,一是发展,二是和谐。发展是全 方位的发展,和谐是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的本体是人,主体也 是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基点,为人为民是这个 时代的价值

18、认定。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贯穿着人本、民本思想的红线。 孔子的仁道即人道,孟子的仁政即民政,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宇宙视野,宁静悟道的人生智慧,可以说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 宿点。人的自由平等,人的自强不息,人的创造创新,人的权利尊严, 人的守仁向善,人的立身立世,人的提升发展应是“国学”的着力点 和着重点。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 中国文化有着真知灼见,和同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可贵亮点,中 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无不深刻着和同的印记。“国 学”应该积极去挖掘,使其发扬光大,为人的发展服务,为社会和谐 作贡献。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化血液,需要这样的

19、精神命脉。“国学”兴起,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也是人之大幸,我们为 之鼓与呼,但“国学”不能总为浮云遮望眼,而要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对某些传统观念的批判中国的传统观念沙金俱下,瑕瑜互见,在传承传统观念时,我们 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以排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某些传统观念虽代代相传,人们已耳熟能详,有的甚至成了人们 的人生信条,或生活指南或判定标准,却充满着污秽,散发着腐臭。 它正在无休无止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健康,毒化着人们的思想灵魂, 必须予以批判,以捍卫传统的纯洁性、高尚性、经典性,以保证传统 的正能量发挥,让人们的精神家园更充实,更崇高,更优雅,更完美。批判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中

20、国的正史几乎是一部朝代更替的帝王将相史,用成王败寇来概 括帝王将相们充满血腥的历史命运,确也恰当和精准。但帝王将相的 成败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漩涡或一朵浪花,而历史的真正主人 却湮灭在帝王将相的成败之中,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历史错误,本应 进行颠覆性改写,写成有血有肉的人们史,写成生机勃勃的民生史。 由于历史大肆渲染反复强调成王败寇观,致使中国人在悠久绵长的浸 染中形成了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习惯于用成王败寇来审视评判大千 世界的人和事,这一文化毒瘤非铲除不可。成王败寇观不问成败真相原委,只看王寇结果,这样不分良莠, 不辨是非,不论曲直,容易纵容邪恶和残酷,容易断送公道与正义。 历史上有多少帝

21、王崇尚暴力,草菅人命,都被歌功颂德,多少将相用 人血染红顶子,不择手段玩弄权术,却享顶礼膜拜,这是历史的悲哀, 也是人们的悲哀。以成败论英雄,是帝王将相的逻辑,是为自己贴金 贴银的,我们绝不能进入这样的精神迷阵。在现实生活中,成王败寇这一残忍的丛林法则几乎无处不在兴风 作浪。某人发财了,某人升官了,某人成名了,人们总是交口称赞, 某某有能力,有胆识,有魅力。某人办企业,做生意失利,某人晋级 不成,某人高考不理想,人们就会说三道四,说某某没能力,缺远见, 不识时务,不知天高地厚。对自己的为人做事处世,也总是奉行成王 败寇法则,为人强势霸道,做事不择手段,处世逞强逞能,一心想的 是做强做大。现在人

22、们惊呼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精神坍塌,在某种 意义上,正是这种成王败寇观惹的祸,也就是强势崇拜心理也作崇。 成王败寇,强势崇拜,它消耗了人们对真实的探求对道义渴求的热情, 它放纵了残暴与阴谋,激活了黑厚之学,使社会进入恶性循环。此观 念危害极大,须坚决清扫之。批判二: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为俊杰”最早是用于诸葛亮身上,据三国志诸葛 亮传记载,刘备流落荆州,逃到襄阳水镜庄,适逢著名隐士司马徽, 刘备当时求才心切,要求司马徽谈时务,司马徽谦虚地说:“儒生俗 土,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这里的 “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锥”指庞统。后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 亮,诸葛亮一篇隆中

23、对分析天下大势,精辟透彻,运筹转势,高 屋建瓴。诸葛亮为俊杰当之无愧。然而,“识时务者为俊杰”却被后 人误读了,且庸俗化了,产生了整体意义的偏离,认为只要跟上时势, 顺从潮流,就是俊杰。既不问“时”之正与歪,是与非,对与错,也 不讲“识”之高与低,深与浅,远与近。这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本真意义和内涵所指相与甚远了。这种误读曲解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有的人花言巧语,左右 逢源,就认为他有能耐;有的人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就认为他很聪 明,而对那些敢讲实话真话的人,就认为他不会做人,对那些有独立 精神,自我思想的人,就认为他不识时务。甚至在霸道横行,暴虐猖 獗之时,能助纣为虐,敢为虎作伥,还认

24、为他有胆魄有才干。这样地 打破常识,跨越底线,却不以耻,反以为荣,自美自夸为识时务,懂 人情世故。这样的人其实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所谓“识时务”是以 功利为出发点的,所谓“俊杰”是以获取功利为评判标准的,他们想 的是功利,追的还是功利。当功利遮蔽了双眼,阳光下也能演绎罪恶。 其次是深层的奴性显现。看主子的眼色跟方子走,他自认为是“识时 务”,是自己最佳选择最优生活方式。跟从主子讨得一点残羹冷炙, 顺从时势,得到某些奖赏,就自我标榜成了“俊杰”。这实在是一种 荒唐的愚昧,是一种精神的堕落。我们这个希望在前、前途无量的时 代,这个正气上升、发展无限的社会绝不容忍这种功利小人,精神侏 儒的存在。批判

25、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以称得上中国教育的金玉良言。 父母说老师说,而且不厌其烦地说。这一传统观念已渗透了中国人的 骨髓,影响深远,毒害很大。即使有无数例证表明吃得苦中苦,做了人上人,我们也应坚决摒 弃这种貌似警人醒人的观念。其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逻辑上讲不通,无论从假 设条件关系,还是充分或必要条件关系来看,它都不能成立。吃苦中 苦是对人品德的考验,是人意志力的表现,它的指向不是做人中人, 而是做好人中事。其二,动机不纯,很难产生恒久的力量,也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所谓“人上人”无疑是那些名利双收光环满身而又指气使的人,猴 群中公猴的舍死拼杀只不过

26、是为争夺猴王,动物本能激发它的战斗 力,人吃苦中苦是为做人王,这是本能反映,而不是理性认定,是人 类文明的退化,而不是人良知的唤醒。其三,人人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人无论贫富贵贱,其 人权地位、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只因社会身份不同扮演角色不同承 担责任不同做出的贡献不同罢了。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还放肆鼓吹 怂恿做人上人,这是社会的瞎子,这是精神的退化。今天应提倡的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事,吃得苦中苦,做好人中人。做一个传统观念的清道夫,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通 过对传统观念的清理整肃,以净化文化,优化传统,净化心灵,美化 精神,这是文化自信表现出来的胆识与力量,是文化创新的必要

27、准备, 也是精神家园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步。清道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一 往向前。析字说文化中国文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统的运用,大约在四千多 年前。文字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开始,中国文字深刻着中华文明的胎 记,隐含着中国文化因子。分析中国文字,我们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会体会到古人文化智慧的厚重奇美,对我们传承中国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下面我简要分析几个常用的汉字,这只是葱郁大树上的几片叶 子,浩瀚大海中的几朵浪花,但从中可以触摸到勃勃跳动的文化之脉, 也能牵动我们悠悠久远的文化之思。一、学、习学,甲骨文“学”写作“ ”由双手形,“X”和“1,构成, “X”表两物

28、相交,意表结绳,“1”表示房子,整个字的表示是在 房子里用双手把绳子结成扣,意即学习结绳记事。篆体“字”写成 “”,由双手形,爻和1与“ ”构成,“爻”即封爻,房子里加“子”,更明显地表示一个人,整个字表示一个人在房子里亲自占卜 问卦。结绳记事,占卜问卦在此泛指知识。结绳与占卜方式,结果千 千万万,意即知识无穷无尽。习,甲骨文“习”写作“ ”,由“羽”和在一个地方活动的示 意图构成,“ ”指手执羽毛跳舞,整个字是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练 习跳舞,以后变形由“羽”和“自”的变体构成,表示自己练习跳舞。 这里的“舞”可泛指已知的知识,当已知晓了知识,要掌握得更加牢 靠,使之更加完美,并化为己有的东西,

29、就必须反复地练习,不断地 实践,在练习中加强印象,在实践中扩充理解。从“学”与“习”的字形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原始信息, 一是“学”与“习”是两回事,“学”是学知识,“习”是实践验证知 识。二是“学”与“习”的主体是自己,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的 学习自己作主。三是学习即指记录已知,也指探求未知,同时包括提 升内化已知。四是学习重在“思”与“行”。五是学习是一件赏心怡 情的事。这些最原始的信息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意义,显示了我们的先 人具有超出寻常的思维穿透力,对中华民族的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习并举、“学思结合”、 “学行一致”、“学在立志”、“乐

30、学”等思想,都根植于“学”、“习” 的本真意义。荀子的“学在积累”、“学在坚持”、“学在专一”也是从 本真意义出发而作出的拓展和延伸。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一部学习史。文明传递因学习红线贯穿其中而熠熠闪光。汉字的产 生是中国文化的初始之源,源头如此纯真,如此清亮、如此奇美,令 人敬畏、陡生激情。今日,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培养,从 学习转型到学习革命,从学习的视角看,无疑是回归学习的本真。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既是先人认定的学习方式,也是先人首肯的学习 理念,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先人在造字时就有深邃的思考,也有超前 的引领。至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综合评价,固然体现了

31、时代新要求, 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指向,但其根其源还是先人对学习的本质认知,结 绳、占卜,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且须亲力亲为。手执羽毛跳舞,是在 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更是内化知识,提升为能力。今日的教育教学 改革,可以说是一种回归,是学习文化的绵延。二、仁、爱“仁”由“人”和“二”构成,“二”有相同的含义,整个字表 示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二”可看作天地的示意图,整个字 表示人处于天地之间,处于天地的中心;“二”也表示两个人之间的 关系,整个字的意思是两个人之间应友爱和同情。“爱”由两个“攵”和被包围的心的示意图构成,繁体字写作暨”, “攵”是脚的象形,有行动的含义,被包围的心的示意图表示内心,

32、 整个字的意思是内心愿意采取的行动。从“仁”“爱”的字形分析中可知,一是人人平等,对人要一视 同仁。二是天、地、人三者为尊,而人处于中心,人是至高无上的。 三是人与人要肩并肩,手拉手,人间充满友爱。四是爱是一种发自内 心的行动。五是爱是全身心的投入。先人对“仁、爱”的认识已到达 不可逾越的巅峰,在文明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对人、对人与人的关 系有如此跨越时空的理解,它像初升的太阳照亮了中华文化大地。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仁”字共出 现了一百零九次,有五十九段言语中讨论“仁”孔子本人立志行仁, 他一生为仁而诲而不倦,为仁而奔走呼号,孔子的仁爱思想正源于先 人的仁爱认知,他讲的仁

33、须真诚,仁须主动,仁心向善,几乎与先人 的仁爱认知无缝对接。到了孟子,又从仁为立身之本扩展到仁为立国 之本,提倡“仁政”。孔孟的仁爱思想以后不断扩容,形成了中国文 化巨流,当然这条巨流中难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但其精髓其主流, 仍与先人的仁爱认知相融相通。今天,国学热蓬勃兴起,“仁爱”应是国学珍宝,文化寻根也热 闹非凡,“仁爱”应是文化之母根。让过去的阳光照亮现在和未来, 这正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三、我、你、他甲骨文“我”字从表面上看它是有三个戈头的形象,实际上它是 换过三个戈头的戈的示意图,本指打过许多次仗的戈,用它作为第一 人称用字表示自己是久经阵战的老战士,是有自信心

34、的勇士的自称。“你”由“人”和“尔”构成,“尔”是箭的射程超出一般的示 意图,用它作为第二人称用字表示对方是箭术超群非同一般的人,其旁加“人”是为了与“尔”字的其它含义区别开。“他”由“人”和“也”构成,“也”有生出来的含义,整个意 思是由人生出来的人。为什么要用“我”“你”“他”来作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 人称用字,我认为:这是先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认知上具有真知灼见, 表现出超伦智慧。一是把久经阵战的老战士“我”作为第一人称用字, 表示我应是一个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立、自信的人,强调了 我的重要性,完美性,它告诫人,只有铸造好完美好自己,才能成为 一个真正的我。对自我的铸造和完善,

35、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多 么伟大深远的认识。“我”字中深藏的文化内核,即使是今天的人们 大都还迷迷糊糊,为了 “我”为了 “我们”,对“我”的文化发掘已 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了。二是把箭术超群非同一般的人的“尔”来作 为第二人称用字,突出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赞美。懂得尊重, 学会赞美,这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正确之法。 站在“我”的角度,站在“我”面前的“你”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尊重, 赞美的人,作为“我”就更应该尊重、赞美值得尊重赞美的人。这是 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崇高的心境。三是把“他”视为由人生出 来的人,既肯定了对方,同时也肯定了自己。在天使的眼中别人都是 天使,

36、在魔鬼的眼中别人都是魔鬼。在今天有许多人接受了西方“他 人是地狱”的思想,为什么不迷途知返,回转身来接受我们祖先留下 的“他人是人”的文化滋养呢?初始文字是文化的胚胎,随着汉字的演变,文明脚步大踏步迈开, 汉字成了文化的材料。今天,我们写着汉字,说着汉语,我们应珍惜 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勇敢地去追寻文化记忆,去吮吸精神母乳。谈屈原之忧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意思,司马迁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即遭受忧。王逸在(离 骚)经序中说:“离,别也,骚,愁也”,“离骚”即抒写去国别后之 愁。忧或愁,都是内心深处的痛苦。那么,屈原到底忧什么,又为什 么忧呢?一、屈原忧什么一

37、是忧君。忧君王为小人所蔽,忧君王昏聩荒唐。“蔽晦君之聪 明兮,虚惑娱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馋谀之混 浊兮,盛气志而过之。”谗人蒙蔽了君王的耳目,虚言蛊惑误导欺骗 君王,君王不检验考察事实,不分真假美丑善恶,偏信混浊的谗言阿 谀,深陷其中,不知省悟,反而盛气发怒,远迁忠臣,屈原为此忧心 如焚。屈原对楚怀王是一往情深的,“何独乐斯之謇兮,愿荪灵之可 光”,屈原独爱忠言真谏,是希望楚怀王的美德更加辉煌,然而楚怀 王不分好歹,不问是非,竟冷落疏远拒绝流放屈原。“荃不察余之中 情兮,及信谗而雳”,楚王不体察屈原的衷情,却听信谗言嗔怒屈原。“忽灵修之法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怨懑楚怀王

38、的荒唐糊涂, 总不能理解屈原的耿耿忠心,屈原为此而深忧不已。二是忧民。忧民生之多艰。屈原时期,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战 争迭发,所谓虎狼之国的泰国有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宇内之意, 国运日衰的楚国内忧外患,民生艰难凋敝,可想而知。屈原流放在外, 行吟于江畔湖泽,见闻亲历民生的惨象悲剧不少,故屈原“长太息以 掩涕去兮,哀民生之多艰”。同时,屈原的忧君忧民之心君王不察, 世人不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没人理 解,屈原处于无边的孤独之中,忧郁苦闷至极。三是忧己。忧自己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屈原认为“彼尧舜之耿 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屈原崇 拜

39、尧舜,遵循正道走上正路,屈原极其推崇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 行,觉得完美无暇,致使群贤聚集。屈原愿“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 王之踵武”,他想奔走于贤君前后,追及先王的脚步。然而,在君将 不君,国将不国的楚国,屈原的美政理想就像闪烁在远天的孤星,可 望也不即,屈原为此陷入了自我无法解脱的深重痛苦之中。屈原忧时 光匆匆时不我待。屈原有人生追求,有生命蓝图,他为之奔走,为之 呼号,得到的却是小人的围攻,楚王的疏远,他担心“老冉冉其将至 今,恐修名之不立”,他畏惧“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害怕“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寒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他要“乘骐骥以驰骋”,与时间赛

40、跑,但无论怎么求索, 无论怎么抗争,却看不到光亮,而时光的流逝使他忧心如焚。屈原忧 自己的高贵高尚无人领会。屈原出身贵族,出生于吉年吉月吉时,自 认为有王族血统天命在身,他有端丽的姿容,有内在的美质,有超人 的才华,有奇特的装饰,一切都显得高贵,一切都如此完美,但他的 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还遭人嘲讽,受人冷眼, 而他又不随波逐流,不愿低下高贵的头,放弃高尚之心,还要上下求 索,董道不豫,他越坚持越痛苦,越固守越忧郁。“忧”像一个无底 的深渊,无法逃离,无法自拔。屈原忧小人围涿无力回击,“众女嫉 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小人们嫉恨他,造谣诬蔑他,而楚 怀王又听信小人,屈原

41、只能承担羞辱,在苦闷失意穷困窘迫中度日, 他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屈原忧君忧民,重在忧己,即使为君而忧,为民而忧,其实是忧 己。忧君就是忧国,当时楚国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屈原认为自己有 王族血脉,与楚王同宗,楚国也就是自己的国家,现在国败家亡,楚 王又无能无力重整河山,屈原自己也有心但无力收拾金瓯,因此生忧。 屈原自认为有帝王血统,出身高贵,他目睹民生多艰,深感有愧于民, 因此,哀伤不己,悲痛难释。屈原是一个精神孤独者,是一个灵魂独 行者。“忧”是屈原的生命情调,它决定了屈原的生命质量,它铸造 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伟大。二、屈原为什么忧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忧。屈原之忧 有其宏

42、大的时代背景,即天下大乱走向天下一统,屈原面对大一统的 汹汹来势不知所措,束手无策,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剩下的就只 能也只有“忧” 了。屈原的自恋、自大、自美情结又加速加深了他的 “忧气他煎熬,挣扎,他求索,追求,“忧”更深更浓,“忧”更具 意义更有价值。屈原为什么忧,在回答屈原忧什么时,已有初步的揭 示,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再具体谈谈。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屈原有美政理想,他崇拜尧舜、 追念夏禹、商汤、周文王,他认为尧舜循道治国,夏禹商汤文王严谨 恭敬,举贤授能,遵循法度,德劭行美。他认为“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及”,让豺放羊,让恶人称王是违天逆道的,背义纵恶的。 然而,现实却

43、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楚王昏聩荒唐,“终不察夫民心”,小人们争相钻营, 贪婪无厌,世人又不觉不醒,随波逐流,现实的土壤完全污化沙化了, 根本容不得屈原理想的种子,更谈不上发芽生根长茎开花了。屈原下 定决心,绝不让雄鹰与燕雀合群,绝不和异路人携手同行。女媭之婵 媛絮絮叨叨的劝诫,他全然不听,仍坚守信念,他朝发苍梧,暮到昆 仑,去寻找神女,寻觅美人,他渡过湘水一路南行,找尧舜陈述丹心, 然而,他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 之所居”,屈原眼见自己的美,政理想将付之东流,他只好效法彭咸投水自尽。二是诗人与世人对峙难以消解。屈原是一

44、位诗人,他有诗人的清 思妙想,有诗人的浪漫激情,有诗人的孤独高傲,有诗人情怀血性。 他坚持“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宁赴清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与世人对峙,完全 不可消解。他对把臭艾草插满腰间,反说幽兰不可佩戴,把粪土充实 香囊,却说花椒不芬香的世人,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世溷浊而不 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幽睐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屈原 对这浑浊污秽善恶不分,压抑贤能,嫉妒美丽的世道嫉恨如仇,而他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纵然粉身碎骨也不改初衷, 遭受惩治也不改变

45、去向,诗人屈原越是坚守也就越“忧”了。三是超我与自我的冲突日趋尖锐。屈原在离骚开篇就勾画出 了一个高贵者形象,他有王族血统,出生非常寻常,仪表初降不凡, 嘉名为正则、灵均。长大后,他“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如此奇装奇服,而且年既老而不衰。他“朝搴毗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其行为别出一格。他“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会,杂杜衡与芳芷”,育名花香草,生 活情调优雅高尚。他“驾青虬兮骑白螭吾余重华游瑶之圃,登昆仑兮 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明兮齐光”,他向往追求,美梦多多。 屈原独立特行,无时无刻不在突显自己与众不同,无时无刻不在超越 自我。然而

46、,现实却是小人围涿他,世人冷漠他,楚王疏远他,女媭 劝诫他,渔父警醒他。在“国人莫我知兮”的情势下,他没有屈服顺 从,没有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在高处,灵魂在飘升,他在努力摒弃自 我,在竭虑挣脱世俗。当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他瞧见了可爱的故乡, 在车夫悲泣马也怀恋,蜷身顾首不愿行往他邦之时,屈原神思邈邈 高驰不顾,“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此时,屈 原连苦苦眷怀的故都他都忍痛割舍了,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彭咸走向了 他的居处,举身投入汩罗江。生命完结的仪式正是屈原战胜自我,完 成超我的庄重写照,留下了汩罗江上万古悲风,中华民族精神巨人。屈原之“忧”是高贵者之忧,高尚者之忧。“忧”彰显了屈原高 贵的灵魂和高尚的人格。他在追求中忧,在忧中追求,“忧”造就了 一位伟大的诗人,“忧”堆砌起了一座难超越的精神高峰。“忧”使屈 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古楷模,“忧”使中国文脉增添了几多气度 和神韵。屈原之“忧”,意义非凡,价值无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值得我们深深的挖掘和永恒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