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12320490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关于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姓名:张凤 学号:2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一、主要的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二、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五、相关政策建议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一、主要的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 刘易斯理论 基本假定: 经济是有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 部门组成 工人工资是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费用 劳动力无限供给 资本积累主要来源于利润 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古典增长阶段和 新古典增长阶段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是一个 孤立

2、的问题,而是伴随工业化的出现而出现的现 象,这一过程将会持续一个阶段,直到无限劳动力 供给为零。 刘易斯理论把发展中经济社会划分为两个部门: 传统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劳动 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 在生产率较低的农部门拥有数量极为丰富 的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 甚至为负,这部门劳动力被称为剩余劳动。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刘易斯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劳动力,纵轴表示边际产品)。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一个阶段是农村中剩余劳动的转移(0-Ln)。工业部门工资水平OW高于农业部门工资

3、水平OA, 吸引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动到工业部门,带来 门的扩张(从D1D1到D2D2到D3D3),在工业部 门就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从L1到L2到L3)。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既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也 不会引起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上升,工业部门可 以在原有工资水平吸纳来自于农业的源源不断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这被称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第二个阶段是剩余劳动力已经消失(Ln点以后), 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成为一种 稀缺资源,工业部门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动力, 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即SS.)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折点是工业吸收来自 农业的劳动力是否要提高工资水平,S点

4、被称为 刘易斯转折点。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拉尼斯-费理论(费-拉理论)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 费景汉和拉尼斯扩展剩余劳动的概念, 定量地分析劳动力流动的阶段性,由于这 在刘易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也称 刘- 拉-费理论。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基本假定:农业在二元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劳动力、 提供农业剩余工资的决定:工业部门最低工资与农业相等, 等于维持最低消费标准的制度性实际工资。三个阶级的行为:城市工人与农民全部收入 用于消费,资本家全部收入用于资本积累。隐蔽性失业:除了完全失业的劳动力, 还包括劳动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就业人口。劳动力的释放与

5、吸收:农业部门技术进步、 生产率提高,不断释放农业劳动力,工业部门 扩张,不断吸收劳动力。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拉尼斯-费理论模型 上图2为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区域的划分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上图描述了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其中TAS为农业总过剩,它是TPPL和直线OM之间的距离。图中直线ab(与TPPL)平行与OM时,TAS 最大。AAS是平均农业剩余。在图中TPPL曲线和MPPL曲线分别表示在既定土地水平下,随着劳动力投入数量增加的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LS和L*把劳力ON分成了三个阶段: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阶段:MPPL=0IR

6、W,劳动力过剩且存在 隐性失业。 阶段:0MPPLIRW,无过剩劳动力但 存在隐性失业。 拉尼斯和费景汉把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分 界点叫做短缺点(shortage point),表明当平均农 业剩余下降到制度工资以下时,是农产品特别是粮 食短缺的开始。 阶段: 0IRMPPL,隐性失业彻底消失, 既商业化阶段。他们把第三个阶段的起点叫做 商业化点(commercializa-tion point),表明农业已经 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乔根森理论 乔根森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于1961 年依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结合人口增长 创立的一种劳动力流动理论。 他认

7、为农业部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 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会随着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而上升, 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将随着工业部门工资的 上升而上升。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乔根森认为劳动力流动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人口增长率低于生理最大量时, 人口与粮食以同一比率增长,人均粮食产出不变,这种状态被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 当经济处于低水平陷阱中,所有的劳动力都必须 从事农业生产,因为农业劳动力既无法为其他人 提供粮食,也没有人为他提供粮食,农业中 不存在边际生产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当然不会出现劳动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当人口增长达

8、到生理最大量后,出现了第二种情况: 粮食产出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出现 农业剩余,进而出现工业人口,劳动力开始流动。 农业剩余在农业总产出中的比例越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去的比例就越大。 也就是说,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向 工业流动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二、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目前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符合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本前提,经典理论 同样对我国的劳动力流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 从横向来看,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同时存在 剩余劳动力和失业; 从纵向来看劳动力流动从“民工潮”到 “民工荒”,呈现出了阶段性特点。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

9、论解释 通过经典劳动力流动理论比较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 目前,理论界存在着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 转折点的争论。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单纯从刘易斯模型看,工资水平上升,是判断刘易 斯转折点的标准。但是,基于发展的视角研究劳 动力流动的整个过程,类比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 市场的特点,发现我国的劳动力流动进程还远未 到达刘易斯转折点。 所以说工资水平的上升并不能说明已经到了刘易 斯转折点。只有劳动力进入市场,工资由市场决 定,即到了商业化点(见图2),才意味着劳动力流动 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的到来,在这一点上刘易斯 与费景汉和拉尼斯答成了共识。

10、 商业化点,即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获得同样的边 际产品的点。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推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应是多元化的 在经典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中,推进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如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工业部门生产的扩大、工业部门技术变迁方向、控制人口增长以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大等。 这些内生于模型的推动力,对中国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制度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既产生于农业和工业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又产生现行的制度。如果把前者称 为自然过渡的二元经济结构,那么后者则是人为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这种人

11、为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瓶颈。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劳动力的流向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主要分为迁移和暂时居住两种。 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 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 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其次,讨论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问题。 从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其主要流向是由农村迁入城镇农村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向城镇流动,原因可以列出

12、很多,如:教育、工作等。但最基本的动因还是经济利益。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 按照劳动力迁移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可以推 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对于那些具有迁移愿望 的劳动者来说,收益较高的群体应当是最有可 能迁移的群体。 由于高学历的劳动者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所以在迁移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具有高学历的 劳动者进行迁移将比低学历劳动者更有利。 这就是高学历劳动者更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不同地区对劳动力流动的态度 经济发达地区: 对高素质劳动者流动的态度: 高素质劳动者所拥有的较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较 高的潜在生产力,对发达地区

13、仍具有很大吸引力 对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资本积累及 投资能力较强,所以这些地区对普通劳动力的需 求量也较大。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欠发达地区: 对高素质劳动者流动的态度:由于欠发达地区的自然、经济等方面条件较差,对人才吸引力较小,所以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对人才的需求更显得迫切。 对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与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失不同,欠发达地区对一般劳动者的流动持积极的态度。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四、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解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在一定

14、的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流 动趋势具有不可逆性。除非相关的条件 发生变化,劳动力流动的这种趋势不会 发生逆转。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从劳动力的流向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 劳动力的流动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虽然人口流动率可能低于劳动力流动率。 利益驱动是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由于高素质劳动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于低素质劳动者,所以前者和后者比 不仅更容易找

15、到工作岗位,而且其劳动报酬高于后者,于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往往表现为迁移,低素质劳动者的流动则表现为暂时居住。 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其收益的多少是决定劳动力流动形式的主要因素。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五、相关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全国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优化配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快全国城镇化的进程。 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城镇的聚集经济功能,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人力资源素质与其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人力资源素质与其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越高,它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同。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中西部地区所应采取的人力资源战略 鼓励和支持普通劳动者向发达地区流动与迁移。 强化中西部城市的人才极化效应,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 中西部地区应集中力量在一些城市创造能够吸引和聚集人才的条件,逐步形成若干吸引力较强的人才聚集中心。发展经济学-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理论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