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8144390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55.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手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动手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动手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手能力的培养(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文所说的分数应用题主要是指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扩展而出现的应用题。这些分数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一种看法认为,只要教算术解法,强调分类型,教结语,给解题模式就可以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有关用除法解的分数应用题,要教方程解法,强调分析数量关系,使算术解法与方程解相辅相成。现行通用教材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还不够完善。近年来一些实验进一步表明,采用后一种教法,效果优于前一种教法。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如何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问题,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心理特点问题,以及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改革教材教法问题。为此,进行了一

2、些改革实验对上述几个问题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二 研究要点和实验过程(一)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目标,以探索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思维特点为依据,建立合理的分数应用题的教材结构,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既便于掌握,又为中学进一步学习做较好的准备。(二)实验研究的要点主要探讨以下五方面改革对培养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影响:1.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范围:在现行通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分数乘、除法两步应用题,并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使应用题稍有一些变化。2.分数应用题的教材结构:在编排时既注意与分数乘、除法计算密切配合,又注意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注意与已

3、学的有关的应用题的联系。3.解题方法: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用除法计算);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包括稍复杂的),采取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并重,同时加强两种解法的联系。4.加强基本训练:主要是加强单位“1”的判断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加强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来选定运算方法的练习。5.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紧密联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不教给学生应用题类型和解题公式。(三)实验过程本实验先在两所较好的小学五年级各一个班进行,初步探索改革的可行性。然后又在一所普通小学的五年级一个班深入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4次专项笔试,

4、并对12名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了面试。为了便于弄清本实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问题,有部分内容在另一所较好的小学六年级普通班中进行了相同的测试。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表明,五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分数应用题还是比较难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起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下面是实验班各阶段的测试结果。表1 五年级实验班上学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测试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每一部分应用题教学后进行测试,列式的错误率都在20上下,教学后何提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上传: 陈琪华 更新时间:2013-1-17 21:45:27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

5、、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百分数”是六年级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求各种百分率、成数与折扣、纳税等等,研究性学习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正是由于这方面思考,促使我运用“研究性学习”来开展这部分的思考和教学,希望通过这一实践来贯彻探究性学习理念。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比较强,这一内容具有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开放性,在学习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更能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来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丰富

6、我们的课堂教学。3、课题介绍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达标率、发芽率、增长率、税率、利率等问题,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达标率、发芽率、增长率、税率、利率等百分率的方法。2、能用百分率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联系,通过调查与研究,认识储蓄的意义和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构建用百分数计算的数学模型。技能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求百分率

7、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策略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其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三、参与者特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找到计算方法,懂得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认知结构分析:学生

8、原有的对用分数解决问题与当前所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具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学习态度分析:在活动的安排上有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画图表)等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能增进学生的学校兴趣。学习动机分析:学习者是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善于思考和同学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四、研究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在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学习的基础上,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数学的文化意蕴,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一、等价变换数量关系的不同表

9、述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给的线段图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吗?生:红花是白花的50(或 );白花是红花的2倍;白花比红花多100;红花和白花的朵数比是12;红花是红白花总数的 ;师:可见同一个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师:你能将下面的数量关系换个说法吗?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20,比第二次吃的少2千克生: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20,第二次吃了这桶油的20再加2千克一桶油,第一次和第二次共吃去这桶油的40还多2千克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不仅给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运用不同类型知识表示不同数量关系行为的实质,是学生运用不同方式来表征同一个

10、对象。不同的表征方式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能某种表征方式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因为不同表征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不同事实和程序。从问题决的角度看,重述数量关系不仅有理解题意的作用,而且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在进行解题方案的设计。G波利亚认为,改变已知数据或未知量,以及将两者同时改变,从而使新的已知数据和未知量彼此更加接近的做法就是在设计解题方案。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它表示数量关系与倍数、比或分数(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表示数量关系形异而实同,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等价变换。这种等价的变换,使问题得到重新组织,从而激活某个适当的解题知识块,如倍数知识块、比的知识块和分数知

11、识块等,有助于学生接近或找到解题的路径。其实,小学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填补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空隙的过程,而这种填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持续的等价变换行为。二、条件变换基本解法的训练教学片段二师:现在我们在上面的线段图上增加一个数量20朵,你想将它作为红花的朵数还是白花的朵数?你能求出另一种花的朵数吗?生1:我想将它作为白花的朵数。生2:我想将它作为红花的朵数。师:你们会解答吗?师:如果将20朵作为红花和白花一共的朵数可以吗?你能根据它算出红花和白花各是多少朵吗?师:如果将条件“红花是白花的50”换成“红花比白花少50”,你们还会解答吗?生:常见的百分数问

12、题依据解法有几种基本形式,如AB%、AB%、A(1B%)等。学生对这几种基本形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解答较复杂问题的基础,其理解的程度和运用的熟练性直接影响着较复杂问题解决的效率。通过条件变化的方式将百分数问题几种基本形式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几种题型的数量关系及其解法。对于前面所论的等价变换而言,其最终归宿就在于解题者已经掌握的基本问题及其解法。三、画线段图数量关系的直观化教学片段三问题情境: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20%,是第二次吃的50%。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上面的数量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然后师生交流。师:你为什么这样画?生:我是将上面的话换了一种说法。“第一次吃的是

13、第二次的50”可以说成“第二次吃的是第一次的2倍”,这样就好画了。师:是啊!这样我们很容易地从图上看出第二次吃了一桶油的40。师:现在将条件中的“是第二次吃的50”换成“比第二次吃的50少2千克”,你还能画出线段图吗?学生尝试画图,然后师生交流。师: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比第二次吃的50少2千克”这个条件等价变换为“第一次吃的加上2千克是第二次吃的一半”,即“第二次吃的=(一桶油 20+2千克)2”。“画一张图”,这是许多解题高手常用的解题策略。图形较之于文字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数量关系,使许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数量关系显现于解题者的眼前,从而使解题者易于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14、,小学生的认知主要处于具体运演阶段(27岁)。其特点是外部的行为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运演,即是在心理上进行内部的组合、对应、分类等思维活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直观的支撑,脱离不了对图形表象的依赖。因此,画图对小学的解题来说尤为重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来看,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学会解题才是最重要的。秉持这种“学解”的教学观点,教会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直观显示数量关系的方法是一项重要而必须完成的任务。画图是解题过程中的理解题意阶段,其实质是对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也是一种等价变换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等价变换为一种直观的状态。 数学课堂上要有学生充分的从事数

15、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但如果一味追求动手操作,为操作而操作,使之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操作活动的“内化”,重视“动态操作”后“静态的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把握时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

16、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时组织实践操作。如第一次建立面积、面积单位等概念时,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实践操作。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狭隘,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3在推导抽象公式和法则时组织实践操作。小学生的认知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操作可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经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为学生理解知识打下基础。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去观察、分析和综合,学生经

17、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印象特别深刻。 二、深化操作 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我们更应强调“操作活动的内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发挥它内在的数学价值。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1/4和1/8,并比较得出1/8小于1/4后,问:”你们还能用同样的长方形纸折出分子是1,又比旧小的分数吗

18、?”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0、116、132等,如果教师此时以“看来分子是l,又比18小的分数还有很多”来结束本教学环节的话,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展开思考:”只要怎样折,折出的分数就一定比18小?”“比较你折出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数学思考,实现操作活动的“内化”。 三、加强反思 要使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 服务,操作后的反思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作用进行回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升操作的内涵。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9、”,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还余1根,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在新课结束前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为什么只余1根,不余更多呢?学生通过回顾思考得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才不能再分,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些图形变成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教师相机板书:新知+旧知(转化)、旧知+新知(联系),这种数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会对学生产

20、生很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做”就是让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近些年来,加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种教学活动。因为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

21、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持动态的教育观,并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二、适时引

22、导操作,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

23、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三、建立激励机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操作。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条理性得到提高,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学生也不例外。注重思维的数学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其他科学无法比拟的作用。数学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经理一次次的探索、创造、成功、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精心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

24、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 成功、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精心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四、注重操作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

25、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充分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26、在探究时,可先不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们能想出几种算法,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方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具体算理。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想出了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7、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并在思维中创新与探索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传: 李小屏 更新时间:2013-1-5 9:18:36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

28、,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

29、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先

30、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动手操作前

31、,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

32、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

33、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1、动手制作的能力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

34、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传: 李小屏 更新时间:2013-1-5 9:18:36 数学教学过

35、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

36、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

37、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38、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

39、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

40、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1、动手制作的能力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

41、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

42、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传: 李小屏 更新时间:2013-1-5 9:18:36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

43、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

44、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二、构建合理的培养

45、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

46、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

47、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

48、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1、动手制作的能力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

49、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传: 李小屏 更新时间:2013-1-5 9:18:36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

50、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

51、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

52、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

53、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

54、,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

55、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 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传: 李小屏 更新时间:2013-1-5 9:18:36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

56、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

57、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

58、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

59、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

60、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

61、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1、动手制作的能力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

62、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欲望。这就要求老师要担当起导演的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演员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的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的动手动脑,自觉的去学习语文。比如让学生改写课文

63、,学完一篇课文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因为学生在改写课文时既是对原文的一种熟悉,也是对自己动手动脑习惯的一种培养。二、给学生以大胆的鼓励,鼓励其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见,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大胆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动手。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虽然现在提倡学生共同讨论来回答问题,共同动手以完成某项作业或任务,即提倡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问题应该自己独立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集体或与他人讨论解决。比如简单的作业自己做;难度大、复杂性的作业可以与别的同学合作。同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发挥学生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大胆动手操作,尽情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敢于动手动脑,乐于动手动脑。三、注意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成果,给学生以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成果要及时的给予合理的评价,适度的赞扬。让他们由评价而竞争,由赞扬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