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582375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SA重复性与再现性作业指导书(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文件编号:版号:MSA测量系统分析重复性和再现性作业指导书批准:审核:编制:受控状态:分发号: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的五个特性进行分析,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测量分析。3职责3.1检验科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3.2工会负责根据需要组织和安排测量系统技术应用的培训。3.3生产科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2、系统分析。4术语4.1偏倚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标准值的差值。4.2稳定性飘移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4.3线性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变差。4.4重复性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4.5再现性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5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准备5.1确定测量过程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a控制计划有要求的工序所使用的测量仪器;b有SPC控制要求的过程,特别是有关键/特殊特性的产品及过

3、程;c新产品、新过程;d新增的测量仪器;e已经作过测量系统分析,重新修理后。5.2公司按GB/T10012标准要求,建立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5.4检验科对测量仪器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校准和调整,除使测量仪器的偏倚、稳定性、线性等符合规定要求之外,还应确认以下条件:a确定量具检验的零件质量特性为计数型数据还是计量性数据。针对批量生产的零件,其统计特性为计量型数据的采用R&R分析,针对计数型数据采用小样法分析。b确定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是由变差的普通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特殊原因引起的可采取SPC技术。5.5操作步骤和方法5.5.1确定产品的特殊特性和关键特性的质量特性值和对应的测

4、量仪器。5.5.2确定两位评价人,评价人的应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中挑选。5.5.3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分析的中的零件必须代表生产过程中产品变差的全部范围。5.5.4对零件进行编号,由于每一个零件将被测量若干次,必须对每一个零件进行编号,以便于识别。5.5.5确定测量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数的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例如,如果特性的变差为0.001,仪器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5.5.6测量应按随机顺序,以确保整个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的任何漂移或变化将随机分布。5.5.7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的哪一个零件的编号,以避免可能的偏倚。但正在研究的人员应知道正在检

5、查哪一个零件,并相应记下相应的数据,即评价人,零件1,第一次试验;评价人,零件2,第二次试验等。5.5.8在仪器读数中,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如果可能,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例如,如果最小刻度为0.0001,则每个读数的估计应圆整为0.00005。5.5.9评价人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包括步骤来获取读数。6测量系统分析6.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及再现性R&R分析6.1.1数据收集数值法1 数据表格设计成容纳10个零件。为了获得最低限度的置信度水准,样本数量越多,将会呈现小的抽样变差,产生的风险也越小。2给评价人编号为A、B、C等,并将零件从1到10进行编号,但零件的编号不要让评价人看到。

6、3让评价人A以随机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一行。4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些一样的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5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第12行;注意将数据记录在适当的栏位中,例如:如果首先被测量的是零件7,然后将数据记录在表由零件7的栏位中。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3、8和13行中。6当测量大型零件或不可能同时获得数个零件时,第3步到第5步将变更成以下顺序:让评价人A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行;让评价人B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6行;让评价人C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1行。让评价人

7、重新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2行;让评价人B重新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7行;让评价人C重新测量第一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第12行。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值记录在3、8和13行中。7如果评价人处于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代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所有10个零件,并将数值记录第1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将读值记录在第2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评价人C,也同样做。6.1.2数值计算数值法6.1.2.1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附录一和附录二。 附录一是数据收集表格,记录所有的研究结果; 附录二是报告表格,记录了所有识别信息和依据指定公式进行所有的

8、计算。6.1.2.2在收集数据之后,参照附录一进行以下计算程序:1用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的最小值,把结果记入第5行。在6、7、8行和第11、12、13行重复以上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行和第15行。 2填入第5、10和15行的极差,所以它们都总是正值。3将第5行数据相加,然后除以零件抽样数量,即得到了第一个评价人测量的极差平均值;对第10行和第15行进行同样的计算得到了和。4将第5、10和第15行的平均值、和转到第17行,用它们的和除以评价人数,结果记入栏所有极差的平均值。 5将输入第19、20行,并乘以D4见附录三:控制图的常数和公式表表,得到控制限的上限和下限。将该单独极差的上控

9、制限UCLR填入19行。对于测量次数少于7次的情况下,极限的下控制限LCLR为零。, 6对于极差结果大于UCLR计算结果的任何读值,让原来的评价人对原来的零件进行重新测量,或剔除那些读值,然后根据修改后的抽样数量重新平均并计算极差平均值和UCLR。 7加总第1、2、3、6、7、8、11、12和13行的读值,然后将每行的总和除以抽样的数量,并将结果填入该行最右边标有平均值的栏位中。 8将1、2、3行的平均值相加,用该总和除以测量的次数,将所得结果填入第4行的栏位中。对第6、7、8行和第11、12、13行重复以上步骤,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第9行和第14行中的和栏位中。 9找出第4、9及14行平均值,

10、、中的最大值,并将他们填入第18行的适当位置,并求出它们的差;将这差值填入第18行中标示DIFF的空白处。10计算每次测量每个零件的读值之和,然后除以总测量次数;然后将结果填入第16行为每个零件平均值提供的空白处。 11用零件平均值的最大值减去零件平均值的最小值,并将结果填入第16行中标示RP的栏位。RP是零件平均值的极差。6.1.2进行以上计算之后,参照附录二进行以下计算程序:12将计算所得的、DIFF、RP填入报告表格所提供的空白处。13进行报告表格左侧标题为测量单元分析栏之下的计算。14进行报告表格右侧标题为总变差栏之下的计算。15检查计算结果以确定没有错误。6.1.2结果分析数值法.1

11、在报告表附录二左侧的测量单元分析的下面,是对每个变差组成部分的标准差计算。1重复性或设备变差EV是由极差平均值乘以一个常数K1来决定。K1取决于量具研究中的测量次数,其值可以从表1中d*2倒数。2再现性或评价人变差AV是由评价人平均值的最大差值DIFF乘以一个常数K2来决定的。K2值取决定于量具研究中的评价人的人数,其值从表1中查到d*2的倒数。评价人变差AV可由以下公式得到:EV2nrAV = XDIFFK22 式中:n=零件的数量,r=测量的次数如果根号下所得的数值为负数,则评价人变差AV为零。3测量系统变差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的计算为设备变差的平方加上评价人的平方,然后再开根号,如下式

12、:R & R =EV2 +AV2 4零件的变差PV是由零件的平均值RP乘以一个常数K3所决定。K3取决于量具研究的零件的数量,其值从表2中可以查到d*2的倒数。5研究的总变差TV是加总了重复性和再现性变差的平方与零件的的变差PV的平方,再开根号计算所得。TV = GRR2 +PV2 .2一旦确定了量具研究中的各个因素的变差后,可将它们与总变差TV进行比较。也就是要进行量具报告表表2中右侧总变差下方的计算。1设备变差EV占总变差TV的百分比的计算方式:EV100EV/TV2评价人变差AV占总变差TV的百分比的计算方式:AV100AV/TV3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占总变差TV的百分比的计算方式:GR

13、R100GRR/TV4零件变差PV占总变差TV的百分比的计算方式:PV100PV/TV.3通过对以上总变差的百分比结果进行评价,确定该测量系统对其预期的使用是否可为接受。数据分析的最后一步是确定区别分类数ndc,这能由该测量系统可靠地分辨,这是可以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的非重叠97自信度区间。ndc=1.41ndc应该四舍五入到整数,且要能大于5。7附图表7.1附录一、图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7.2附录二、图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7.3附录三、表1控制图的常数和公式表附录一、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评价人/试验次数零件均值12345678910A 123均

14、值a=极差a=B 123均值b=极差b=C 123均值c=极差c=零件均值=R p= / 评价人数 =DIFE = 最大值= 最小值= =DIFE=*UCLR = D4 = =*2次试验D4=3.27, 3次试验D4=2.58。UCLR代表了单个极差的控制限。圈出那些超过控制限的点,识别原因并纠正。使用与开始时相同的评价人及单位重复这些读数,或者放弃某些值,从保留的观察值重新平均,重新计算R和控制限。注:9 / 9附录二、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零件号和名称:量具名称:日期:特性:量具号:完成人:规范:量具类型:= DIFF = R P = 测量单元分析% 总变差 K12

15、 0.8862 3 0.5908重复性设备变差EVEV = K1= = %EV = 100EV/TV= 100/ = %再现性设备变差AVAV = 2 -EV2/nr= 2-2/ 2 3K2 0.7071 0.5231 = n =零件 r =试验次数%AV = 100AV/TV= 100/= %重复性和再现性GRR = EV 2 + AV 2K320.707130.523140.446750.403060.374270.353480.337590.3249100.3146=%GRR = 100GRR/TV= 100/= %零件变差PV = RP K3 = =%PV = 100PV/TV= 10

16、0/ = %总变差 TV = GRR 2 +PV2=ndc = 1.41= 1.41= 表格中理论和常数信息参见MSA参考手册,第三版附录三、表1R图控制图的常数和公式表子组容量均值图极差R计算控制限用的系数标准差估计值的除数计算控制限用的系数nA2d2D3D421.8801.1283.26731.0231.6932.57440.7292.0592.28250.5772.3262.11460.4832.5342.00470.4192.7040.0761.92480.3732.8470.1361.86490.3372.9700.1841.816100.3083.0870.2231.777110.2853.1730.2561.744120.2663.2580.2831.717130.2493.3360.3071.693140.2353.4070.3281.672150.2233.4720.3471.65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