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8966697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地壳1. 地壳的化学组成1) 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2) 地壳中O、Si 、Al占地壳重量82%以上2. 地壳结构与类型1) 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km,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km2) 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3) 大陆、海洋区别: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

2、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4) 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3. 矿物1) 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2) 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3) 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4. 岩浆岩1) 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大。岩浆岩中SiO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2) 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

3、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3) 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4) 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5. 沉积岩1) 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2) 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3) 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4) 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4、。5) 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6) 沉积岩相:见后面6. 变质岩概念:岩浆岩、沉积岩或现成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7. 矿床1) 矿体和矿床:矿体是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矿床是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矿床的概念随科技不断扩大、2) 矿石:是指有用的含量达到开采利用标准的岩石。由矿物和脉石两部分组成。矿物是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脉石是与矿石相伴而生但不能被利用,在选矿中被废弃的矿物

5、。3) 品味:矿石中有用组成的百分含量。4) 母岩和围岩:母岩系矿体提供成矿特质来源的岩石。围矿是矿体周围未达到最低品味的岩石。8. 地壳运动1) 概念: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2) 沉积岩相:沉积岩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主要分为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岩相变化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观察。横向反映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纵向反映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自然环境变化。地壳运动的结果、9. 火山1) 火山类型:活、死、休眠2) 火山构造:火山通道(岩浆喷发通过地壳所形成的管道)、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在

6、火山口堆积而成)、火山口(火山顶部,火山原、火山湖)3) 火山喷发类型:裂缝式:通过地壳裂缝溢出;中心式,从管型通道喷发,宁静式、暴烈式、斯特龙伯利式4) 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10. 地震1) 概念: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叫做地震2) 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3) 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输送。体波(纵波、横波大)、面波(破坏作用最强,传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动)4) 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会因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一般,离震中越近,烈度

7、越大。5) 地震分类:根据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11. 地质年代1)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2) 绝对地质年代: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根据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3) 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4) 全新世:最年轻的地质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成为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5) 寒武纪: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寒武纪,认为是地球生物大爆发的时代。第四章 气

8、候1. 大气的结构1) 对流层:对流层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最复杂的一层,与人类活动影响最大,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对流层三个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依靠地面长波辐射,靠近地面越热);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地面加热不均匀);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地表性质差异)对流层分为上中下三层。中层为自由大气层,云、降水发生在此;上层,气温常年0以下,风速大2) 平流层:同温层、逆温层。因为受地面影响减少和臭氧吸收紫外线辐射所致。此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行。平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水汽、尘埃含

9、量很少3)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由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同时氮、氧能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又被上层大气吸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电离层D层,这一部分大气属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状态4) 暖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被此层大气吸收。电离层,它能反射无线电波,有极光出现,极光一般出现在稀薄大气中。暖层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但电离程度不均匀5) 外层:逸散层,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带,大气上界,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 空气湿度1) 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饱和差、比湿(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

10、质量之比)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饱和时,当时的温度=露点,此时空气中水分含量最多;露点越低,空气中的水份含量越少3. 降水1) 降水类型(按成因):对流雨,气旋雨,台风雨,锋面雨,地形雨2) 降水量年内变化全球可分为四类:赤道型、海洋型、夏雨型、冬雨型3) 根据空间分布,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赤道附近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中纬度多雨带、高纬度少雨带4. 气温的时间分布1) 日较差:纬度增高,气温日较差递减年较差:纬度增高、气温年价差增大2) 气温年变化分为四类:赤道型(年较差小)、热带型(年较差不大,但大于赤道型)、温带型(年较差随

11、纬度增加而增加)、极地型(年较差很大,极圈附近最大)5.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表示热量的一个指标,但温度不等于热量,不能取代。气象学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C)。热量:是能的一种形式,是由于温度差异而转移的能量,热量传递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地球的热量主要是由太阳能转换而来,其存在由物体的温度表示,但热量的多少不仅与温度变化有关,还与压力、密度等状态参数有关。6.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1) 气温水平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大气环流、洋流2)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赤道,海洋凸向极

12、地;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赤道;大陆中纬度西岸气温比同纬度的东岸高;北半球冷中心出现在冬季、高纬度大陆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岛3) 对流层中的逆温:产生的原因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逆温层中暖而轻的气体在上面,使气层变得比较稳定。它可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发展,大气扩散能力弱,大量污染物聚集在逆温层下,能见度变坏,污染物不易扩散,易造成空气污染。4) 全球气温带:热带(20)、南北温带(20、10)、南北寒带(10、0)、南北永冻带(0)7. 季风环流1) 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规模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发生显著性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2) 形成: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及这种差异的

13、季节性变化;地形和行星风系的季节行移动起加强作用3) 季风区分布: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面临最大的太平洋,海陆气温气压对比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季风现象显著。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又称印度季风,主要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也含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作用,夏季风强于冬季风。8. 局地环流1) 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因此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下层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海洋上的气温高于陆地,因此海洋为低压,大陆为高压,下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成为陆风。这

14、种以一天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系,称为海陆风。2) 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增温快,温度高,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气距离地面较远,增温慢,温度低,因此山坡为低压,山谷为高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成为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温度低,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气冷却慢,温度高,因此山坡为高压,山谷为低压,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3) 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焚风现象是由于湿空气翻越山脉,在山脉背风坡一侧按干绝热直减率下沉时增温,以至背风坡气温比山前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显著减少,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9. 气团与锋面

15、1) 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2) 锋面:两个不同气团相遇时的倾斜界面。锋面的长度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10. 热带气旋1) 定义: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统称为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按其强度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12-13级)、强台风、超强台风2) 形成条件 低空原先要有一个热带扰动,造成辐合流程,以提供发展热带气旋的初胚 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以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高形成台风的巨大潜热能和造成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随高度的分布)不稳定。(必要条件) 要有

16、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以使扰动气流逐渐变味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便使气旋性环流加强 基本气流垂直切变(垂直与地表方向上风速或风量随高度的剧烈变化)要小,以使潜热能积聚在同一铅直气柱内,而不扩散出去,达到形成和维持暖心结构和加强对流运动。另外,对流层中相对湿度大和高层为辐射流场也是热带气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热带气旋的生成和活动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3) 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球?广阔的温暖洋面是形成热带气旋的必要条件。北半球海陆相间,海洋面积较小,大洋互相间的热量交换较差,易形成区域性海水的高温区,从而导致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热带气旋。而南半球海洋广阔,西风漂流强大,大洋之间

17、的海水热量交换迅速,各处水温相对均匀,难以形成区域性的高水温区,因此热带气旋少。4) 台风的结构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最大风速之间的区域,风速在8级以下,向中心急增暴雨区:从最大风速区到台风眼壁,有狂风、暴雨、强烈的对流等,台风中最恶劣的天气发生在此间台风眼区:由于外围的气流旋转太急,无法侵入而造成。台风眼内气流下沉,风速迅速减弱或静风,天气晴好。11. 海气相互作用的表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1) 概念: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成为厄尔尼诺现象,海温异常偏低,则称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信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有关;拉尼娜则与信风增强,赤道中、东

18、海温变冷有关。2) 形成机制: 正常年份,低纬度太平洋常年吹信风,海水向西流动,导致太平洋海面高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形式,这种结构与西暖冬冷的平均海温相适应 在东风异常加强的情况下,会加剧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运输、堆积,使那里的海平面不断抬升。而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冷水上翻加剧,导致西太平洋表面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上升更加剧烈,有利于信风加强,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拉尼娜现象。 一旦东风减弱,原来西太平洋堆积的海水向东回流,在赤道附近形成向东的暖流,与东赤道逆流的南支一起,沿南美海岸南下。东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海面增暖,出现厄尔尼诺现象。3) 影响: 正常年份,赤道

19、东太平洋是冷水域,因而空气层结稳定,气候干旱 拉尼娜现象使原本干旱的气候更加干旱,更加寒冷。 厄尔尼诺现象使原来的干旱气候突然转变为多雨的气候,甚至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涛动1)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大气质量的一种大尺度起伏振荡。主要是赤道东太平洋的气压异常现象。与厄尔尼诺关系密切2) 当赤道东太平洋气压高,印度尼西亚气压低时,称为高指数。即南方涌动强(拉尼娜);此时东部海洋温度低,副高偏强,降水少,西部海温高,东南季风强,降水多且集中3) 相反,称为低指数,降水少,即南方涌动弱(厄尔尼诺)。此时热带气压偏低,副热带高压北移。瓦克环流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由于东西方向上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形成

20、一个闭合纬向热力环流圈,称为瓦克环流。12. 地形与气候1) 地形与辐射状况的影响海拔增高时,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缩短,空气变稀薄,干洁,故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减弱。短波辐射消耗较少,到达地面的总辐射量增大。受坡度、季节、纬度的影响,辐射到达量也不同。2)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高山绵亘的山西、高原,拽大气运动,对寒流和热浪有阻碍作用,引起气流速度和方向的改变,影响大范围的气温分布。 山地本身由于辐射收支和热量平衡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气温的影响也很明显。3)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对气流的阻碍,强迫抬升,加强对流,促成凝云致雨 山地阻碍气团的移动,使之缓行或停止,延长降水时间,增大降

21、水强度 当气流进入山谷时,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符合上升,促进对流发展形成云雨 山区地形复杂,各部分受热不均,容易产生热力对流,形成降雨 山地崎岖不平,因摩擦力产生湍流向上,也会促进降水4) 地形是如何影响降水的分布? 高原内部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减 山地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个最大降水高度,超过此高度,山地降水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原因,随海拔升高,空气受地形的抬升作用上升,不断冷却形成降水,而且温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更易达到空气饱和,形成降水。但降水之后空气中的水份含量不断减少,所以就会随海拔增高而降水量下降)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坡。 山地多夜雨。凸出的地形以日雨为主,且多为对流

22、雨。凹洼的河谷或盆地主要为夜雨。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密度大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汇聚后被迫抬升,地中原来比较湿暖的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后成云致雨。13. 气候类型柯本气候分类法1) 属于实验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所确定的。2) 气候带分类热 带A:Af热带雨林气候雨林 Am热带季风气候季雨林 Aw热带疏林草原疏林草原干燥带B: BS:草原气候草原 BW:沙漠气候荒漠温暖带C:Cf常湿温暖气候常绿阔叶林 Cw冬干温暖气候夏绿阔叶林 Cs夏干温暖气候常绿灌木林冷温带D:Df常湿冷温气候针叶林 Dw冬干冷温气候针叶林极地带E: ET苔原气候

23、苔藓、地衣 EF冰原气候冰雪覆盖3) 优点: 各气候类型有明确 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降雨界限; 气候类型与自然景观相符; 各种气候类型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4) 缺点: 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干燥带的划分不合理;将干燥带B和ACDE并列不合理 忽视了高度因素,只注意了气温好降水量等数值的比较斯查勒气候分类法1) 属于成因分类法。他根据气团的源地和锋面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移动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他用计算可能蒸散量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总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出水量S和土壤多雨水量R来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将全球气候分为3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高地

24、气候另列一类。2) 优点: 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把高地气候和低地气候区分开,照顾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以及大陆东西岸和内陆的差异性 将气候划分和土壤水份收支平衡结合起来,干燥气候和湿润气候的划分明确细致,在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上有使用价值 比柯本气候分类法更简单明了,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世界气候分类法3) 缺点: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重视。气候类型(判图)热带气候1) 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2) 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湿季多雨(有干湿两季) 成因: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3) 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有旱雨两季 成因:海陆热力差

25、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引起4) 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亚热带气候1) 地中海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2)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3) 亚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 成因:受副高和干燥信风作用形成温带气候1) 温带海洋型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度 成因:受西风和副极地低压控制2) 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3)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成因:距海远,纬度高亚寒

26、带气候1)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1) 极低冰原气候2) 极地苔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总结归纳1) 按气温分类:标准热带气候最冷月15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最冷月0温带气候最冷月0,退洪时500。经过长时间侵蚀,逐渐夷为欺负和缓的平地,在新生代强烈上升所成。4) 平原:200m,主要分为堆积平原(下沉区,堆积)、侵蚀平原(上升区、侵蚀)5) 盆地:是地壳升降差异运动造成。3. 大洋的大地构造地形1)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裾 大陆架: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结构上属于陆壳结构,平均水深为130m,一般人以200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 大陆坡:连接大陆架和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 大陆裾:大陆

27、坡和洋底之间的大型扇形地堆积。2) 大洋底 大洋中脊:由于地幔物质涌出洋底,冷凝形成的新生洋底。地貌上呈最巨型的海底山脉,贯穿世界各大洋。 海地山脉(海山):穿插于洋底上的山脉,由火山链组成,规模远不如大洋中脊那样庞大。 海盆:位于大洋中脊或海山与大陆坡之间的大洋低部,即新生洋壳向海沟缓慢移动过程中逐渐下沉而成的大地貌。 海地高原(海台):散布在洋底上的高地,顶部比较平坦,局部露出海面成为岛屿。 海沟:海沟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巨型槽型洼地贝尼奥夫带: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与上覆版块摩擦,一方面造成岩石的断裂和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形成一个连续的地震带,此带称为贝尼奥夫带。4. 地质(岩层)构

28、造地貌1) 水平构造地貌:方山:由构造高原或台地,经过长期侵蚀所分割出来的面积较小的山体。丹霞山是典型的方山地貌,它是由白垩系红色沙砾岩组成的,称为丹霞地貌。张家界也是方山地貌,它是有泥盆系的石英砂岩组成的。2) 褶曲构造地貌、3) 单斜构造地貌: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称为单斜构造。单斜山:由向着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所构成的山体,称为单斜山。4) 穹隆构造地貌5) 断层构造地貌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6) 火山构造地貌及熔岩构造地貌 锥状火山:火山组成物质大多是酸性或中性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喷发

29、时剧烈。因为中酸性熔岩黏性大,流速慢,冷凝快,熔岩较快在火口附近凝固,加上火山碎屑物较多,故形成坡度较大的锥形。 盾状火山:火山组成物质主要是基性熔岩,火山碎屑物较少,喷发时比较宁静。由于基性熔岩(如玄武岩)黏性小、温度较高、不易凝固、故流动性强、扩散远而快,故形成火山底座大、坡度和高度也较小的盾状火山。(玄武岩是基性岩浆岩,喷出岩石、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岩浆岩,侵入岩) 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可填平低地,形成厚度大的玄武岩高原或台地 如果熔岩流入河谷,阻塞了河道,就形成了堰塞湖。第三节、流水地貌陆地上流水有三种形式:片状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流水。前二者是暂时性的流水,有雨才有水,后者是常年性流

30、水,无雨也有地下水补充。一、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1. 侵蚀作用:流水破坏地表作用,使其脱离原位的作用。侵蚀方式主要有:化学侵蚀、机械侵蚀1) 化学侵蚀: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2) 机械侵蚀:流水以其动能产生的推力和上举力,使物质脱离地面,进入水中。分为:片状(面状)侵蚀、线状侵蚀两类。线状侵蚀有以下三种: 垂直侵蚀(下蚀、下切):流水对河谷底部进行侵蚀,加深谷底。侵蚀基准面:下蚀到某一水面后,下蚀作用便会停止,河床深度不再加深,这一水面成为侵蚀基准面。暂时、最终侵蚀基准面 溯源侵蚀:流水向河谷源头进行的侵蚀,其结果是使河谷伸长。下蚀和溯源侵蚀同步进行 侧向侵蚀:流水对河谷两坡的侵蚀,使河

31、谷加宽。这种侵蚀在弯曲的河床凹岸特别明显。在顺直的河流中,水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侧蚀河岸。2. 搬运作用: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成为搬运作用。搬运方式分为: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推移: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沙砾,在水力的推动下,沿着床底滑动或滚动前移。 跃移:颗粒中等大小的沙砾,在床底和水流之间跳跃式前进。 悬移:颗粒细小的泥沙,以悬浮方式移动 溶解质搬运: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溶解质被水带走。3. 堆积作用:当河水的流量减小、或流速渐慢、或含沙量增大时,搬运能力会被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堆积也是有次序进行的。上游往下游动力逐渐减小,所以堆积物的分布规律是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二、片流地貌1. 片流作用1) 片流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地上产生的薄层流水2) 片流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植被、岩性 气候因素: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重要因素,尤其降雨强度影响最为重要。 地形因素:坡度和坡长。理论上那个坡度、坡长都与侵蚀力成正比,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坡度在40-50度是侵蚀量最大,超过这个度数,流量反而减少,侵蚀力也减弱;坡长增大时,消耗在搬运泥沙上的水能增加,侵蚀的减少。 岩性作用:岩石软硬、堆积物致密程度,都会影响 植被因素:它是影响片流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