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

上传人:马*** 文档编号:153712375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山西省大同市有着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以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和辽代由皇家建造的华严寺为代表,充分展现了大同佛教的“国家性格”和“民族性格”(佛教学者丁明夷语 )因此,大同被称为“佛国京华”。从北魏和辽金元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觉山寺塔、禅房寺塔、永安寺到遍布民间的明清佛教建筑可以看出,大同做为活的佛教史延续了近一千五百年,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佛教油饰彩画,不仅是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同时蕴含于其中多方位的佛教文化因素也是研究佛教发展的重要佐证。一、大同北魏时期的佛教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大同),同年下诏作五级佛图,明元帝即位,在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太武帝于太延年间(435-439年)平定凉州后,“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焉”。兴安元年(452)“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兴光元年(454年)秋,“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复佛法之明年,昙曜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天安元年(466年)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为天下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皇兴(467-471)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为京华壮观”。至太和元年(477),“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

3、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北魏首任道人统法果宣扬“太祖即是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师贤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伽立像等,这些将皇帝与释伽合二为一的作法为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坦途,因此,到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近百年间,大同不仅成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迅速成为北中国的佛教中心。而道武帝以法果为监福曹道人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僧官制度;文成帝应昙曜之请为寺院设立“僧祗户”和“佛图户”,成为北魏佛教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大同现存的北魏佛教遗存有著名的云冈石窟,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

4、的过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二、大同辽代的佛教辽代是崛起于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大同划入辽的版图。辽重熙十三年(1044)大同改云州为西京,成为辽五京之一,辽初期的大同佛教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已发掘的早期辽墓中,墓葬出土的魂瓶、魂塔装饰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纹样,硕大的莲瓣、健壮的力士,是佛教广泛流传的直接反映。辽中晚期大同佛教的显著特征是大量寺院塔疃的兴

5、建,辽主重佛教,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重熙六年(1037)在西郊建观音堂,重熙七年(公元1038)为入藏契丹藏在府城西建薄伽教藏殿。重熙十八(1049年)年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清宁二年(公元1056)建应县佛宫寺释伽塔。清宁八年(公元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大安五年(1089)在灵丘建觉山寺塔,另在府城西南六十里丈人峰建禅房寺砖塔,在现新荣区拒墙堡建南堂寺等。辽代晚期诵经礼佛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为民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辽墓中可以看到人们多在葬具或墓室内刻写咒语真言,以求死者灵魂得以超升或解脱,或将象征佛教的莲花图案刻在骨灰罐、绘于棺

6、床,另一些则直接使用塔形棺盛敛骨灰。从大同现存佛教遗物可以看出,华严宗为辽代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墓志及葬具上普遍存在的咒语真言说明密教也在民间广为流行,另外药师佛信仰、弥勒净土信仰、观音信仰也流行于民间。三、大同金代的佛教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太祖完颜旻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平定西京,并因袭辽制,仍定大同为西京。天会至皇统年间,大同的佛教发展主要表现在对遭辽末战争破坏的寺院进行修复重建。天会八年(1130)西京大普恩寺开始维修,皇统三年(1143)落成后的普恩寺为西京巨刹,是现存全国最大的辽金建筑群。天眷三年(1140)维修在金攻打西京之役中被毁的华严寺, “乃仍其旧

7、址,而特建九间、七间之殿,又构成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三门、垛殿。”九间殿大雄宝殿面阔53.75米,进深29米,是现存全国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皇统三年(1143), 云冈石窟开始维修,重修灵岩大阁九楹。大同现存金碑朱弁碑及段子卿碑记载重建普恩寺及华严寺的紫褐师德、大师数十名及大批比丘,足证当时大同佛教信徒广泛,僧侣众多而且高僧云集,是北方佛教重地。大定年间由800人组成薄伽邑重修在保大战乱中残损的薄伽藏教,对散佚部分的补全主要来源于民间,可见民间藏经内容宽泛,数量巨大。从现存其它碑铭刻石等实物资料得知,大定年间大同除华严寺、普恩寺、云冈石窟寺外,尚有西京报恩院、西京奉恩院、观音院

8、、清凉院、兴严寺、永宁寺、宝林寺、大圣寿寺、弘法院等,可谓兰若相望,盛况空前。四、明清时期的大同佛教大同地处北部边地,洪武五年(1372)徐达增筑大同府城,大同成为明清两代的军事重镇,承辽金北方佛传重镇余绪,入明以来大同佛教文化依然十分发达,在府城内,以规模宏大的华严寺、善化寺为代表的佛事活动频繁。洪武三年(1370年)曾一度改华严寺大雄宝殿为大有仓,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教藏置僧纲司,复立寺。宣德景泰间了然禅师、住持资宝募缘四方,先后为大雄宝殿造木像三尊,泥塑二尊,共辏为五如来,并增塑了二十天王,万历九年(1581年)再次对华严寺进行增修。正统十年(1445)大普恩寺更名为善化寺,“

9、用为习仪之所”,寺僧大用奏请勒颁藏经,寺内建僧纲司以领僧众,万历十一年(1583)对善化寺进行了维修。府城以外的广大地区,一是对前朝遗构进行维修、增建,二是如慈云寺、云林寺、兴国寺、南禅寺等新的佛寺大量营建。清代对华严寺、善化寺等大寺院的修葺活动依然不断,康熙十一年(1672年),下华严寺住持海明到江南报恩寺造藏七百余函入藏薄伽教藏殿经橱。华严寺元代以来多为禅门临济宗的道场,而在民间,三教合一更加突显,通过文物普查我们发现,清代,大同地区的每个村庄均建庙且多为儒释道合一的全神庙,可以看到明清之际,大同的佛教发展繁盛并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同市国保级佛教文化历史遗存北魏平城京畿时代云冈石

10、窟(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概 况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

11、、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

12、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政治化、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

13、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恒山悬空寺(第二批国保) 据恒山志记载

14、,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内奉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悬空寺的建筑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壮观。建筑悬梁下面以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层以壁间中插木梁为基,梁柱

15、上下一体,楼阁间设有栈道相连。综观悬空寺内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得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各殿阁间均有楼梯或栈道相联,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虚实相交。游人至此,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峡遥望,如壁间雏风欲飞。悬空寺内,还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大小儒、道、佛像78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辽金西京大同府时期 大华严寺 (第一批国保)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华严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据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兵火波及,寺院局部建筑被毁, 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

16、。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定为别都,该寺受皇室重视,数百年间为云中巨刹。明初寺被没为官产,明宣德、景泰年间重修,成化、万历年间(1465-1613年)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代也几经修缮。2008年,大同市启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依据本寺的金代碑记和佛教寺院规制,以传统规划、传统设计、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修复了已毁的主要建筑,始成今日之规模。寺内建筑依南北两条轴线布局,总面积66000多平方米。北轴线以大雄宝殿为主殿,中轴有普光明殿和天王殿,两侧配以药师殿、弥陀殿和文殊阁、普贤阁及钟鼓二楼;南轴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后有华严木塔,前有观音阁和山门,左右配有罗汉堂。大雄宝殿于金天

17、眷三年(1140年)重建,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平面,两侧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面积1443.5平方米,为迄今国内辽金佛寺中的最大殿堂。殿前檐当心间与稍间装板门,外施壸门牙子,形制古朴别致。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历时八百余年,光泽依旧。南吻系清代补制,亦是我国古建筑最大的琉璃吻兽。斗栱硕大,形制古朴,外檐斗栱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补间分施45度、60度斜栱。梁架原

18、为彻上露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14261454年)增补平棊,清代施以彩画。殿内采用减柱法,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两侧塑二十诸天,均系明代佳作。殿内四周满绘壁画,为清代作品。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殿内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楼制作的木构模型,高2.5米,是研究大同城明代古楼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薄伽教藏殿是下华严寺的藏经殿,据梁上题记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台基高阔,月台敞朗。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犹存唐代遗风。殿内环饶排列双重楼阁式木构壁藏38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经橱之

19、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栱18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钩栏、栏板均剔透雕刻,花纹图案精巧之至。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两侧壁藏浑然一体,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31尊,为我国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为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善化寺 (第一批国保)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

20、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善化寺俗称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 已毁),西为普贤阁。院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天王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代原构,三圣殿为金代原构。2008年修复了文殊阁和两侧廊房。天王殿,现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栱计心造

21、。殿内采用减柱法。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粧。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在高3米有余的台基之上,前有宽及五间的大月台,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台前左右为明万历时增建的钟、鼓二楼。大殿明间与左右稍间设门,四壁无窗。檐下斗栱五铺作出双抄。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正中有平棊藻井两间,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属典型辽代形制。内供佛像,共33尊,皆金代遗物。殿内四周绘有壁画,为清代所绘。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

22、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灵丘觉山寺砖塔(第五批国保)又名普照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辽大安五年(1089年)重建。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砖塔为辽代原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院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24.4米,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寺院建在三条轴线之上,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轴线为魁星阁、碑亭、梆点楼、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为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等建筑。砖塔建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觉山寺主体建筑,建于辽大安六年 (1090年),为国内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23、。塔平面八角形,塔檐十三层,总高44.23米。塔基底边长6.20米,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总高3.58米,平座位于须弥座之上,平面亦为八边形,高为1.27米,仰莲位于平座之上,总高1.43米。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除斗栱、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行龙、人物等,皆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手法雕刻而成,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练,虽为辽制,尚袭唐风。一层塔心室内八面墙壁均有辽代壁画,现残存面积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等像。除少部分经后人重装外,大部分仍为辽代作品,面型、衣饰、手法尚沿袭唐画风格,辽代壁画见于寺观中极少,觉山寺塔内壁画幸存,

24、为研究辽代壁画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禅房寺塔(第六批国保)砖塔系禅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禅房寺砖塔。大同府志载:“禅房山东北距府治六十里,高七里,盘距四十里,西连怀仁马石岭,北连七峰山之月窟岭,一峰壁立,土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图寺,辽建。”。塔为六角七级,高约15米,实心砖石结构。塔坐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莲瓣。再上面为束腰,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莲珠束腰两层。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栱、角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或四棂小窗。以上各层结构相同,每层逐渐向里迭收。禅

25、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浑源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第五批国保)时代:金原名大云禅寺。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浑源县志载:“大云寺旧志大云禅寺二,一在城西南四十里龙山为上院,一在城西荆庄为下院,胥元魏时建”,由此可知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共由三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雄宝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殿前设小型月台。檐下斗栱古朴,明间设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一朵,与柱头铺作形制相同,皆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通檐用二

26、柱,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合沓、栌斗、脊枋、承托脊槫。殿内东、西、南三壁存有壁画80余平方米,为明代作品。元明清大同镇时期浑源永安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俗称“大寺”。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回归故里邀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归里后又号永安居士,故寺名为 “永安寺”。元延祐二年(1315年)高定之孙高璞捐款在寺内建造了“传法正宗殿”,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传法正宗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所建。寺院坐北朝南,原有规模甚大,现存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两侧为东西垛殿、

27、东西配殿。传法正宗殿为寺内主殿,位居寺院中部,殿下台基凸起,殿前设月台。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上全部黄绿兰琉璃瓦覆盖。大殿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殿内柱网布局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顶中央置藻井,四周为天宫楼阁。大殿内四壁满绘重彩工笔水陆画一堂,共170平方米。画面色泽绚丽,共绘各种人像882个,儒、释、道汇合一壁,集我国宗教各派中神祗之大成。堪称我国明代绘画中的佳作。阳高云林寺 (第六批国保)俗称“西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曾进行过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17平方米,单檐庑殿顶。斗栱六踩重栱计心造。后檐当

28、心间置转角斗栱一朵。殿内使用“移柱法”和“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内塑三世佛,身后有背光悬浮着人物、鬼神等,佛坛至背光高达九米。释迦牟尼佛两侧有二弟子侍立左右,护法天王手持剑、戟,相对并列。殿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均坐于长12.9米、宽0.39米、高0.93米的长坛上。殿内现存明代壁画1000多平方米,后墙绘有诸佛、菩萨、十八明王。塑三世佛的后壁绘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东西两壁是规模宏伟的水陆道场画,共计有123组画像,每组47人。内容有“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十殿阎君、大阿罗汉”等等。云林寺的圆雕、悬塑背光和壁画被专家称为“三绝” ,堪称明代精品。天镇慈云寺 (第六批国保)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严谨,斗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栱,用材较大,手法简炼,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其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在国内现存的元明两代钟鼓楼中极为罕见。毗卢殿内有两座木质壁藏楼阁,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