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4844316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7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以安哈镇摆摆村为例总结报告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主办: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目录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11. 调查项目概述.21.1 项目背景和目标.21.2 项目时间.31.3 项目成员.31.4 调查方法.3 1.4.1问卷设计.3 1.4.2问卷发放与回收.41.5项目成果概述.42.项目计划与执行.42.1调查计划.42.2调查人员安排.52.3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6 2.3.1活动前期.6 2.3.2实地调研.6 2.3.3生态宣传.7 2.3.4总结报告大会.8 2.3.5数据整理撰写报告.8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83.1

2、数据分析.83.2调查结果总结.134.调查图片锦集.154.1村落中的彝族同胞.154.2农业好朋友.164.3深入彝寨的日子.175.团队故事分享.185.1记摆摆顶村调研.185.2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205.3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206.财务报告.226.1项目资金来源.226.2项目支出明细.226.3财务管理情况.237.结语.238.附件.238.1安哈镇卫星地图.238.2调查问卷表.248.3生态农业宣传资料.268.4相关网络宣传媒介.27调查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和目标项目背景:我国彝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盆地西南边

3、缘,海拔在2000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脉纵横沟壑交错,坡多坝少,光照资源充足,适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在彝族社会传统经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农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凉山州粮食作物以土豆、玉米、水稻为主,荞麦、燕麦次之;经济作物有苹果、烤烟、石榴、甘蔗、蚕桑等。此外,还盛产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独特的区域气候形成了彝族独特的农耕文明。彝族人民世代在该地区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181万人,马边、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

4、有10万人。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林地草场面积大,垂直气候明显的大背景下盛产牧草,畜牧业发达,与此相结合的游牧农业半牧半农更是凉山州传统农耕方式的典型代表。当地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山地黄红壤、亚高山草甸土四类。安哈镇摆摆顶村前身州螺髻山种畜场是以场带社的一个特殊体制单位,受体制、政策的制约,多年来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彝族人口高达99.9%,产

5、业经济来源主要靠第一产业,近年来随着螺髻山风景区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起步。新中国建立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跃千年,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彝族农耕方式也经历了诸多改变。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农耕方式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作物产量、作物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过分依赖和滥用化学肥料、农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及地表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作为该地区唯一一个高校专业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校、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多种专业性强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实践、宣传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为己

6、任。我协面向全院召集志愿者并经专业培训、筛选后,组建了校园农夫校外农耕调研小组,对市安哈镇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进行了包括耕作土壤、作物种类、灌溉用水、施肥、轮作制度、作物产量以及人口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年收入等多方面调查,希望通过对当地传统农耕方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为之后依据现代化的科学农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地方水文、气候特色,以因地制宜、合理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为目的,从而对彝族地区原生的农耕方式方法去粗取精,提供现代化的改进意见等工作做铺垫。项目目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第一手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资料,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

7、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并针对现状进行生态农业引导,宣传和保护彝族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推广彝族朴素的生态耕作理念。1.2 项目时间开始时间:20XX03月结束时间:20XX06月1.3 项目组成员项目指导罗支铁项目责任人:静执行顾问:唐泽调查表设计:伏媛、唐泽入户采访和问卷发放:唐泽、唐东、伏媛、兴萍、华燕梅、熊晓雷、谭畅、 林、璐瑶数据分析和报告:唐泽、伏媛1.4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在市安哈镇摆摆顶村开展,选择调查对象时结合使用了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1.4.1 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容:v 社会

8、人文指标指标v 经济指标v 耕作方式v SWOT分析v 补充调研方向1.4.2 问卷发放和回收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包括: 入户采访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1.5 项目成果概述此次用户调查项目共计发放用户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项目主要取得了三项成果: 采集了村民的基本农耕方式信息:从有效问卷中采集第一手信息,有助于今后农耕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获得了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获得了有关彝族农耕方式的基本数据,数据分布符合统计规律,数据样本真实、有效。 为决策层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结论: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若干调

9、查结论,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作为政府及其他决策层的参考,为今后凉山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准确、合理的依据。2. 项目计划与执行2.1调查计划时间20XX地点容负责人4月10日4月18日学院项目前期申报、筹备、宣传工作,人员组织及资料准备,志愿者征集伏媛、谭乔、兰岚4月13日4月14日安哈镇摆摆顶村活动地点选址、实地考察踩点、调研活动细节安排唐泽、唐东4月19日4月20日学院志愿者培训工作、合格志愿者筛选唐泽、伏媛、唐东 4月21日市安哈镇摆摆顶村调查彝族当地的农耕方式,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唐东 伏媛4月22日4月24日学院调研成果整理,书写调查报告伏媛、唐东 4月25日学院召开项目总结大会唐东、伏媛4

10、月25日4月27日学院彝族传统农耕主题展览谭乔、兰岚4月27日4月30日学院项目总结及撰写报告伏媛2.2调查人员安排职务人员说明负责事务指导老师罗支铁农业科学学院副教授,协会指导老师,彝族,亚洲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和农村生计发展项目顾问,为项目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指导。总负责人伏媛协会组织部部长,资环专业11级学生项目负责人,活动申请、策划,书面材料的编写唐东协会科研部部长,资环专业11级学生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地调研负责人执行顾问唐泽协会会长,资环专业10级学生项目执行顾问志愿者兴萍12级资环专业学生调研活动志愿者,进行入户访问、实地踏勘,完成农耕相关资料的收集,负责向调研

11、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宣传以及后期校宣传活动华燕梅12级资环专业学生璐瑶12级资环专业学生林12级资环专业学生谭畅12级资环专业学生熊晓雷12级农发专业学生2.3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2.3.1活动前期l 对调查区域勘查选址,确定初步调查背景及方案,明确调查方向。l 项目书确定后,我们采取黑板报、海报、腾讯微博等方式面对全农学院本协会会员优先召集大学生志愿者若干。l 志愿者报名结束后,邀请农学院农学方面的专业课老师、本地彝族的老师同学以及协会负责人,对全体应招志愿者分三次分别进行有关:农业知识及农耕常识、彝族礼仪及禁忌、调查过程中的规等容的集训。l 调查问卷的编写、入户访谈容的确定、实地踏勘项目的准备抑

12、是前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调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有用的资料,该部分工作将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l 在正式进入彝族聚集地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后勤负责人员必须对选定的项目实施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落实调查队伍集散方式、餐饮保障、小组分队等问题,以便及时调整项目活动计划和经费分配。l 考虑到后期对外宣传、总结大会的召开等工作,我协将邀请学院学生记者团采取跟踪报道或后期专题报道等方式,共同完成本次活动的外宣、总结工作。同时,在学院举办项目成果展览,向广大学生宣传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农耕方式。2.3.2实地调研v 调查方案 人员分组:通过前期踩点,我们将调研小组共9人分为三个小组,

13、分别对应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每组三人,分别负责询问、记录、拍照等工作。小组编号小组成员对应组名1唐泽、兴萍、华燕梅摆摆顶组2伏媛、谭畅、熊晓雷马家堡组3唐东、林、璐瑶老厂组 调查方法:采取自愿者入户访问、实地踏勘为主,问卷录入为辅的调查方法。调查容:详见附件2 调查问卷表v 时间安排:实地调研活动日安排时间4月21日地点及活动容交通工具08:0009:10园艺楼集合点名出发东客站107学院专线09:0011:00东客站化工厂汽车11:0012:00化工厂摆摆顶村工作餐面包车12:0015:30摆摆顶村实地调研步行15:3016:00集合清点人数16:0018:30摆摆顶村化工厂面包车18:30

14、19:30化工厂观海湾县际班车19:3020:00观海湾学校公交车20:0020:30成员聚餐自费l 调查技能要求 经过前期专业人员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自身对本次活动的了解,调研志愿者应符合以下相关求:了解农耕相关知识、调研技术方法 非专业要求:了解彝族同胞风俗习惯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记录能力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2.3.3生态宣传本次项目的宣传工作分为校、校外两大块,其中校宣传分为项目前期、后期两部分,校外宣传分为生态农业理念宣传、现代化农业改进方法宣传两方面。目的形式负责人校前期宣传通过前期宣传完成人员招募工作,同时向校大学生宣传生态农业知识,加强专业实践意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引起校广泛关注黑板

15、报、海报、腾讯微博、协会QQ空间、校定点宣传、农耕调研培训讲座宣传部、唐泽后期宣传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总结分享活动,完成调研成果分析、推广工作,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加强协会对外宣传力度,引起受众对彝族同胞及其生活现状的关注黑板报、海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协会QQ空间、调研成果报告会、摄影展板宣传部、唐东校外生态农业理念宣传通过志愿者入户宣传、分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彝族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宣传生态农业观念,注重新老农耕方式结合,提高生态程度入户宣传、分发生态农业知识宣传单志愿者小组现代化农业改进方法经过咨询专业老师、查资料,结合调研结果,总结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相较于现代化农业的优、缺点,通过调

16、研报告的形式、项目总结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参考调研报告、项目总报告伏媛、唐泽备注携手学院学生记者团的专题记者,通过学院报将我们获得的第一手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相关资料以及调研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分享给学院广大师生,让大家加强对彝族这个古老民族了解,加强对生态农业理念的认知和推崇。同时,我们通过协会官网、GGF、校园记者团、广播站等媒体传播途径,展示彝族传统农耕方式。伏媛2.3.4总结报告大会针对项目开展的成果与问题,开展讨论总结。会议邀请了院领导、专业课老师、学生记者团记者、其他各友好二级协会负责人等人参加,会上各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结合精心制作的PPT和挑选出来的代表性图片、数据向参会人员做了整

17、个调研活动从策划到前期筹备再到实施最后到资料汇总整个过程的介绍;下附会议流程表时间主题容17:5018:00安排参会人员就坐,签到,现场设备调试18:0018:05观看图片集18:0518:10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宣布报告会开始18:1018:20现场嘉宾罗支铁副教授讲话18:2018:35项目负责人唐东作项目概况介绍18:3518:55志愿者小组代表汇报各组调研成果18:5519:10项目负责人伏媛作农耕对比报告19:1019:20项目负责人唐泽作项目后期工作报告19:2019:30现场嘉宾涂勇科长讲话19:3019:50现场观众提问19:5020:00播放会歌,主持人宣布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18、2.3.5数据整理撰写报告将调研数据总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手段,撰写系统化的总结报告。3. 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3.1数据分析发送问卷100份,回收99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针对特殊指标进行定性统计分析,现反馈如下; 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农作物亩产柱状图 我们从实地调研发现,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高寒山区气候,该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仅有荞麦、燕麦、玉米、土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萝卜、花椒、玫瑰花等品种。从上面的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本地燕麦产量不高导致很多农户渐渐放弃这个品种的种植,使得荞麦成为当地彝要的食物源泉之一,相反在市农科所扶植下的土豆和萝卜种植产量较高,收益可观,成为彝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安

19、哈镇摆摆顶村主要牲畜饲养数量 摆摆顶村位于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正因为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才造就了它成为凉山州螺髻山种畜场的历史。从当地村民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州畜种场的功能渐渐消弱,畜牧品种逐渐单一,但是由于螺髻山草场优厚的畜牧条件,该村的畜牧养殖任然占有很明显的优势,从摆摆顶村毛村长哪里我们初步了解到,该村的黄牛、山羊、绵羊、牦牛等牲畜基本是在螺髻山五彩湖周边地区圈地放牧,牲畜成长期间基本不下山、靠山养殖来完成,形成一种山上养殖山下定居种植的半牧半农的典型彝族耕作形式。同时,在调查中我们

20、发现该村的家禽养殖中猪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和他们彝族年喜食烤乳猪和近邻地区生态旅游中彝家烧烤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较大规模的家禽养殖也成为彝家农用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村民家中我们也发现他们种植的地黄、荞麦也是家禽的主要饲料。 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壤类型及比重分布图15% 25%25% 40%资料数据来自安哈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从土壤资源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土壤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种植品种和土地用地结构类型,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再辅以独特的土壤构成,决定了该村典型的半牧半农的耕作格局,我们从上述扇形图可以看出该地虽有水稻土,但是由于海拔较高,雨季较集中、蓄水灌溉条件较差舍弃了水稻种

21、植,另外我们发现紫色土有机质较高,为当地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较发达,亚高山草甸土便决定了该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大,适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土地利用分类及比重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大致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但是必须重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凸显带来的农业发展问题,土地可持续开发能力减弱,土地利用集约度并不高,开发潜力有限。同时,我们发

22、现草场载畜量的单位系数以羊为例有超载的趋势,我们必须将可续科学放牧提升到战略高度,保护草场生态环境。 耕牛和手扶拖拉机数量变化图20002013从耕作动力演变来看,从传统的畜力耕作到现代机械耕作的介入,传统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上述折线图展示了进入21世纪以来摆摆顶村耕作动力的巨大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手扶拖拉机将逐渐取代传统畜力耕作,将很大程度提高耕作效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石油农业潜在的危机。同时,传统农耕文化的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农耕文明的传承和生态农业的推广。n 摆摆顶村年龄构成划分表19492012年份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比重%中位年龄岁人口类型19494

23、7215年轻型198042317年轻型200037627成年型201225832偏老年型资料来源:安哈镇计划生育与人口办公室n 青壮年劳务输出比重变化图20102012资料来源:市安哈镇就业发展办公室 随着出生率的降低,死亡率的降低,摆摆顶村的自然增长率在近年来开始下降,人口开始向偏老年型靠近,开始出现空巢老人现象,但是彝族由于政策优待,仍可以享受2-3人户的生育政策,少年儿童比重仍然很大。同时,由于近年来安哈镇划归市管理,经济发展较快,对外劳务输出需求很旺盛,在经济创汇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紧、农业发展滞后等现象,农业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民间仪式及各月的农事活动表1季节

24、月份彝历仪式名称农事活动农闲季11月马月彝族年生产活动进入尾声,过彝族年,串亲戚,家支集会,祭祖仪式活动。挖元根,晒元根。12月羊月顽童节冬闲,旱地生产基本结束。妇女开始织察尔瓦,男人放牧和准备盖新房的材料,换童裙,结婚。备耕,放牧。1月猴月妇女劳动节为祖灵超度,换童裙,结婚,捻羊毛线,备耕,挖肥,放牧,拾柴火,冬闲。2月鸡月避邪节挖地,堆肥,整地;种大麻,结婚。播种季3月狗月反咒节请毕摩举行除污祛秽仪式活动,春播开始背肥料,耕地,播种洋芋、燕麦,种青菜、白菜、栽树、撒兰花、烟秧 。4月猪月剪羊毛节捡石砌坎,疏浚河道,挖地沟,修房,撒肥料,耕地,播种春荞,元根,栽种土烟。5月鼠月晒衣节薅杂草,

25、拾柴火,采集野菜,织裙子,擀披毡,修房,薅地,腌酸菜,搞副业。6月牛月牧羊节薅洋芋,薅地,施肥,种莲花白。收获季7月虎月火把节挖洋芋,过火把节,打荞子,家支集会,采集菌类,踩地,收荞,播种元根、萝卜,挖药材。8月兔月尝新节挖洋芋,背洋芋,搓麻绳、织麻袋,收大麻。9月龙月祈愿节收割庄稼,举行偿新仪式,收割荞麦、燕麦、圆根,晒粮打荞,搬运粮食。10月蛇月丰收节翻地,捡荞子和燕麦,修房造房,举行祭祀活动,打燕麦。翻地,拾柴火,收燕麦、土烟。参考文献:1白史各.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M.学院学报.2006.33.2调查结果总结针对调查问卷表的数据和资料,现总结如下:v 社会人文指标市安哈镇摆摆顶

26、村是一个典型的彝寨,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日照2140小时,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林地草场面积大,垂直气候明显的大背景下盛产牧草,畜牧业发达,与此相结合的游牧农业半牧半农更是凉山州传统农耕方式的典型代表。当地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山地黄红壤、亚高山草甸土四类。安哈镇摆摆顶村前身系州螺髻山种畜场是以场带社的一个特殊体制单位,受体制、政策的制约,多年来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彝族人口高达99

27、.9%,产业经济来源主要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仅有一个小型矿泉水厂,但是锌、铅、铜、白云石和磷矿等矿产资源储存量巨大,未来开发空间大,近年来随着螺髻山风景区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起步。摆摆顶村分为摆摆顶组、马家堡组、老厂组三个自然生产小队,多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人口在900人左右,摆摆顶组近450人,马家堡组200余人,老厂组仅有100余人,每户平均人口为46人,人均土地亩数为1.54亩,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少,该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村际柏油马路连通市和普格县,由于地处螺髻山仙人洞景区核心腹地,未来基建设施将更大程度改善,近年来,在凉山州打造特色彝民新

28、寨的背景下,基础房屋建设取得很大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v 经济发展指标凉山彝族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地理位置,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在工业强州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猛。安哈镇在市政府关怀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摆摆顶村地处山脊过渡地带,第三产业基本为空白,经济发展较其他村庄落后,人均GDP为500010000元年,彝族农民除种植一些主要农作物玉米、洋芋、荞子、小麦等和一些经济作物花椒、核桃等以及畜牧业有黄牛、水牛、耗牛、马、山羊、绵羊、毛猪和鸡、鸭、鹅外,基本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摆摆顶村荞麦亩产300斤、土豆亩产3000斤、萝卜亩产5000斤,近年来在农科所扶持下,土豆

29、和萝卜经济收益较高,彝寨部分农产品自产自销,部分蔬菜大米靠市场购买补给。该村特色农产品有地黄、玉米、洋芋、小麦、花椒、核桃、梨子、黄牛、水牛、山羊、绵羊、毛猪、鹅、牧草、花卉以及部分珍贵山货、药材。土地利用结构较合理,在林地和草场已经建成保护区,通过对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旅游业,以达到增收的目的。v 耕作方式安哈镇摆摆顶村耕作方式是一个典型的半牧半农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山上圈地放牧山下定居种植,主要使用的农具有犁、镰刀、锄头、铁耙、竹耙、斧头等,耕作土壤多为紫色土和黄红壤,耕地基本以旱地种植为主,耕作动力以机械手扶拖拉机为主辅以畜力,在肥料使用方面,从过去的农家肥使用开始过渡到绿肥结合化

30、肥尿素、过磷酸钙、复、碳酸氢铵等使用为主,绿肥主要来自农家堆肥和秸秆还田,家禽在养殖期间通过对枯枝树叶松针叶踩踏发酵产生绿肥,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绿肥一年平均发酵一次供农用期间用肥,亩使用量达600斤以上,肥效较化肥良好,化肥亩使用量为50100斤,基本不使用农药,在作物种植上,作物熟制可2年3熟,荞麦每年可种植两季,其余作物大致延递春播秋收的规律,土豆、玉米、荞麦、地黄存在着轮种现象,混种复种方式不明显,我们在走访中得知彝族老人有遵循汉族类似的时令节气开始播种收获的习俗见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民间仪式及各月的农事活动表,同样在长期劳作中形成了像鹰过天将雨之类的农用谚语,在农用灌溉上基本上靠天灌

31、溉,部分经济作物靠山涧溪水灌溉和农用肥灌溉,农耕方式有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面临着耕作方式转化的现代胁迫因子气候变化、经济结构转型等。v SWORT分析 S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外来农耕文化冲击较小,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土地较多,土地可续开发利用空间大,交通便捷运输方便,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W 弱势种植作物较单一,产品商品率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低下,农业附加值较低,资金供应链条有限; 0机会乡村旅游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国家政策扶持; T威胁封闭的耕作意识,劳动力输出过多劳动力不足,城镇化建设对农用耕地的征占,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4. 调查图片锦集4.1村落中的彝族同胞图一志愿者入

32、户了解摆摆顶村现状 图二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耕方式图五 志愿者在彝寨发放生态农业宣传资料图四 彝家妇女向我们展示她们的肥料图七彝寨中空巢老人现象开始凸显图六 村寨中的妇女担任照顾家庭和农业生产双重角色 图九山泉是彝民的主要饮用水 图八满装松针叶归来的彝家妇女4.2农业好朋友图11犁头仍是传统农耕的主要工具图十 地黄是家禽的主要饲料之一图13彝民的农用工具图12松针叶是农用堆肥的原料图14手扶拖拉机成为新型耕作动力图13 彝民自制的农用堆肥图16小猪是彝民的经济创收法宝之一的图15黄牛是传统的耕作动力4.3深入彝寨的日子 图21 彝寨放牧归家图图20调研小组彝寨合影留念图19彝寨肥沃的农耕土

33、壤图18彝民从山上采掘的药材图17志愿者在研究彝民的作物5.团队故事分享5.1记摆摆顶村调研20XX4月21日,我们一行9人组成了一个团队,来到摆摆顶村。我们的目的是进行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调研。 在这次调研活动之前,虽然我早有想去彝寨参观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机会。我的脑海里关于彝族村寨也没有什么印象。而当我们真正身处海拔2000米之高的摆摆顶村,我才第一次见识到了彝寨的美丽容貌,这个宁静安详的村庄,她夹躺在螺髻山的几座秀峰之间,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刚梳洗打扮过的淳朴的少女;当走进了其中时,她又更像是一个正安度晚年的慈祥的老阿妈。摆摆顶村位于知名的风景区螺髻山脉一隅,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外,这里修葺一新

34、的白墙黑瓦红饰带风格的彝族民居,一宽阔齐整的高山农田,还有那一条新铸不久的宽敞的水泥硬化康庄大道,无不向人诉说着摆摆顶的迷人秀美。 但是,往往外表越美丽的东西,它的涵越是会出乎所料。 我们调研的第一家彝族农户,他家的房子挺大的。单从外面看的话,装修的仿似有些华美。房子风格依然是白墙黑瓦,再嵌了些红条装饰。当时我猜想这家一定比较富裕,而一道崭新宽敞的大铁门却将我的想象封堵在屋外。走进这座彝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对半干的柴禾,院子挺宽敞,地面是土坝。好客的男主人带着好奇的我们到处参观,与我们交流。当我们走进他家屋时,看到那样简陋甚至是破旧的大厅和房间,我们才知到我们都被这座外表美丽的宅子欺骗了。房

35、分为一个大厅和四间房间。正中的大厅里摆放着一简陋的木床,上面杂放着几床旧旧的棉被。扫视四壁,四壁皆空。地面仍是土坝,不怎么平整。靠床的墙角堆放着一堆元根萝卜。其余的空间还放了些木头和杂物。屋里有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两旁房间也很简陋,有一间堆放着一大堆发了芽的土豆.听主人说,由于建新房花了不少钱,但政府补贴还迟迟没有下来,再加上家里收入比较困难,所以只把房子外面建好了就没钱了。他的家里本来有六口人,却因如今生活开销难以为继,于是妻子和大女儿,还有他妹妹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下他和两个儿子。这时,我才仔细的看了看那两个小朋友:哥哥看起来12岁多的样子,弟弟有4岁多吧。两兄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都有着黑

36、黑的脸,有些瘦但却壮硕的身材和一头不太长但有些脏乱的头发。他们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的,牙齿整齐又洁白。弟弟对我们的到来非常好奇,他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不是跟着我们,就是和他家栓在狗棚中的大黄狗一起玩耍。而哥哥则显得有些沉静羞涩,只是做着自己的事,或是站在一旁。父亲说他在读小学六年级了。 在结束了第一家的调研后,我们便开始分组行动。我们这组来到了摆摆顶村二组马家堡。一路走访了十多户人家,基本完成了关于传统农耕方式的调研。我们还发现,马家堡有很多家庭都是留守家庭,众多的老人和小孩是这个寨子的另一道风景。这些家庭中,不是男女主人都出去打工,便是其中一个出去。而他们基本每年回来一次。他们有在市的,有在地

37、区的,还有在这样远的地方的。我们在走访过程中,路边上,水沟中,树荫下,房院里到处都是玩耍的孩子,他们黝黑的皮肤,明亮澄澈又大又圆的双眼,还有一双双壮壮的手足。仿佛与这里明净的和灼灼的太阳注定生生世世联系在一起。而那些或悠闲或劳累的老人们,则注定要在他们的家乡坚守一生了。 在马家堡,我们还认识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小朋友。他叫马智明。他是一户彝民的长子,另有两个弟弟。他在上初中。图中由左至右:志愿者熊晓雷、母亲、彝族少年、志愿者谭畅 我们刚走进他家时,他母亲在院子的另一头在忙着什么小活。他和弟弟在院子中间玩耍。再向他们说明了来意后,他把妈妈叫了过来。三兄弟和妈妈一起有些好奇又有些谨慎地与我们交流

38、起来。不过,他的妈妈似乎有些听不明白我们说的话,他就帮我们当起翻译来,有时有自己回答着我们的问题。我们发现,这个彝族少年知道很多妈妈都不太清楚的家中的情况,还写得一手明净的汉字。从短暂的交流中,我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孝顺懂事,聪明开朗的小当家。我问了问他的成绩怎样。他说,在学校一般,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调查完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进了他家屋子里参观。这个家庭的屋,堆放着一堆木材,里面的装修同样很简陋,甚至可以说都没有装修。原来,他家也是没钱再继续修完房子了。虽然房子外面仍然看起来不错。对了,他家也是留守家庭,父亲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 接下来的调研,他为我们当起了向导。这样倒是真正为我们省了不少

39、脚力和嘴力。我们组完成了调研任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的。调研结束后,我们要与他分别了。我心里想着要怎样表达我们的意。最后,我把我随身带来的一支钢笔送给了他。接过钢笔,他的脸上露出了略微腼腆而又非常高兴的笑容,然后转身就向家中奔去,我向他呼喊:加油读书哦!他边跑边说:好,!我看着他跑去的背影,其实该说的是我们。 调研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的调研真的让我学习了很多,也触动了很多。在摆摆顶,彝民同胞们的生活可以这样来形容-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以他们独有的语言文化风俗传统聚集成一个群体。们的本职工作都是农民,从事着高山上艰辛又有些悠闲的农业生产。他们多数人很贫穷,但他们却在这片永恒的与高山相接的

40、土地上满足的、快乐的生活着。他们与外面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交集不多,但或许这个较封闭的传统的小世界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属。他们多数人没啥文化不懂科学,但他们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健壮的身体,充溢着快乐与满足的笑容也就足够他们一世健康的生存了。况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闭关锁国,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上学走出大山. 5.2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这一天是晴朗的,也预示着这一次彝族传统农耕调研的辛劳与收获。 从早上八点钟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安哈镇摆摆顶村。它给我的第一印像就是安静和空旷,你能看到那延绵的山峰在远处向巨龙一样匍匐,在耳边能够听到风掠过的声音,虽然照射的的很厉害

41、很热,但我却能够清晰的感觉到那种清爽,让人释怀的感觉。见多了城市里的条条框框、方方正正,咋一看到这绵延的曲线,突然就感觉到很放松,仿佛在无形中摆脱了什么束缚一般。不知道大家现在对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的看法?还有没有小时候捉迷藏的小树林?还有没有一起嬉戏、玩耍的小溪流?在我的家乡,曾经玩耍的小树林已经消失,曾经抓虾摸蟹的小溪流也已经不在了。而我在那里见到了那清澈的水。那是一条人工建造、引自山间流水的小溪流。在这宁静、烈日当空的情况下,这水的清澈,这水的空灵之声极力的引诱着我,让我好想好想去亲身感受这水的清凉,去聆听着水流过我身体的声音。在我的印象中,我还从未看到如此清澈的水,我还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

42、,即使我站在这里看着它,我也知道它的清凉,它的欢快,让我能够不接触它就能感受它的清凉,身心都能被它冷却。这次的调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这里人们的热情,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少数民族。对他们的了解很少。现在我知道他们很好的。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很热情,当我们向他们问东问西的时候,他们会很积极热情的回答我们,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情地问我们吃饭没有,要给我们做饭吃。这个小男孩看起来小,但实际上他已经上初中了。他带我们去了其他村民的家中调研让我们了解更多村民的信息。在这里,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他们有想要富裕的期望,也有困贫的烦恼,但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也很快乐,他们能够亲近自然,他们也活得简单、洒脱。

43、5.3深入彝寨调研,在团队中成长我是学院20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唐泽,作为执行顾问人参加了本次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研项目。任光荏苒,来已经快三年了,对彝族这个民族也了解些许,但是绝对不能用深刻来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根绝对不是三年两载所能揣摩透彻的,尤其是在国外都对凉山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农耕方式了解甚少甚至空白的这个背景下,地处凉山州府的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承接了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的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研项目,针对凉山彝族这个古老民族开展传统农耕方式调研。作为本次调研项目的执行顾问,从前期的项目设计、申请、执行到后期项目成果反馈,一路历程之后发现收获很多

44、很多,在前期项目设计的理念上我们依然紧紧扣住协会生态农业的理念,在开展校园农夫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针对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研的构思,旨在向大家揭秘彝族这个古老且又博大精深的民族农耕文化,向外界展示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引起大家对彝族这个民族农业的重视和保护,我们知道凉山彝族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农耕文化发展变化跨度大,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方式过渡上存在着很大的机理失衡,我们通过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凉山生计发展办公室任项目官员的罗支铁副教授亚洲理工大学硕士处了解到,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是一个半牧半农的半迁徙模式,作物基本上采用三年轮作方式耕种,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畜牧业发展农业的民族,在二半山高寒山区的原

45、螺髻山州牧场这种现场尤为明显,山上圈地放牧、周边建屋种植农业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农耕方式,随着季节和草场承载量变化而迁移的耕作方式,在彝族农耕文化中长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针对这样的背景状况,我们在普格和交接的螺髻山周边原始村路展开调研选址工作,经过20013年4月中旬我们在螺髻山周边勘察结合现状最后选定于市安哈镇摆摆顶村,这个自然村属高寒山区海拔在2000-4000不等,所在的整个螺髻山系立体气候明显,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民族代表性,该村彝族人口高达99.9%,半牧半农的方式结合紧密,在此选址调研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代表性。在这次团队调研中,我们深入彝寨开展项目调研,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农村发现问题,拓

46、宽社会实践领域,在和村民沟通中切实了解到民情,了解到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中更加明白项目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我们团队的合作与努力获得了第一手彝族农耕方式的资料,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服务民众的情感。此次调研我们也不得不看清我们项目执行的不力之处,由于前期准备不尽充分,可能存在调研方向不够精确调研方法不尽合理等弊端,在后期的总结中我们及时沟通交流尽量减少了项目执行中的不好影响,在未来的项目执行中我们将更好的规划部署吸取教训力求完美,更好的成长。 经过前期的选址勘探后,项目组集体商讨出调查方向统计表并对本次志愿者进行了技能培训。20XX4月21日一早,我们一行9个志愿者正式

47、赶赴市安哈镇摆摆顶村调研,经过三个小时车程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摆摆顶村,我们按照计划将队员分成三组分别在该村的三个自然组进行调研,我带领着第一组在摆摆顶组进行调研,该组人口比较集中,整组人口300余人,以务农为主要生产活动,耕作方式以半牧半农为主结合现代农业而存在,该组主要的农作物是荞麦燕麦,经济作物有土豆油菜萝卜等,同时,该组部分村民养殖肉牛、牦牛、山羊、马、鸡、鸭等畜牧品种,家庭毛收入在5000-10000元左右不等,生活水平并不理想,近年来凉山州政府在统一规划彝民新寨后,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我们在随机入户调研中发现,该组任然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经济来源,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并不丰厚,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当地主要以第一产业为其经济命脉,生活状况还是偏低,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近年来化肥的介入和气候的变化等胁迫因子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现状越来越制约该村人民生计的发展,未来该村的农业生产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不得不看清我们项目执行的不力之处,由于前期准备不尽充分,可能存在调研方向不够精确调研方法不尽合理等弊端,在后期的总结中我们及时沟通交流尽量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