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实验目的】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二、通过分组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1、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2、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 还有其他方法吗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5、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三、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四、全课小结并整理实验用品实验二:轮轴的作用【实验目的】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二、分组实验开展对轮轴作用的研究1、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2、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的表格内。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四、实验总结并整理实验用品。实验三:滑轮的作用【实验目的】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二、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是( )否( )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三、动滑轮作用实验研究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1、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实验结论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实验四: 斜面的作用【实验目的】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1、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斜面的状况提升不同的物体我们的发现ABCD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2、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预测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123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三、实验总结。实验五: 抵抗弯曲【实验目的】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一、质疑与猜想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二、实验验证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三、平放还是立放。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四、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实验六:形状与弯曲【实验目的】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实验一: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2、测度记录: 形 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3、小黑板出示问题:(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实验七:拱形的力量【实验目的】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四、 实验总结实验八:测试拱形的承重【实验目的】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四、实验总结实验九、做框架【实验目标】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 研究简单框架1、 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四、实验小结 板书设计: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实验十建高塔【实验目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实验十一桥的形状和结构【实验目的】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三、拉索桥实验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四、实验结论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拱的两边推力不同实验十二、用纸造一座桥【实验目的】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板书设计: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课后反思: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苏婷婷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实验十三电和磁【实验目的】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2. 学生活动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 学生活动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 学生活动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四)实验总结科学实验十四制作电磁铁 【实验目的】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教学准备】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二)分组制作铁钉电磁铁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实验十五 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教学准备】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教学设计】(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二)作出我们的假设1. 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2. 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4. 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 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2. 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3. 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 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5. 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6.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二)(实验目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准备】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过程】(一)导入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2. 板书课题(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1. 全班交流(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四)制作强力电磁铁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2. 大家动手试一试。科学实验十六电能从哪里来【实验目的】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2. 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二)各种各样的电池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2. 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三)我们来发电教师演示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1.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3. 介绍三峡发电站实验十八谁选择了它们【实验目的】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二、实验探索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3、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实验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学年度第一学期) 溪河中心校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 35 页 共 35 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实验 教案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64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