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774299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87.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的通知埔府201873号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有关单位: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已经2018年7月16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水务局反映。大埔县人民政府2018年8月1日大埔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年2030年)前 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

2、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利部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3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文),要求各级政府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为各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服务。此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广东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先后出台,梅州市水土保持规划已完成审查进入批复阶段。广东省水利厅于2017年3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水土

3、保持规划(2016-2030年)的意见(粤水水保函2017445号),明确要求县级水土保持规划的编报工作也应尽早开展。大埔县有治理水土流失的优秀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早在1949年,中共大埔县委就领导水土流失严重的王兰乡群众开展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树立了榜样,1955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上获得“治理水土流失模范乡”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先后开展了韩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埔县南部花岗岩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梅州市“五沿”崩岗治理工程、革命老区崩岗治理一期工程等及南方崩岗治理技术、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

4、技术等研究工作,建成了枫朗镇调和河小流域等“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是大埔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定位。致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全力开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大埔县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抓好国家水土流失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是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使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据可依,结合上级部门工作要求,大埔县水务局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本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综合性防治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

5、期全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是开展全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1 形势与需求1.1 水土流失状况1.1.1 水土流失现状大埔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山高坡陡,花岗岩土质面积大,土质疏松,遇台风暴雨冲刷后极易流失,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流失类型多,强度大,危害大。根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为521.45km2。其中轻度138.19km2,中度135.75km2,强烈183.47km2,极强烈55.40km2,剧烈8.64km2。除自然水土流失外,还有采矿、道路建设、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以及火烧迹地、坡耕地等人为水土流

6、失。水土流失集中分布在母岩为花岗岩的区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以高陂镇、枫朗镇、洲瑞镇以及茶阳镇南部分布最为集中。从流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韩江干流下段沿岸、赤山溪合溪中上游、梅潭河中上游、漳溪河中上游、小靖河下游及茶阳街道以下汀江两岸等区域。水土流失表现形式有面蚀、沟蚀和崩岗,全县存在大小崩岗3595处,崩口面积33.41km2,多数仍处于活动状态,是最主要的水土流失隐患,治理难度大。全县有证开采的矿点22处、10处废弃矿井,以及一些无证无主的砂石料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1.1.2 水土流失危害由于水土流失冲刷掉大量的表土,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山上的泥沙被冲

7、下山,淤积了圳道、塘库、抬高了河床,缩减了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形成了山光、地瘦、人穷的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了洪、涝、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直接影响了道路、交通、通信的畅通,危及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经济活动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公路、矿场、石场、稀土矿等施工不严格采取水保措施,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扩大的趋势。1.1.3 水土流失演变大埔县由于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影响,解放前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母岩为花岗岩及紫色砂页岩的山丘区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以

8、崩岗危害最为严重。建国后,开展了一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一直较为突出,如1958年始的大炼钢铁使许多山头变成了光山秃岭,以至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毁林开荒,广种薄收,荒坡地、陡坡耕地大量增加,河道含沙量增多,淤积增加,洪涝灾害日益严重;1985年后开展了韩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整治工程,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2000年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断续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大量增加,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强度大量减轻,自然环境总体趋好。解放前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45.7km。195

9、5年普查结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14.9km。1983年国家航片普查水土流失面积为395.57km,占山地面积的17.57%,其中面状流失282.96km,沟状流失62.29km,崩岗流失50.32km,崩口7428处,是梅州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份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影响和危害。1985年实施省六届人大韩江上游严重水土流失整治及开发利用议案,通过10多年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连续治理,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到了明显的治理效益。据1998年卫星遥感普查结果,自然水土流失面积为171.63km,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为3.56km。自然因素水土流失面积

10、中,面状85.02km,沟状53.43km,崩岗33.18km。据2006年卫星遥感普查自然水土流失面积为136.66km,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为62.77km,自然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人为水土流失显著上升。2011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利普查,由于采用技术手段的差异,植被盖度和坡度不再作为水土流失辨别的决定条件,而以实际抽样调查为准,通过抽样调查,即使有林木覆盖的地方,但地表没有草本覆盖的情况下,遇强降雨仍会产生水土流失现象。因此普查表明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为521.45km2,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例明显降低,即水土流失强度大幅下降。1.2 水土保持现状1.2.1 防治成效早在

11、1949年,中共大埔县委领导水土流失严重的王兰乡群众开展治理工作,订立封山育林公约,分村、分组包干封堵了全乡206处崩岗,1950年雨季,山洪水位就降低了一尺多,显著地减轻了危害程度。王兰乡的经验,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树立了榜样。1955年被选出席了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大会,获得“治理水土流失模范乡”称号,评为本省水利特等劳动模范(集体)。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先后开展了韩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埔县南部花岗岩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梅州市“五沿”崩岗治理工程、革命老区崩岗治理一期工程等和南方崩岗治理技术、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技术等研究工作

12、,建成了枫朗镇调和河小流域等“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大埔县认真贯彻不同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治理与管护相结合、水土保持“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实行“治、造、堵、管、改、封综合治理。以工程为基础,林草为根本,开发促治理,以草先行,树、果、草并举,贯穿于治理全过程,重点解决崩岗和严重沟、面状水土流失治理,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治理、管理和开发利用一条龙的综合承包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创了整治水土流失的新局面。经过

13、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建立起广泛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工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林草覆盖率逐步提高,初步改善了穷山恶水的面貌。1990年到2010年间,全县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70.69km2。全县范围内危害大,直接影响农田、房屋的崩岗以及严重的沟、面状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据统计工程措施累计修筑谷坊2557座,拦沙坝213座,开挖水平天沟31.3万m:植物措施共计造林44304hm2,其中造水保林8638hm2,经济林1853hm2,种草2146hm2,封禁治理31667hm2。20142017年,开展“五沿”崩岗治理和革命老区崩岗治理一期工程,共

14、治理崩岗48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km2。水土流失治理后效益明显,通过了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实施省人大水保议案,建造了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大埔县水土流失区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山渐绿、水渐清、人渐富”的喜人景象。1.2.2 存在问题(1)崩岗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大部分崩岗仍然活动。前期治理过程中所修建的谷坊、拦沙坝等工程,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大部分已於满,这些工程如不及时维修加固,极易垮坝、损毁而造成新的危害。(2)林分结构单一。在前期治理过程中种植的树种主要以针叶树为主,林分结构单一,急需补种一些阔叶树种,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3)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由

15、于我县是贫困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经费不足,导致治理进度缓慢,造成原有的水土流失面积未治理完毕,新的自然流失又发生、治理进度慢于流失发生的速度的现象时有发生。(4)监督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县开发建设项目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监督执法的人员、装备跟不上,导致一些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坚持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存在乱挖、乱采、乱倒弃渣现象,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时有发生。(5)旅游特色区、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均是全县各部门和镇政府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1.3 水土保持形势与需求1.3.1 推动生态富民强县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

16、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并提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在广东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大埔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韩江上游片区,需加强莲花山、凤凰山等山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加快修复破坏的森林植被,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梅州“一区两带”发展格局,特别是提出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梅州。大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围绕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以构建韩江(大埔)产业带为龙头,立

17、足“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三个定位,做好“红色、绿色、古色”三篇文章,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全力开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因此,无论是中央、省、市的战略发展布局,还是大埔县自身建设需要,加强革命老区崩岗治理以及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升全县的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和迫切。1.3.2 中小河流治理与保障防洪安全需要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河道、库渠淤积,对下游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我县地处山区,河流比降大,汇流时间短,遇强度大的暴雨,易造成山洪暴发,在全县范围内,几乎每年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洪涝灾害。人类生产生活和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水土流失是中小河流山洪

18、灾害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山洪灾害特点,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对于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保障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1.3.3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与农民增收需要大埔县山丘区面积大,母岩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花岗岩风化深厚,易形成崩岗,而砂页岩土层浅薄,易形成石质土或光头山,都对群众的生产极其不利。崩岗造成泥沙淤埋农田,淤积沟道,形成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石质土则土地产出率极低甚至寸草不生。2016年,大埔县人均GDP21232元,只有全市的88%、全省的30%、全国的39.5%,是全省扶贫开发21个重点县之一,贫困面

19、较大、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重。主要原因在于大埔县山丘区比例大,城镇化率低,乡村人口多,自然条件又差,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山丘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截止2017年底,全县仍有未脱贫407户 1215人。实现全面脱贫目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付出艰巨努力。贫困地区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缺乏发展后劲,陷入贫困和破坏水土资源的怪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和根本

20、措施之一,且在推进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中,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收入,直接受益。1.3.4 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需要饮水安全问题是全县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县共有2个县城集中供水点、46个乡镇供水点,均为河流型水源,水质基本能满足类水质标准,但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均位于山丘区,林果种植业普遍,局部存在崩岗、疏林地面蚀等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向江河湖库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施用后的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影响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水土保持,以保护水质为核心,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入湖库泥沙和面源污染十分必要。1.3.5

21、 水土保持综合监督管理需要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后,强化了水土保持地位,丰富了监督管理手段。根据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面向未来发展,深入分析监督管理能力、水土保持监测能力以及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保障措施,提高全县监督管理能力,是适应新形式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需要。1.4 上位规划与要求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已于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批复,广东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于2017年1月由省政府批复,梅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已完成技术审查进入批复阶段。依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2015-2020年,全国新增

2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km2;到203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km2。大埔县列入了粤闽赣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属于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三大国家重点治理项目范围。依据广东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4%;到2030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4%。大埔县被列入了坡地治理工程、崩岗治理工程、韩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等近期重点治理工程。据梅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至2020年,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初步治理程度达到25%,其中治理崩岗13665个;至2030年,水土

23、流失初步治理程度达到65%,其中治理崩岗40000个。规划提出大埔县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7km2,大埔县的大麻镇、三河镇、茶阳镇列入莲花山地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湖寮镇、高陂镇、洲瑞镇、枫朗镇列入韩江中下游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列入革命老区及原中央苏区崩岗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坡园地治理工程、水源地泥沙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重点防治工程。2 任务与目标2.1 规划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机遇,立足省委明确的粤北山区生态发展定位,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4、水土资源为主线,全面总结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坚持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处理好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制定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和布局,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为构建韩江(大埔)产业带,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全力开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打好坚实的生态基础。在具体规划中,紧抓大埔县属于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这2个特点,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2.2 规划任务本次规划的根本任务是为推进大埔县生态文

25、明建设,实现大埔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具体有以下五项任务:治理水土流失,推进生态建设。以崩岗治理为重点推进水土流失全面深入开展,治理土地“红色”伤疤,提升林草覆盖率,维护生态平衡。促进防洪保安,减轻山地灾害。通过坝系、谷坊拦土,植被固土,疏溪固堤,减轻山洪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宜居环境,维护饮水安全。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美化环境,净化水源,达到天蓝、水碧、人富的目标。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分析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现状,准确把握监督管理发展趋势

26、与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的办法和措施。近期,扎实推进62宗革命老区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工程(梅州市革命老区崩岗治理一期工程),着手大埔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20年度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接续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2.3 规划目标2.3.1 规划水平年规划以2017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0年。即近期规划期为20182020年,远期规划期为20212030年。2.3.2 近期目标至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km2,崩岗生态修复100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揭制,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达到9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水

27、土保持方案编报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达到90%以上。开展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构建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推广能力。2.3.3 远期目标规划期末(至2030年),全县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0km2,其中崩岗生态修复2500宗,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达到60%,全县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到土壤流失容许值以下,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达到80%。山地灾害、山洪灾害明显减轻,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经济和生产生活

28、水平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得到有效调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98%,验收率95%。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监管体系,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3 总体布局3.1 总体方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县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为基础,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关系,以不断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为目标,分区防治,综合施策,

29、加强重点区域的综合防治,制定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及管理政策,构建全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采取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强化约束的预防策略。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全面预防,促进水土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强封育保护和局部治理,保护地表植被,扩大林草覆盖,将潜在水土流失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监督、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小靖河、银江、莒溪水上游以及丰溪林场、大埔林场、洲瑞林场等山地水系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是重点预防保护区域,需加强预防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生

30、产建设行为和农林开发活动限制性要求,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生产建设项目,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主,提升区域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推进、局部优先、突出重点的治理策略。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区分类合理配置治理措施,坚持生态优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崩岗治理为重点,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据全县区域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定位和治理需求,区分治理的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全县近、远期治理规模,整体推进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根据全县水土流失分布,加强枫朗、高

31、陂、桃源、洲瑞、西河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的治理。管理: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是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工作管理、重点治理项目管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管理等制度,建设和运用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规范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3.2 区域布局由于大埔县地貌、土壤类型多样,各镇农业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布局差异较大。母岩是决定土壤特性以及土壤侵蚀特性的根本因素。根据大埔县母岩分布特征,大埔县花岗岩(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基交错分布,母岩为花岗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县东南部丘陵地带

32、,包括光德、桃源、高陂、枫朗、百侯、湖寮等大部分地区,青溪镇大部分也以花岗岩为土壤母岩,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赤红壤;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大麻镇东部和银江镇北部山区,主要为震旦纪变质砂岩、片岩;沉积岩主要分布于茶阳北部、西河镇中南部、大东镇全部、三河镇大部、大麻镇西部等梅江、韩江、梅潭河两侧,岩石类型主要为侏罗纪砂页岩、紫色碎屑岩、三叠系含煤碎屑岩等沉积岩。其中母岩为花岗岩、变质岩的地带水土流失程度较重,易发生崩岗侵蚀和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梅州市西部、南部和东南部;母岩为砂页岩等沉积岩的地带水土流失程度总体较轻,以面状侵蚀为主。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轻度水土

33、流失区、东部北部低山高丘轻中度水土流失区、中部低丘盆地中度水土流失区、南部高中丘强度水土流失区。3.2.1 西部山地丘陵轻度水土流失区包括青溪、三河、银江、大麻4个镇,总面积754.17km2,占全县面积的30.6%,总人口11.27万人,耕地面积66.16万亩,人均耕地0.55亩,是以柚子为主的水果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5元。区内成土母岩以砂岩、页岩、片麻岩、第四纪沉积物等为主,是全县主要的紫色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好,林草植被覆盖率为85.2%。有水土流失面积73.23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81%,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0%。局部有崩岗分布,约有崩岗382个

34、,占全县崩岗总量的10.6%。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火烧迹地、矿山开采迹地等。区内河流主要为梅江下游干流、汀江西岸、韩江西岸及其支流,包括银江河、麻坑水、那水、梓里水、青溪水、长治水等,输沙模数均低于500t/(km2.a)。本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未利用地较少,土地人均拥有量高,但人均耕地少,林地多。丘岗地区崩岗侵蚀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泥沙下泄,沟道淤埋,山洪灾害隐患大;历史遗留的矿山迹地较多,松散堆积体较多,是沟道淤积、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原始森林破坏较多,近年恢复力度较大,但林种单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本区水土保持基础功能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态维护、防灾减灾等功能需要,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和生

35、态维护,区域的社会经济功能包括粮食生产、综合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水源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地生产力维护等多种功能。本区水土流失防治主要策略是以预防保护为主,对局部地区的崩岗进行治理,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开展生态清洁型、生态旅游型小流域治理,严格控制矿山开采,提升青溪自然保护区、三河坝湿地保护区、英雅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促进群众增收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3.2.2 东部北部低山高丘轻中度水土流失区包括茶阳、西河、大东3个镇及丰溪林场,总面积631.20km2,占全县面积的25.6%,总人口11.99万人,耕地面积7.60万亩,人均耕地0.63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分区,该区是

36、县内林、粮、烟的主要产区,也是松香、毛竹的主要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区内成土母岩有花岗岩、砂岩、页岩、第四纪沉积物等多种类型,地质灾害程度总体较轻,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林草植被覆盖率为83.4%。有水土流失面积83.85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3.3%,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6.1%。崩岗分布较多,约有崩岗1007个,占全县崩岗总量的28%,主要分布于汀江右岸、漳溪河中上游,除崩岗外,还有较多坡耕地水土流失分布。区内河流主要为漳溪河、莒溪水中上游、富溪水中上游等。本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向是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建立优质的烤烟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壮大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37、。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本区水土流失特点是崩岗小而分散,危害道路、农田安全;坡耕地水土流失造成地力减退,河道淤积。在开展崩治治理的同时,加强坡耕地的坡面水系建设和沟道清淤、美化建设,为高效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3.2.3 中部低丘盆地中度水土流失区包括百侯、湖寮、枫朗3镇,总面积481.55km2,占全县面积的19.5%,总人口18.22万人,耕地面积5.80万亩,人均耕地0.32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分区,是茶叶、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161元。区内成土母岩以花岗岩为主,河谷盆地第四纪沉积物有较多分布,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地带性土壤以赤红壤为主,随山

38、地垂直带黄壤、红壤、菜园土均有较多公布,林草植被覆盖率为80.6%,在分区中最小。有水土流失面积145.72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0.3%,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4.9%。本区是全县坡园地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比例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梅潭河上游;崩岗分布较多,约有崩岗908个,占全县崩岗总量的25.3%,散布于丘陵地带;本区陶瓷、石场分布较多,枫朗是茶叶主产区之一,人为水土流失分布较多。本区主要属于梅潭河流域,湖寮镇部分区域属于韩江干流东岸。本区粮食产量较高,是全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该区要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果、菜、茶、畜牧、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与工副业生产;加强山地

39、的综合开发利用,集约经营,提高经营和生态效益。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本区水土流失特点是崩岗小而分散,危害道路、农田安全;坡耕地水土流失造成地力减退,河道淤积。在开展崩治治理的同时,加强坡耕地的坡面水系建设和沟道清淤、美化建设,为高效农业和美丽乡村打好基础。本区水土保持的重点是开展坡园地水土流失治理,改造坡耕地,完善坡面水系工程;开展崩岗治理,减轻山地灾害;建设城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同时,强化对开发建设行为的监管,开展城镇局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城郊生态环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宜居环境的需求。3.2.4 南部高中丘强度水土流失区包括高陂、光德、桃源、洲瑞四镇及大埔林场、洲

40、瑞林场,总面积594.9km2,占全县面积的24.1%,总人口16.5万人,耕地面积6.78万亩,人均耕地0.41亩,本区耕地以水田为主,坡耕地和坡园地均较少。光热水资源条件好,但地力不高,亩均产量不高,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6元。区内成土母岩基本以花岗岩为主,河谷盆地有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为主,林草植被覆盖率为83.0%。有水土流失面积218.66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6.8%,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9%,是全县水土流失分布面积最多,水土流强度最大、崩岗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约有崩岗1429个,占全县崩岗总量的39.7%,崩岗面积占全县

41、崩岗总面积的41.9%,广布于路边、村边、河边、农田边。本区是陶瓷工业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全省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工程建设本身不可避免扰动破坏以及大量的砂石土等建筑材料的开采均可能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本区水系属韩江干流区域及赤山溪、合溪流域。本区水土保持基础主导功能是土壤保持。水土流失防治应以崩岗治理为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坡面水系整治和沟道侵蚀治理,完善保土减蚀体系。实施疏残林下蓄水、截水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草。加强偏远山区的封禁治理,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对开发建设行为的监管,减少人为水土流失。3.3 重点布局3.3.1重点防治区域分布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

42、015-2030年),大埔县属于粤闽赣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更好的落实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规划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细化了重点防治区,确定了33个村及大埔林场、尖山林场为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475.33 km2;76个村为县级重点治理区,面积661.02 km2。大埔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名录见表3-1、表3-2。3.3.2重点区域防治工作布局今后一段时期,大埔县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主要在重点防治区内开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应实行动态管理,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镇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结合上级水土保持政策投入倾向,定期进行调查后调整公告。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实行项目倾斜,

43、县财政、发改、林业、农业、国土(矿管)、水利、环境等部门,应当将林业建设、生态建设、土地整治、矿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高效农业项目等涉及生态建设、荒漠化防治的项目优先安排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创造条件。属于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镇(场),应成立水土流失防治机构,组织或协调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实施,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的监督和检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项目库,把握上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政策,积级争取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防治项目。其它部门应在各自职责内,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积极争取水利、农业、林业、环境、国土等项目在重点防治区

44、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加大现有植被保护力度,严格限制森林砍伐,禁止全垦营造经果林园和速生丰产林,减少森林采伐和造林整地环节中的水土流失,利用本县有利的水、热、土等良好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自我修复。(2)从严生产建设项目的审批,强化对矿山类企业水土保持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指导,提高区内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等级。(3)鼓励发展林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等绿色、生态、对水土资源破坏小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4)开展生态清洁型、生态景观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局部水土流失采取集中整治,对有潜在危险的地块加强预防保护。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应重点开展以下

45、工作:(1)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区内的崩岗、侵蚀沟、火烧迹地、历史遗留矿山迹地等现有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2)重点开展生态经济型、生态安全型小流域综合治理。(3)在防洪安全有保障,无地质灾害的地区,鼓励将水土流失地块作为生产建设用地。(4)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个人参与或公司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依据防治目标,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低于200km2,崩岗生态修复不少于2000宗。4 预防规划4.1预防范围与对象4.1.1预防范围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对全县所有的河流山川,实施全面预防保护。陡坡及荒坡垦殖、林木采伐、农林开发以及开办涉及土石方开挖、填筑或者堆放、排弃等生

46、产建设活动及生产建设项目,都应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预防的重点范围包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韩江、梅江、汀江、梅潭河等主要江河的两岸,湖泊和水库周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以及公布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4.1.2预防对象(1)现有的天然林、郁闭度高的人工林、覆盖度高的草地等林草植被。(2)河流湿地、河流两岸以及湖泊和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及其它水土保持设施。4.1.3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关于容

47、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它区域界定原则,广东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据此指出全省陆域均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但建议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对辖区内地势较平坦的区域,明确防治措施和职责后列为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并在制定地方性规划时明确。大埔县属于粤东山区,山地灾害、山洪灾害多发,全境总体上均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4.2 预防原则(1)突出重点。突出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预防保护,以封育保护为主要技术措施,局部辅以治理措施,配套管理措施,并对危害较大的生产建设活动实行必要的限制。(2)发挥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适宜的光、热、降雨资源,实施封育保护,逐步提高其

48、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等功能。(3)与相关规划相协调。预防保护应当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国土、林业、农业等规划的总体格局,预防措施应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适应,预防保护指标应与相关规划相衔接。4.3 预防措施4.3.1 措施体系预防措施体系包括限制开发和禁止准入、保护管理、封育、辅助治理及能源替代等措施。限制开发和禁止准入: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采矿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经专题论证无法避让的,应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森林防火期以及崩岗、岩溶区等

49、植被恢复困难的区域禁止炼山;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止采取全坡面全垦方式整地等。保护管理: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划定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应当确定本行政区域内河流两岸、水库和湖泊周边、侵蚀沟沟坡和沟岸的植物保护带范围,落实植物保护带的营造主体和管护主体,设立标志;在坡地上造林,种果树、茶树、油茶等经济林以及中药材的,应当采取修建梯地、鱼鳞坑整地、保留梯地间植被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的森林、林木、林地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步划定为生态公益林;在林区采划林木,采伐方案或采伐作业设计中应当有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土

50、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采伐林木的,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采伐后应当将采伐方案或者采伐作业设计及其批准文件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封山育林区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当地镇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改变野外放养牲畜的习惯,推行圈养。封育措施包括:森林植被抚育更新、网围栏、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等。辅助治理措施包括:对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采取林草植被建设、坡改梯、侵蚀沟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农村能源替代包括:以小水电代燃料、以电代柴、太阳能等新能源代燃料等措施。4.3.2 措施布局根据所处区域功能和不同的预防对象,确定预防措施布局。(1)西部山地丘陵区是县级水

51、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主要分布区域。青溪水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英雅梅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银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均位于本区内,同时,青溪自然保护区、大仁岽自然保护区、三河坝湿地自然保护区、英雅山自然保护区也位于本区范围,重点预防区总面积271.63km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8.26km2。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主要措施配置是,注重封育保护和水源涵养植被建设,配套建设植物保护带、沼气池、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及其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局部的零星崩岗予以治理,其它存在水土流失的地块应采取林草植被建设、谷坊等措施综合治理。防治方向是开展生态清洁型、生态旅游型小流域治理。(2)

52、东部北部低山高丘区小靖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位于本区,丰溪林场及丰溪自然保护区是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主体区域。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本区虽然植被较好,但崩岗数量较多,小而分散。本区的预防措施配置是结合休闲、旅游、水源保护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封育保护现有的水土资源和地表植被,主要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和提高林草质量;在较陡且植被稀疏的坡林地、坡园地,构建坡地植被缓冲带,修建雨水集蓄工程和排水渠系,建设完整的坡面径流排蓄体系;在靠近河、库边缘带,通过植树种草、人工湿地等措施,保护水质;村庄内部采取定点存放、统一排放、集中处理、分质回用等措施,综合治理农村环境;

53、对局部的崩岗予以治理。(3)中部低丘盆地区大埔县中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位于本区,帽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本区。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本区的预防措施除开展常规的封禁治理外,应开展崩岗生态修复,继续加大林草植被建设力度和林地改造更新,提升林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4)南部高中丘区漳溪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位于本区,以大埔林场、尖山林场为重点预防区的主体区域。本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土壤保持。本区应大力建设水土保持林草,加大林地改造更新,加强山区的封禁治理,治理崩岗,消除水土流失隐患。4.3.3 实施办法(1)抓好重点预防区建设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由县级水行政府主管部门发布

54、重点预防区通告,明确预防区界线,设立明显标志,制定预防区管理办法,建立预防组织,落实预防责任。同时,明确预防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优惠政策措施,要让群众在参与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工程中得到切实的实惠。(2)加大投入,开展预防保护专项工程建设以区内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为重点预防区域,开展重点预防保护工程。重点预防保护工程主要建设内容除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外,还需加大现有植被保护的力度,严格限制森林砍伐、毁林开荒,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坚决制止一切人为破坏现象,积极推广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发展沼气,逐步改善燃料结构,恢复、保护植被;对重点水源地,可实施生态移民。通过局部的小

55、流域综合治理、崩岗治理,创造更好的生态修复条件,促进该区的水土保持生态良性发展。预防保护专项工程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项目资金支持为主,在县财政许可的条件下,每年均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开展工程建设。(3)预防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严禁毁林开荒、烧山造林、全垦造林。禁止铲草皮、挖树兜、刨草根。对25以下5以上的土地利用要统筹安排水土保持措施和实施方案。鼓励和推广等高耕作、沟垄种植、间茬套种、免耕等农业保土耕作措施。县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及技术服务机构,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将预防水土流失纳入重要的技术指导内容。(4)重视现有治理开发成果的管护应根据经营权属与特点,明确相应的管护责任制,落实管护

56、职责,保护好治理开发成果。(5)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以村为单位建立护林组织,制定乡规民约,配备专业的护林队伍,发现滥砍滥伐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严肃处理。对有林地开发利用必须以不破坏林草资源和水土保持为原则,采取轮封轮采措施,搞好封山育林,用封育、抚育、新造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改造次生林。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加强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6)加强预防管理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监测和验收制度,预防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止人为破坏。对土石方量较大的生产建设项目,要严格论证,不允许开办可能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危害的生产建设项目,对已开办的生产建设项目要强化水土流失防治,提高防治标准和等级

57、。建立生态补偿奖励机制,各级生态建设资金要对重点预防区倾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区内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区内群众愿意开展生态维护工作。4.4 重点预防项目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为基础,兼顾其它急需开展预防工作的区域,确定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等2类重点预防工程。本着遵循“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充分考虑预防保护的迫切性、集中连片、重点预防为主兼顾其他的原则,确定各项目的范围、任务和规模。规划重点预防面积25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6km2。主要任务是针对规划区水源地泥沙和农村面源污染,以大面积自然修复措施为主,局部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配套农村面源污染措施,加强水土保持预防和监督

58、管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自然生态修复。自然修复措施:封山禁牧,设置网围栏和封禁标牌,对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开展舍饲养畜,通过“疏堵”结合,减少对林草植被的破坏,依靠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针对坡面流失,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济果木林、种草);针对沟道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生态护岸等措施。农村面源污染措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建设小型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对农村庭院进行美化清洁改造。重点预防项目及规模见表4-1。表4-1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项目及规模表单位:km2项目类

59、型工程名称预防面积(km2)其中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2)主要建设内容自然修复(hm2)溪沟治理(km)崩岗治理(处)乡村清洁(处)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小靖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302.5270015.056青溪水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302.5270015.057英雅水梅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454.0400025.0107银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353.0260018.04漳溪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202.0170010.0155大埔县帽山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282.2250014.0156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山丰水库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60.4

60、352.021梅潭河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101.08002.043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工程463.042008.02020合计25020.62123510976595 治理规划5.1 范围与对象5.1.1治理范围贯彻“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要求,对水土流失地区实施综合治理,维护和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基础。范围主要包括对重要江河湖库影响较大的水土流失区域;威胁土地资源,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需开展保护性治理的区域;涉及革命老区、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特定区域。规划期内重点治理范围以县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

61、主,同时兼顾重点治理区以外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的区域。5.1.2 治理对象以崩岗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及存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坡园地、残次林地、荒山荒地、侵蚀沟道等。5.2 措施与配置5.2.1 措施体系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集镇周边、重要饮用水源地,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人工湿地净化、植物带隔离、居民庭院清洁美化等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措施包括上截、下拦、林草填肚的崩岗治理工程,坡改梯、坡林(园)地整治、雨水集蓄利用、径流排导、沟头防护等坡面工程,谷坊、拦沙坝、塘坝等沟道工程,削坡减载、边坡防护等边坡工程。林草措施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植物篱,发展复合农林业,

62、开发与利用高效水土保持植物,河流两岸及水库的周边营造植物保护带。农业耕作措施包括等高耕作、轮耕轮作、免耕少耕、间作套种等。5.2.2 措施配置5.2.2.1 根据治理对象布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溪沟整治为脉络,以崩岗、坡耕地、坡园地等水土流失地块为重点,坡沟兼治。崩岗治理主要采取上截、下堵、中间保的方式,即崩岗上边坡外沿布设截水沟阻止坡面来水,崩口设谷坊、拦沙坝拦截崩岗泥沙,崩肚内削坡减载种植林草。坡耕地治理主要措施有修建梯田、坡面水系整治、雨水集蓄利用、径流排导及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等。坡园地治理主要措施有带状整地、种植植物篱拦挡和增加地面覆盖防护、雨水集蓄利用、径流排导等。残次林地以封育保护为主,同时采取补植林木等措施,林木补植主要以水土保持树种为主。溪沟主要采取清淤、护岸、拦水陂、湿地,结合人行道建设、植物保护带建设等,提高行洪能力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5.2.2.2 根据区域的主导基础功能进行措施重点布局(1)东部北部低山高丘轻中度水土流失区汀江下游、漳溪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位于本区,本区的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本区的治理途径是开展崩岗治理,加强坡耕地的坡面水系建设和沟道清淤、美化建设,为高效农业和美丽乡村打好基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为主,沟道上游生态较好的区域,以封禁治理为主实施生态修复,局部崩岗采用工程与林草措施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