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ppt

收藏

编号:11725697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38M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07-08
15
积分
关 键 词:
崩塌地质灾防治对策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崩塌地质灾害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 崩塌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措施
资源描述:
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201326010213 程展,一、崩塌灾害的基本认识,崩塌多发地区主要为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青藏高原东缘、黄土高原、湘西地区、云南高原以及川东鄂西的中山区,涉及到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市),一、崩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崩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三、崩塌危害及防治措施,内容提要,一、崩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崩落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 脱离母岩的岩土体顺坡滚动 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坠落,崩塌,(1)按崩塌发生的地点分类 山崩 库岸崩塌 (2)按崩塌物的岩性特征分类 岩体崩塌 土体崩塌 混合体崩塌 (3)按分离面的特性、形状及其崩塌发生的原因分类 顺断层或风化层的崩塌 沿裂隙面的崩塌 探头崩塌,一、相关概念,分类,崩塌类型,一、相关概念,基本特征,崩塌特征,崩塌体的形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岩土体脱离母体留下圈椅状崩塌后壁,下部堆积的成锥型的乱石堆(扇形),上下组成纺锤形。 崩塌体后壁“凹”“凸”不平,坡度一般为6090。 崩塌堆积体是上小下大的扇型,结构大小混杂,杂乱无章,但仍能看出,扇缘一带堆积的块体较大,中上部块体较小。,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崩塌的形成条 内在条件件 坡形 岩性 地质构造 外在因素 地震 降水 风力、水力、冻融作用 植物的根劈作用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崩塌形成条件,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1、坡形 崩塌多发生在山地、高原沟谷及陡立河岸等陡峭斜坡地带,一般坡度在50以上。,内在条件,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2、岩性 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 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内在条件,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3、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结构面) 分离面可以是岩层的层面、节理面、断层面、各种成因的裂隙或裂缝, 通常统称为“结构面”。 分离面把岩土体分割为各种形态、大小不一的块体,每一次崩塌都含有 部分分离面转变为坡体的临空面,从而改变危岩体的力学边界。,斜坡体系统结构,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1、地震,外部因素,地震引起坡体晃动,坡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汶川地震,庐山地震,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2、降水 雨水的渗入可增大裂隙网络中的动水压力,提高坡体向临空面方向的推力; 雨水的浸润使分离面两侧的岩土软化,或减小分离面的抗滑阻力; 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岩土体的水力侵蚀,尤其是沟蚀,使分离面的隙缝不断增大,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3、风力、水力、冻融作用 风力:风荷载、加速风化,分离面强度降低。 水力:斜坡底部侵蚀掏空,软化和崩解岩土体。 冻融:冻胀、融水形成水压力、软化、加速风化、崩解。,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 5、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诱发崩塌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人为的工程活动改变坡地系统结构(修筑铁路等改变坡形、采矿掏 空)。 人为活动促进了外部激发条件(爆破等)。,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4、植物的根劈作用,爆破崩塌,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崩塌的形成机理,崩塌的形成机理,潜在崩塌体形成 成岩过程: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含原生裂隙的岩体。 构造运动:构造变形、破坏作用形成构造裂隙。 新构造运动:形成陡峭的地形和表生裂隙。 潜在崩塌体的位移 外部环境作用下,顺分离面位移,重心临空。 崩塌发生 崩塌体脱离母岩,沿坡面翻滚、跳跃、互相撞击,最后堆于坡脚 。伴有崩塌气浪。,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1.倾倒式崩塌 通常坡脚遭受掏蚀,在重力作用下或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突然崩塌。 崩塌途径: 1. 在重力作用下,长期冲刷掏蚀直立岩体的坡脚,由于偏压失去重心,使直立岩体倾斜,最终导致崩塌; 2. 当附加特殊的水平力(地震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冻胀力等)时,岩体可倾倒破坏; 3. 当坡脚由软岩层组成时,雨水软化坡脚产生偏压,引起崩塌; 4. 直立岩体在长期重力作用下,产生弯折也能导致这种崩塌。,崩塌模式,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2.滑移式崩塌 1. 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面倾向与坡向相同 2.软弱面上覆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势 3.岩体的重心滑出陡坡,产生突然的崩塌,崩塌模式,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3.拉裂式崩塌 1.由于风化作用或河流的冲刷掏蚀作用,上部坚硬岩层在坡面上常常突悬出来。 2.在长期重力作用下,分离面逐渐扩展。 3.一旦拉应力超过连接处岩石的抗拉强度,拉张裂缝就会迅速向下发展,最终导致突出的岩体突然崩落。,崩塌模式,崩塌和滑坡一样,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崩塌的规模虽不如滑坡大,但危害却不亚于滑坡。 主要危害: 1.崩塌对线性工程的危害 2.崩塌对房屋等建筑的危害 3.崩塌对江河的危害 4.崩塌对森林生态的危害 5.崩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三、崩塌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崩塌的危害体现在大量崩塌块体垮塌堆在线性工程上阻断交通,砸坏输油气管道。若引起管道泄漏,将引发更大的次生灾难;若阻断输水渠道,还会造成渠道垮塌。,1.崩塌对线性工程的危害,崩塌的危害,2007年,宜万铁路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木龙河段高阳寨隧道进口处,发生岩崩,崩塌体堆积物方量约3000立方米,巨石将318国道掩埋约50米长的路段此次灾害共造成31人死亡,1人失踪,1人受伤,崩塌的危害,崩塌对房屋等建筑的危害方式是砸、撞和埋等三种方式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引起崩塌,大块岩石跳起来砸在房子上,使房屋损毁。,崩塌的危害,2.崩塌对房屋等建筑的危害,历史上大型、特大型崩塌堵河造成上游淹没、溃坝和对下游淹没的危害事件也不少。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叠溪大滑坡,使千年叠溪古镇毁于一旦,同时在此段上游侧引发2个大型崩塌,将岷江堵断形成上下海子,现在还清晰可见。,崩塌的危害,3.崩塌对江河的危害,崩塌对森林植被的危害也很普遍,很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山坡上崩塌启动的大量滚石,象雨点般砸向坡下,也使得地表森林植被被掩埋和折断。,崩塌的危害,4.崩塌对森林生态的危害,512汶川大地震后引起大面积崩塌滑坡破坏植被,崩塌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危害也很普遍,也很严重。 高山峡谷中崩落的一个汤圆大的石块,可置行人于死地,一个10厘米大小的石块可使奔驰的小车瞬间瘫痪。,5.崩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崩塌的危害,2010年广西凤山崩塌,崩塌与滑坡虽有许多相似性,但崩塌有许多独有的地貌特征。依据这些独有的特征,就可识别崩塌。 (1)地形识别 新发生的崩塌后壁成圈椅形,锯齿状,堆积体是上小下大的锥型,老崩塌也基本保留了上述地形,依据这一条就可初步判定是不是崩塌。 2)运动特征识别 崩塌的运动多为滚动、碰撞、跳跃等方式。若在崩塌现场观测,见到山上垮塌中坡体岩块为滚动,碰撞,跳跃为主运动方式的可判定为崩塌。 (3)堆积体特征判别 崩塌堆积体为倒石堆,大、小混杂,杂乱无章,小块的多堆积在上部,大块的多在堆积体坡脚,个别大块石滚得更远。,崩塌的防治措施,1.如何识别崩塌,崩塌堆积物,崩塌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1)房屋建设选址预防 建房前应对环境地质进行详细调查,并进行稳定评估。 斜坡坡度50的陡坡脚和陡崖边不适宜建房屋。 (2)工程开挖中预防崩塌发生 ,按设计要求开挖一段加固一段,边开挖边加固,就可以防治崩塌发生。 (3)保护环境,不要随意开挖边坡。,崩塌的防治措施,2. 崩塌灾害的预防,(1)防治原则 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岩失稳的诱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危岩本身既是崩塌灾害的祸根,也是一种景观资源。危岩崩塌整治工程必须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把治岩、治坡、治水与开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此应加强减灾防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严格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坡顶平台区的土地资源,防止因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而加快危岩的形成,杜绝发生崩塌的诱发因素。,崩塌的防治措施,3. 主动防治技术措施,(2)危岩崩塌防治技术 防治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而是要防止其带来的危害。 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崩塌历史、潜在崩塌特征及其风险水平、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防治工程投资和维护费用等。,崩塌的防治措施,(3)崩塌防治基本方法,支撑、遮挡、拦截、围护、嵌补、锚固及注浆、挂网喷射混凝土、清除和排水等。,支撑,崩塌的防治措施,支撑技术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 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 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 柱、墙或其组合形式 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 危岩的目的。,崩塌的防治措施,支撑技术主要适用于: 滑塌式危岩 坠落式危岩 倾倒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崩塌的防治措施,被动防护技术包括拦挡建筑物、软基加固、线路绕避及森林防护等技术。,崩塌的防治措施,4. 被动防治技术措施,上述崩塌的治理措施单独使用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实际工程中常常是几种方法相结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崩塌的防治措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ppt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1725697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