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6960857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学 院(系):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专 业: 中国哲学 学 生 姓 名: 李 容 学 号: 21312005 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李容 作者简介:李容(1988-)、女,大连市,硕士生,中国哲学(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辽宁省大连市116023)摘要:雾霾、全球变暖、沙尘暴等日益频发的生态问题,前所未有地挑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恶化和环境保护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受到诸多方面的关注。人类通过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马克思和恩格斯

2、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文在对这些经典论述诠释的基础上,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视阈,探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引 言人与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道路上永远无法忽视的一对关系,这一关系在最早的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并定义为人类永恒的主题。近一个世纪以来,得益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质量有了的极大改善。工业文明极度繁荣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物种锐减、全球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人类仿佛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为代价,一味地向自

3、然索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呵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必须成为生产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马克思并非是在哲学领域内提出自然观的第一人。在他之前,西方曾经先后出现过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实现了哲学范式的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核心。在当今严峻的生态问题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审视实践中的新状况、解决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不单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基本

4、要求,也是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自然观的视阈下,审视当今人类发展的生态问题,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出建议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生态文明”概念入手,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生态哲学的意蕴。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审视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出合理建议。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沿革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人们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以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为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出,文

5、明是相对于“野蛮”来说的。从生产水平的方面来讲,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阶段,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无疑占据着人类发展的首要位置,人类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也当然是合法的,所谓“物质中心”的理念也就自然成为了主流意识。然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片面的追求科学技术发展而受到的灾难性的生态惩罚,终于催生了 “生态文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性的概念。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联合国的主持下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讨论并得以通过,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从此拉开。联合国于1983年11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于1987年被正式提出。直

6、到1992年的21世纪议程当代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才被高度凝结。再到后来便是我们熟悉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此次会议共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旨在商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至此,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共识,深入世界人民的心中。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出发,去追寻改善生态问题的良策。学术界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截至目前,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已经基本一致,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但是,较之理论层面,哲学层面上,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为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研

7、究和探讨还比较比较薄弱。二、蕴含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生态文明”一词并未直接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正确的认识,其既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指出自然界具有属人的特性,主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上述认识可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便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观点。通过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哲学意蕴。2.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人与

8、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中的要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就该要点进行过科学而全面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得出人与自然是一对对立统一关系的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便是人的历史范畴。通过改造自然,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人

9、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形成了,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由此观之,人与自然是的统一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两者通过互为对象。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其还应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保持人类自身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维持和保护

10、人类自身存在、发展的条件。2.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存在的对象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和对象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是自然界的一大特点。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的,即两者是对象性关系。对象性关系的含义是:一个物体与某对象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在一个层面上来讲,人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人也是其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人类应当承担环境危机完全的责任。只有人类依靠自身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人类要努力协调自身

11、和自然的关系,转变自己行为方式,避免对自然的野蛮掠夺。其次,自然要完成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化,实现自身现实性也必须依赖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也表现为人是自然界的对象。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方向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目的性的方面完全一致,前者取决于后者。自然向人为自然的生成便是自然界发展的表现。所以,现实的自然界一方面按照其既有的自然规律运动,另一方面又受影响和制约于人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自然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部分,危害自然也就等于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该把保

12、护自然视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存不仅仅局限于当代人的生存,也包括后代的生存和延续。我们不能把现在所处的人化自然看作是我们前人和我们自己实践的结果,也把它视为是我们后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现在实践的结果决定了我们后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我们要想真正建成现代生态文明就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对象性和客观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特点。2.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界的异化马克思主义指出,除了对象性和客观性,自然界还具有历史性。自然界的某种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自然界的历史性主要是指自然界在人类历史过程所发生的、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和造成

13、的变化。自然在该过程中不断向着人化自然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密切。此时,人类实践活动便以自然为对象和基础,人类现实的自然也是指这种人化了的自然,因此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自然的历史化过程,体现出自然界的历史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分工逐渐形成,在私有财产的分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的异化现象逐渐产生。人的异化开始作用于自然界,自然也经历了人化自然向异化自然的转化。异化自然的主要表现可以表述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自然界通过反作用力对人类进行惩罚,如雾霾、全球变暖、沙尘暴等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异化作用与自然的异化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前者作用力越大,后者就越严

14、重。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所以,人的异化引起的自然的异化就是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那么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就是对自然异化的解决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要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是统一体,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我们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体,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一是在人与自

15、然关系中,人要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二是要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1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要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人与自然是互为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受制于自然的同时,也要依赖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将融身于自然亦或以自然充实自身。但人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体。人对自然改造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马克思主义反对人把自身的意志力量绝对化,人在发挥自身意志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的问题是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类一手造成了自然异

16、化产生的生态问题。要实现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必须对人类行为进行调控。人与自然虽有主体、客体之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作为主体对自然界有绝对的控制权。相反,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严格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2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论”实际上是错误的传统发展观。面对自然界的报复,人类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随之应运而生,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17、。传统发展观形成于工业文明时代,通常指单单追求增长性的发展观。增长性发展观以向大自然的无度索取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主要途径。这种发展观造成了人与自然完全对立,同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背道而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为发展手段,即平衡人类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与大自然再造能力两者间的关系,又平衡人类排泄的废弃物与自然再造能力两者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发展要求全面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必须以不伤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前提。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认识和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经历了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在转化自身活动方式上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即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和养护自然取代任意

18、对待自然、无节制开发、虐待自然和征服自然。并在基础上实现对自然可持续利用和改造,不断推动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结 论二十世纪中业以来,工业文明极度繁荣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物种锐减、全球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随后,“生态文明”一词被提出,并引起共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前提下,进步一提出了自然存在的对象性和客观性,指出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另外,马克思主义同时指出了自然界的历史性,并引申出“自然界的异化”这一概念,即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自然界通过反作用力对人类进行的惩罚。从而明确了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以遵守自然规律为前提。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性,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知道我们进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175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