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1598902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9.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7页 共57页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及主要目标(一)“十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和谐湖北的总体部署,卓有成效地推进繁荣湖北、法治湖北、信用湖北、文明湖北和平安湖北建设。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求

2、是创新、扎实工作,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汉江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负担重、国企改革任务重、防汛任务重、财政包袱重等矛盾和问题有较大缓解。全省上下立足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各级干部清廉务实的作风,全省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

3、发展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较好地实现了“三年有明显变化”的总体要求。1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优质率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2177.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刷新历史记录,其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超过60%,水产品、生猪优质率达到60%,“双低”油菜、淡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能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推进“三个三工程”、八大行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全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卓有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630亿元,年均增长16.2%,建成100多个

4、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及武钢、武烟结构调整显现成效,东汽与日产、本田,冶钢与中信泰富合资合作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列入“三个三工程”的100家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税金均占全省工业的60%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6.12,创历史新高。服务业迅速发展。以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店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金融、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成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74.2亿

5、元。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启动,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实力和活力显著提高。2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着力推进“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0321.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1.4%,年均增长14.8%。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力度大为加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000公里,其中高速

6、公路1649公里,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34150公里和1080公里;完成通乡油路8200公里,通村油路22000公里;建成5座长江大桥和6座汉江大桥;整治航道570公里,改扩建港口泊位31个;武九铁路增二线工程、武汉轻轨一期工程和恩施机场扩建工程建成,宜万、武广、武合、武安等铁路和武汉天河机场扩建工程、武汉7条高速出口路开工建设。长江治水实现历史性跨越,整治长江干堤及汉江遥堤达标长度1636公里,病险水库整险加固完成计划目标。新增发电装机1250万千瓦(含三峡电站980万千瓦),增加发电量728亿千瓦时(含三峡电站486亿千瓦时),提前完成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

7、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快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5个百分点。科技实力增强,科技人员总量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了若干知名文化品牌,文化设施建设大为加强,湖北出版文化城、湖北剧场、省博物馆扩建主体工程相继建成,省艺术馆以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卫

8、生事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2个、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3个、传染病医院(病区)94个、乡镇传染病门诊984个,全省市州、县(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竞技体育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多次为国争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旅游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整顿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三峡库区、武汉市等地一批水污染治理项目建成运行。森林覆盖率达到36%。就业规模扩大,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48万人,“十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

9、,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供养水平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72.2亿元,贫困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70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6元、3099元,年均分别增长9.7%、6.4%;五年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净增2600亿元;“十五”期末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加14平方米和4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健身、休闲场所和设施增多。民主法制建

10、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三个一批”企业中已有30户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省属12户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取得重大进展。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实行了省对县的财政直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对32个扩权县(市

11、)下放23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已全面实行备案制和核准制。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成效显著,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显著增强。五年实现出口总额达到14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吸收外商投资总额达到10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落户湖北的全球500强企业已超过60家。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序号指 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实际“十五”年均增长(%)1全省生产总值亿元年增8 %以上6484.510.12人均生产总值元年增7%107659

1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300)(10321.7)14.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880296510.65出口总额亿美元3144.518.26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75)(102.9)20.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40374.211.8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5701649新增1080公里9城镇登记失业率%5左右4.3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11587869.7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96530996.412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6.6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414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40421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575.9316城镇化水平%3844.417

13、森林覆盖率%303618人口自然增长率83.050.24注:带()的为五年合计数。(二)“十一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乘势而上的五年“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国际资本及沿海产业向我国中部转移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全面推进,都将为湖北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累积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潜能,传统经济的优势得到发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和谐湖北建设进入新境界,全省各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也将为“湖北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提供

14、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缓解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压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更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奋力实现“五至七年有大变化”的目标。(三)“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

15、道;坚持以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构建和谐湖北;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前进中的突出问题,突破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开创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又

16、快又好地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投资总额达21000亿元以上;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为目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为目标,以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

17、品、纺织等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以公路及航运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等三个投资过千亿元的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6.542.840.7提升为10.545.843.7。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体系,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健全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以武汉为主中心、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

18、及黄石、十堰、荆州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达到50%。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科教兴鄂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企业竞争力处于全国前列;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50万人以上。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全省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4岁;

19、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努力构建和谐湖北。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按照省委关于建设和谐湖北若干问题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全省完成社会保障扩面新增400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20、6%。2(*)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序号指 标单位2005年实际“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1全省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6484.51061010以上预期性2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10765171109.7预期性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3左右)预期性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百分点(4)预期性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百分点(0.5)2010年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预期性6城镇化率%44.450预期性7总人口万人60316215以内0.6以内约束性8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1.281.04

21、五年下降20%左右约束性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180120五年下降33%左右约束性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30.48预期性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575预期性12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67.47436.280.66约束性1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2005年水平约束性14森林覆盖率%3640以上约束性15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69以上预期性1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8201040约束性1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24.5100约束性18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万个(350左右)预期性19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400以上)预期性20城镇

22、登记失业率%4.34.5左右预期性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价格)元8786129108预期性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价格)元309941456预期性注:1带()的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广大人民意愿的全省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

23、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省战略意图的指标,是省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 二、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支持汽车、钢铁、石化工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业

24、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增加值年均增长12%。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关联度,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过50亿元的30家、过10亿元的60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4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发展壮大建筑产业。(一)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重点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快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25、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中西部前列。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在研发制造销售链条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创立,在元器件组件整机链条上进一步加强芯片及元器件环节,在硬件软件应用与服务链条上进一步加强软件及应用与服务环节,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

26、优势。建成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重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化基地,“光谷”激光产业园,烽火移动、普天诺基亚公司3G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长飞公司光纤预制棒及新型光纤开发生产,武汉邮科院智能光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系列设备、元器件及光纤到户系统与设备,冠捷、唯冠新型显示器扩产,以及随州波导、武汉NEC手机等项目建设。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品种,加快生

27、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东湖、江夏、葛店三个开发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特色产业聚集地。重点支持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武汉健民中药创制、广济药业核黄素、宜昌安琪酵母、宜都东阳光红霉素原料药、八峰药化氨基酸、宜昌人福药业麻醉药等项目建设。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支持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初

28、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重点支持宜昌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武钢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研发与应用。加快新型科学仪器、智能仪表、专用分析仪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制约,提高先进制造业研究设计、加工制造的整体水平,发展壮大光机电先进制造产业。重点支持东风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数控公司五坐标数控加工系统与设备等项目建设。(二)汽车工业继续支持

29、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快培育研发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汽车零部件发展,提高为东汽及其他汽车集团配套的能力,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00万辆份。1整车工业重点支持东汽与日产、标致雪铁龙、本田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发生产各类专用汽车、客车,加快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进东风有限公司襄樊轿车和轻型车基地、十堰中重型载重车基地建设,形成各类汽车45万辆生产能力。加快神龙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形成30万辆轿车生产能力。东风本田公司形成各类乘用车24万辆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东汽与雷诺轿车合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东

30、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支持武汉、十堰、孝感、随州等市发展市政作业、工程施工、机场、油田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培育23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努力发展低地板公交客车、高速公路客车、中高档旅游客车。依托东风电动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华中科大,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2零部件工业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发展思路,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整合载重车零部件资源并向轻重两极延伸。培育35家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总成企业集团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支持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扩能改造,东风德纳车桥,十堰、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三环汽车零部件扩建等项目建设。

31、(三)冶金工业支持武钢做大做强,新冶钢做精做专。稳步发展铜、铝为主的有色工业。大力发展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1钢铁工业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支持武钢大力发展汽车板、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主要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重点发展优质齿轮钢及轴承钢等特钢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特殊钢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钢构件、钢帘线等钢材深加工产品。钢和钢材深加工制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200万吨以上和500万吨。重点抓好武钢转炉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三硅钢工程、三冷轧工程及

32、钢材深加工生产基地,鄂钢冷轧薄板和热轧宽厚板,新冶钢焦化工程、新型模具钢、银亮材等项目建设。2有色工业重点提高铜、铝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优化工艺流程,推进节能降耗和环保达标。支持大冶有色公司提高鄂东铜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适时稳步发展电解铝,加强现有企业改造,淘汰落后电解铝生产工艺。加快发展铜板带、铜箔、铝板带、电子铝箔等深加工产品。电解铜、电解铝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和70万吨。重点抓好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中铝(黄石)高精度铜板带和电解铜箔、丹江口铝业公司高精度铝板带、中铝(宜昌)电解铝、潜江华盛铝电公司铝深加工制品等项目建设。(四)石油化学工业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

33、,建设壮大磷、盐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围绕武汉乙烯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化学工业园区。1石油化工重点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扩大武汉、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加快实施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延伸乙烯产业链,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建成中部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基地。2磷化工、盐化工加强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推进“采选结合、矿肥结合、矿化结合、肥化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按就近、就地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依托相关园区壮大磷化产业集群。以宜化、洋丰、黄麦岭、大峪口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浓度磷

34、复肥基地。以兴发集团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宜昌、襄樊、荆门等地开展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湿法磷酸精制、精细磷化工产品、含磷新材料、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抓好宜化、葛化、沙隆达、双环、江汉油田盐化工厂等企业烧碱、纯碱装置改造,推进大型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建设,大力开发氯甲烷、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深加工系列产品,烧碱、纯碱生产能力均过百万吨,支持宜化新建电石项目。3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加快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领域精细化工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建成全国重要的农药、染料生产基地。推进饲料添加剂、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发展。加快化肥等农用化工

35、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重点支持楚源化工活性染料及中间体扩建、沙隆达新型农药、武汉有机实业芳烃氧化装置、宜化多元醇等项目建设。(五)装备制造业以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模具工业、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为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1船舶工业整合设计制造资源,加快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建成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依托武昌造船厂发展挖泥船、海洋平台工作船、公务执法船等船舶;依托青山船厂发展不锈钢化学品船、油船及其他液货船、集装箱船、客滚船等特种船舶

36、;依托宜昌船厂发展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以中船重工在鄂企业为主,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发电机、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船用辅机、船用容器、热交换器等配套船用部件,支持武汉船用设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2发电和输变电、机床工业重点发展大型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装置及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装置,数控金属切削和锻压机床,新型包装、造纸、粮食、纺织、水泥机械,冶金和涂镀层设备。依托武锅、长动等骨干企业,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武重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武锅60万千瓦电站锅炉和百万千瓦级核电堆内构件,永鼎红旗电缆高压及超高压交联电缆,京山轻机包装机械等项目建

37、设。3环保设备工业积极发展以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烟气脱硫、粉尘处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及噪声、振动防治与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武锅大型碱回收锅炉、洪城通用水环保设备、仙桃衡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建设。(六)轻纺工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食品、造纸、家电、纺织印染、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加工度高、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上档升级。1食品工业按照

38、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的发展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各类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食品加工制造与农副产品原料基地相结合的现代食品产业链、八类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群。支持武烟发挥品牌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实施异地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国家重点卷烟品牌规模过百万箱、卷烟工业税收过百亿元。以枝江、白云边、稻花香、劲牌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优质白酒和露酒,扩大金龙泉、华润、百威、燕京、青岛等骨干啤酒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酒业振兴。啤酒、白酒和露酒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50万千升、25万千升和8万千升。支持汇源果汁、娃

39、哈哈、农夫山泉等骨干饮料企业加快发展。2造纸、家电工业造纸行业,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强化污染治理”的思路,加快长江沿岸武汉、荆州、黄冈、咸宁等市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晨鸣汉阳、赤壁公司等骨干造纸企业改造,建设完善碱回收及废水处理设施。大力发展办公用品、学生用品、食品包装、卫生用品等深加工纸制品。纸与纸板生产能力达到270万吨。家电行业,支持武汉海尔、美的、TCL,荆州小天鹅和黄石东贝等企业,扩大空调器、洗衣机、冰箱、压缩机等消费类家电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配套能力。武汉空调器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台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3纺织印染工业努力提高棉、麻纺织及印染后整理水平。推进纺

40、织生产能力向优势企业和荆州、天门、咸宁等棉麻产区集中,加快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和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荆州、襄樊、孝感、仙桃等地形成一批30万锭以上规模、具有先进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棉纺织集团。先进棉纺锭达到8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50%。以宜昌新丰、湖北化纤、襄樊经纬、荆州凯乐等企业为重点,提高化纤规模化、差别化水平,积极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改善纺织原料品种结构。提升印染后整理能力,在武汉、襄樊、荆州、咸宁、仙桃等地积极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改造提高现有印染企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纯棉防缩免烫、精毛纺、高档色织、高档苎麻、高新功能性纤维等面料系列,

41、加快发展高质量的辅料系列产品,增强服装面料、辅料配套能力。4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支持骨干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水平,着力打造和提升美尔雅、爱帝等一批服装品牌,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服装系列产品,将鄂东建成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发展各类装饰、汽车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无纺布制品。以武汉、襄樊为重点,开发生产各种室内装饰和汽车装饰面料。以仙桃、潜江、黄冈、崇阳、枝江等为重点,扩大无纺布制品和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占纺织工业的比重。(七)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

42、等产品,积极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和低温快速烧成陶瓷技术,推动产品升级换代。1水泥工业优化产品、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靠近重点市场建设粉磨站和散装水泥中转站,在大中城市发展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占80%以上。支持华新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设武穴、阳新、赤壁水泥等项目。2新型建材工业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高档浮法玻璃、特种玻璃及深加工制品。积极发展木塑聚合材料。开发生产无污染、防火阻燃、防

43、水隔热、节能节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比重。(八)建筑业充分发挥湖北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与施工建设的优势,壮大建筑产业。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改制重组,打造品牌,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发展。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新建建筑强制推行节能标准,既有建筑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到2010年全省所有城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规范建筑市场。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44、尊重民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百镇千村”工程为示范,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努力,使全省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一)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产畜牧业,积极发展林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1农业结构调整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品种优质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45、。粮食生产逐步向荆州、襄樊、孝感、黄冈等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其他粮食主产区集中。大力发展优质和专用粮食生产,水稻和小麦优质率达到60%以上。非粮食主产区在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放手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棉花、油菜、果茶、蔬菜等优质产业工程,加强产业板块基地建设。优质棉花重点建设江汉平原、鄂东、鄂北三大棉区。“双低”油菜重点建设江汉平原、鄂东、鄂中北三个产业带。蔬菜重点建设大中城市周边优质蔬菜基地和鄂北特色蔬菜、鄂西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长江沿岸9县(市)、清江流域和丹江库区柑桔板块;孝感、襄樊低山丘陵区建设优质桃板块;武陵、秦巴、幕阜、大别山区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茶叶、食用菌、魔芋、药材、烟叶、

46、板栗、蚕茧和猕猴桃等基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在稳定和逐步改善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的同时,科学利用养殖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合理调整水产品结构,提高名特优比重。形成平原以名优品种养殖为主、湖区和库区以特种水产养殖为主、城郊以休闲观赏养殖为主的三类养殖区,保持淡水产品总产量全国第一的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养殖小区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建设江汉平原优质三元猪和水禽产业带、襄汉公路沿线家禽产业带、鄂西山区草食家畜养殖区。围绕武汉、宜昌、咸宁等大中城市,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在汉江流域、清江流域建设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市)。逐步提高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积极发展林业。在三峡库区

47、、清江流域、汉江中上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快植树造林,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重视保护神农架原始森林及其他自然保护区,加强大中城市周围森林保护圈建设。江汉平原、鄂北岗地等区域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速生丰产林;山区发展板粟、竹类等高效经济林。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耕地保有量436.28万公顷。省财政每年筹集5亿元,在粮食主产区建成66.6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适度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00万吨左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

48、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整险加固任务。抓好32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省财政每年筹集5亿元,更新改造60座大型排涝泵站。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0万公顷左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实施“星火富民”工程。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研专项,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力争每年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10项以上新成果并推广应用。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型简化栽培、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稻和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5%。稳定和扩大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科技入

49、户行动计划”,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信息服务、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农户的能力。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个体经营户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鼓励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各项支农服务。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监利银欣、京山国宝、南漳梅园、枣阳金华、安陆禾丰等粮食加工企业,汉川刁汊湖、仙桃五湖、洪湖德炎、潜江华山、鄂州武昌鱼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宜昌双汇、湖

50、北天种、武汉友芝友、安陆神丹、恩施长友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荆州天颐、湖北新丰、湖北华益、宜城鑫源等油料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50个、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50个。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粮食、油料、畜禽、水产品、果蔬、林特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培育精品名牌。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深加工,开发大众食品、特色食品等系列食品,形成1600万吨加工能力;“双低”油菜深加工,开发蛋白、甾醇、磷脂等系列产品,形成170万吨加工能力;优质水产品深加工,开发风味产品、速冷调理制品等系列产品,提炼生物酶等制品,形成60万吨加工能

51、力;猪肉加工,开发低温肉制品、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等,形成750万头加工能力;乳制品系列加工,形成20万吨加工能力;禽肉、禽蛋、果蔬深加工,开发罐头、蔬菜汁、脱水菜等系列产品;林特深加工,开发茶叶、银杏、板栗、桂花、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系列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和个体经营户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积极推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大型中外连锁超市及其采购系统。完善经营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稳步发展和完善“公司+基地+

52、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新型经营机制。(二)文明村镇建设着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加强村镇建设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规划指导与管理。以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功能,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小城镇建设坚持产业兴镇,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镇建设,建成一批产业兴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新型小城镇。按照“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镇特色产业,以特色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聚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优势资源,培植优势产业和精品名牌。形成镇区企业年

53、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10个、过10亿元的40个小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功能,建制镇镇区供水基本普及,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2村庄建设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和生态家园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抓好1000个示范村建设,通村主干道公路达到4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硬化;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自来水基本入户;村域内水面水质达到规定标准;农户普遍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农民议事、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规划面积。继续推进江汉平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村庄整治和迁村腾地,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继续做好缺乏生存条件

54、地区的农村居民搬迁式扶贫工作。3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全部通达等级油路,村村通公路,8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加快电力和信息化建设,基本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全省使用沼气的农户增加到300万户。着力解决血吸虫病疫区,高氟水、苦咸水以及水源污染地区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人数新增500万人以上。村镇绿化率有明显提高。(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省财政用于乡镇农

55、业技术推广、计划生育、文化事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投入量增长1倍。1基础教育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行农村师资免费培训,两年内做到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难的问题。2公共卫生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地区特困家庭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减免费。加大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力度,控制血吸虫病

56、的流行。血吸虫疫区要全部完成改水、改厕任务。在全省58个疫区县(市、区)中,20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1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用34年时间,在江汉平原整体推进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晚血病人”救治率达到100%。3文化体育加强乡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乡镇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争取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鼓励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户组织农民自办具有地方

57、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农村文化流动服务车,逐步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书难等问题。广泛开展农民健身活动,逐步建设群众性基本体育健身设施。4社会福利巩固“福星工程”成果,建立和完善以乡镇福利院为主体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体系。改善福利设施条件,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积极拓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实施特困农户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实施农村孤儿救助工程,妥善解决好孤儿生活、医疗、上学等方面的问题。5基层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政(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做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8、倡导健康向上、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四)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1农业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推广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种等技术,通过增产和节约促进增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和庭园经济。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通过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增加收入。在粮食主产区,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秸秆、青草饲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在鄂北岗地等缺水地区,发展旱作农业,建设节水

59、型农业。在大中城市郊区,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在丘陵山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2非农产业增收广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运输、手工编制、特色小吃、地方风味食品、旅游服务等非农产业,努力增加收入。3劳务增收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

60、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每年培训转移8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取消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限制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4政策支持增收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调整使用方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及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支持农业的政策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四、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

61、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就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一)物流业围绕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区,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圈,积极发展专业物流,尽快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等大城市为支点,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1三大物流圈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

62、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支持阳逻港转运型物流园区、东西湖配送型物流园区及物流保税区等的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华中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形成辐射鄂西,连接渝东、湘西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襄(樊)十(堰)随(州)物流圈,形成辐射周边地区,连接豫陕渝的区域物流中心。2专业物流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湖北,着力培育20家左右大型骨干物流企业。推动汽车、钢铁、石化、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加速发展。支持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改造,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二)旅游业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重点建设“一江两山”,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区、特色旅游区、生态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