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9443660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论文: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创新理论在体育课中的应用摘要: 根据教育创新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引发学生的体育内需是体育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该要处理好哪些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教育创新?本课题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理论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创新体系要由创新型人才来建立,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来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首先要实现人的思想现代化,即教师的思想观念要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观念,体育创新要求教师务必重视和引发学生的体育

2、内需。所谓内需,是指有机体对生存发展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倾向。体育内需是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言:“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这充分说明引发学生的体育内需是体育创新的关键。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 。教育理论认为:主体的创新意识,源于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动机则来自主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研究对象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能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创新教育能否实施的前提。培养创新人才,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迎新的目标。心理学的教育创新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善于想

3、象、富有创造力,训练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体育手段使学生在性格、气质和能力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如通过参加球类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和集体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而长跑运动则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坚韧不拨、吃苦耐劳和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依据。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是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强。他们的想象有所发展,引发学生

4、的想象,必须用各种方法扩大他们的表象储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做出准确美观的动作示范,以便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进一步以发散式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施行创新教育的基本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总目标,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目标。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体现出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施。一、 形成教育创新观念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教师的观念影响到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

5、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知道学校体育教学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我们的体育教学除增强体质的生物目标外,还有教育目标体育教学的终身性(即终身体育)。因此,应该看到体育教学的广阔前景,看到体育教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广集信息、多学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本身首先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

6、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综观当前情况,教育改革意是伴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且是把教育观念更新作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先导。在体育实施创新教育,从认识到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是传统、落后、封闭的教育观念再不迅速更新,那么创新教育也只能是一种形式,一件披在应试教育身上的外衣。因此,形成创新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起点,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

7、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三、 教育创新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则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

8、学生的思维。例如,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9、复杂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四、 致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为载体,离开了这一载体,一切都无法实现。有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构思,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所谓创新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总结、反思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尝试。所以首先

10、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实施教学,进行“按需学习,设计教学”,这一教育原则。才能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这不仅要求确立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还是体育教学中要挖掘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和契机,寻求出一些真正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也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 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一) 挖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不仅应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为中心,使学生掌握

11、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创新意识、能力。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传授学生体育学基础知识为目标,从教学法目标的确立、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往往搞一刀切,不管不顾学生的潜能差异、生理差异,简单施教,强迫灌输。无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都是很差的,而非具在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传输信息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新体育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教材只是提供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12、,在体育教学课堂设计目标就应转向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给学生以“点金术”而非“大量的黄金”。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该坚持“创造性”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奥秘的兴趣,教给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运动技术、方法、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发散式”的寻求新的知识活动。这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基本思路。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

13、、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二)体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体育实践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教学为中心的传习式教学方法,不注重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根本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习过程的娱乐性、趣味性,注重体育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主张体

14、育教学应反映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发挥出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参与实践的全过程,要求体育教学对学生提供个人活动的丰富性,从多方面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有兴趣的运动进行自我去设计方案、自己去选择实践对象和器材,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实践去体验,实践结果由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来解决错误。教师对课的设计,要充分给学生留有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要做好每个环节的调控工作,也要从旁边进行一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对现阶段学生尚无能力解决之处提

15、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当然,这样的实践教学在目前来说开展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资源上的限制、资料的获取方面,但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化的逐步普及,这些难题将会得以解决。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创新体

16、育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学习结果,而是整个学习过程。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提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知识创新教育的教学评价,应该着眼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去进行。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学生实践的结果肯定各不相同,有些结论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看过程中学生所掌握到的学习方法和技术动作,如何进行自我指导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体质测定和评价时有可选择性内容,如有个别学生对垒球的

17、技术掌握不了,那么,学生就可另选沙包来评定成绩,如果立定跳远不能达标,就可选跳绳,对成绩好的学生只分为优秀、达标,如果无特殊(先天因素除外)的学生经过多种选择测定仍然不达标的同学,成绩评定为待达标。多从正面鼓励学生积极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参加锻炼,让学生达到可以取得的成绩,逐步提高。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

18、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五、 对未来的展望体育创新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需的一种教育观理念。它的具体实施和体现需要靠广大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行逐步的摸索和探讨。虽然这项工作做起来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我相信,只要沿着创新教育这条路走下去,学

19、校体育教育一定会在可持续性发展中大放异彩。参考文献1 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 2000,( 2 ).2 杨丽娟,毕森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 2007 ,(20 ). 3 李焕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 2000,( 5). 4 窦瑞莲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 6). 5 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 2000, ( 6 ). 6 陈进良,樊艳红.试论创新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 5). 7 李翠泉.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的更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 4). 8 栾传大.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 1999. 9 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 ( 2 ). 10 刘春芳.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1 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科研 ,1999, ( 11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