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52053898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48.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书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书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书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书愤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教案(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书愤教案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书愤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书愤教案 篇1书愤教案(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其次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2、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理想,洋溢燥热的爱国热忱和满膛的悲愤。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冲突的昂扬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忱,充溢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剧烈的战斗性。(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

3、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全部,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倒戈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志向,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书愤教案 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品尝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驾驭借景抒情

4、、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1、驾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驾驭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探讨、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二赏析过程(一)预习检查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

5、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3、解题:书,动词,记录,登记;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思索探讨: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每联其次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

6、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理想,洋溢燥热的爱国热忱和满膛的悲愤。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三)细读诗歌,品尝赏析结合幻灯片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

7、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

8、的壮美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显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雄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予,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剧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倒戈派罪恶行径的生气指责。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

9、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这首诗虚实相生,改变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志向,气概宏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衬托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

10、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详细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忱。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斗争,实际抒发感情。陆游用典奇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仰慕,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气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四)拓展延长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2、课外积累。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

11、赏文字。三、课堂小结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分类作业类:背诵书愤。预习布置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板书设计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爱国热忱和满膛的悲愤。课后反思书愤教案 篇3学习目标:学问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驾驭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实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气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12、,南宋闻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复原”,但为朝廷里的倒戈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主动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

13、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斗争图画,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

14、壮的感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复原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成功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宏大力气,也使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复原失地的剧烈愿望。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复原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

15、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记忆犹新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与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的确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旧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

16、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下片紧承上片,接着抒发自己记忆犹新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旧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心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合,它很简单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经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样的。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

17、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全部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受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书愤教案 篇4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二、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

18、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诞生的其次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诞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学问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化,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倒戈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复原”,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

19、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当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则”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始终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复原”之志贯穿始终。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

20、富,主要表现渴望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书愤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时南宋政权建立已有60 年的历史。宋高宗: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倒戈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倒戈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足足了。原来,在与金的对抗

21、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成功,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倒戈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南宋文臣武将中的主战派们仍旧怀有收复中原、回来故土的剧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见妥协退让,倒戈派在朝廷中占上风,从国力和兵力看,南宋没有收复中原的肯定优势。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们的内心世界都相当压抑和激愤。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这时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

22、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压抑和激愤的,书愤一诗便是这种压抑和激愤的必定产物了。三、朗读课文1、 朗读整体感知全诗。四、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诗人为何而愤?诗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2、 “世事艰”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首联和颔联分析)问:诗人遥想当年,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中,如何详细呈现“气如山”?3、“空自许”如何理解?包含诗人什么情感?(结合颈联和尾联赏析)4、对于悲怆的个人境遇,诗人抱着怎样的心态?5、总结:6、对比赏析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中,都写

23、了诸葛亮,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以赏析。)书愤教案 篇5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驾驭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当堂成诵。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三、课时支配: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识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少

24、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冲突尖锐、国力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见,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倒戈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记忆犹新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复原事”,这首诗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25、。诗人一生“寄意复原”,但为朝廷里的倒戈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样,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验的艺术概括。三、朗读课文:留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6、,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复原失地。“世事艰”,暗指倒戈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气保卫自己的国土。“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成功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

27、是对倒戈派的生气指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无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五、拓展练习.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

28、已。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终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短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说明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起句,“世事艰”,暗指倒戈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白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29、。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复原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无望。把全诗推向高潮。起承转合书愤教案 篇6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

30、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验的艺术概括。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

31、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美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丽的斗争成功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实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憧憬,教案书愤教案。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

32、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显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雄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予,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剧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倒戈派罪恶行径的生气指责。两个典故:长城自诩鬓发已白早年晚年志向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

33、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四、艺术特色:1、这首诗虚实相生,改变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志向,气概宏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衬托中,加

34、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详细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忱。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斗争,实际抒发感情。3、用典奇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仰慕,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气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

35、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困难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书愤教案 篇7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过程与方法:1、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驾驭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气,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驾驭古诗的诵读。2、把握

36、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3、反复吟诵,细细品尝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采纳讲析和探讨相结合的方法。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日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二、诵读指导:1、老师范读: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

37、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节奏来读。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其次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2、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3、解题:书,动词,记录,登记;全诗感情基调:“愤”。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

38、闲在乡,想那山河破裂,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自学指导语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沟通对诗句的理解、把握。(时间非常钟)自学检测: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决如山。C、“塞上长城”比方能捍卫国家平安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

39、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验,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其次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溢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整体感知1、首联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据的北方,满腔愤恨,气概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2、颔联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

40、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气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3、颈联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倒戈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生气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剧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理想。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41、。“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倒戈派的生气控诉和剧烈指责。4、尾联最终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复原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五、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说法吗?探讨:理解成“生气积

42、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生气积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详细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详细、显明,故“气如

43、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行动摇。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斗争图画,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

44、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5、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

45、和理想,洋溢燥热的爱国热忱和满膛的悲愤。6、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原委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受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好像难于上青天了。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

46、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盼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抗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验来看,年青时参与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依旧破裂,广阔人民依旧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复原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

47、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生,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气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7、本诗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志向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志向被现实击得粉碎。二

48、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8、小结: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明显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验,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六、

49、简析陆游爱国诗歌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冲突的昂扬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忱,充溢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剧烈的战斗性。1、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全部,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2、对倒戈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志向:三

50、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探讨探讨,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化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验: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艳羡)(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苦痛(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家乡。直到

51、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短暂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总结: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厚蕴藉)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无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八、延长拓展1、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赞扬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明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爱的一两首举荐给大家。陆游的爱国诗词许多,最为闻名的,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

5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九、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相识。背诵这首诗。书愤教案 篇8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引入1、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

53、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2、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旧写下了“难过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3、朗读课文学生试读,老师指导朗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

54、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屹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扬,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会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行忽视。二、课文内容理解。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积累如山”之意。你同意“生气积累如山”这一

55、说法吗?探讨:理解成“生气积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生气积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详细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

56、染得更为详细、显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 )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行动摇。、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妙,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纳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三、诗中问题探讨。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探讨: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

57、收复失地的事业,它原委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受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好像难于上青天了。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盼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抗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验来看,年青时参与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

58、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依旧破裂,广阔人民依旧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复原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生,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这四愤愤报国

59、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气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志向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志向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

60、,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实力。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四、拓展思索: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全部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花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受也惊人的相像,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