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3259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强劲(jn)逻辑演绎B . 悄然老去(qio)暗然凋落C . 箴(zhn)言相辅相成D . 针砭(bin)严谨思辩2. (4分) (2019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人所理解的价值本源是一种人格化的“天帝”,作为至上神主宰着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但是“天帝”并没有保证殷人治运长久。(甲)周人在殷亡教训的强烈震撼下,萌动忧患意识,见成而思败,在观念中升腾出较为抽象的天命观,取代了对天帝的信仰。周公把

2、遵从天命具体化为“敬德保民”,要求治人者“以德配位”。后来又经过“天命无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太誓)一类观念的过度 , 使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外求逐步向贵于内求转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象),初步形成了重德的文化特色。(乙)孔子赞扬“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重德正是他接受周文化的基点。(丙)孔子思想中虽保留了天命的主宰地位,但其具体内容,总是同“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等精神联系在一起。(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萌动B . 把C . 过度D . 逐步(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运用不正确

3、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3.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这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化,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新闻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B . 中国正在向“白色污染”宣战,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月11日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为淘汰类产品,禁止在全国使用、销售和生产。C . 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了拉肚子、发烧等症状。D . 推出该语音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记日记习惯。二、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4. (1分) 仿

4、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眼睛很宽容,能装下整个世界;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粒沙尘。5. (5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五句话分别概括研究皖江文化的五个角度。要求:语义连贯、表达准确,每个角度不超过12个字。研究皖江文化,角度很多。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皖江文化有很多特点,如源远流长、文化世家多、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辐射面广。皖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是在逐步吸收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皖江文化、徽文化、淮河文化是安徽省最重要的三个地区文化,比较这三种文化的异

5、同之处,要有宏观、整体、全面的思考。皖江地区受吴越文化、楚文化的影响较大,要比较皖江文化中哪些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哪些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6. (9分) (2017高一下应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

6、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

7、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

8、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 .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

9、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C .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D .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2) 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 . 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C . 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D .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

10、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B .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C .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D .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7. (20分) (2017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鱼骨迟子建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

11、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

12、见过这样的鱼骨吧?”“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平素寂

13、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

14、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

15、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

16、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有删改)(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B . 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C .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D . 小说故事由主人公旗旗大婶发现一大堆漂亮而罕见的鱼骨而展开,她向人们宣告了她的发现

17、,这激发了小镇人看鱼骨、前去捕鱼的热情。E .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2)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 (16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宋)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

18、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

19、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注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20、。旁午:交错;纷繁。(1)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B .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适:适合C .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D . 朝廷方更化立法更化:改革(2)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B .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适:适合C .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D . 朝廷方更化立法更化:改革(3) 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寡求而不争蟹六跪而二螯B .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C . 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凌万顷之茫然D

21、 . 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4) 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寡求而不争蟹六跪而二螯B .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C . 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凌万顷之茫然D . 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5)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 . 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C .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D . 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6)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

22、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 . 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C .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D . 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7)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8)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9) 把下面选

23、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0) 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9. (6分) (2019高一上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见杏花(唐)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

24、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B . “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之情。C . 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蝴蝶绕其飞舞。D . 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E

25、. “帝乡千万树”,是为了对比显示眼前的杏花的早发、鲜艳、可贵。(2)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10. (6分) (2016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故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司马迁报任安书)(1) 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基本原则:_。(2) 简述你对法家“刑过不避大臣”和儒家“刑不上大夫”两个观点的理解。七、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 (5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

26、句的空缺部分。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 , _。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 , 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 , _。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 , _。”咏怀古迹(其三)中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_ , _。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6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社区要选一句名言作为一次宣传活动的宣传语。有三句候选名言:美

27、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这三句中,你认为哪句更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7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1、答案:略2-1、答案:略2-2、答案:略3-1、答案:略二、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4-1、5-1、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6-1、答案:略6-2、答案:略6-3、答案:略7-1、答案:略7-2、答案:略7-3、答案:略7-4、答案:略7-5、答案:略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1、8-2、8-3、8-4、8-5、8-6、8-7、8-8、8-9、8-10、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9-1、答案:略9-2、答案:略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10-1、答案:略10-2、答案:略七、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1、八、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