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891677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作者:Admin来源:【字体:二】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上海的小学作为校外活动启动了计算机教育。1982年9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创了校内计算机教育的历史,1982年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指示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微机热”,计算机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当年,全国就有十所中学开设了计算机小选修课,次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少学校开设了次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其做为必修课。原国家教委成

2、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1992年改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现改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5)上,大会主题即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适当结合到各门教学课程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感受到国际计算机教育的气息并给予了及时的反应。1986年,在福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发展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通过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据此,有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1987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纲要。程序设

3、计是第二文化”是当时计算机教育的经典表述。它体现着一个阶段内,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意义与存在形态。这一表述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并成为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初始阶段的核心思想。1991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后原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要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这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教育工

4、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之后,又重新编写了一套计算机教材,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1992年2月,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名称扩展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中心作为基教司领导下的计算机教育研究机构的任务。1992年7月,国家教委办法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成立了由柳斌任组长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在制定计划、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和教材假设、硬件环境选配、教学软件的开发管理等方面具体细致地规划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展计算机教育的蓝图。此后,我国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真正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包括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

5、小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制订发展战略和加强法规建设方面日趋完善。1992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原国家教委要求,许多省(市)都先后设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校。上海、四川、北京等省(市)还制定了本省(市)的中小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等级考试考纲或中学计算机合格考试(会考)大纲。上海市还在全市的初、高中将计算机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形成了三年段、三板块、三方面”的教学体系。三年段”即小学、初中、

6、高中三个年段;三板块”即必修、选修、课外活动;三方面”即每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初步程序设计方法,再配套实施中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等级考试制度,构成了上海市计算机教育的特色。江西省规定:从1995年新学年开始,在全省所有的重点中学的高中统一开设计算机指定性选修课,并配套教学的开展,建立教学评价与学习考核制度,学生的考核成绩记入学习档案,可供今后升学、就业时参考。广东省计算机课程则体现了多媒体时代的特点。小学着重游戏、娱乐、光盘、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初中着重培养计算机操作基础技能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高中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读、写、算及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

7、并具有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在北京市,北大附中、北京市五中等学校,率先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因特网连接,对促进教学和管理现代化,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其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已有5万余所,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其中有近300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全国中小学拥有各类计算机达165万台(平均每121名学生一台),专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多名,每年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近3000万人。到2000年底,这些数字又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开课学校近6万所,建网学校达5700所,计算机拥有量达205万台,专兼职教师达11.5万名,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达3500万名。这期间,

8、教学和教材建设逐步规范配套,对青少年的知识增长和智力开发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其中不少人已进一步深造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门人才;优秀的教育软件大量开发和推广;计算机课外活动和国际交流迅速扩展,我国中学生选手连续在国际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夺魁;全国性和各省(市)、自治区的计算机竞赛不断举行,到2000年,全国竞赛已经进行了17届,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特批,1997年的第十四届竞赛和2000年第十七届竞赛分别在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与澳门举行,反映了我国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自2000年起,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9、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会上作了题为抓主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争取使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

10、网,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列的优秀教学课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这些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从此,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推向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新阶段。其意义,不仅是名词的变化,而且是计算机教育思想、教

11、育观念的变化,它标志着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由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不仅要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信息观念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选择、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播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处理、表达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课程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课程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新的转变和提升;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加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这是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推进国家信息化,提高新一代人的素质的又一大举措,必

12、将揭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史上的崭新一页。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又一次在会议上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政府支持力度,提出“全国乡(镇)以上有条件的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0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建设原则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2001年下半年,开始制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将信息技术作为独立

13、的学科,并制定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制定使信息技术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15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们国家从文本意义上完成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2004年9月,广东、山东、海南、宁夏作为第一批新课程实验省份开始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王相东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本人认为:1 、从中近期来看,将会有越来

14、越多的学校开设这门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应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则可整合到各门学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否则,绝大多数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2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对这门课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

15、,将会扼杀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力,如很多教研员和教师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如同数学、物理等的学科看待,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受这些学科的影响太大。3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式可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对采取统考、会考和高考的方式一定要慎重,虽然这样能提高这门课程的地位,能促进学校尽快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极易使学生机械地去应试,使这门极具活力的课程误入歧途而变味。4 、对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因此这一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甚至也没有必要解决,只能

16、在原则上要求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即可。不宜提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操作性要求是不存在年级或学段的螺旋式上升的。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免修,更多的提高性的学习应该在各种应用任务中获得,只在课堂中掌握的操作技能而没有应用是不可能巩固提高的。所以,应提倡“用中学”,避免“学而不用”。5 、关于教材。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则非常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技术是由新产品推动的,如何读懂信息技术产品的说明书也应是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所以,对一些高中教

17、材更宜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宜全盘否定所谓“像”说明书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材的评价与其它学科教材的评价应有所区别。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网络教育,其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即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重头戏是教育部确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基本任务包括:以

18、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等,从而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校校通”分为三个层次: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山区、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则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校校通”的核心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资源库的建设是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以及软件库、学科背景资料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百科知识库、教学案例与题库等,并逐步将教育图书和教育音视频资料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小学的

19、绝大部分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要使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应对中小学师生免费。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可直接与本区的中心教育网站相连,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的“教育城域网”。国家不提倡将“校校通”等同于“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不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经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查看文章浅谈

20、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2007年03月08日星期四15:16墨江县城小学李改良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笔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禁思考,如何将其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农村化?怎样才能闯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一、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时至今日,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绝大多数基

21、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2.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3. 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4.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

22、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5. 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6. 教学软件注重形式。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难得一见,且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二、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有待解决以下问题。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

23、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2.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

24、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4.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信息技术课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

25、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5.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县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县域范围内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可省时、省力,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享,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