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75980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doc(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学考试复习纲要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本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

2、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教育两种形态。l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l 模仿起源说(孟禄)、l 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l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交往起源说)、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已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3、 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1)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l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l 强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l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l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大众化、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基础性的、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以

4、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4、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教育(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l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式。孟子里说夏、商、周设“痒、序、学、校”。西周以后称“国学”与“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一直到光绪31年科举制度废除。l 古代印度:人分为四等,最高等级是僧侣祭司,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最低是首陀罗种姓。佛教和婆罗门教是两大教派。l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l 古代

5、希腊、罗马: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教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刻板性。(2)文艺复兴后欧洲教育: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3)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教育的世俗化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

6、育: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认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和地都有不同程度展开。科学技术的革命魔术般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教育,在落后国家被看成是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在发达国家被看成增强竞争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快。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新认识,也极大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和了深刻的变

7、化,社会的现代特征逐渐在教育上也反映出来。l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l 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l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无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牟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l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

8、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l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二、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主张“有教无类”;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学记的教育思想:从正么

9、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产婆术”: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他的理想国: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的他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但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和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

10、分阶段教育。(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4)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学思想: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法国的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仁爱精神。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绅士教育。2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遍教育学: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联合会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

11、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3)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3 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l 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l 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4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1)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科:A、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了解、引进,不是直接源于西方而是经由日本学习结果。B、引进的内容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

12、育学为主,结合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内外教育史等相应学科;C、引进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直接翻译到编译,引进的主要用途是为教学服务。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在探索理论的同时,开展了教育改革型 的实验研究(3) 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 中共中内、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13、燕钢要。 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8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产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体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六大工程、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各年试题选:一、选择题1、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98)A、二战以后B、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C、废除科举以后D、文艺复兴以后2、教育的终身化是文艺复兴时期( )A、16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教育的特征。(99)3、与义务教育最接近的概念是( )(00)A、普及教育B、强迫教育C、基础教育D、国民教育4、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

14、的专著是( )(00)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D、论语5、“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01)A、凯洛夫B、杜威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6、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02)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7、古希腊最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自然特点的思想家是( )(02)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赫拉克里特8、清政府正式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是在( )(03)A、1911年B、1905年C、1898年D、1902年9、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03)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

15、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03)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11、提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思想家是( )(03)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康德D、卢梭12、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04)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13、17世纪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 )(04)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14、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04)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只要通过( )(0

16、4)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16、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04)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终身化17、隋唐以后兴起的科举制度废除于( )(05)A、1898年 B、1902年 C、1912年 D、1905年18、卢梭的作品爱弥尔-论教育阐述了( )教育学说。(05) 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1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06)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20、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

17、 )(06) A、19世纪末 B、一战以后 C、二战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后21、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 )(07)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B、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二、填空题1、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 )开始盛行。(98)2、(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98)3、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以“泛爱教育”为旗帜,提倡自然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98)4、西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中。(00)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

18、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 )。(01)6、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 )教育的演变过程。(0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颁布于( )年。(02)8、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05)9、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06)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 )的趋势。(07)三、名词解释1、学制(98)P272、广义教育(01)P263、教育民主化(01)P314、终身

19、教育(02)P315、教育民主化(03)P316、全民教育(04)6、苏格拉底问答法(05) P32四、判断题1、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98)2、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99)3、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00)4、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是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03)5、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05)6、教育的多元化指办学主体层次的多样化。(06)7、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07)五、论述题1、论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03)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

2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

21、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能选择三个时间提出不同教育)(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纸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产科学技术3 人力资本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有关键性的因素。(2)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

22、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强金钱和精神收益。(3) 教育投资的效益: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 科学技术的概念:(2)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C、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3) 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A、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B、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

23、发展。 C、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燕尾服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的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3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1) 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2) 教育观念的转变A、能力比知识更重要。B、教学开式个别化。C、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D、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 教育与文化1

24、 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1) 教育与文化的承传(2) 教育与文化的改造A、教育对文化的选择。B、教育对文化的整理。C、教育对文化的创新。2 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1) 对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2) 传统价值观中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3 校园文化(1) 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2) 校园文化的价值: 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各年试题选:一、选择题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在( )时期提出的。(01) A、第一次工业革命

25、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2、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03) A、科学技术状况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价值观念3、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05) A、生产力水平 B、科学技术 C、文化传统 D、政治经济制度4、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07)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二、填空题1、教育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它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 )的作用。(00)2、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其中( )是

26、校园文化的核心。(01)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理来实现:一条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另一条是( )(03)4、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 )以及课程活动文化。(04)5、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 )(04)三、名词解释1、校园文化 (07)四、判断题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04)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06)五、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的文化功能。(01)2、试论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04)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燕尾服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发展)

27、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环境中发展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l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l 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l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

28、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l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的训练)。(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l 中国荀子是性本恶的代表人物。l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l 外铄论另一个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

29、决定性的意义。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事最佳期的概念l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度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身高、体重)l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下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机械记忆到意义和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

30、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同皮亚杰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阶段。(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式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

31、能 个体身心发展受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每个人先天素质中还有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遗传素质的意义: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成熟对个休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人的个体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2)成熟的意义: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

32、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人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l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l 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

33、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三、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1)人的价值的含义: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是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2 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1) 人的潜能的意义: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人培养为成熟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2) 教育怎样发挥人的潜力3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1) 人的力量的含义: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

34、量,更有精神的力量。(2) 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4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1)个性的意义: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四、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燕尾服的特殊任务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2-15岁左右)“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的阶段特征。(2)初中教育

35、的个体发展的任务: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初中教育、帮助少年起飞。2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年试题选:一、选择题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C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99)3、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有教育学家称为( B )(00)A、顺序性 B、最近发展区 C、阶段水平 D、互补性4、在个体的发展问题上,外铄论

36、的代表人物是( D )(02)A、孟子 B、格塞尔 C、威尔逊 D、华生5、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D )(02)A、互补性 B、个体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6、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A )(05)A、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B、外铄论 C、内发论 D、一般发展论7、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 C )(07) A、多因素相互论 B、白板说 C、内发论 D、外铄论二、填空题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有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98)2、当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

37、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互补 )性。(98)3、在个体发展中,(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99)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00)5、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00)6、在个体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02)7、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 差异性 )和互补性。(03)8、心理学家格塞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了(成熟机制)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07)三、名词解释1个体发展的内发论(99)P492、外铄论(00) P503、个性

38、发展(00)P49 4、发展关键期(02)P505、潜能(06) P54四、判断题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98)五、论述题1、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99)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1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育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

39、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2教育目的层次学校教育的目的 A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B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C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学科目的) D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熟悉书中古今中外的例子)(1)历史性、时代性(2)社会性、阶级性(3)教育目的的变化爱社会发展制约:教育目的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2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

40、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表述:P59注意几次表述的内容(2)几次表述的一致性和变化:三个要点P65-662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本章重点,五育的定义)(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

41、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活动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

42、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各年试题选:一、选择题1、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B )(98)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二、填空题1、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是要解决( )之间的矛盾。(99)三、名词解释1、智育(99)P602劳动技术教育(00)P613、体育(98)(07)P60四、判断题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99)2、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00)3、美育即艺术教育。(02)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

4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06)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研究教师和学生,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1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的职业。1986、6、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1) 教师职业的特点:A、 传道者角色:教师具

44、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B、 授业解惑者角色:师说C、 管理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D、 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E、 父母与朋友的角色:F、 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的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3 教师职

45、业专业化的条件(1) 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的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2) 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首先,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教育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46、。(3)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无歧视原则。(2)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注意四点中的法律里的每句话进行选择)A、生存的

47、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安全的权利三、教育与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1)由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2)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教师指导的目的与责任(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1)学生装的人格是独立的(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

48、,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关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在道德上是互动的(2)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各年试题选:一、选择题2、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D )(02)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接受( A )(03)A、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

49、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A)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0年 (06)4、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是( D )(06)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发 C、义务教育法 D、儿童权利公约5、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B )(07)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气氛。 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二、填空题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

50、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03)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04)三、判断题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1999)2、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01)3、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01)4、师生平等。(03)四、论述题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1998)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求。(2000)3、案例中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2002)4、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与意义的理解。(06)第六章 课程一、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的一般概念 (1

51、)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具体含义:A 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B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C 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常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 社会发展水平(2) 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 课程的

52、内部因素。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A、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B、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C、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D、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3、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裨教育论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遍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分歧在:A、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B、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C、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二

53、者在课程上总形成不同的主张的倾向:形式教育理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实质教育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在教学与能力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学科中心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缺点)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论强调课程的主

54、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缺点是忽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代表人物杜威)4 课程的基本类型(1)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可看作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夸美纽斯基于把“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想,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大教学论。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主张课

55、程应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举服务,因而主张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兴趣的多样的学科。斯宾塞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和安排课程。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分科设置;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毓,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

56、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已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装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活动课程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他反对分科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他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

57、西”;他的活动课程理论建立在“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这两个原则。我国的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3)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综合课程的益处: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8、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通过综合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课时,使学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安排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核心课程的优点:能够较好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照顾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4) 关于:“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的萌芽,在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

59、、克伯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中就有提及。二、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1)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弄相互结构的方式(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及所占比例等等),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如必修课也先修课的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1)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A 教学科目的设置 B 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A、既要保证教育目的全面实现,又要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B、正确处理课程系统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学样课程、综合课程及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之间的关系。C、教学为主,全面安排。D、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课程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心,反映在课程计划中的改革成果。200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986年义务教育法三、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