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doc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试卷A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病属于(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2、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 )。 A.课程评价 B.课程实施 C.课程组织 D.课程设计 3、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5、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课程改革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 )。 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旧有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统一性、综合性和强制性 C、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7、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体现家国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为法定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的是( )。 A.题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9、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也属于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10、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11、如果需要拓展知识面,那就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如果是巩固练习,可以选择书面作业;如果比较简单,知识比较生活化,就可以设计口头作业。这体现了教师布置作业的( )。 A.多样性 B.适量性 C.明确性 D.渐进性 12、在《金色的鱼钩》教学开始时,张老师说:“同学们,前面我们通过学习《七律-长征》一诗,领略了红军的非凡气概,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这种导课方式属于( )。 A.设疑导入 B.温故导入 C.情景导入 D.故事导入 13、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14、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现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略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15、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注重( )。 A 学生自主 B 教师主导 C 教学相长 D 因材施教 16、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这一说法所体现的儿童身儿发展规律是( )。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17、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18、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19、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0、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 )。 A、选好班干部 B、组织培育班集体 C、了解研究学生 D、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某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如果-就-只能-”的句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甲:“我妈妈常对我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去当清洁工’”。学生乙:“我爸爸常教育我,‘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只能像我一样去打工。” 学生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都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像电脑里设置的固定答案一样。 问题: (1)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 (2)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他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回答问题: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 (2)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第 5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2、D 3、C 4、A 5、【答案】A。专家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此题采取多次重复背诵学习内容的方式便于学生记诵。 6、C 7、[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贝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根据成绩较差同学的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故正确答案为D。 8、A 9、【解析】C。课程表本身是一种“隐蔽的课程”,它向学生传递着一些社会所需要的观念。 10、D 11、A 12、B 13、C 14、D 15、D 16、B 17、D 18、【解析】D。 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 19、D 20、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3)勤于积累; (4)善于思索。 2、答案如下: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 3、答案如下: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材料中学生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唯一理想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 造成这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社会只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最后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片面的理想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繁重的课业要求超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丧失;其次很多儿童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最后儿童只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2)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现出来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第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教师要从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第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第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在曰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把理想前途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教育。 2、答案如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基本要求: (1)首先要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作业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要明确作业不再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如何的一个工具,而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运用能力,因此在本案例中,该教师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布置“讲故事给别人听”.而不是传统的抄写生字词等,这才真正实现作业对学生能力的促进。 (2)其次,作业布置要注重个性化,采用套餐式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作业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空间,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这种个性化的作业需要教师提供套餐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套餐中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作业去完成,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本案例中教师布置两种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选择性完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作业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3)再次,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努力创造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的渠道,使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广阔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而语文作业作为一种课内与课外联系的纽带,正是教师实现在教学中拓展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案例中通过儿童与最喜欢的人以及爸爸妈妈的沟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学>--j通道,同时实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本诗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读时琅琅上口,诗句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更体现作者对待生命自强不息的态度。 2.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离、岁、枯”等6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集体讨论的方式中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观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顽强向上的意志。 3.1.看图片,对比茂盛与枯萎,感受“枯” 2.以学生为主,通过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呈现“枯”字诀: 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边板书田字格,边讲解,学生跟随在田字格中练习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运用投影仪进行评议-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强化 训练 试卷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707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