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

上传人:芭蕉 文档编号:97104480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96.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资源描述:

《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参考)(10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高端风电设备公司企业文化制度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3二、 产业发展环境3三、 必要性分析6四、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7五、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5六、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36七、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37八、 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核39九、 成功企业的共同价值观46十、 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52十一、 企业文化的特征62十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66十三、 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71十四、 项目简介76十五、 公司简介81十六、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82劳动定员一览表82十七、 发展规划84十八、 法人治理91一、 产业环境分析扬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

2、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仍是扬州的主要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不快,科技人才支撑不足,新的增长动力有待增强;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市特别是三个县(市)的城镇居民收入与省均还有很大差距,重点中心镇集聚效应不强,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有待加快;三是部分环境指标时有反弹,节能降耗压力较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有待加强;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五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经济发展市场化、行政管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多元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二、 产业发

3、展环境“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历史性交汇,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重塑,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发达国家深度

4、推进“再工业化”,在关键核心领域对我国制造业限制升级,新兴经济体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带来较大风险和挑战,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河北省而言,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在变局中寻求新定位,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在创新中打造新优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加快推进,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共识已形成并持续深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5、展格局,把创新摆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我省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链不强不稳、不安全等问题;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强,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国内区域竞争加剧,各地纷纷出台重磅政策抢滩布局新经济,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明显,新经济、新业态的优质资源加速向发达地区流入,马太效应

6、日益凸显,我省制造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挑战。从省内看,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和强大动能;“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万企转型”专项行动,推动我省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京津冀巨大的内需潜力,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重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都市圈经济、临空经济、沿海经济加快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

7、碳达峰、碳中和对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我省产业结构约束更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资源环境容量紧张,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我省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新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在强约束中培育新动能,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比较优势。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阶段,是竞争优势重塑期、产业升级攻坚期、生态环境深度治理期,也是制造业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机遇期。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河北历史性

8、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变化新趋势,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开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三、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四、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

9、发展,可以预见,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将更加繁荣,作为一门科学将趋于成熟;企业文化实践将更为活跃,并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第一利器。(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趋势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经历了30余年时间,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对企业文化的界定及其基本理论的理解,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企业文化的实践模式有待深入研究;对企业文化的中国特色还需要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总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激励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投身于企业文化研究的行列,而且正朝着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方向发展。近年来,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企业文化学大厦的建设进

10、程加快。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出现以下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基点突破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突破了“企业是经济组织”这样一个单一基点,不但把企业看作一个通过向市场提供有效的产品与服务,以收抵支取得盈利的经济组织,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从一个全新视野,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视为一个如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有理想,追求快乐、创造幸福的生命体。这样,赋予企业物质与精神双重性质,使企业文化研究找到一个新的基点。从两个基点研究企业文化,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有关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基因、企业文化生态等新的理论将会有更多成果问世。2、研究领域拓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将进一步突破狭义的企业文化范畴,从单纯的管理领域延伸至

11、技术开发、生产、营销和服务领域,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力”研究,也就是从“文化力”这一更大的视野研究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企业文化学与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实用学科,如企业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客户管理、服务管理、品牌管理、实用产品美学、形象设计、组织设计等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企业文化学对这些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学也在与这些实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明显的趋势是,企业文化的人本化和市场化两个方向相互结合,互动发展。3、研究参照系扩大企业文化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把握时代脉搏,从

12、时代精神中吸收营养,而且注重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文化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注重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注重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对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此找到中国企业文化生长的基点和价值源泉,剔除制约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的种种障碍。不仅如此,未来的企业文化研究将更加注重各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如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较好地应用了儒家文化,创造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神话?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又“战胜”日本、韩国等国企业,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美国的企业文化中又是什么样的基因在起作用?中国企业能够从美、日、欧等国企业的

13、不同发展模式中借鉴哪些经验?企业文化研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将从更大的参照系上,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过程中滋生的文化精华。企业文化研究将会出现继承与创新并存,中西文化交融互补的局面。4、研究内容深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重点将从目前更多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向更深层次发展。如对企业文化本质的研究,在倡导以人为本,并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在企业中,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开发人的知识和能力价值,创造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及如何解决好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管理与强调等级、服从

14、、忠诚理念和专家决策的关系。面对市场,如何做到以客户为本,尊重与保护客户的价值,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客户价值的关系。面对投资者,面对社会,企业如何真正把“大写的人”写好,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体现人本和人性化,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又如,对企业文化规律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简单的阶段描述,而且要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回答企业文化是否有生命周期,如果有,受什么因素影响,一个企业如何克服企业文化周期的限制,传承、改造、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如何突破体制束缚实现企业文化转型,使企业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再如,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效益关系的研究以及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也将有所突破,

15、美国人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写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初步奠定了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但下一步可能要完全打开企业文化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神秘的“黑箱”,从而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与此相关联,有关企业文化评价模式与方法的科学研究有望向实战方向迈进关键一步,有望提出企业文化贡献率的模型。还如,不同类型(如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历史、不同经营状况等)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管理的重点和方法是什么等,未来的企业文化研究都要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二)实践发展趋势30多年来,企业文化管理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现在,企业文化管理

16、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一股潮流,成为成功企业的一种标志,成为推动企业提高管理素质、提升形象、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但也必须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目前主要集中在绩优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效益不佳和规模不大的企业还没有对企业文化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即使在企业文化管理已经起步的企业,有些认识与实践也未能到位,或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漂亮的标签和装饰品,或仅局限于表面层次的文化活动,或仅局限于狭义的思想工作领域,未能把握企业文化的本质,从根本上改造和创新企业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发挥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真正搞得好的企业,像海尔、联想、同仁堂等只是少数。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企业文化理论将对企业产

17、生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管理将得到企业更为广泛的认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更为紧密,企业文化管理将走出误区,步入一种健康发展的轨道。展望未来,企业文化实践将出现以下明显趋势。1、企业文化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核企业文化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核心部分。企业文化管理不再只是企业内部宣传部门或至多是党委系统的事,不再只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发展的趋势是,企业文化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整个决策层主抓、全员参与的战略课题。企业文化管理得好坏,不光影响员工的士气和精神,而且决定企业的决策行为,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整

18、个组织的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优秀的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明确自身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此指导企业投资战略、营销战略以及人才战略、管理战略的制定。2、企业家的文化创新作用日益突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和示范者,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旗手。因此,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旧体制下,企业家是准官员,频繁更换,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企业家阶层成为最稀有的市场资源和市场主角,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主角。他们将以自己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影响企业文化

19、,以他们卓越的工作精神和作风感染企业文化,尤其是凭着他们对企业、市场的深刻理解,引导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将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3、企业文化由一元化发展为多样化企业文化的多样化并非多元化,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是指围绕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众星捧月式的多彩文化,即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生态。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体系中,个性得到张扬,个人价值观受到重视。工业社会的传统企业,企业文化强调一元化,即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统一价值观,对于这种统一价值观以外的个人追求、期望、理想往往不予认同,甚至排斥。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标准化作业方式分不开的。随

20、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的改变,一元化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在倡导主导价值观的同时,具有“多样化的容忍”,充分尊重个人的理想、意愿,发展个性,为个人价值实现创造条件。这种以主导价值观为基础和主流的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企业文化保持持久的活力。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日益突出在企业文化管理中,人们在关注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大生产规律、人类一般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共性文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个性。因为个性文化鲜亮、耀眼,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企业的活力源泉

21、所在。这种日益突出的企业文化个性,表现为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传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够重视文化个性的培养。如企业精神的表述,不管是什么企业,均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等词汇的组合与堆积。由于缺乏独特性,因此渗透性和感召力不强,更谈不到有魅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把行业特点、市场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企业优良传统、企业成功经验,以及员工的理想和希望、企业家的人格风范、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等熔为一炉,确定企业理念体系,通过特色的语言表述,把企业文化的个性固化下来。突出个性化不单纯是为了装点门面、便于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培植个性文化来强化企业的差别化战略,继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差别化决定

22、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及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决定企业与社会的交往方式,决定企业整体形象。这种差别化战略具有不可模仿性。可以预见的是,经过企业的不,懈努力,反映不同特色、不同风采的企业文化模式将大量涌现,企业因为形成了差别化战略,核心竞争力将会大大提高。5、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逐步形成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复杂性成正比。有些大企业,不仅人数多,组织层次多,经营多元化,面对的市场也非常复杂,是一种复合型集团公司。这类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很复杂,具有特定的模式一母子公司共建文化模式。目前,中国多数企业集团公司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纷纷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23、大张旗鼓地开展企业文化管理。有些全国性集团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设计全集团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时,试图让集团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奉行一套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强调集团文化的同一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或做法有失偏颇。全国性集团公司应有四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业务纽带和文化纽带,来维系所属企业,以保持集团的整体性;其中文化纽带最有韧性、最持久,是不可或缺的,是集团公司的精神纽带。只有强有力的文化,才能使集团形成价值共同体。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其文化管理的内容应具有总体规定性、导向性和包容性,主要在企业使命、基本价值观和企业哲学层面有统一规范要求,但不能包揽一切,不能完全替代

24、所属公司的文化建设;所属公司的文化应具有服从性,不能离开集团公司文化的主线,同时在经营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等方面要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目前,一批大集团公司正在对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既注重集团公司层面的文化建设,又允许下一个层次企业结合自己的业务经营特点,有所创新和创造。尤其有些在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中诞生的大集团公司,充分尊重所属公司的历史,鼓励其考虑行业差别、文化特色以及不同的领导风格和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努力使集团公司文化成为一种有一个主旋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百花园。经过今后若干年的努力,伴随着集团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25、母子公司文化共建模式会更加成熟,集团文化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6、品牌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表现形式品牌是一个企业理想追求的制高点,拥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实力,拥有市场,拥有利润,拥有长期的竞争力。因此,不少企业家把自己一生的追求与梦想都集中在一种品牌上。品牌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或者说品牌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未来的企业,特别是致力于创品牌的企业,其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管理既强调提高内在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实际上这种广义的企业文化管理,从方法层次上看会与CI、CS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品牌理想与顾客价值的一体化

26、,企业品牌审美观与顾客审美趋势的一体化,企业品牌理念与顾客追求的一体化。7、企业文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得益彰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属企业精神文明的范畴,同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标,同用教育灌输和活动渗透等手段开展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但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着眼于政治原则与社会伦理,侧重于对人的政治思想与行为起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更多地着眼于市场原则与经济伦理,侧重于对人的职业心理与工作行为起导向作用,二者也有一定差异。从发展趋势看,企业在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管理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导思想,解决

27、企业员工的基本人生观、理想和信念等问题;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企业文化联结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活动的纽带作用,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常与企业经济活动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结合上,统筹机构设置、工作规划和活动安排,使二者相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在知识和信息爆炸、一切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整体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企业文化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在企业实践中组织重叠、活动冲突、资源浪费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找到一种二者结合的好方法。从趋势看,人们越来,越

28、认识到,善于学习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一种特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建设企业文化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目标一致,过程也可以一致起来,即把学习型组织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理念之中,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8、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推动以往,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出现的。在企业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企业经营者以既定的制度、规范、标准约束员工的行为,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衍生出一种与制度相适应的约束性文化和与经营者行为方式及领导风范相适应的模仿性文化。这种文化是“积累”而成的,不是主动自觉建设的结果。在

29、这种情形下,企业文化管理只能是简单地“提炼”和“传播”,其文化优劣完全取决于企业制度的优劣和企业经营者具有怎样的个人行为方式及领导风范。未来的企业,其管理方式逐渐由制度管理过渡为文化管理。在文化管理方式下,企业文化管理的任务不完全是“积累”,而是在积累基础土由企业经营者与全体员工进行学习与创造。这种自觉学习与创造的文化,更富于先进性和理想化。当然,这种学习与创造的新文化并不排斥制度,它一方面对制度的形成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制度为载体得到践行与传播。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管理不会取代制度管理,它是与制度管理相互推动、共同发挥作用的。同时,目前企业文化管理实践中文化与制度两张皮的现象也有望得到解决

30、。9、企业文化管理更加强化执行力企业文化不是一件漂亮的外衣。通过企业文化管理,总结提炼一套先进的文化理念,设计一套漂亮的文化手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个性鲜明的文化形象等,无疑是必要的。但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执行文化,不是一种装饰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本身就包含确立理念,明确规范和操作执行几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企业文化“落地”、推动文化力向执行力的转换问题,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发展趋势看,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会更具有前瞻引导力和切实可行性;在企业文化传播中,防止文化传递失真的机制将更加完善;企业文化管理与经营战略制定、实施,与企业

31、体制的创新与管理变革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同时,由于企业文化管理评价理论的创新,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机制与方法逐渐科学化、实用化,将推动企业文化管理向注重实效的方向发展。10、企业文化管理中更加重视精神家园建设伴随着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推动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建设员工精神家园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它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给人以前进动力和方向。寻找精神家园,就是寻找理想,寻找真理和幸福。精神家园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或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层次的精神家园的标准

32、,精神家园的表层是兴趣、爱好,内核是审美观和价值观;精神家园是动态的、发展的,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才能使精神家园永远清新怡人;精神家园不是个体的,是整体的,只有在合作、协作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使人找到心灵共鸣和集体归属感,享受精神大家庭的快乐。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需要一个物质载体,企业就是最好的精神家园的载体。中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哪里不一样?中国企业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在教堂、教会,中国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在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主要是一个给员工提供工作机

33、会的场所,中国企业不仅是员工的工作场所,而且是满足员工精神追求、精神依托、精神归宿感,化解精神压力,矫正心理扭曲以及实现成就感、分享团队集体生活乐趣的地方。建设企业精神家园,是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的特殊职能。如何建设精神家园?一是要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建立企业的精神信仰和理想。企业有了信仰,事业才有方向,才能凝聚人。三是要善于发现人的精神需要,如兴趣、爱好,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共同点,善于满足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发挥人的首创精神,如通过合理化建议制度、工作申报制度

34、等,推动员工参与管理,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五是吸收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管理,促进员工将个人的精神追求融入企业文化当中,通过有效传播,使员工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六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文化环境,建立文化礼仪,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七是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创造性地建设精神家园,加强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交往与生活体验的机会。11、企业文化的民族化特征日益突出中国企业目前的内外环境不够稳定,尤其是企业赖以成长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总体看,中国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不像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文化那样,整体风格和特色比较稳定和鲜明。随着中

35、国市场环境的改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日益扩大,西方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从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寻找和谐思想和亲和力。中国企业将有望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找回自己的价值支点,在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企业文化管理之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将逐渐形成。12、企业文化因网络冲击越来越开放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曾指出: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

36、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其系统开放性、内容共享性、成本低廉性、传播交互性、竞争公平性、沟通有效性和速度快捷性的优势,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社会化和民主化进程,彻底改变了企业的文化生态。一是网络改变了员工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网络既延伸了员工生活的现实空间,也增加了虚拟空间;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信息与知识搜索、语音聊天、游戏、可视电话、短信、股票、投资、培训、购物等已经成为员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生活丰富度,他们可以在虚拟空间里找到很多新的角色、新的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缓解了正式工作的压力,释放了不平衡感和不满意感;另一方面也使其事业心受到一

37、定影响,有些人因此淡化了对事业的追求,容易对组织和领导者产生新的不满。二是网络改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网络对正式组织内部层级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着组织结构从集中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分散化、柔性化网络结构转变,要求企业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过去的非正式组织主要是以有形的单位为基础,至多拓展到狭小的同学圈、邻居圈、亲属圈、朋友圈等范围;现在依靠互联网平台,员工参与各种各样非正式组织,形成了各种非正式网络组织。非正式组织的范围大大拓展,组织活动方式也由有形的活动拓展到虚拟空间。加之,文化网络沟通主渠道逐渐由传统的会议、文件、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正式渠道,以及餐桌、班车等非正式渠道,转向O

38、A(办公自动化)、邮件、QQ、飞信、微博、微信、短信等新的网络信息渠道,部分人与人的交流被人与机器的交流所取代,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淡化趋势。与此相适应,员工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例如环保、公益事业等,企业文化因此更加社会化了。三是网络使得企业信息对称性和共享性得到优化。过去,企业领导者、管理者与员工因地位和工作性质差异,所获得的信息量差距很大,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很多信息被领导者和管理者独享;在互联网环境里,很多信息大家是共享的,领导知道的事,多数员工也知道,大大降低了领导者信息的独享性,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加上在网络空间里没有级别,大家地位平等,这种平等诉求直接延伸到组

39、织内部,员工内部层级观念和服从意识.淡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了。四是网络打开了员工的眼界。互联网带来海量的信息,使员工视野更宽,想法更多,思想更加开放。网络没有了国界,思想也打破了疆界,员工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化。由于信息刺激加大,因此员工物质要求更高,企业激励的难度更大;由于信息多了,工作、薪酬可比较的对象多了,工作选择余地大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受到影响,员工流动率提高。五是网络改变了员工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网络生活中,员工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即“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思维。互联网把媒介垄断打破了,员工成为媒介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受益者。每个人都在网络生活中享受到大量的“消费者剩余”,因

40、此也愿意,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价值,这就强化了员工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六是提高了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互联网大大缩短了员工获取文献、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的时间,提高了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也促进了员工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以上分析表明,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文化网络正在改变,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形成。只有适应变化,加强研究,积极实践,才能推进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全面创新。五、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具有延伸性,未来的企业文化是今天的企业文化的延续。当然,这种延续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扬弃、演绎、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先进文化可能被继承下来,有些落后文化可能因一

41、文不值而被淘汰掉,有些文化经过演绎会发生转型,同时新环境也会造就出一些全新的文化。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文化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主流文化将更加突出。(一)创新与变革文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加速对企业创新提出挑战。1997年世界管理年会把创新作为未来管理十大趋势的第一大趋势。不创新即倒退、不创新即死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定律。创新与变革文化是企业危机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创新与变革包括丰富的内涵,既包括技术、产品、市场及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变革,也包括管理组织、制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变革均是推动企业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但就中国现阶段文化环境与

42、企业文化现状而言,创新变革应是主旋律。在企业体制改革、资本重组与并购中,不仅应注意资本、技术、业务与管理的改革与重组,更要注意文化的创新与变革。文化的创新与变革是企业改革与重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企业创新与变革文化的形成,一般表现出以下文化风格:(1)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2)敢于挑战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更高的目标;(3)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中;(4)不怕冒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更好的经营机会;(5)宽容失败,即为了鼓励人们创新与变革,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二)人本与能本文化人本价值观仍然是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人本价值观就是坚持以人为

43、中心,以文化人。具体内涵是:(1)树立人的生命本位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崇拜生命,珍视和放大生命价值。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保护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2)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管理制度到管理方式,摆脱封建家长制和官僚科层制的束缚,张扬个性,满足人的自尊需求,使人活得有尊严。(3)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秉承人人是人才的理念,为实现和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搭建事业平台,为员工的晋升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寻找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契合点。(4)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参与与分享权利,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共享者。(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追

44、求人力资本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本价值观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发展,即更加关注“人的能力”,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即由人本逐渐扩展到“人的能力本位”(简称“能本”)。韩庆祥教授认为“能力本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无疑它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发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强化“能本”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能本”价值观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旨在使每个人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既充分发挥现有能力,又充分发挥人本身未曾使用过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学习与提高,增强能力,具备专长,

45、力求成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要把合理使用人的能力、开发人的潜能、科学配置人力、积极培养人的能力作为工作重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并把它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在人本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能本”价值观,是对传统“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及“关系本位”价值观的超越,倡导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创造力,提高整体效率与效益,并形成竞争优势。(三)差别与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竞争文化是与“能本”文化相适应的。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是客观的。因为人们的天赋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经历与经验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

46、力都有差别。在企业中,因为员工的能力有差别,因此就决定了分工有差别,不同能力的人就做不同性质、不同专业、不同能级的工作;从事不同性质、专业和能级的工作,就有不同的收入方式,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拿年薪和股票期权,一般员工拿工资;因为收入方式不同,收入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别。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般劳动收入增长缓慢,而知识劳动收入增长迅速;资本的回报没有太大变化,而企业家的风险收入大大提高。因为能力差别造成的收入差别,与尊重人权与人格没有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企业,差距与差别意识淡薄,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分配差距过小,严重挫伤了高素质、高能力、高能级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和创

47、造力。差别与竞争文化代表了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不断培植这种文化,通过启动收入分配杠杆,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在企业中使能力强、贡献大的人受到充分激励,使能力弱、贡献小的人受到鞭策,从而激活人们的进取性、竞争精神、卓越精神和学习精神,使企业富有朝气与活力。(四)学习与超越文化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型组织”。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新技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愿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具有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并且人们勇于挑战过去的成

48、功模式及力量极限,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每个人从学习中体验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是学习与超越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引领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是团队通过共同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在这类组织中,领导者不怕别人超越自己,鼓励组织成员竞相发展。彼得圣吉认为: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的能力也更要增强。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指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从此能推导出一个结论:学习与超越作为未来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对企业能否适应世界变

49、局,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创造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五)虚拟与借力文化虚拟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和品牌效应放大的产物,其本质是借用外力,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利用高新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企业只保留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他环节均通过国际分工体系完成,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突破企业自身的能力极限,实现快速增长。与虚拟经营相适应的虚拟与借力文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它使企业在经营中更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在实践中树立大市场观和大资源观,利用自身的商誉优势,从全球的视野去捕捉市场机会,组合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善用金融手段和网络手段

50、,提高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素质和能力。未来的企业是没有市场边界、没有资源限制的企业,只有培育虚拟与借力的文化,才能实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获得超乎寻常的发展。倡导虚拟与借力文化,从更深层次讲,就是倡导企业专注核心能力的培养,集中精力和资源,精准市场定位,做自己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服务,并把它做精做深,做透,做出市场,做出竞争力与影响力,避免经营中的过分多样化与多元化,从“大而全”、“小而全”式的“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集团”陷阱中走出来,在专注。与借力中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六)速度与效率文化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企业的本质就

51、是能够创造比其他形式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如经济学家科斯及其追随者就认为,企业替代市场,仅仅是因为它能节省交易费用;阿尔钦等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其意义就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可见,速度与效率文化是内生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没有速度与效率,交易成本过高,投入产出形不成合理的比例,企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企业之所以更重视速度与效率,主要是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需要,只有讲速度与效率,企业才能捕捉到更好的经营机会,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优惠的价格、最便捷的方式,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忠诚,最终赢得竞争。速度

52、与效率文化是推动企业革新与进步的加速器。在速度与效率文化导向引领下,企业要通过组织创新、创造精干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科学的管理,促使人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与方法,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七)和谐与共享文化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人靠契约结合的团队,和谐共享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无疑要倡导竞争,但不能忽视和谐。竞争与和谐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没有竞争企业就没有活力,光有竞争会把企业引到“你死我活”的黑暗面去。这里讲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的,是竞合平衡有序的和

53、谐文化。企业和谐的基础是协作意愿。企业内部是一个众人协作体,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也是在与他人协作之中进行的。通过协作创造整合力量,实现经济的放大效应,实现企业与员工,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和谐关系才是牢固的。和谐文化与中国“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人文精神有关。企业倡导和谐文化是主张人与人要和谐、人与事要和谐、人与环境要和谐。人与人和谐,也就是要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契约升华为一种以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为基础的心灵契约;人与事和谐,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人一机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即指企业要与顾客、合作者和谐,也要与社会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还要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和谐与共

54、享是相关的,共享促进和谐,和谐推动共享。企业通过经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不仅要与员工、顾客共享,而且要与社会共享。一个企业的生存目的不光是获得自身的价值增长,好的企业大大超越传统经济学有关利润最大化是唯一驱动力的理论,而是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尤其在考虑社会价值时,企业除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外,特别要关注自然生态价值,通过保护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通过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绿色包装、绿色服务等,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文化价值,努力通过自身的经营行为和公益活动,向社会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之外。

55、和谐与共享文化真正使企业面向社会,在谋求自身和谐的基础上,与投资者、竞争者、供应商、经销商、顾客、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取得和谐,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在和谐中实现价值的共同增长。(八)信用与责任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不讲信誉,缺少游戏规则,市场经济就没有良好的秩序,也不会产生比其他经济体制更高的效率。因为在买方市场上,商业竞争同质化,消费者对商家的识别最终转移到商家的第四种生存状态一信用上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企业心态和形象,这种心态和形象的建立与企业信用实践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它取决于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信用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是企

56、业贡献社会和取得效益的平衡点;信用也是企业文化的底线。信誉是信用的积累,构成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国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据报载,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带来的损失惨重。可见,改变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是当前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信用文化机制的构成有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在人格和特殊感情关系基础上的特殊主义的信用文化机制,依靠道德约束;二是建立在法律和契约基础上的普遍主义的信用文化机制,依靠法律约束;三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体现终极价值理性和信仰的神圣信用文化机制,依靠文化约束。提高企业信用文化的层次,实际上是提升和完善企业的“人格”。人有智商(IQ)、情商(EQ)、财商(FQ)和健商(HQ);企业也有智

57、商(CIQ)、情商(CEQ)、财商(CFQ)和健商(CHQ)。企业健商主要指诚信精神、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弥补“健商”,提高企业信用水平?一方面要补上法律意识和契约理念这一课,弥补信用缺失;另一方面,还要强化人格信用,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和信用积累,提高信誉,在与社会信用机制建设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信用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向文化约束的提升。在恪守信用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曾指出,生存得最好的生物是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同样,发展得最好的企业是对社会公众最有利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其社会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伦理的

58、基本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有外在压力,又有内在动力。因为,守信尽责,从长远来说,不是付出,而是获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本文化纪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道德义务、发展人的责任、文化进步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等内容。六、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一)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微观层面看已经并正在被企业发展实践所证实,在新的世纪将得到更充分的证实。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未来成长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这种经济技术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

59、科技创造与市场高新技术需求的结合。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小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劣。因此,有竞争意识的企业都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面向现实的、尤其是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世界上不少知名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已经超过营业收入的10%,不少公司一年创新产品已经达到50%以上。微软公司把“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作为公司口号,柯达公司则提出“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开发技术方案。不少企业还通过征取“风险资金”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美国20世纪90年代所创造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神话,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二)技术创新是永恒主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一时之举,它应是

60、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持久的。企业只有树立持续创新理念,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和“综合”,才能用较小代价实现技术不断创新;只有树立产业化和商品化意识,面向市场需要,明确重点,才能逐渐形成独特技术和核心技术,才能使创新的技术有生命力。同时,把技术创新作为永恒主题,也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视人才为最佳资产、最大投资,坚守能力本位的用人文化,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形成技术创新的人才高地。(三)创造自主品牌在品牌经济时代,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品牌当中,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持久的竞

61、争力和附加利益。就我国企业来讲,创造自主品牌是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筹码,是未来经营战略的必然选择。七、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一)从对立竞争到合作竞争企业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最原始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时至今日,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市场已经呈现战争与和平共有的状态。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日益密切,市场需求变得神秘莫测,在这种情形下,一间公司不管有多大规模与实力,也不能做到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所有技术,生产与提供现实和潜在市场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与服务。每个企业在造就市场时均为互补者,在瓜分市场时才有相互之间的竞争。因此“合作竞争”的概

62、念应运而生,美国人尼尔瑞克曼写了一本名为合作竞争大未来的书,其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真正的企业变革,指的是组织之间以团结合作、合力创造价值的方法来产生变化;公司开发出新的合作经营方法,协助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获利和竞争力。”因此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改变:竞争是合作的一种方式,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倒别人,而是与别人共同谋求繁荣。这种游戏规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下游之间,也体现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合作竞争,寻找到自身最合适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与对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这可以称作是一种竞合模式和竞合文化。近几年,“蓝海战略”以及“长尾理论”均受到推崇,不与竞争者直面竞争,走出“红海”,开发“蓝

63、海”;不光关注一时利润贡献大的产品,更要关心一时利润贡献不大,但有潜力的产品开发。这些思想都是竞合文化的发展。(二)从单赢走向双赢与上述竞合模式相联系,由于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渐重视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视,也带来企业盈利模式的变化。“双赢”甚至“多赢”取代了传统的“单赢”。关起门来把企业办成像一个制造利润的机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企业必须面向社会,把自身的目标与社会目标相融合,不仅致力于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与顾客和社会分享所创造的价值,而且要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由“单赢”(企业自身的眼前利益)走向“双赢”(企业

64、与竞争者分享利益),进而走向“多赢”(企业与竞争者、消费者乃至社会共同分享利益)的共同分享利益的盈利模式的形成,给企业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要求企业必须做好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调整,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同长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利益同竞争者利益、顾客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改组管理流程和营销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企业”。当然,这只是从竞争角度看盈利模式变化,从企业运作的商业模式角度看,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网络技术的运用将在未来商业模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盈利模式将因此产生革命性变革。八、 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核(一)价值与价值观界定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是研究企业价值观的起点。马克

65、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用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的。对于主体而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就是有价值的。英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认为价值为个人选择或选取行为的基础,基本上都有所偏好,且因状况不同而分成三项不同的价值,即运作的(Operational)价值,选择行为时表现的实际偏好;设想的(Conceived)价值,对选择行为后果所作的判断;客体的(Objective)价值,根据客观条件选取对象的客观性质,与其实际运作价值不一定相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基奇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的性价值,又称终极价值,是对生命意义与生活目标的信念;另一类是工具性价值,又称手段价值,是对生活手段及行为方式的信念。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客体的总的根本性的看法,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不管对价值观怎样划分,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抉择依据。价值观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