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

上传人:xin****18 文档编号:14169855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概述(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家庭教育的概述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无论是渐进过程还是突变过程,都是通过社会人口的世代继替来完成的,一代新人能否承担起未来的历史重任,要由他们儿童时代所受的教育来决定。而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协调运转,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能代替的,其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

2、导。”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性,确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也表明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是社会发展中的大势所趋。1、家庭的教育功能总述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能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家庭的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功能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生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延续的保障。性生活功能。性生活是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的基本单位。(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

3、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双向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感情交流的密切程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休息与娱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休息和娱乐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向发展,日渐丰富多彩,家庭在这方面的功能也日益增强。家庭教育功能关系着家庭成员是否能够而且愿意善尽其身为家庭一分子的职责,致力于使家庭各种功能均得以充分

4、发挥。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因为家庭不仅要完成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且要承担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即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一个“生物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为社会培育一个“社会人”。在实现个体由“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必须、也必然要对新生一代进行教育。正如教育与社会一书所述:“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它的社会化功能,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形式特征是具有强制性,即新生一代家庭成员在社会化初期,尤其是在儿童期,尚未成为完全的社会人的情况下,其语言、行

5、为规范和基本生活技能等等是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的家庭成员的灌输而形成的。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基本目标。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实现的手段不尽相同,但这一基本目标是相对稳定的。此外,不同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又有其特殊目标,即具有特定的能力、特定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家庭注重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有的训练孩子绘画技能;有的为孩子提供广泛发展的空间希望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希望孩子循规蹈矩,稳重老成等等。因此就不同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功能实现的特殊目标决定了其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其人际交往关系具有特殊性,即是一

6、个“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从地理空间上看,在全部社会成员中,家庭成员在空间是最为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从互动频率上看,在社会群体中,家庭群体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从互动方式上看,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控制和影响主要通过非正式形式,而且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从利益关系上看,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从维系的时间上看,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等等。总之,家庭这种初级群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家庭群体为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人施加的影响

7、是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它“不仅是调节(加强或减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而且也是个人实现对社会输出、个人实现他的理想的舞台。”家庭作为一种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就决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受到一定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我国宪法和新婚姻法都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说,教育子女是每个有子女的公民所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借故推卸。这也决定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的不可剥离性,以及家庭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

8、、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2、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特殊作用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学家们一般把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与类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人的一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儿童时期主要通过家庭、邻里、幼儿园与学校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初步学习口头与书面语言,由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作用到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作用,获得接受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掌握社会的初级知识。儿童在与家庭成员、邻里、同龄伙伴等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培养起了自立性。儿

9、童从家庭、幼儿园进入小学,是社会化中一次较大的质变过程,即从无组织、无系统、随意性较大的家庭教育为主转变为有目的、有系统、组织性强、约制性较大的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社会化。这一阶段主要对儿童进行初步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系统教育;训练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再向更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促使儿童有能力参加更大范围的集体活动,接受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集体观念的熏陶,发展独立的人格。儿童时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这一时期奠定人的一生社会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儿童时期社会化环境被剥夺,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人性,即使以后回归社会,也难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世界上曾有过一些孩子生下来

10、不幸被狼、猴子、熊等动物抚养的实例,这些人类的后代,由于与动物一起生活而丧失了人性,成为狼孩、猴孩、熊孩。1920年印度人在狼窝里发现了狼孩卡玛拉,当时她大约8岁,她用四肢行走,慢行时手和膝盖着地,快行时手脚着地。她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便像狼一样的号叫。平时只吃肉,而且从不用手拿,必须扔在地上她才吃,一切全是狼的习性。后来对她进行了恢复“人性”的训练和教育,两年后才会站立,6年后才会像人一样地行走。4年内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才学会45个单词。直到1929年她临死时,年龄约17岁,她的智力水平还不及3岁左右的孩子。这就是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结

11、果。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人横井庄一,从青年时在深山里经历了长达28年的野人生活,在被人发现回国后,只经过28天的时间,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生活。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早期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渡过的,已经在人类生活环境的熏陶下打下了他成为“人”的基础。尽管后来他连续脱离人类生活长达28年之久,也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这两个极端的事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人的童年期的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除生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存期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等。这其中,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在谈到家庭与儿童社会化关系时美国社会学家埃什尔曼援

12、引艾拉I赖斯的话说“社会化,特别是幼儿的社会化,是家庭最独特、最一般性的职能。”他进一步指出:“家庭也许还有其他功能,如能反映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但每个社会都像是用婚姻和血缘的纽带把人同培养人成长的社会化联系起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对人起培育作用的社会化。”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主要课题是调查有抚养子女经验的家庭中儿童发展的情况,习俗对家庭教育的影响。50年代以后,人们的视野转到了家庭环境、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向,其宗旨在于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亲子关

13、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克劳森在其主编的社会化与社会一书中,对在童年期社会化过程中,家长的目的和做法作了概括:哺育和照料;通过培养大小便习惯,断奶,喂固体食物等来对儿童的生理需要加以训练和引导,以方便父母,而最终使儿童符合文化准则的要求;对儿童进行训导并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发展他们从事自主性的活动潜力;使儿童与其周围由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纷繁多样的环境适应;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和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的目标发展;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关心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反应;指导、纠正并帮

14、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克劳森还指出,在童年期社会化中,儿童的任务和成就是:接受哺育;克制动物性的冲动,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什么行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人满意;学习、认识客体,学习语言,学习走路、越过障碍,掌握自己穿衣、吃饭等本领;对周围的社会形成一种认识,学习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的需要;形成是非感,确立目标和选择标准,并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付出努力;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选择地对他人的期待作出反应;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衡量自己的表现的标准。克劳森基本上概括了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是人的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所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的基本训练和教育。正是在家庭中,儿童逐渐形成了

15、基本生活习惯、对周围事物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由此奠定了一生社会化的基础。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主rj+i曰要是: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其重点是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而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最先满足人的欲求及与之发生互动的是家庭及家庭成员。家庭对人的重要性在于:人出生之后的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是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人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家庭。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开始了最初的人际交流、感情联系,开始学习

16、语言、启蒙大脑,并开始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此外,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已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对每个人来说,它毕竟仍然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从出生起,家庭便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特征都将对个体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首先是教会孩子吃饭穿衣的本领,学会生活自理。在此基础上训练自谋生活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在教导社会规范、培养道德情操方面,首先是教导一般生活规范,如日常

17、生活中的进食、如厕的规矩,接人待物的礼节,乃至交通规则、团体规章等等,都需要自幼不断地灌输,并逐渐发展到教导法律、道德、习俗等社会行为规范,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首先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人的生活目标,培养造就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后来者,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在培养社会角色方面,从新生儿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再到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而家庭角色是人最初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学习、角色扮演,对于适应其他社会角色,履行应承担的更广泛的社会角色,起着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先

18、导作用。从家庭的功能来看,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具有比其他社会群体更为有效的条件。这是因为: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正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场所,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行为习惯及其他人格特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能够给人的初始阶段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是以血缘、情感关系为基础,以经济关系相联系,成员之间最为亲密的社会群体,在家庭中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染性最强烈,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力最有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威性最强。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使教育与日常

19、生活融为一体,具有内容上的全面性和明显的针对性特点,因此最有益于将社会文化灌输给儿童。总之,家庭作为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首属群体,对人施加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最为广泛而有效。一般来说,人都是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等,是其适应社会的基础,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群体、其他途径所不能替代的。3、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家庭教育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征:家庭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在社会学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对人施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会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

20、指点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是基本的社会化内容。而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家庭的作用。人来到世上,就有温饱的需求,但无获取衣食的本领,适应环境的能力甚至不如动物。在这时,需要家庭给其多方面的照料,离开家庭,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服务的本领就很难培养;家庭作为初级的社会群体,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场所,家庭生活规范便是个体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年幼者以家庭中的长者的言行为认同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并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会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约束自身社会行为的信念、习惯与规范,调整个人与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个体社会化的进展,家庭教

21、育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父母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影响、教育子女,对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有价值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在培养人的社会角色,形成个人的性格特征,使之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方面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家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是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比拟的。家庭教育是伴随家庭生活而进行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育计划,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方式方法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稳定性,并由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其实施。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意图,完全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决定于家长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及其自身的教育能力。而且,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有意

22、识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的直接教育,也表现为间接因素的教育或影响。家庭的环境气氛、家长的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因此表现出其固有的特点:一是家庭教育的分散性,即这种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的读书、娱乐休闲、谈心聊天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二是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即这种教育可以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意影响,又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教育。比如在家庭成员的自由接触中,各种社会观念、行为都会无拘无束地流露出来并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敏感而机智地抓住教育时机予以正确引导,就会起到避免消极

23、因素或者强化积极因素的作用。三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谈举止,而这些言谈举止往往没有掩饰,不包含虚假的成分。不管家长是否意识到和是否承认,其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却时时处处存在着,并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耳濡目染,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亲子之间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经济联系以及伦理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可剥离性。父母不履行对子女的养育职责,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处。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亲子之间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是最为密切而持久的,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

24、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亲子关系的特殊性还由于父母的社会责任、家庭地位、教育者角色等而产生的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权威是以意志服从为特征的,父母权威性的积极的方面表现为由于父母阅历丰富并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是子女效仿和依靠的对象,使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父母讲话更有分量,更容易被子女理解、接受和服从。

25、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贯穿其成长的全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是人生的基础教育。4、代社会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随着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历史巨变。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大量引进的同时,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和扩展。反映世界文化新潮流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闭心态和文化氛围,新的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带给广大家长许多困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现代中国人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同时,正在经历着新旧道德的冲突

26、与过渡。从历史上看,我国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成熟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被摧毁,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渐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道德秩序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道德呈现的主流是进步的,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在不断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向独立性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平等、自由、秩序等基本原则,改变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的道德观念,生长着新

27、的道德范畴和道德关系。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上最大限度地解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在社会动荡之中,西方各种伦理思想也不断地涌进中国,使得我国的德育传统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地碰撞与冲突。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和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抬头等等。这些不正常的道德现象,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也使得在许多情况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一方面自身道德

28、判断出现困难,一些家长是带着自身对是非、荣辱、得失等基本道德观念上的困惑面对子女教育的,其权威性极大减弱;另一方面,对德育内容的真理性心存疑虑,难免将相互矛盾的品格灌输给孩子,在家庭德育实施中时常出现困惑,往往面临着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电子媒介广泛普及,改变了儿童的社会化环境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电子媒介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家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的孩子通过电子媒介获得各类信息,接受各种教化,这意味着他们社会化的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对大量社会现实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家庭中,家长不再能垄断信息和对下一代的教化,电子媒介

29、具有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少年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科幻片、侦探故事等,每天都在向儿童传播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包括家长并不赞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家庭中,家长是儿童的主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少年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媒介是一个无形的指导老师,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不同类型的人,以及冲突解决方式,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

30、而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然而,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须懂得的东西。他们追求对成年人行为表面的模仿或学习,但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领会其实质,而使童稚的心灵受到污染。媒介也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娱乐伙伴,电视机、游戏机、互联网在带给他们愉悦的同时,电视成瘾、沉迷网络又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也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使得家长履行向孩子传授社会规范的责任受到一定的阻力。社会变革中,亲子关系出现新特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向。这是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

31、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的变化,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近年来家庭结构和子女数量的变化最为明显。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和外出务工人数的大量增加,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越来越多。父母或一方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减弱。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独生子女大量出现,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大为减少,对独生的孩子在生活抚养照顾以及在教育上、感情交流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增多。不利的方面是,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父

32、母对孩子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过大,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亲子沟通障碍日渐增多。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交往扩大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为人父母的忙于事业、忙于挣钱;子女则忙于学习、忙于应考。忙碌的生活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家庭成员虽同居一处,相互之间感情的敏感性却越来越差,无心去注意别人的心理感受,彼此缺少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更缺少相互理解。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社会的

33、发展,使得现代的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下顺从听话的孩子,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和各种媒介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自身的权益。在家庭中家长说了算的传统已经不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他们渴求与父辈之间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同时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年人的影响增大。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子辈扮演着施化者的角色,孩子依然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孩子也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成年人。也就是说,两代人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双向影响的趋向越发突出,这是历史的必然。上述亲子关系的变化,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对家庭

34、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国家、社会、民族发展为目的,以个体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国民教育。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抉择。在素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又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无疑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一,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品德和能力的培养。许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扶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

35、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产能力的培养。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很多家长为孩子付出的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育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劲使不到点子上,而往往事与愿违。素质教育的实行,注重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为家长发挥自身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独特功能,提供了相当广阔的领域,也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向与重点。其二,素质教育强调个性教育,重视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发展,促使其潜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开发。个性教育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创造性能力和和谐、完整的个性。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有鲜明的针对性,尤其

36、在健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是家长多于孩子,即教育者多于受教育者,家长对孩子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教育。这比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更能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等等。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有比在学校充分的多的表现自己、自我实现的机会。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优势,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其三,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所有方面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

37、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里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是“使教育成为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中,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分为四类:一是思想品德素质,二是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劳动技能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落实这样的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标,家庭教育所应当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包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指导、生存能力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劳动技能培养等关系到孩子整体素质的诸多方面。使家庭教育立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更具实效性。在社会日益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38、,正视社会现实,对于把握好家庭教育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5、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事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根本。教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不仅仅是学习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这三种教育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种教育形态的结合,才构成教育的整体结构。从历史上看,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各种教育混为一体到独立分化的过程。在人类的初始阶段,教育的萌芽是出现在原始家庭之中的。那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并存,是自然形态的教育,教育的手段是口耳相传,随时随地进行

39、的。因此这种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形态的教育逐步向社会形态的教育过渡,真正具有本质特征的教育开始产生,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才开始出现,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主要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与条件,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来自于家庭。工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日臻完备。这种客观状态使学校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并未因此而消失,仍然在教育内容、教

40、育方法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更有一致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育对象来自于家庭,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形成深深的烙印,是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在学校中受到压抑,才能被学校统一的教育模式所埋没,家庭教育则可能起到挽救人才的作用。一些在科学史上垂名千古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

41、历做了最有力的说明。比如达尔文上学时多次受到校长的训斥,由于学习成绩差被成为笨蛋;爱迪生被老师看作没有希望的人。但由于家庭的温暖,家长的鼓励,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著名科学家马赫在学校里被老师宣布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只好由父亲领回家中。博学的父亲在家里给他讲授拉丁语、希腊语、历史、代数、几何,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成为启蒙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先哲之一。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偿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教育体系及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了。在对个体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中介环节。在社会学看来,社会规范是社会中协调人们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维护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

42、现的行为准则。在人的初始阶段,社会规范一般是通过家庭教育传导的。年幼的孩子对社会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可能亲身体验,是父母把各种社会思潮及日常社会活动信息带入家中,子女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社会。此外,家庭教育还具有满足社会规范要求的适应性。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必然受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的制约。父母按照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行为规范教育子女,就能使子女走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如果父母的教育就是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那么就会抵消社会教育的效果,甚至使子女步入歧途。家庭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摇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个性、身心机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代新人

43、,这是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教学原则、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是规范化的、统一的,往往是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发挥同样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类所期望的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家庭教育是在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家庭中进行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且教育形式是多样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并使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个性化人才,毫无疑问得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一)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向父母应尽“孝”,而对“孝”的解释是

44、“无违”,即:父亲在家中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写道:“凡为人子弟,须要常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查或有过失,不可便自分解。”这是家长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独立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个性。(二)禁锢保守的养育方式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育子女的方式是以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型引导教育下一代。子女出生以后,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紧绑四肢,以为子女长大成人能循规蹈矩。子女成人后如有行为不端,常被认为在乳婴时未被绑住手脚的缘故。传统的家庭教育以顺从听话衡量能否成才。为使子女听话,则施以体罚以示训诫。孔子云:“小儿好博,管达及之。”发展了“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据记载,敦煌民间育儿风俗有三:一为“三岁断奶”;二为“移干就湿”,指母亲须将尿床小儿移至干处,自己睡湿处;三为“精心养育”,包括“抱持、洗濯、治病、防事故”这种对子女过分保护,过多满足,过于代替的养育,其结果形成了子女的依赖心理,抑制了子女的探究欲及创造性,培养了拘谨、顺从、安分守己的后代。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