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57631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4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8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某一级公路设计(第二标段)第一章 道路设计概述第一节 设计题目: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第二节 设计要点:21 工程概况本工程某一级公路第二标段,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一级公路,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100km/h。 22 工程地点:张家口地区23 设计资料:231 水文地质路线所经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介于内蒙古和华北平原间,属冀西北山间盆地与冀北山地分界地带,地貌类型属剥蚀构造地貌类和剥蚀侵蚀堆积地貌类,沿线地质属第四系地层,土质为粉质中液限粘土与含砾粉质中液限粘土,第四系地层的黄土具有湿陷性。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谷狭窄,为山岭重丘区地形。地下水可分两类,一为冲积层

2、潜水,另一为基岩裂隙水。水型属重碳酸钙型,饮用、灌溉均为优质水,对工程构造物无侵害作用。年平均气温7,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26.1,极端冻土深度1.4m,最大风速26.3m/s。232交通组成 经调查预测,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吉尔130 960辆/日解放CA15 300辆/日东风EQ140 760辆/日依士兹TD50 350辆/日黄河JN150 450辆/日日野KB222 800辆/日太脱拉138 100辆/日大客车CA50 1000辆交通SH141 500辆/日 小轿车 20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第三节 主要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

3、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道路勘测与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四节 设计技术标准 41 公路等级:汽车专用一级公路。42 设计年限:20年。43 计算行车速度参照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路勘测设计第九章,第五节:地形特征划分,平原微丘地形,平原地形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

4、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的限制,对于河湾顺适,地形开阔而且有连续的宽缓合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舌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也属于平原丘地形。山岭重丘地形: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延绵较长的高地。地面自然坡度多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由上述可知,平原,微丘地形和山岭重丘地形的划分以地面坡度20(36.4%)为界。经过设计路线

5、沿线等高线的纸上测算,知地面坡度大部分36.4%,仅有局部地区坡度达40%左右,所以公路沿线地形以平原,微丘地形为主,局部为重丘地形,据规范JTJ011-94,表2.1.2可知,行车速度为120km/h。第五节 路线设计总则:(摘自JTG D20-2006)路线设计应在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所选定的路线走向与主要控制点的基础上,先作出总体设计,再结合主要技术指标的运用,进行路线方案对工程造价,自然环境,社会效益等有较大影响时,应做同等深度的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标准。注意与铁路,航运,空运,管道运输等的配合,协作,并结合

6、地形,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方案研究,合理选用主要技术指标。路线设计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设计,使之在视觉上能诱导视线,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同时,还应同沿线环境相协调。 采用分期修建方案时,必须作出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近,远期交通量以及资金筹措情况作出分期修建设计。分期修建的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并为后期工程的修建留有余地和创造有利条件。第二章 平面线形设计第一节 说明 根据近远期规划,建设规模和性质,现场勘测,确定路的基本走向和主要

7、控制点。 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应注意的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结合的原则。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路线平,纵横三面结合。6)大中桥位应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原则下,对路桥和、综合考虑。7)道路应尽量减少交叉次数,合理选用交叉类型,以达到行车安全畅通的目的。8)道路设计应实行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投资及用地最。9)应与周围环

8、境,景观相协调,同时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铁路尽量减少交叉次数,以达到行车安全畅通的目的。10)要考虑施工条件对选定路线的影响。本课程设计根据地形图上路线的起始点,定出了三个中间控制点(即四条导向线)JD1,JD2,JD3。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回旋线两种。因此,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第二节 路线平面设计21 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微丘区,路线以方向为主导,平面线形三要素中以直线为主;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平面线形以曲

9、线为主。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

10、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当道路转角很小时,曲线长度就显得比实际短,容易引起曲线很小的错觉。因此,平曲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是必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小平曲线长度一般应考率下述条件确定:汽车驾驶员在操纵从容、旅客感觉舒适要求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按6 s的通过时间来设置最小平曲线长度,当设计车速为100km/h时,平曲线一般值取850m,最小值取170m。小偏角的平曲线长度当路线转角7时称为小偏角。设计计算时,当转角小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当时速为100km/h,长度应大于1200/.当2时,按=2计算.(4)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在平面线性设计中,应考虑纵断面设计的要求,与纵断面线形相协调

11、。(5)视距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了不同设计速度的行车视距。( 6 )(2003)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值是按路面泥泞或结冰的不利情况,并考虑线形的舒畅协调,参照横向力系数u0.04,路拱外侧横坡-0.2%,按表4-7确定超高为5%。22 平面线形要素设计原则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2)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

12、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以米计)。(v是设计速度,以km/h计)。3)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设计速度为100km/h一般最小半径700m。极限最小半径400m.4)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大于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数值时,可不设缓和曲线,直线与圆曲线可径相连接。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视设计速度大小而定。当设计速度为10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值为85m。5)设计速度为100km/h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500 m,最小值170 m。第三节 平曲线要素设计根据本段路

13、线所处路段,综合全路段的路线走向及线形要求,本路段共有三个交点。本公路拟取圆曲线半径为700m。满足规范要求。31 缓和曲线计算本路段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100km/h,地面起伏大,为山区地形,根据规范规定,除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长度LS旅客感觉舒适得:行驶时间不过短得根据规定,缓和曲线经验算后取整为5或10的倍数确定采用值,设计速度为10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值为85m。所以缓和曲线LS=100m。3 2圆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图 1-2 圆曲线几何要素ZH直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HY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交点QZ圆曲线中点YH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交点HZ缓

14、和曲线和圆曲线的交点JD1处:转角=15o,圆曲线半径R=700m,缓和曲线=100m1)圆曲线的内移值:2)切线增长值q: 3)缓和曲线角:4)切线长:5)平曲线长: 6)外距:7)切曲差:m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一级公路山岭区平曲线最小长度170米的要求。8)五个基本桩号的确定如下T:切线长。:缓和曲线长。R:圆曲线半径。:转角。ZH:直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HY: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交点,QZ:圆曲线中点。YH: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交点,HZ:缓和曲线和直线的交点。计算过程如下所示:JD1 K0+972-)T 142.225 ZH K0+829.775 + 100.00 HY K0+929.77

15、5 +(L-2) 83 YH K1+12.775 + 100.00 HZ K1+112.775 -L1/2 141.5 QZ K0+971.275超距D为1.45m 。故由QZ桩号算出JD1桩号为K0+971.275+(1.45/2)=k0+972,与原来JD1桩号符合,故计算无误。JD2处:转角=36o,圆曲线半径R=800m,缓和曲线=120m1)圆曲线的内移值:2)切线增长值 3)缓和曲线角: 4)切线长:5)平曲线长:6)外距:7)切曲差: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一级公路山岭区平曲线最小长度170米的要求。8)五个基本桩号的确定如下T:切线长。:缓和曲线长。R:圆曲线半径。:转角。ZH:直

16、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HY: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交点,QZ:圆曲线中点。YH: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交点,HZ:缓和曲线和直线的交点。计算过程如下所示:JD2 K2+121 T2 320.177 ZH K1+800.823 +LS 120.00 HY K1+920.823+ (L2-2LS) 342.382 YH K2+263.205+ LS 120.00HZ K2+383.205 L22 291.191 QZ K2+92.014验算:超距D为57.972m 。故由QZ桩号算出JD2桩号为K2+92.014+(57.972/2)=k2+121,与原来JD2桩号符合,故计算无误。JD3处:转角=38o,

17、圆曲线半径R=600,缓和曲线=1001)圆曲线的内移值:2)切线增长值:3)缓和曲线角4)切线长:5)平曲线长:6)外距:7)切曲差: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一级公路山岭区平曲线最小长度170m的要求。8)五个基本桩号的确定JD3 K3+644 T3 256.823 ZH K3+387.177 +LS 100.00 HY K3+487.177+ (L3-2LS) 297.253 YH K3+784.43+ LS 100.00HZ K3+884.43 L32 248.626 QZ K3+635.804验算:超距D为16.393m。故由QZ桩号算出JD3桩号K3+635.804+(16.393/2)

18、=k3+644,与原来JD3桩号符合,故计算无误。表2-1曲线要素汇总表交点号交点桩号转角值曲线要素值(m)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切线长度T曲线长度LJD1K0+97215700100142.225283JD2K2+12136800120320.177582.382JD3K3+64438600100 256.823497.253表2-2交点号曲线位置ZHHYQZYHHZJD1K0+829.775K0+929.775K0+971.275K1+12.775K1+112.775JD2K1+800.823K1+920.823K2+92.014K2+263.205K2+383.205JD3K3+387.177

19、K3+487.177K3+635.804K3+784.43K3+884.43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说明 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它是道路设计的重要设计因素之一,它主要反映路线的起伏和地面的情况,把道路的纵断面与平面图组合起来,就能够完整的表达道路的空间位置和立体线形。在任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该处的施工高度,施工高度的大小即决定了路堤的高度或路堑的深度。第二节 纵断面设计 21 设计原则1)新建一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在设有超高加宽的地段,其设计标高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的边缘标高。2)纵断面图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圆滑的线

20、形,避免短距离内起伏频繁。相邻纵坡的坡度代数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曲线半径。3)设计速度100km/h时,最大纵坡为4%,当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精技术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应采用不小于0.3%(以不小于0.5%为宜)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设计速度100km/h时公路合成最大纵坡为10.0%。在积雪或冰冻地区,合成坡度不应大于8%。4)设计速度100km/h时,其最小坡长250m,最大坡长限值根据纵坡坡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设计速度为100km/h时,纵坡坡度3%时为1000m,4%时

21、为800m;5)变坡点处应设置竖曲线,形式为二次抛物线,因为在应用范围内和圆形几乎没有差别,所以竖曲线半径均为圆曲线半径表示。6)一级公路山岭区地形,设计速度为100km/h时,凸形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10000m,极限最小值6500m;凹形竖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值4500m,极限最小值3000m,竖曲线一般值210m,最小长度85m。7)考虑平纵结合,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与竖曲线,平、纵线形的协调应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平曲线包竖曲线更能获得行使安全及平顺优美的线形。根据透视图分析研究,得结论:平竖曲线顶点错开1/4,为较满意情况;平竖曲线顶点错开1/2,为

22、很差情况。 平竖曲线半径大小要均衡。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协调均衡,否则容易使司机失去顺适感。采用长曲线较采用直线可使线形舒适顺畅。研究认为:当平曲线半径在1000米以下时,竖曲线半径宜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此时可获得视觉与工程费用经济的平衡。8)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要求综合考虑。9)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22 纵坡设计方法221 准备工作纵坡设计前,应先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

23、求。222 标注纵断面控制点纵面控制点主要有路线起终点,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标高,路线交叉点,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和最大控制标高,沿溪河线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标高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中须通过的控制点、标高等。223 试坡 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和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经济点和控制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试坡的要点,可归纳为“前后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先交点”几句话。前后照顾就是说要前后坡段统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坡段上。以点定线就是按照纵断面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参考“经济点”,初步定出坡度线,然后用三

24、角形推平行线的方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初步位置。 224 调坡 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结合选线意图。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脱离实际情况或考虑不周现象,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对照技术标准。详细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陡坡与平曲线、竖曲线与平曲线、桥头接线、路线交叉、隧道及路口码头等地方的坡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调整坡度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

25、纵坡线和加大、减小纵坡度等。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纵坡基本符合、225 根据纵断面图核对纵坡线 核对主要在有特殊意义的横断面图上进行。如选择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226 确定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所谓定坡就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置和高程确定下来。变坡点位置直接从图上读出,一般要调整到整10桩位上。变坡点的高程是根据路线起点的设计标高由已定的坡度、坡长依次推算而来。本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确定了五条坡度线,四个变坡点。23 竖曲线要素计算231 变坡点1变坡点桩号为K1+204设为凸型竖曲线,标

26、高为382m,两相邻路段纵坡为%, ,R=8000m。计算竖曲线基本要素,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L=R=80000.06=480m 切线长度 T=L2=4802=240m 外距 E=2R=28000=3.6m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04240=K0+964竖曲线起点高程=382-2400.02=377.2m求各桩点的设计标高: 横距x: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竖距H: H=/2R切线高程:起点高程+横距设计高程:起点高程竖距H表3-1竖曲线起点桩号竖曲线起点高程桩号横距X竖距H设计高程K0+964 377.2K1+000360.08377.8K0+964377.2K1+1001361.16378.8

27、K0+964 377.2K1+2002363.48378.4K0+964 377.2K1+3003367.06376.9K0+964 377.2K1+40043611.88374.0232 变坡点2变坡点桩号为K1+800设为凹型竖曲线,标高为354m,两相邻路段纵坡为, R=9000m。计算竖曲线基本要素,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L=R=90000.0464=417.6m 切线长度 T=L2=417.6208.8m 外距 E=2R=29000=2.42m 竖曲线起点桩号=K1+800208.8=K1+591.2竖曲线起点高程=354+208.80.04=362.4m求各桩点的设计标高: 横距x:

28、 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竖距H: H=/2R切线高程:起点高程横距设计高程:起点高程竖距H表3-2竖曲线起点桩号竖曲线起点高程桩号横距X竖距H设计高程K1+591.2362.4K1+6008.80.0043362.1K1+591.2362.4K1+700108.80.6576358.7K1+591.2362.4K1+800208.82.4221356.5K1+591.2362.4K1+900308.85.2976355.3K1+591.2362.4K2+000408.89.2843355.2223 变坡点3变坡点桩号为K2+570设为凹型竖曲线,标高为359.0m,两相邻路段纵坡为, R=2000

29、0m。计算竖曲线基本要素,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L=R=200000.0196=392m 切线长度 T=L2=3922=196m 外距 E=2R=220000=0.96m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70-196=K2+374竖曲线起点高程=359.0-1960.0064=357.7m求各桩点的设计标高:横距x: 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竖距H: H=/2R切线高程:起点高程横距设计高程:起点高程竖距H表3-3竖曲线起点桩号竖曲线起点高程桩号横距X竖距H设计高程K2+374357.7K2+400260.0169357.9K2+374357.7K2+5001260.3969358.9K2+374357.7K

30、2+6002261.2769360.4K2+374357.7K2+7003262.6569362.4224 变坡点4变坡点桩号为K3+800设为凸型竖曲线,标高为393.0m,两相邻路段纵坡为, , R=10000m。计算竖曲线基本要素,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L=R=100000.066=660m 切线长度 T=L2=6602=330m 外距 E=2R=210000=5.445m 竖曲线起点桩号=K3+800-330=K3+470竖曲线起点高程=393.0-3300.026=384.4求各桩点的设计标高: 横距x: 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竖距H: H=/2R切线高程:起点高程横距设计高程:起点高程竖

31、距H表3-4竖曲线起点桩号竖曲线起点高程桩号横距X竖距H设计高程K3+470384.4K3+500300.045385.1K3+470384.4K3+6001300.845386.9K3+470384.4K3+7002302.645387.7K3+470384.4K3+8003305.445387.5K3+470384.4K3+9004309.245386.3K3+470384.4K4+00053014.045384.1K3+470384.4K4+10063019.845 380.9第四章 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 说明道路的横断面,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其中

32、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等设施。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其交通性质、交通量、行车速度,结合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道路车行道、中央分隔带、人行道、路肩等的布置,以确定其横向几何尺寸。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通畅前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21 道路通行能力及车道数的确定表4-1交通量组成车型交通量(辆/日)车辆折算系数标准车辆数吉尔1309601.51440解放CA153001.5450东风EQ1407601.51140依士兹TD503502700黄河JN150

33、4502900日野KB22280021600太脱拉1381002200大客车CA5010001.51500交通SH1415001.5750小轿车2000120001)设计小时交通量Q=1440+450+1140+700+900+1600+200+1500+750+2000=10680(辆/日)Q=Q(1+K)=10680(1+6%)=32313(辆/ 日)式中Q远景年预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辆/ 日); Q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 K交通量的年增长率(%);n远景设计年限;设计小时交通量是指设计年限主要方向的标准小时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的依据,按下式计算:DDHVQKD式中DDHV定向高峰小

34、时设计交通量(辆/小时); D方向不均匀系数,取0.6; 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查表3-51(道路勘测设计)可知华北地区一级公路为13.5% 故:DDHV=3231313.5%0.6=2618(辆/小时)2)单向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C=MSVfff 式中C单向车行道设计通行能力,即在具体条件下,采用i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行的最大交通量,辆/(hln); C=200010.750.6=900辆/(hln)3)行车道车道数的确定行车道车道数可依下式计算确定并取为整数:单向行车道车道数=高峰小时设计交通量/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DDHV/ C=2.91。取整数:3 双向车道数为6验证:根据道路勘

35、测设计P7小客车年平均交通量划分的道路等级中车道数与交通量的关系(2500031633=96%,30-80cm=96%,150cm以下=90%,需填及路堑、路床0-30cm=96%,30-80cm=96%.第五节 路基横断面51一般路基低填浅挖段路基,采用散开式路堤横断面路堤高出护坡道0.6m,边坡1:1.5,挖方路段路堑,边坡坡度按岩石风化程度在挖方路堑边沟外设宽为1m的碎落台,填方路段路基边坡脚与边坡顶设宽2m的护坡道。路堤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后进行压实,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再回填分层压实。基地土密实,地面横坡缓于1:5时,可直接在天然地面土填筑,地表有树根草

36、皮或腐殖土应予以清除。水稻田、湖塘等地段的路基,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他土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当为软土地基时,应按特殊路基处理。路基土的掺灰剂量,可根据当地情况实验确定,一般粘质土采用石灰或粉煤灰处理。52 特殊路基水田、湿地等不良地段、清基,回填风化沙砾,天然沙砾等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并按实际情况记入一部分沉陷量。风化沙砾路基,既以风化沙砾等松散性材料填筑的路基,应做好边坡防护,防止雨水冲刷。第六节 路基防护边坡防护,主要是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以及湿度变化的影响防止和延缓岩土表面的风化、碎裂、剥蚀演变进程,从而保护路基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

37、以兼顾路基美化和协调自然环境。常见的坡面防护有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可美化路容,协调环境,调节边坡土的湿度与温度,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对于坡度不大、边坡比较平缓的土质坡面是一种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本设计中由于土质条件宜使用植物防护,考虑就地取材,采用砂石、水泥、石灰等矿质材料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坡度为1:1.5的路堑上部2.5m用网格式草坪平铺,下部用浆砌片石防护,岩石不防护。并且在铺草坪的地段其边坡应铺设8cm的种植土。对于边坡坡度为1:1.5的路堤边坡采用多边形水泥混凝土空心块防护。第七节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常用的路基地面排水设备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这些排水设

38、备,分别设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的排水功能,布置要求或构造形式,均有所差异。路基地表排水设施的概率流量计算。对高速公路应采用15年的重观期内任意30mm的最大降水强度为 15(mm),各类地表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71 边沟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20-2006,边沟横断面采用梯形,内侧坡度为1:1,外侧坡度与挖方边坡相同,坡面采用浆砌片石防护,边沟深度与取0.4m,边沟宽度取0.6m。边沟纵坡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特殊情况下,边沟纵坡可降至0.1%,当纵坡不满足要求时,应调整边坡纵坡。72 截水沟为汇集并排除路基边坡上侧的地表径流,应设置截水沟,挖方路基的截

39、水沟应设面采用梯形,沟的边坡坡度因岩土条件而定,一般采用1:1.01:1.5;深度及底宽不宜小于0.5m,取为0.5m,沟底纵坡不应小于0.3%,松散土层中的截水沟,应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防护,截水沟长度以200-500m为宜。 73 排水沟将边沟,截水沟,取土坑,边坡和路基附近积水,排至桥涵或路基以外时,应用排水沟。横断面采用梯形,边坡采用1:1,深度与底宽不宜小于0.5m,本设计取0.6m。沟底纵坡宜小于0.5%1.0%,不宜小于0.3%,长度不宜超过500m,与各种水沟的连接应顺畅;路堤边坡设急流槽地段,排水沟距路基坡脚距离不宜小于2m。采用30mm厚石灰三合土加固。74 路面排水

4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路面排水设施,路面排水设施由路肩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组成,路面排水的设计,按暴雨强度采用当地任意30mm的最大径流厚度,一级公路路面排水重现期为3-5年。路肩排水设施:路肩排水设施的纵坡应与路面的纵坡一致,当路面纵坡小于0.3%采用纵向集中排水方式,在硬路肩边缘设置栏水带,并通过急流槽将水排出路基,拦水带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筑成。拦水带高出路肩12cm,顶宽8-10cm,急流槽的设置间距按路肩排水的容许流量计算确定,以20-50m为宜。 中央分隔带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应根据分隔带宽度、绿化和交通安全设施的形状,分隔带表面处理形式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排水方式。本设计中央

41、分隔带宽3.0m,表面采用铺面封闭,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排向两侧行车道,其坡度与路面的横坡度相同,在超高路段上,可在分隔带上侧边缘设置缘石或泄水口,泻水口间距宜为3-5m,必要时,可按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第8.2.4,9.2.5和8.2.6条中所述方法计算确定,分隔带的过水断面在无辅助面时不得缓于0.25%,有辅面时,不得缓于0.12%。第六章 挡土墙设计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的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它广泛应用于支撑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桥梁两端及河流岸等,按照其设计的位置,可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山坡墙等。第一节 设计资料11 地质情况

42、地基土为粉质中液限粘土,容重=20KN/m3,计算内摩擦角=30,取KO+000处路段为设计路段,设计为路堤式挡土墙。12 计算资料:1挡土墙不受浸水影响,设计挡土墙长50m,沉降缝间距采用20cm,挡土墙高度为12m,顶部填土1m。2. 路基宽度33.5m;3荷载标准:公路-级;4.面板规格:1.0m0.8m十字型混凝土板,板厚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0;5.筋带:采用钢筋混凝土带,带宽为15m,厚1.0m,断裂极限强度标准值fk=235MPa,似摩擦系数f=0.4;6.筋带节点间距:水平间距Sx=0.42m,垂直间距Sy=0.40m;7.筋带填料:碎石土、不易风化的岩石碎块 ,重度为=19kN/m3,内摩擦角=450,路堤填土为黏性土,重度为=17kN/m;8.墙体采用矩形断面,加筋体宽为10.0m;试按荷载组合进行结构计算。 第二节 内部稳定性验算本例采用应力分析法计算21 筋带受力计算加筋体上填土重力换算为等代均布土层厚度h1的计算知:H=12.0m,bb=1.0m,m=1.5,H=2.53m,按规范公式 h1=1/m(H/2- bb)=1/1.5(12/2-1)=3.3mH h1=H=2.53m22 车辆荷载换算为等代均布土层厚度h0的计算墙高H=12.0m10m,取q=10KN/m3用内插值法得h0=q/=10/19=0.53m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