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3732462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用)(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目的: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规定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别中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单、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 三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项“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换一种措施来学习,我们请几种声音比较响亮的同窗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某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判断某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如下词语: 弑

2、:杀君 朝:朝见,动词 讨:出兵讨伐 以:由于 之:到 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当早就懂得这件事,但她却没表达要出兵,为什么? 由于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提问:明知如此,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祈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的本分,应依礼行事,她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更何况居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当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

3、体现。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如何的内心世界? 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规定出兵讨伐无道。直呼陈成子为“陈恒”,体现了孔子的愤怒。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办祭祀或其她典礼迈进行斋戒,涉及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严和虔诚。这阐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注重。 反复申诉,阐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规定自己,体现她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阐明孔子懂得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承认,突出了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单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歌:唱歌,

4、动词 谏:挽回 追:赶上,及 已而:算了,罢了 殆:危险 下:下车,动词 趋:快步走 辟:通“避”,避开 3一种句子,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单、寂寞么? 接舆是一种隐者的代表,她们同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将来,但她们结识届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悲观避世的态度。孔子明白她们的心理,很想和她们交流,但是得不到她们的理解。身处乱世,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社会一般人的承认,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单无奈呀

5、!提问: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如何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三)18.6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耦:两人并排耕作 使:让 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 执舆者:驾马车的人 与:通“欤”,吗 是:这,这里代孔子 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 皆是:都这样 谁以:“谁与”,跟谁 易:改革 而:你 辟人之世: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世) 耰:下种覆土耙平 辍:停止 怃然:怅然的样子 与:相处、和 3三个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

6、略句, 丘不与(之)易也:同上 4.提问: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环游列国,忙于求仕,应当很熟悉道路状况。提问: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目前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当再追随孔子,而应当追随那些隐士。(四)18.7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丈人:老人 以:用 荷:动词,担、扛 四体:四肢 植:立起 芸:通“耘”,耕耘 拱:双手下垂而立,比方恭敬 止:留宿 食:给食,使吃 见:使见 明日:第二天 反:通“返”,返回 行:出门 义:宜 节:礼节 废:废弃 如之何:怎么能 洁:使纯洁 大伦: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引申为君臣之义 行:实行 3几种句子 子路行,以(之)

7、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 4提问: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环游求仕,不事生产的挖苦。提问: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阐明孔子及其弟子都懂得了自己的主张是无法实行了。请问,子路是从哪里懂得的? 丈人是个精英,她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她懂得长幼有节,但是她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子说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子路懂得。 提问: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她注重长幼之节表达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悲观避世的作为表达反对,觉得应当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三、讨论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

8、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足阐明孔子当时要履行所谓的“仁道”不仅遭到了权贵者反对,并且虽然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懂得的,这就更能彰显她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抱负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由于,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抱负。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抱负主义的光辉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涉及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楷模作用。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

9、同?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 隐士避世 孔子的环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诸葛亮能在后蜀如此劣势下,逼的魏军不敢出门,已经相称不易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丢失荆州时就已经破灭了,诸葛亮也懂得再灭魏国已经没有太大但愿了,之因此出兵是以攻代守。如果不攻打,只有死路一条。由于随着中原生产力人口的恢复,双方实力会越拉越大。 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目前了八个字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布置作业。完毕课后第一二题。第二学时一、提问上节浮现的文言知识

10、。二、齐读后三章。三、学生解说、讨论14.38,14.39,9.9 章。点拨:1重点词语 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 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 是:这,此人 与:通“欤”,吗 磬:动词,击磬 荷蒉:挑着草筐 心:深意、心意 而:过了一会 鄙:偏狭 硁硁:击磬的声音 己:守己 而已:罢了 厉:穿衣涉水 提:提衣过河 果:坚决 末之难:没有措施诘难她 河:黄河 已:行不通 2几种句子 奚自:介宾倒装 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 鄙哉,硁硁乎:同上 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果哉,末难之矣 3. 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11、四、课内练习巩固 1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丘不与(之)易也 2阐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止子路宿: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 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 3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如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四小结 。

12、五、布置作业。合伙完毕课后第三、四题。 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 提问文中文言基本知识 。二重要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她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1回忆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种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达排行老二)。 3岁时,爸爸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

13、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胆怯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得离开鲁国。 (三)环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环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合计,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履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特别使孔子感到伤心的是她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履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她终于在多次碰壁的状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单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

14、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单的内心世界,体味她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寻章摘句。 (1)这几则文字环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每则短文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注重,重在“为”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怀政事,体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慨和无奈。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

15、,但是她布满幻想,多么但愿得到接舆的理解和承认。“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单!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体现。鸟兽都不会同群,如果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由于天下无道,因此我必须积极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因此一种“怃然”写尽了她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自身是一种懂得“礼”的人,她“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她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

16、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面对“荷蓧者”的嘲讽,这次孔子没有表达亲近的意思,多次与隐士的交流,孔子心理十分明白,要得到隐士的支持已经不也许。因此这个感慨应当比前面的“怃然”更使人伤感、无奈。 世道黑暗,社会无道,孔子的抱负永远得不到实现,更可怕的是连社会上的这些所谓的贤人都不能理解和支持孔子的崇礼思想,这是对孔子内心最大的打击。因此孔子最后发出了“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样沉重的感慨。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她终于在多次碰壁的状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单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

17、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她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传过战国的屈原,传过宋代的范仲淹,传过明代的文天祥,始终传过“戊戌六君子”,传过许许多多抗日英雄,传到了目前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沉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传到了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觉得耻反觉得荣时仍然保持宁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身上。 我要说的是: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三理解文章中的“隐士”。 1寻找课文中浮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2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阐明理由。 都是某些非同寻常、不等

18、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她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懂得无法变化社会,因此选择避世,她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步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认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她们都是社会的精英,她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同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烘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小结。 这就是孔子,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抱负和抱负,她们不管世界变得如何,总觉得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成果如何,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抱负: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布置作业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