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1791200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杭州市环境保护局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O一O年四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低碳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和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时期,是杭州率先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如何在贯彻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过程中,做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有力、措施有效、绩效明显”,努力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力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实现“和谐创业”的环境。科学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基本思路,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十二五”时期环

2、境保护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杭州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十二五”规划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成效“十一五”以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环境立市”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部署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核心,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1250”生态建设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良好,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和各项指标进展顺利,所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

3、逐步落实。一是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滚动实施了杭州市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和新三年行动,以钱塘江和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为重点,开展了针对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城镇环境污染、农业农村污染的专项整治。圆满完成了萧山东片印染和染化工业区、富阳造纸工业区、建德化工区等三个省级重点监管区和萧山南阳化工区、余杭苕溪流域、临安锦溪流域、桐庐钟山石材加工区等四个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污染整治任务;2008年底完成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整治任务;制定并实施萧绍区域(萧山片)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规划,并通过省级验收;制订并实施建德市碳酸钙行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关停灰钙企业50家,技改36家

4、(正在技改的47家),8家重钙企业、30家母料企业和4家轻钙企业已通过整治验收。开展了半山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北大桥地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通过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关停企业100多家,投资80亿对该区域河道进行全面整治,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新增截污量5582吨/日,削减COD1万余吨,削减二氧化硫6千多吨;2009年开始实施的北大桥整治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区域范围内的202家企业将全部关停转迁,目前废水排放最大的蓝孔雀化纤已经停业,最大的废气排放源杭州协联热电也于2009年6月底关闭。以加强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对64个农村

5、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完成52个饮用水源达标区创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8%,全面启动钱塘江饮用水源地黄砂码头专项整治工作,成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整治督查组并驻现场办公。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到2009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12.79%和12.45%三是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全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形势下,水、大气等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2009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27天,优良率89.59%,7个县(市)区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均在85%以上;钱塘江干支流、苕溪流域和运河流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

6、达到77.3%、100%和20%,千岛湖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I类,湖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34.1,属中营养水平;杭州市区内河水质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配水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水质,40.4%的常规监测内河水质指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四是生态经济成果显著。到2009年我市目前国控、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重点耗能和耗水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已完成80%以上;建成5个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下城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目前省内第一个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五是农村环保工作深入推进。2009年制订实施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1250”工程40

7、50个,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超过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85.16%、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0%、生态葬法覆盖行政村达到97%、“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62%。制订并下发了杭州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项目考核奖励办法,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杭州城区、东苕溪流域和运河流域等相关区块的畜禽禁养工作。六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日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收集率分别达到40、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我市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均已建成县级以

8、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处理能力达60万吨/日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也即将建成投运,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25个,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日,在建污水处理能力达80余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80%以上,主城范围以外的区、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为:萧山85%、余杭85.2%、富阳81%、临安90.1%、建德81.8%、桐庐85.2%、淳安80.75%。七是生态示范创建广泛开展。我市共有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5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占我市应创建数的50%;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6个,位居全省及全国同类

9、城市中第一;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5个,占总数的70%;此外桐庐县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余杭区荣获亚洲博鳌中国标杆城市与品牌区县年度表彰最高奖项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 环境美丽”城区奖。八是环境管理得到加强。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加强了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完善了跟踪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编制完成了杭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杭州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环境污染预警应急体系。九是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和排污权,在全省率先推出排污权交易政策,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出台了杭州市

10、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了异地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于2006年正式设立每年5000万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地区间利益协调,有力地推进了杭州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十是环保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环保系统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环境监察和监测标准化建设提前完成。7县(市、区)环保局在重点乡镇(街道)共设立了23个环保所。全市已建成21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以上,县际间水、气自动监测网络的目标。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和电镀行业已分批安装在线监

11、控设施。十一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多方位推进。通过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保嘉年华活动等环保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深化“多绿”创建工作,其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全省领先、全国前列。举办乡镇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研讨班等培训班,培育和普及生态环保理念。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市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共有注册志愿者600多人。(二)“十一五”规划的实践经验 “十一五”以来,我市紧密结合杭州市发展实际,在生态环保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思想观点和思路方法,创造了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这些做法与经验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一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

12、的内在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制定决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生态市、生态文明市建设。二是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综合采取环保准入、污染治理、强化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管、效率和质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把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公众环境需求作为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切实维护好公众环境权益,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四是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生态保护和

13、建设的基本策略,重点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1250”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工作。五是把落实责任主体作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总量核查、责任制考核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管理主体责任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强化了责任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把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努力从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层面,不断加强环保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十二五”规划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

14、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但必须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矛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折、持续向好的基础并不稳固。当前杭州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环境容量极为有限,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将存在并逐步显现。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地表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近几年来,主要流域水质逐年下降,特别是钱塘江流域和苕溪流域饮用水源水质均呈下降趋势,市区部分河道水质劣于类。酸雨、光化学烟雾、灰霾等大气环境问题凸显。近年来,杭州市环境空气质

15、量总体保持稳定,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市区一类区、二类区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还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杭州市酸雨污染仍处于严重水平。富阳市、萧山区属轻度酸雨区,淳安县属较重酸雨区,主城区、余杭区、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属于重酸雨区。近几年来,杭州每年灰霾天气数超过150天,灰霾天气已成为影响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土壤污染、污泥及危废处置、城市噪声等环境问题逐步凸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壤污染、污泥及危废处置、城市噪声等环境问题逐步凸显,而治理场地、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了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诸多难

16、点。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产业及结构的科学布局,但是目前杭州市产业结构“服务化”任重道远,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制约,产业增长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模式。突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环境容量有限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矛盾。目前杭州的环境容量已经极为有限,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国内其他城市出现得更早、表现得更为突出。“十二五”时期杭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将进入到更高阶段。环境容量有限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矛盾在新一轮发展中将更加凸显。经济

17、转型升级滞缓和污染减排刚性的矛盾。杭州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生态环境脆弱,高能耗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仍在提高,经济转型升级滞缓和污染减排刚性的矛盾在今后若干年内将更加突出。环境质量改善相对缓慢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值不断提高的矛盾。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艰巨性必然产生矛盾。基层环保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与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基层环保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人员、设备等软硬件的配备还相对薄弱,这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四)“十二五”时期的环境发展趋势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将处于金融危机后的

18、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阶段,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发达国家全球化战略的调整,既加大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和集聚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压力,也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契机。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绿色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既对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差距产生压力,也为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提供了的机遇;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国际履约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根植于绿色能源革命、绿色产业革命的“绿色新政”发展策略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的新主张,既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们发展绿

19、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动力。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已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央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新技术革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引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在经济的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压力叠加,世纪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承担更多环境义务的外部压力将不断增加,国内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迅速转变的

20、现实压力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将长期存在,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性和群众对优良环境需求即期性的矛盾将呈上升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处于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提供了机遇,也对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参与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空间发展平台以及中心镇的培育和建设,对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切实提升区域竞

21、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也从更高的层次和水平统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杭州自身看,“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将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协调性等方面都将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这也必将带来环境保护的新趋势。“十二五”杭州市将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全面推进低碳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将得到深入贯彻实施,对我市深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保护环境的要求与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22、,生态环境加速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可能出现“U”型的拐点。36二、规划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契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突出污染减排实效,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典范,丰富“生活品质之城”的内涵。(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文明统领以杭州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23、的目标指向,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灵魂所在的观念,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思路定位环保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把生态经济发展国内领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前列和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总体目标与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三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2、坚持环保优化发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

24、布局、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环境准入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效力和作用,实现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执法监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和公众参与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和阶层构成合理的环境管理格局,努力构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控制的防范体系,积极创设全社会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性机制。4、坚持成果惠及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

25、境权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严格项目审批验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的“三严”要求,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城乡统筹、工农并促、水气齐抓,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境立市”战略,以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环保工作主线,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打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建设“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管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26、质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升“生活品质之城”的环境品质,把杭州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生态市,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典范。(二)具体目标1、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按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195号)和相关要求进行创建,各项创建指标及基本条件达到国家级生态市要求,通过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及命名。80%地区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建设指标并获命名。2、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并率先组织在上城区、临安市等地实施。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

27、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生态文明理念得到普及,生态文化渐成风尚,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逐步形成。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省控以上断面全部消除劣类水质,钱塘江、运河、主要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标准的比例大于80%,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地表水市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平原河网氨氮、总磷浓度下

28、降10左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全市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受污染土壤修复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实现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到65%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加快推进,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4、污染物减排取得新突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响

29、应关系基本建立。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逐步健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降低。2010年已建成投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都必须在2015年前完成脱氮除磷改造,并投入正常运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必须有脱氮除磷工艺;全市电厂或热电厂现役燃煤机组基本完成脱硝设施建设,热电企业的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推行,水泥、印染、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治理设施运营监管水平不断提升。5、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构建完善“系统集成、资源优化、功能互补、响应及时”的环境监测预警与执法监管体系,环境准入、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等标准规范逐步健全,生

30、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等经济政策进一步创新完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建成投运;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源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环境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断健全;环境应急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提升;固体废物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信息管理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新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6、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法规等综合调控监管力度,不断加快环境监测、环境科研和基层环保监管能力。加快建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环境规划、法规、标准和政

31、策体系,环境规划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继续得到强化,环境法制更加完备,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配置中的作用得到积极发挥,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初步确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四、重点任务(一)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杭州全市生态文明认知意识,健全生态文明管理体制,调整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抓手,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将杭州打造成为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打造成以循环、低碳带动城市活力的“生产创新之城”,打造成山形水系刚柔并济的“生命活力之城”,打

32、造成城乡共生、远近协同的“生态统筹之城”。1、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以杭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坚持市政府负总责、亲自抓,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2、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切合杭州实际编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在调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环境规划编制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规划以

33、下内容:(1)强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科学认知水平、统筹管理能力和适应创新精神;(2)着力改革传统工业文明的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影响和高健康风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3)精心规划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运作体系、彰显体系、保彰体系和示范体系;(4)竭力落实各部门、各区县、各单位、各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做到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抓;(5)大力推进山水景观生态与天堂文化生态、生态功能涵养与服务经济振兴、物态文明彰显与心态文明修养的有机融合。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地方政策法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

34、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部门协作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投入格局。制订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能源消耗与排放总量,提高产业准入的环保门槛;制定和实施利用信贷、保险、税费、证券、贸易等市场手段促进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对饮用水源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开发、重点流域与区域等予以补偿支持。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4、制定计划逐步推进区(县、市)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区(县、市)生态文

35、明建设计划。从创建基础相对良好的区、县、市入手,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形成“区、县、市”共创的局面,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二)低碳城市建设“十二五”时期,杭州市将推进生态从注重生态安全向注重生态文明转型,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要着力做好“结构低碳、基底低碳、方式低碳”三篇文章,把杭州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低碳城市。1、推进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低碳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节能增效和污染减排,充分利用协同效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015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36、比2010年减少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切实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导向。建立二氧化碳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在“十一五”实施循环经济“770工程”和工业循环经济“2632”工程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培育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逐步形成企业、园区、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严格执行产业导向目录

37、和规划布局,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和产能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总结和推广市、县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政府生态投入,继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碳汇。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评估体系,完善政府政绩目标考核机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

38、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区域联控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三)水环境保护以保障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维护和改善水生态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流域、区域水质目标管理机制,加大流域、平原河网、湖库的污染整治力度。1、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实施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以创建和巩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完善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巩固深化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力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完善千岛湖、富春江水库、分水江水库、青山水库等重点湖库的蓝藻“水华”监测与防控

39、体系,全面加强水源地氨氮、总磷和有机物污染防治。完善县(市)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开展水源地水质全指标分析工作,重点开展千岛湖饮用水源保护的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加强县(市)以下乡镇、联村、单村集中式饮用水源能力建设并设立单独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制度。同时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自来水制水工艺,确保饮水安全。到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2、重点水域的环境保护进一步开展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重点流域、湖库,尤其是西湖、千岛湖、富春江水库、分水江水库、青山湖水库等重点湖库的蓝藻爆发预警机制,调整水产养殖模

40、式和旅游开发模式,制定“一湖一策”、“一库一策”、“一河一策”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排放控制。做好沿河(含支流)企业的排查工作,督促沿河农村抓好分散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沿线畜禽养殖业整治等工作,完善各流域区、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建立以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基础的总量考核体系、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和公示制度,促进流域水质改善。按照“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造景、管理”要求,深化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以河道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有机更新,以水系治理和截污纳管为基础,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引配水为辅,塑造河道水系的贯通性、流通性,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加快城西钱

41、塘江引水工程,进一步优化运河和上塘河各支流的环境配水运行方案,提高配水效率。积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以“治理污染、改善水质”为重点的小流域环境污染整治,平原河网以“清淤疏浚、维持水文、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山涧溪流以“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为重点,分期分批构建水功能区达标、物种多样性丰富、视觉景观效果好、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城市河流。到2015年,杭州市区河道基本达到水功能区要求。3、继续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提标改造,建立和实施对纳管企业的氨氮、总磷和有毒污染物的管控制度,积极推进重点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分质处理,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继续深化化工

42、、医药、印染、造纸、电镀等重点水污染排放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通过工艺技术改造、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用能设备,加强企业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加强产业转移环境监管,建立健全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有效降低污染负荷。到2015年,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35%,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高耗水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四)大气环境保护深入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构建区域联动的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全面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颗粒物等排放控制,着力控制城市灰霾、酸雨及臭氧等大气污染问题,同时开展

43、PM2.5和灰霾的监测评价工作,建立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大气复合污染物立体监测网络,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1、优化能源结构在全面实施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实施意见远期方案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各类节能技术和节能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商务楼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居住区建设要推广地源热泵等技术,同时利用“川气东输”提高天然气利用率,杭州市主城区和萧山、余杭建成区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多种气源补充,使用便捷安全的城市燃气供气系统。2、加强城市灰霾、区域酸雨污染控制深入研究城市灰霾、区域酸雨形成机制。削减燃煤烟气污染物的排

44、放,推进烟气脱硫、脱硝、脱汞、除尘。削减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VOC排放。同时加强粉尘控制。多方面入手,遏制城市酸雨、臭氧和灰霾污染。粉尘控制方面,巩固烟控区创建成果,结合城市化进程及时扩大覆盖范围,同时依靠能源结构调整和除尘设备维护更新,进一步降低燃煤尘的贡献率。全民动员,实施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露天堆场及货物扬尘等的管理,严格执行“六个必须”、“六个不准”的作业规范,创建绿色工地。抓住重点企业,完善和更新除尘设备,做好工业粉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新增公交车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车方案,全部车辆

45、达到欧标准以上。继续实行统一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杭州市区绕城范围以内禁止黄标车通行,同时各县(市)进一步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黄标车)限行范围。2011年起轻型汽油车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2015年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加快淘汰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推行简易工况法和加载减速法检测,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促进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合理规划城市大型停车场,避免局部区域机动车尾气污染,健全城市主要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监控系统,根据监控情况确定车流调控方案。3、其他废气治理严格执行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强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并强化油烟废气监测和治

46、理设施环保竣工验收,减少油烟污染。严格执行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治理改造方案,开展加油站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加强城区印刷、汽车喷漆、服装干洗等企业的环境管理,规范其封闭作业行为,依法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减少废气污染排放。(五)声环境保护建立联防联控的噪声污染防治机制,加强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等各类声源监管。通过实施声功能区优化和采用低噪声设备、建设隔音设施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固定源噪声治理。加强船舶航运的噪声污染控制,积极推进机动车噪声治理,强化城市禁鸣管理,优化路网结构,实施重型机动车(货车)进城限制,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高架桥、铁路等两侧噪声敏感点的隔声设施建设,

47、严格建设标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生活娱乐区噪声的防治,切实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到2015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68分贝。(六)固体、土壤等污染防治1、加大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实施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生活垃圾。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加快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切实治理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加快推进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理。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稳定在100%,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到2015年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

48、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以上。危险废物。深入实施危险废物利用市场的环境准入机制,强化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管,同时为切实解决杭州市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制定杭州市危险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实施意见,指导杭州市“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处置工作,健全杭州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体系。加快建立杭州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体系,全面推进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建立以第三方管理为主的杭州市固体废物资源交易平台,形成一个信息充分、交换及时、利用有效、监管到位的综合利用网络。危险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置体系相对完善,基本消除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隐患,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2

49、、加快推进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化工、印染、造纸、医药、制革等企业配套污泥处置设施的建设。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和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泥产生量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缓解污泥处置的压力。结合杭州市实际情况制定杭州市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置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污染处置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机制,保障污染处置的无害化、资源化。深化污染处理处置的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重点科技项目,探索经济合理的处理处置技术,不断提高污染处置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市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重点企业污染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

50、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在土壤污染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保障环境安全为重点,推进企业退役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完善土壤常规监测体系,提出土壤污染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在代表性的典型区域,以工矿企业、固废拆解等污染场地为重点,选择高浓度、高风险的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利用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开展治理与修复,建设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强对已搬迁污染企业原址土地功能调整的监管,对污染严重难以在短期内修复的工矿用地和农用地及时调整用途。到2015年,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受土壤修复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4、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含铅蓄电池业、金属

51、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冶炼、食品添加剂、电子废弃物拆解与综合利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点防控行业的整治,加快含重金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的建设,规范企业物料堆放、废渣场,加强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转移和处置利用的监管。到2015年,形成覆盖全市的含重金属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理处置设施系统,废水中重点防控重金属排放量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削减10%。(七)污染物总量控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应基于分区域分类基本一致的环境建设(治理)要求,并着力实现基本环境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行

52、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问题约束、质量指导”的减排模式,逐步实现从单纯注重总量减排向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结合转变,从单一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向工业、农村和生活全面污染削减转变。1、巩固和深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新增氨氮总量减排任务。强化结构减排效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涉水行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增量。深度挖掘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潜力。全面实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技术改造,大力推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到2015年,全市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杭州城区污水处理率

53、达到95%以上,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5%以上,各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强重点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和总量削减,制定高耗行业废水排放限额标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15年高耗水行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逐步完善氨氮管控手段。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等行业为重点,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氨氮排放标准,加大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2010年已建成投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都必须在2015年前完成脱氮除磷改造,并投入正常运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必须有脱氮除磷工艺,强化运行控制手段;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建设,深入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

54、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有效降低农业氨氮排放量;深入实施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氨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确保治污目标的实现。2、加强和完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总量减排,新增氮氧化物总量减排任务。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减排。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利用“川气东输”,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严格落实二氧化硫减排措施。继续强化新建燃煤发电机组、现役热电锅炉脱硫工程建设和运行监管,严格控制中小型工业锅炉、窑炉二氧化硫排放。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快形成以防治火电行业排放为重点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和以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为重点

55、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到2015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基本完成烟气脱硝工程,所有水泥回转窑基本实行氮氧化物减排。(八)扎实做好辐射污染防治加大辐射和核废料历史遗留问题的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控(如桐庐神仙洞废弃放射源),强化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加强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落实放射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放射源的安全管理目标,做好放射性废物库管理,及时收贮废旧、闲置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在“十二五”期间全市闲置、废旧放射源和普通放射性废物收贮率保持在100%。加大市、县二级电磁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研究力度,加强移动基站、高压输变电系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我市电磁辐射

56、建设项目合法、健康发展。(九)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1、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体系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2、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建设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市级生态文明乡镇(村)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3、建设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多方式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乡镇

57、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广“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按照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置”、偏远山区 “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到201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比率达到90%以上。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重点发展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积极推进循环农业综合示范乡、村建设和绿

58、色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大力推广节肥、节药和农田污染最佳综合管理措施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面源氮、磷的流失控制示范区,制定和落实面源削减与点源削减的抵扣政策,减少氨、磷污染。积极防治秸秆、地膜、农药(兽药)包装物等农田废弃物污染,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化肥施用强度比2010年降低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5、全面实施水产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完善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实施养殖污染总量控制。因地制宜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示范;根据牧场位置和周边条件,通过适

59、合的污染处理模式对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和恶臭的治理。合理划定水产养殖区域,推进生态鱼塘建设和无公害养殖技术,采用多级生物降解技术,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力度,实现水产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到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0%。6、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区等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资源保护。依靠国土、林水等多个部门,加强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保护基本农田,维持农业生产

60、能力;实施分区分类矿产资源管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改造林相结构,提高森林郁闭度,提高森林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实施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保持流域生态平衡。防灾减灾。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区域地球环境化学普查,掌握地球环境化学背景值,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防治地方病。积极整治废弃矿山。因地制宜采用复绿、复垦、开发等方式继续推进废弃矿山的生态整治与修复。到2015年需治理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2%以上。推行生态墓葬。倡导“绿色殡葬”,进一步推进生态墓地建设,将此建设成为生态化、园林化陵园,同时加大对“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到2015年“三

61、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95%以上,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继续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通过清除水面垃圾等漂浮物、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等手段开展农村河沟池塘污染整治。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结合农村改水改厕、新农村建设等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电能、沼气、太阳能、煤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0%。(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加强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构建完善杭州市、各县(市)区二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15年,完成所有县(市)区交界断面及重要敏感水域水质监测系统、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

62、监测系统的建设,杭州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预警网络建成使用。加强与国土部门沟通、合作,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开展敏感生态系统区生态监测。完善污染源监控预警体系,深入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安装改造工作,实现在线监控系统的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公布农村环境状况。加强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网络,加强对桐庐神仙洞核废料的监督监测。2、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加强环保科研投入,研究解决热点难点环保问题;环境监测、信息、宣教等能力建设逐步满足和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和

63、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形成环保部门执行有力、监管到位,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恢复评估机制,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规模化建设,建立乡镇环保监管制度,强化农村环境监管。深化环保执法效能建设,在保留传统式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环境执法形式。制定年度计划,进一步完善“飞行监测”管理体系,以热电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源为重点,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督促检查,将限期治理工作落到实处。3、形成有效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总量约束、质量指导”的减排模式,逐步实现从单纯注

64、重总量减排向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结合转变,从单一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向工业、农村和生活全面污染削减转变。制定区域联防联控规划,积极探索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落实污染防治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加强科技支撑,以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五、保障措施(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规划运转机制政府一把手对环境保护负总责,亲自抓,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环保投入占GDP比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办法和杭州市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探索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政

65、绩考核制度,把绿色GDP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解环境保护规划到年度计划,层层分解规划任务,认真实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确保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如期实现。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全面形成政府负责、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二)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在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环境立法,促进和保障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快制定一批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