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23733455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村人口城镇化与流动情况调查报告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 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引擎探究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 2018 年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 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情况的分析,分析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因素,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建议。一、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情况2018 年黑龙江省观察点 14 个村年初户籍人口总共 30724 人,年末户籍人口 总数为 30553 人,比年初减少了 171 人。其中宾县、克山、肇东年末户籍人口数 较多均在 3000 人以上,庆安人数最多共有 4085 人。(

2、一)农村人口趋于老龄化由表 1 可以看出,五年中年内出生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2014 年最多有 178 人,到 2018 年出生人口最少只有 110 人,比上年减少 16%,五年平均每年减少 7.6%。五年内死亡人口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 年最多达到了 149 人,说明人口趋 于老龄化。五年来,年内人口增长数呈波动下降态势,波幅较大大。2016 年是年 内人口增长数的高峰共 55 人,较上年增长十倍,而到了 2017 年,年内死亡人口 已经超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人口变为负增长 13 人,2018 年年内人口数继续大 幅减少,达到到了负 39 人。死亡人口平均年龄近五年波动不大,始终保持在 5

3、8 至 68 岁中间。(二)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慢由表 2 分析可知,五年里年内迁入户籍人口波动较大,在 2015 年迁入户籍人 口数最大由 122 人,之后的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到 2018 年已经降到 46 人,四 年内每年平均降幅为 15.6%。相反,近五年年内迁出户籍人口呈波动升上形势, 2018 年数量最多达到了 178 人,较上年的 46 人,增长了 2.87 倍,平均每年年内 迁出户籍人口增幅为 36.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数波动幅度较小,但其较年 内迁出户籍人口总数来说并不多,五年平均占比 15.8%,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 调查村转城镇户籍流动不明显,更多的是各地农村至间的变

4、化。2018 年我省观察 点总年初本村户籍人口有 30724 人,而常住人口共 19733 人,非常住人口 10991 大多是外出务工。其中克山由为明显,年初本村户籍人口 3191 人,常住人口只 有 423 人。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数量形成巨大反差。(三)纯务农户为主要群体通过表 3 可以看到,年末总户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由 2014 年的 7974 户增加 到 2018 年的 8503 户。纯务农户占比逐年减少,五年内下降了 22.07% ,平均每年 降幅 4.4%。纯务农户虽然每年都在减少,但占比仍然在一半以上,占主要部分。 以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户占比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波动,201

5、4 年到 2017 年逐年减 少,2017 年最低占 9.07%,2018 年大幅增长到 18.25%。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 户占比逐年上升,2018 年增长到 14.37%,较 2017 年增长 1.86 倍。非农业户占比 五年内呈明显波动增长趋势,由 2014 年的 0.95%上升到 2018 年的 15.76%。二、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及流动的因素分析(一)固有观念与自身素质的限制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资源分布的失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与人 力资本投入的不足造成农业人口知识技能的缺失与文化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 其市民化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受到年龄与自身认知的影响,

6、 部分较年长的农村人口不愿接触新事物,拒绝接受由于当地区域发展或子女城镇 就业所带来的城镇化转移,坚持留在农村;另一方面,由于保守价值观念的局限 与固有生活习惯的制约,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即使迁居到了城镇,却依然保持原有 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难以融入城镇。此外,知识技能的欠缺也大大加剧了农 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难度,他们往往生存成本更高、谋生难度更大。(二)非农化转移困难 一是农村企业分散,导致农村工业空间集聚进程缓慢。乡村企业绝大部分散 落在农村农村工业空间集聚进程缓慢,导致小城镇人口积聚水平不高。大力发展 小城镇,却没有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很难吸收农村转移人口。二是农业产业 经营主体发展不足

7、,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为落后。分散的小农很难推动农业产业链 的延伸,加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深,以及农民个体承担农业经营风险且经济回 报低于外出务工,因此,目前农民就地转业的可能性也不高。三是农业产业链水 平不高,缺乏吸纳农村人口的动力。虽然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但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 足,导致农户通过农业生产获取的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农业自身产业链的发 展不足,未能有效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三)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转移人口有后顾之忧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核心是追求人的城镇化,衡量人口城镇化是否成 熟的标志是进城后的农民社会

8、保障问题。但目前依然存在城乡养老金不配套,医 保、社保机制不合理、不完善等现象。从养老金的替代率看,农村家庭养老金的 替代率远低于城镇退休职工的水平。每年城乡的养老金支出虽然是刚性的但是也 存在巨大差异,当前由于物价总水平较高,即使算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支出也难以 维系农村养老标准。三、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一)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质量 第一,改变农村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加强受教育意识、提高受教育水平。 第二,加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制定培训管 理、培训操作规程等配套办法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定期举办农业 技术讲座培训,深入各地方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9、活动,实现现代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使农民提高自身文化科技水平。同时,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制定客观的考 核标准,实施农民职业化战略。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家庭教育 和义务教育来强化务实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第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是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位 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产业,最终形成农业新格局。二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积极转变生产目标与 经营思想,延长产业链,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农业产业。三是通过加大对现代化

10、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 农业技术,定期培训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从而解放更多农业人 口,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第二,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第 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 竞争力。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 成产业群,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方面,一是改革用工制度,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且持续转移到城镇, 二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统 筹培训、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四是做好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保障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拓宽农民工维权渠道。医保方面,不断缩 小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在医保待遇和运作模式上的差距,逐步提升新农合的统筹层 次、增加新农合定点医院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新农合的灵活性同时加强工作场所 职业健康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完善农村劳动者患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相关管理法规和标准。住房方面,一是理性控制房地产价格,通过政府和市场共 同作用、双管齐下来对房地产价格实行理性控制。二是推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政府在注重效率的同时确保公平,真正把保障房落实到有需求的农村劳动者群体, 使农村城镇化转移劳动群体能够真正享受改革的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