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2497161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教案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2015-1-25【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如何认识“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如何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经

2、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学时安排】:6学时【课堂教学设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明确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并认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

3、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复辟资本主义”加以反对,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4、验教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5月,针对一些人因为党的政策调整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他看来,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而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

5、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看成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

6、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他在这次谈话中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9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7、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

8、的。 过去,我们曾一度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少数人谋利益,必然产生剥削,必然引起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

9、富裕。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把我们

10、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过去一段时期,我们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国情,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大、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11、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为开辟一条发展更好、人民享受成果更多、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要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

12、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

13、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

14、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

15、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

16、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要求。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

17、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

18、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

19、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大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

20、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21、。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

22、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

23、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24、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曾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

25、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79年3月,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0月,他第一次提出要修改原先确定的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同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1981年4月,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

26、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充分体现了党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

27、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

28、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提出了比十六大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国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

29、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

30、”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

31、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

32、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

33、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

34、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

35、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

36、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本章小结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

37、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的目标。随着“两个一百年”的临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遥远。【阅读书目】 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5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思考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