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四川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

  • 资源ID:145579987       资源大小:2.09MB        全文页数:1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

四川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            四川省林业厅2010年7月event program 42 Data analysis program 43 corrected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program 44 management review program Appendix b project added management program listing serial number name sequence name 1 create boutique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135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调查目的、任务和作用一、调查目的、任务为了统一四川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等制定本细则。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二、调查成果的作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的作用如下:1、营造林设计、森林采伐作业设计等林业规划设计的依据;2、制定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依据;3、开展森林资源实物量管理和资产化管理,实行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制考核,开展森林绿色GDP核算的依据;4、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其它部门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5、进行森林碳储量汇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基础依据;6、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等工作的依据;7、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开展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评价森林经营效果,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基础;8、其它作用。第二条 调查范围与内容一、调查范围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土地;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县级行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二、调查基本内容1、核对调查范围的各级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森林经营区划;2、落实森林分类区划界线;3、落实各类林权界线;4、调查各类林地面积;5、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量;6、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7、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三、专项调查下列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详细程度,应依据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和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具体技术标准执行原林业部制定的“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和其它有关专项调查技术规定(或实施细则):1.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调查;2.森林土壤调查;3.森林更新调查;4.森林病虫害调查;5.森林火灾调查;6.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7.生物量调查;8.湿地资源调查;9.荒漠化土地资源调查;10.森林景观资源调查;11.森林生态因子调查;12.森林多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13.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14.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15. 其它专项调查。第三条 调查会议制度及工作程序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实行调查会议制度,应召开3次调查专题会议.一、调查前专题会议开展规划设计调查的经营单位由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县级行政单位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召集政府有关部门、经营单位、调查承担单位,以及与当地森林开发、经营、利用关系密切的单位参加。组织、协调、确定规划设计调查的重大事项,落实调查经费,讨论、审定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调查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和责任,落实调查经费。二、外业调查质量验收会议外业调查经专职检查组检查合格后,由委托单位报请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部门组织省、市联合验收。组织森林资源调查专家、森林资源调查主管单位的管理人员组成外业调查质量验收组,开展验收工作,并编写调查质量验收报告,进行外业调查质量等级评价,形成外业调查工作验收意见。三、成果资料验收会议经外业调查质量验收合格者进行内业,内业工作完成后,由委托单位报请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部门组织省、市联合验收。组织相关专家、主管部门(政府)和相关部门(国土、环保等)的管理人员组成成果资料验收组,对调查队伍完成的二类调查成果进行验收,进行成果资料质量等级评价,形成成果资料验收意见。调查成果经审核通过后,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后方可使用。四、调查工作程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应执行如下程序:1、制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方案、补充规定,报省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并抄送省森林资源调查业务指导单位、地市林业主管部门;2、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资料准备、仪器工具物资准备等;3、签订有关协议,如技术辅导协议、委托调查合同;4、召开调查前专题会议;5、技术培训、调查实习、培训考核;6、外业调查、清绘、整理;7、技术辅导,外业调查时分阶段开展辅导,调查开始时应加强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8、调查质量检查、验收;9、调查数据电脑录入、面积求算;10、表格统计;11、制图;12、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13、成果报告编制;14、召开成果审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15、调查成果、数据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送省森林资源调查业务指导单位存档;16、成果与森林资源数据使用。第四条 成果上报、成果管理及使用一、成果上报各经营单位、县级行政区调查成果应及时逐级上报省林业厅资源处,并同时汇交四川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12月份将已经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具体上交数量详见表1-1。表1-1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上交清单 单位:份上报单位文 件 名 称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工作报告及质量检查报告调查报告有关专题权属图森林分类区位图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抽样控制样地记录表电子文档小班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光盘合计555332314省林业厅1111111市林业局22211111省监测中心222111112注:各县(市、区)所需资料数量自定。二、统一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为规范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促进信息共享,便于全省森林资源数据汇总,各县(市、区)应统一使用省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统计软件、统一森林资源数据库结构、统一表式。三、统一小班区划管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是开展森林保护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开展新一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后,各类与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有关的调查、规划,如营造林设计、采伐设计、森林火灾调查、林地征占用调查等,均应统一使用森林资源小班区划成果,采用森林资源小班。若有必要,可在森林资源小班内进一步细分细班、或进一步细划,避免另行区划一套小班系统。四、调查成果使用管理调查成果经审核通过后,按规定程序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使用。使用程序按四川省森林资源数据使用管理办法执行。第五条 调查间隔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间隔期原则为10年。在间隔期内可根据需要重新调查或进行补充调查。对于经营强度高的单位可以缩短为5年。第六条 调查资质要求一、调查承担单位资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必须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对非持证单位完成的调查成果,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承认。(一)乙级及以上资质单位对林地面积在10万hm2(林业重点县)以上,或者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1万hm2以上的单位(工业原料林重点县),以及国有林业局,需委托具有乙级及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调查单位必须要有具有调查资格、能实质性参加调查工作人员20人以上。(二)丙级资质单位其它单位的调查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调查单位必须要有具有调查资格、能实质性参加调查工作人员10人以上。二、调查人员资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调查人员必须通过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方能上岗。第七条 新技术、新方法调查使用要求采用本规定之外的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时,调查承担单位应事先提出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并向所在省林业厅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并报送国家林业局备案后,方可在调查中应用。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调查的成果应符合本技术规定。第八条 遥感蓄积判读建模鼓励调查单位在人烟稀少、资源变化少及自然保护区等进行遥感蓄积判读模型建立,以提高此类区域蓄积调查精度,减轻劳动强度。具体要求按上款进行报批。第九条 跨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调查跨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的各项林业工程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 调查等级、详细程度及调查方法第十条 调查等级一、等级二类调查的等级取决于所调查地区的经济条件、林业经营水平和森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调查工作分为以下三级。 一级:适用于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林副产品销路广、经济效益大、集约经营程度高、能充分实施各种经营措施的森林。 二级: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经营水平中等、近期能实施各种必要的营林措施的森林。 三级:适用于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经营水平低、只能进行一般护林活动的森林。二、精度要求调查等级的主要区别在林班和小班平均面积,使用的测绘资料比例尺和基本图比例尺、资源调查精度和精度落实单位等方面。各等级的具体指标规定见表2-1。表2-1 各调查等级指标表调查等级林班标准面积(公顷)小班平均面积(公顷)允许使用的测绘资料原图比例尺基本图比例尺林地面积精度有、疏林地蓄积或株数抽样精度精度落实单位图上面积mm2航片或卫片地形图<=150>150精度落实单位精度可靠性指标一级100<51/5千-1/1万1/5千-1/1万不小于5千小班85%90%小班85%95%二级2505-101/1万-1/4万1/1万-1/5万不小于2.5万小班85%90%林班或作业区85%95%三级50011-251/4万-1/6万1/5万-1/10万不小于5万小班85%90%作业区或林场85%95%备注1、表内面积皆指林地面积;2、面积精度按小班勾绘与实测计算;3、以商品林为主的总体蓄积精度按表精度提高5个百分点;4、幼、中林或疏林地为主的总体蓄积精度按表内精度降低10个百分点;5、调查区域内有如部分林区(如自然保护区等)由于自然条件或经济条件限制,调查间隔期内不开展经营活动,经报林业厅批准,可进行遥感面积调查,遥感蓄积建模调查;6、当使用分辩率大于或等于5m的卫片时,林地面积精度提高5个百分点;三、调查等级确定调查工作的等级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或调查前专题会议确定。同一林业局(或林场、县)内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等级。有特殊要求的调查单位和林区,其详细程度和各项具体指标可按相关规定确定,报林业厅审查认可后执行。第十一条 调查详细程度调查的详细程度要根据调查的目的而定。一、商品林调查详细程度1、以主伐为主的森林,应着重对林木调查因子(特别是近、成、过熟林的林木调查因子),地形地势、材种出材量等方面进行调查。2、以抚育改造为主的森林,应着重对中、幼龄林林分调查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调查。3、以更新、造林为主的林区,应着重对土壤等立地条件、适宜树种及其生长进程进行调查。二、公益林调查详细程度以公益林(如:自然保护区等)为主的森林,应着重调查生态服务功能指标,如:自然保护区中被保护对象的品种、分布、习性、质量、数量等。三、其它专业调查详细程度有关专业调查项目的详细程度应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具体要求,由调查前专题会议确定。第十二条 各调查等级的资源调查方法一、面积调查一般利用卫片、航片结合地形图现地调绘为主,个别林区适当辅以实测。卫片、航片和地形图均允许放大一倍使用。(一)遥感调绘法包括以下步骤:基本图要素图层建立。将地形图中道路、水系、地名、等高线等进行矢量化,编辑形成基本图基础图层。卫片、航片校正。卫片、航片应进行几何校正,大比例尺的还应进行正射校正。将基本图要素图层的地名图层等增加图面可读性的叠加到卫片、航片上,制作成调查底图。现地调绘。现地以调查底图调绘各类界线,室内利用GIS矢量化界线基本图;或者直接使用便携计算机,利用GIS于现地目视解译各类界线或地类,整合编辑形成基本图。(二)实测小班周界法对个别需要实测小班面积的林区,实行实测小班周界。尽量采用GPS进行测算,对于测算精度要求高的林区,GPS要求使用实时差分或模拟差分级。二、小班测树因子调查小班测树因子调查方法有标准地或样地实测法、目测法、遥感估测法(包括航片估测法、卫片估测法)。各种小班调查方法能够调查的小班因子详见表2-2。表2-2不同调查方法能够调查的小班测树因子表测树因子调查方法实测法目测法航片估测法卫片估测法林 层起 源优势树种(组)树种组成平均年龄(龄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优势木平均高郁 闭 度单位面积株数散生木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枯倒木蓄积量天然更新下木覆盖度三、蓄积与株数调查采用实测与目测相结合、抽样控制与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抽样估测控制总体蓄积或株数精度,小班调查取得小班资源数据。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目测法根据调查人员的经验和掌握的林分生长规律对调查小班的蓄积或株数进行目测。(二)小班实测法以每个应实测小班为单位,采用全林每木检尺或标准地或角规进行实测,以实测结果作为小班资源数据。(三)抽样控制法以规定的精度落实单位中的应实测对象为总体,进行抽样调查,以符合精度要求的抽样估测数据控制修改小班调查数据。(四)回归建模估测法 1、一元回归估测:利用目实测蓄积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方程,求出总体主要因子估计值。2、遥感判别模型法:利用卫片、航片判读林木、地形、地势或在现地调查林木、地形、地势、土壤等多种因子和蓄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编制数量化林分蓄积量表求算小班每公顷蓄积量。四、各调查等级的面积、蓄积、株数调查方法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表2-3所提出的方法。有特殊要求的林区,资源调查方法由调查队拟定,经第一次森林调查工作会议同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表2-3 各调查等级的面积、蓄积、株数调查方法调查等级面积调查方法蓄积调查方法株数调查方法小班因子调查方法一级实测小班周界或大比例尺(分辨率5m及以上)遥感调绘法小班实测法小班实测法实测法二级遥感调绘法(分辨率5m以下)抽样控制法或小班实测法商品林幼树、经济林木、小径竹:小班实测;大径竹:小班实测法或抽样控制法实测法、遥感估测法三级遥感调绘法(分辨率5m以下)抽样控制法、回归建模估测法或目测法商品林幼树、经济林木、小径竹:小班实测;大径竹:小班实测法或抽样控制法目测法、遥感估测法第十三条 调查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要求一、抽样控制总体设置要求县行政区域内国有林业经营单位单独设立总体,其它经营形式合并为县级行政区总体,面积小、无建制的零星国有林地归并到县级行政区总体。二、抽样控制精度要求各类总体的抽样控制精度要求(可靠性95%)。1、以商品林为主的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为80-90%。幼中林、疏林地为主的精度为80%,近成过熟林为主的精度为90%。2、以公益林为主的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单位为75-85%。幼中林、疏林地为主的精度为75%,近成过熟林为主的精度为85%。3、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70-80%。幼中林、疏林地为主的精度为70%,近成过熟林为主的精度为80%。三、抽样方法与精度计算(一)方法及精度要求在抽样总体内,采用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成群抽样等抽样方法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调查,样地数量要满足抽样控制精度要求。样地实测采用每木检尺方法。根据样地样木测定结果计算样地蓄积量,并按相应的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总体蓄积量、蓄积量标准误和抽样精度。(二)变动系数确定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抽样设计工作最难把握的是调查区域内的蓄积变动系数计算,故在此提出计算方法。C-变动系数式中:S-标准差-样本平均值-各样地活立木蓄积标准差计算森林资源调查中,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在调查区域内借助现存样本资料直接进行标准差计算,此方法一般由于资料的缺乏较难完成;二是使用全距法计算标准差,此方法可以通过预估样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完成,在实际工作得到广泛应用。标准差直接计算公式如下: 4-1-7全距法标准差计算: 4-1-8式中: -总体中最大值样本单元 -总体中最小值样本单元 R-全距比值(查表2-4)表2-4 全距比值表样本数2345678R1.131.692.062.332.532.702.85样本数9101520305075R2.973.083.473.734.094.504.81样本数100150200300500R5.025.305.505.806.10四、抽样控制结果处理(一)精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处理当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精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要重新计算样地数量,并布设、调查增加的样地,然后重新计算总体蓄积量和抽样精度,直至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到规定要求。(二)精度达到规定要求的处理将各小班蓄积量统计汇总的总体蓄积量(含林带蓄积量和四旁树蓄积量)与总体抽样调查方法计算的总体蓄积量进行比较: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倍标准误时,即认为由小班调查汇总的总体蓄积量符合精度要求,并以各小班汇总的蓄积量作为总体蓄积量;当两者差值超过±1倍标准误、但不超过±3倍标准误时,应对差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影响小班蓄积量调查精度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进行复查、局部返工,尽量达到两种总体蓄积量的差值在±1倍标准误范围以内;当两者差值超过±3倍标准误时,小班调查必须全部返工,重新实地调查,不能采用室内调整方法,简单地将林分因子按比例提高或降低。五、目测调查精度与准确度要求(一)允许误差等级小班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分为A、B、C三个等级,各等级的适用情况: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和经营强度高的县级行政单位,商品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A”;一般县级行政单位的商品林小班、所有单位的一般生态公益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B”;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其它特殊、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C”。 (二)精度要求各误差等级的调查因子允许误差见表2-5。表2-5主要小班调查因子允许误差表调查因子允 许 误 差 (%)ABC小班面积555树种组成51020平均树高51015平均胸径51015平均年龄101520郁闭度51015单位面积断面积51015单位面积蓄积量101520单位面积株数51015注:幼、中林及公益林小班的误差可放宽5百分点。(三)其他调查因子准确度要求小班调查时确定的小(细)班权属、地类、林种、起源不得有错。(四)四旁树调查精度要求林带与四旁树的各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权属、地类、林种、起源等因子的调查要求,均参照上述小班调查的规定。(五)界线调绘与转绘精度要求地形、地物明显地段,行政界线、小班线、林带勾绘上图的图面误差小于1mm。清绘、制作成图时的界线转绘图面误差小于0.5mm。第三章 技术标准第十四条 地类标准一、地类分类系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地类,见表3-1。表3-1 林地分类系统表序号大地类一级二级三级1林地有林地乔木林纯林2混交林3竹林4疏林地 5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6其它灌木林7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8封育未成林地9苗圃地10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11火烧迹地12其它无立木林地1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 14宜林沙荒地15其它宜林地16辅助生产林地 17非林地非林地上有林地乔木林纯林18混交林19竹林2025度以下耕地21耕地22牧草地23水域24未利用地25建设用地二、地类技术标准(一)林地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但已到成林年限且生长稳定,保存率达到80%(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地区为65%)以上人工起源的乔木林。合理造林极株数详见表3-1、3-2、3-3。表3-1 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表单位:株/公顷树种生态公益林商品林落叶松1500200024005000云杉、冷杉1500180013501650侧柏、柏木1667435011113500油松、黑松、白皮松2000250010501350白桦、红桦、糙皮桦1500220016002000桤木、蒙自桤木2100285015002500榆树83320008002000椴树1200200012502000杨树、柳树4001000200800枫杨、元宝枫、黄连木630150013502400檫木7501650600900刺槐1000150010001500泡桐500900400800栲、红椎、米槠、甜椎、青檀105016509001050华山松、黄山松1500450012003000云南松、思茅松、高山松1500300012002500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105022509001500杉木1650450015003600水杉、池杉、落羽杉、水松1200250012002500秃杉、油杉1600250012002000柳杉1500350012003000香樟1200360010503000楠木、红豆树150025009001500木荷、火力楠、观光木、含笑1200300010501800栓皮栎、麻栎、白栎、锥栗900200011002000青冈栎1500330013503000喜树105018009001500相思类1200330012003300木麻黄1500250015002500苦楝、川楝600900450600香椿、臭椿90015006001350桉树2250450010502250黑荆树1800360016672500沙棘、紫穗槐、黄荆、马桑15003300毛竹450600285450大型丛生竹(麻竹等)500825278500散生竹600800330500注:摘自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表3-2 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造林设计株数表 株/公顷树 种密 度树 种密 度一类地二类地一类地二类地杉 木2000-36002500-4500湿地松火炬松1275-22221667-2500柳 杉2500-45003000-6000水 杉1667-33332000-3600香 樟大叶樟1428-25001667-2700马尾松华山松2500-45003000-6667桤 木1667-25002000-3000檫 木1000-16671250-2000川 楝1428-27001667-3000注:一类地是指最适宜该树种生长、土层厚度在70cm以上且黑土层厚度在10cm以上的土地。表3-3 主要经济林树种栽植密度表株/公顷树种密度树种密度核桃450-840苹果450-1240板栗500-1050梨、樱桃495-840银杏(采果)810-1050桃、石榴495-990银杏(采叶)15000-30000柑橘525-1245仁用杏495-840柚450-750枣树600-1050荔枝、龙眼495-615花椒750-1050芒果600-825油桐600-900猕猴桃660-1500油茶1200-1860葡萄900-3330肉桂750-9000李495-1245杜仲(乔林)1155-2550杏420-825杜仲(头林)840-1665梅600-900杜仲(矮林)2550-3350杨梅500-630黄柏、厚朴1110-2550枇杷900-1200八角600-750柿树600-1350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2)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特指分布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含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或乔木分布(垂直分布)上限以上,或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专为防护用途,且覆盖度大于30%的灌木林地,以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我省的亚热带岩溶地区范围和干热干旱河谷区的范围,以国家林业局批准的范围为准。乔木分布上限分山系确定。四川西南山地(3900米),包括:二郎山、大相岭、大凉山等。主要包括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峨边、马边、雷波、越西等县。川西山地(4000米),包括:邛崃山、大雪山、龙门山、九顶山,主要包括青川、平武、北川、茂县、汶川、松潘、九寨沟、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壤塘、炉霍、道孚、丹巴、九龙等县。川西北山地(沙鲁里山,3800米),主要包括德格、白玉、甘孜、新龙、巴塘、理塘、雅江、得荣、乡城、稻城、木里等县。(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成林年限详见表3-4、3-5。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或保存率为65%)以上;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表3-4 不同营造方式乔木树种成林年限表 单位:年营造方式树种名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大苗造林营造方式树种名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大苗造林直播植苗直播植苗冷杉85872栎类43551云杉85872桦木43551铁杉85872樟木43551油杉64761楠木43551落叶松85871榆树43551油松53661木荷43551华山松53661枫香43551马尾松32551其它硬阔类43551云南松53561椴树32551思茅松53561檫木32551高山松53561杨树32551国外松32551柳树32551湿地松32551泡桐32551火炬松32551桉树32551其它松类32551楝树32551杉木32551其它软阔类32551柳杉32551毛竹311水杉32551散生杂竹类311柏木64561丛生杂竹类311紫杉(红豆杉)85571混生杂竹类311其它杉类32551经济树种1桉树(短轮伐)1杨树(短轮伐)1桤木(短轮伐)1柳杉(短轮伐)1注:1、植苗包括植苗和分殖。2、此表年限不包括苗龄。3、采用大苗栽植(胸径大于级5厘米)、造林密度750株/公顷以上,造林满1年成活率85以上且生长稳定的造林地按有林地对待。4、经济树种、短轮伐期用材林造林,造林满1年成活率80以上。表3-5 不同营造方式灌木树种成林年限表 单位:年树种名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直播植苗沙棘4355黄荆2234马桑2234栒子2234三棵针4355高山灌木4355其它灌木2234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无立木林地(1)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其它无立木林地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2)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8、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3)集材道、运材道;(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6)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7)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二)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但由于老百姓自发造林、种植结构调整等形成的有林地按林地中有林地调查。1、非林地上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连续面积小于0.067hm2的按四旁树资源调查。2、25度以上坡耕地:为了掌握坡耕地情况,有利未来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单独区划小班。3、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4、牧草地: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5、水域: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滩涂、沟渠、水利设施、冰川和永久积雪等。6、未利用地:指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苔原等。7、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第十五条 森林(林地)类别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 一、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一)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1、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号)。2、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划分标准执行四川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办法。(二)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国家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详见表3-6、3-7。1、特殊保护等级位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1级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及所有的国防林划为特殊保护等级。2、重点保护等级位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及所有的实验林、环境保护林、文化林和风景林划为重点保护等级。3、一般保护等级除特殊保护和重点保护地区以外的生态公益林划为一般保护等级。国家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方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表3-6 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因子及其域值表对象生态重要性等级1234河流流程1000 km以上河流和一级支流发源地汇水区流程500 km以上河流和一级支流发源地汇水区,以及1000 km以上河流一级支流上游两侧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地段其他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中上游两侧其他河流中下游两侧湖库高原湖泊、饮用水源湖一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 500m以内地段库容1000万m3一1亿m3湖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500 m以内地段库容10万m3一1000万m3湖库周边库容10万m3以下湖库周边山体重要分水岭的山顶、山帽或山脊其他山体的山顶、山脊山体中上部下部及山谷公路、铁路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上山区国道、省主千线两侧一面坡以内,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下山区和风沙区国道、省道两侧100 m以内;平原地区两侧6-12 m以内地段县、乡村及以下公路两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森林公园与风景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县级天然林地带性顶级群落(原始林)未经干扰或千扰较轻,位于生态脆弱性等级2级以上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其他集中成片分布的天然次生林其他天然次生林表3-6 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因子及其域值表因子生态脆弱性等级1234坡度 360 310- 350260-300250植被盖度0.10.6裸岩率51%41%-50%21%-4020%土壤侵蚀程度严重侵蚀(崩山、深度沟蚀、侵蚀沟活动明显),沟壑密度>3 km/km2,沟蚀面积>21%强度侵蚀(沟蚀、重度面蚀),沟壑密度1-3 km/km2,沟蚀面积15%-20%中度侵蚀(表土面蚀较严重),沟壑密度<1 km/km2,沟蚀面积<10%轻度或无明显侵蚀,表土层基本完整风力侵蚀程度极强度风蚀(广布沙丘、沙垄,流动性大)强度风蚀(有流动或半固定性沙丘或风蚀残丘)中度风蚀(常见半固定、固定的沙地、沙垄或沙质土)轻、微度风蚀农田牧场分布特点面积大、集中连片面积较大,但交错分布零星分布注:摘自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一)商品林经营等级划分为好、中、差。详见表3-7。表3-7 商品林经营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经营等级评定条件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好经营措施正确、及时,经营强度适当,经营后乔木林生产力和质量提高。定期进行垦复、修枝、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经营管理措施,生长旺盛,产量高。中经营措施正确、尚及时,经营强度尚可,经营后乔木林生产力和质量有所改善。经营水平介于中间,产量一般。差经营措施不及时或很少进行经营管理,乔木林生产力未得到发挥,质量较差。很少进行经营管理,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产量很低。第十六条 林种标准一、林种分类系统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3-8。表3-8林种分类系统表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 一、 生态公益林(地)(一)防护林11.水源涵养林12.水土保持林13.防风固沙林14.农田牧场防护林15.护岸林16.护路林17.生物防火林18.其它防护林(二)特种用途林21.国防林22.自然保护林23.实验林24.种质资源林(母树林)24.环境保护林25.风景林2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二、商品林(地)(三)用材林31.短周期工业原料用材林32.速生丰产用材林33.一般用材林(四)薪炭林(能源林)41.油料能源林42.木质能源林(五)经济林51.果树林52.食用原料林53.林化工业原料林54.药用林55.其它经济林二、林种技术标准按国家林种区划技术规程规定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区划林种。为了满足资源统计和林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我省其它林地中除林业辅助用外均应区划“规划林种”。(一)防护林以保障生态安全,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林地。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林地。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详见附件)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流程在500km以下的青衣江、赤水河,由于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大中型水库(详见附件)与湖泊(泸沽湖、邛海、马湖)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林地。2、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坡度在3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土壤侵蚀严重的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林地。3、防风固沙林以降低、减弱风速和风沙侵袭,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成林地。4、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农作物、牧草生长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农田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m范围内的;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5、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6、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成昆、成渝、成达、宝成、内昆、湘渝等)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50m以内;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内,其它地区各10m范围内的林地;7、生物防火林以阻隔或延缓森林火灾蔓延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生物防火林:防火阻隔林带,一般防火林带在山脊线上的宽度为5-25m,平地为30-100m;村庄、城镇或其他重要设施周边以阻隔林火为主要目的,宽度为50-100m。8、其它防护林以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其它防护林:在容易积雪,易发生雪崩地段;在容易起雾,易形成雾霾的地段;在需要为鱼群或产卵场所提供生物庇护的地段。其他需要防护的地段。(二)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用于国防战备、景观保护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地。1、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国境线内侧,一般陆地5-10km,水体1-5km范围内;军事设施周围和用作军事屏障的林地。2、自然保护林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为本站会员(dus****log)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