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8474033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36.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一)(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劳动概述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识记:劳动的含义。P4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特征。P5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的分类。P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2、领会: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P4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 其次,劳动是人的有目的

2、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 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P7 不论什么社会,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只要是劳动,总要支出人类的脑力和体力。但就这方面而看,似乎抽象劳动是各永恒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绝不单纯是个生理概念,而是个经济范畴,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物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时候,耗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的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才能当作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被社会“抽象”出来。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P7-8 人们在运用

3、技术标准时,还习惯上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人们通常将物质技术手段,即劳动资料,称为硬技术;而将与物质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操作、控制和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技术管理组合形式称为“软技术”。从硬技术来看,物质技术手段大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器(包括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自动机等,于此对应的劳动为手工劳动、机械化劳动和自动化劳动。从软技术来看,手工劳动只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技术,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只有近现代的复杂的劳动才能称得上软技术。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硬技术”和“软技术”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其发展越来越相互依靠。因此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标准也是相对的。其它分类标准。P9 依据其

4、他分类标准,还可以将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劳务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1、识记:劳动方式的含义。P9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的劳动行为。P11劳动分工 劳动协作 劳动竞争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P14 社会传统文化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环境因素社会大众心理氛围社会人际关系2、领会: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P9 首先,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其次,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工具)的属性相关。再次,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

5、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P12 劳动分工一般具有三种分工形式: 一是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即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工艺阶段或工种岗位,集中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和同工种的劳动者来完成同一工艺阶段或同一岗位的生产任务。二是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即把同一劳动对象的加工全过程划分为若干先后相继的工序,安排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劳动者分别完成不同工序上的生产任务。(例:生产流水线)三是根据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即在同一工种内部,根据工种岗位和技术的复杂程度划分等级,分配给具有相应等级水平的劳动者去承担。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P13 根据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可分为自

6、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以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P14 根据不同标准,劳动竞争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被竞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精神竞争和物质竞争;根据竞争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与劳动群体之间的竞争;根据竞争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竞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区分。P14 影响劳动者行为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劳动者自身的因素,如生理、心理、年龄等; 客观因素是指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等。3、简单应用:

7、用竞争的观点原理解释如何达到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双赢局面。P13 劳动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力不相上下的劳动者或劳动群体为争夺同一个目标而发生的行为方式。C、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1、识记:劳动制度的含义。P16 劳动制度:是从属于经济制度之下的一个制度系统,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满足劳动关系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劳动行为规范体系。劳动制度的一般特征。P18 存在的普遍性 组织实施的强制性构成的系统性 相对的稳定性。 劳动关系的含义和特征。P19 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部分的社会关系,即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特征:

8、直接性 普遍性 具体性 本质性劳动关系的类型。P21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2、领会:形成劳动制度的两种途径。P16 自发形成。劳动制度中的某些内容和规定并不是出自哪个管理者的发明创造,而是来源于民俗、民风和民德,来自于民间的约定俗成。人为制定。管理者出于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需要或为了维系正常稳定的劳动秩序,依据一些法律法规,人为地制定了一些条例。劳动制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P17 积极作用:首先,劳动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其次,劳动制度也为用工单位获得适当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有规则的途径,加强了用工单位组织活动的秩序。再次,

9、劳动制度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劳动环境。 消极作用:一是劳动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存在缺陷。二是劳动制度的模式化。三是劳动制度为利益集团所操纵。决定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最基本因素。P21 所有制的性质 (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性质,直接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运用的形式和要求也不同,这就必然会影响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方式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A、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1、识记:劳动力。P24 劳动力:是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劳动力资源。P30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标准。2、领会:开发的双重性特征和原因。P25劳动力的可教化性决定了它的可开发性。在开发上,劳动力表现为即是被开发对象、又是开发主体的双重性特征。首先,在劳动力作为被开发对象时,社会是开发主体,劳动力的开发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条件好,劳动力开发水平就高,反之则低。而劳动力开发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就抑制劳动力开发,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

11、对于劳动者来说,先天因素虽不能选择,但通过在后天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善和增强其劳动力素质,提高其劳动技能,这是劳动力自我开发。 在劳动力的自我开发中,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动性、主动积极性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包括内容。P29 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人口质量,实际上是全体劳动力人口的平均质量。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劳动者智力结构状况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实际,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体的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的“逆淘汰”现象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B、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指标计算P261、识记:劳动力人口数计算公式: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

12、+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率计算公式:劳动力人口率=100%2、领会: 劳动力就业率= 100% 劳动力参与率= 100%C、向劳动力资源投资 1、识记: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P37 投资超前、效益滞后 投资的产出特殊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 阶段性和连续性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P39 教育开发 一体化开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目标使用开发 如公选制、交流制、竞争制、轮换制、聘用制、辞职制等管理开发 加强立法建立机构制定计划筹措经费政策开发 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2、领会:对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P33 “向人力资本投资”,

13、主要是向教育投资。我们可以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 国民教育投资 在职教育投资职业技术教育投资 终身教育投资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 文化教育 职业培训 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相同之处。P35 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资料投资有着相同之处。 首先,劳动力资源投资是一种经济性的投资,也要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投资的范围就可以越广,投资数量就可以越大,同时,投资的效益一般也就越高。 其次,物质资料投资的方式和劳动力资源投资的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人们在从事劳动力资源投资时须注意的问题。P36 (效益滞后) 首先,要注意衔接劳动力资源的供

14、给与需求。 其次,要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中的知识技能跟新问题。 再次,要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的层次。世界上教育开发的趋势。P40一体化开发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国际化目标管理开发和政策开发的途径。管理开发 加强立法 建立机构制定计划 筹措经费政策开发 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3、简单应用:联系身边事例,终身教育的重要性。D、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1、识记:内容分析。P42 内容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一要选对人;二要育好人;三要用准人;四要留住人。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

15、工作绩效评估。P52 工作绩效评估:就是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晕轮效应误差。P61 评估人在对被评估人作绩效评估时,把绩效中的某一次要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从而影响了整体绩效的评估。近因误差。P61 一般来说,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淡薄。2、领会:企业组织培训经常使用的方法。P48 案例研究 研讨会 授课 游戏 电影 计划性指导 角色扮演 T小组劳动力配备的主要原则。P47 因事择人原则 因材用人原则 人事动态平衡原则工作绩效评估的目的。P52 获得人事决策信息 为职员提供信息反馈 有利于发现企业中存在

16、的问题工作绩效评估的标准和主要方法。P53 标准:绝对标准 相对标准 客观标准 主要方法: 常规方法 排序法 两两比较法 等级分配法行为评价法 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行为评等法混合标准评等法行为观察评等法工作成果评价法 绩效目标评估法 指数评估法 减小误差的措施。P63对工作中的每一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只作笼统评价;评估人的观察重点应放在被评估人的工作上,而不要太注重其他方面;在评估表上不要使用概念界定不清的措辞,以防不同的评估者对这些词有不同的理解;一个评估人不要一次评估太多员工,以免评估先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对评估人和被评估人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3、简单应用:制作工作说明书。P45 工作说明书

17、是对所从事某项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作出的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要求 主要指应聘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的要求。 生理要求 主要指应聘者的身体健康水平、体能状况、运动能力、感官灵敏度等方面的要求。 心里要求 主要指从事该职务所需要的各种心理素质要求,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 知识技能要求 主要是指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层次等。小组。P51(又叫敏感性小组)构成:T小组组成人员一般在12人以下,每个组配备一位积极观察组员行为的培训师。培训没有固定的议程安排,讨论的问题往往涉及小组形成的“现实、现地”

18、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何参与者的行为会如此?人们是怎样察觉他人的情感的?人们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类问题上。优点:T小组可以明显提高人际关系技能,并能促进受训者的成长和发展。缺点:T小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培训师的水平,否则难把培训效果转移到工作情境中去。针对新员工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缩短新进员工的“磨合期”,给新进员工以精神抚慰,减少因陌生带来的焦虑与困惑。针对新员工培训的方法: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应围绕熟悉企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明确企业目标而进行。在形式上则多采取授课、研讨会、电影等方式。针对管理人员培训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帮助管理人员建立正确的心

19、态,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针对管理人员培训方法: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应围绕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能而进行,包括追求卓越的心态、人际关系技能、聆听技能、团队建设、时间管理、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开会技能、信息沟通、授权、管理变化、员工指导、员工激励、公共演讲技能、目标管理、多元化管理、谈判技巧、计划、战略管理、憧憬策划、组织发展、企业再造等等。 在形式上也可以选择难度较为复杂的培训形式,如研讨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T小组和游戏。两两比较法。P56 两两比较法:指在某一绩效标准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员工都与其他员工相比较来判断谁“更好”,记录每一个员工和任何其他员工比较时被认为“更好

20、”的次数,根据次数的高低给员工排序。 优点:考虑了每一个员工与其他员工绩效的比较,更加客观。 缺点:如果需要评价的人数很多,则需作的比较次数将会非常多,工作量很大(若需评价的人数为N,则需作的比较的次数为N(N-1)/2)若评价出甲比乙表现好,乙比丙表现好,丙比甲表现好,则无法自圆其说。(排序法和两两比较法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排序中每个人的位置都是惟一的。这意味着任何两个员工的表现必须能分出先后,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通常发生的情况是:某些员工的表现嘻哈不多,难分伯仲。第三章劳动力市场A、劳动力市场概述1、识记:劳动力市场含义。P65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

21、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P65 自由劳动者 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 供求关系 交换方式与规则 劳动力价格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P67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 中心劳动力市场与外围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与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公共部门就业市场与私营部门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结构。P70 劳动力市场结构:就是指劳动力市场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它一方面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能限制劳动力的流动)2、领会: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P6

22、5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形式;第二,它是一个交易场所。第三,它是一个相对性概念。第四,它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第五,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别。类目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待遇、福利情况、流动性工资福利高,工作条件良好,晋升机会多,劳动力流动性差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晋升机会少,劳动力流动性强在职培训广泛少,甚至没有市场特征受市场竞争影

23、响小,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受供求影响大流动方向可以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动很难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最低劳动标准主要是指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人才市场的功能。 信息传递 评价推荐 余缺调剂 优化配置 社会服务等功能B、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1、识记:劳动力市场配置模式。P77“行政配置”型模式 “市场配置”型模式 “混合配置”型模式劳动力流动。P79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岗位和就职地区的变动,是劳动者就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过程。2、领会: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P73 新古典学派 时间: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期间,新古典学派曾一度失宠。自50年代中期以后,又呈东山再

24、起之势。 起源: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奠基人:马歇尔 其他代表 希克斯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理论的新概念。道格拉斯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史蒂格勒、舒尔茨、贝克尔等 经纪人假设:即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类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总是寻求最优或比较理想的后果。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市场要素使用方法:推理法、归纳法制度学派 时间:产生于20世纪初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密特塞尔、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特别强调社会性要素,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是由制度性的要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

25、)以及许多社会性的要素(如社会地位、歧视、市场细划等)决定的,这些因素会组织劳动力在各个劳动力市场间的自由转移。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按照劳动力流动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P79劳动力流动可以划分为多种类

26、型:按照空间、区域范围标准可分为 岗位间流动企业间流动地区间流动城乡流动国际间流动按照方向标准可分为 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照职业变动标准可分为 结构性流动个别性流动影响流动的因素。P82影响流动的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个体年龄因素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职业的性质和职业能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科技因素政策因素媒介因素劳动力流动的正负效应。P86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积极意义如下: 首先,劳动力流动是实行经济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通过流动从衰若的产部地区向发展的产业、地区、部门迅速转移。其次,劳动力流动能够使劳动力资

27、源得到充分利用。 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地区、单位等。流动能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同样,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岗位设技术技能要求选择劳动力,并能根据劳动岗位的变化,增减或调整劳动力,从而避免了冗员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再次,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效率。 没有流动的市场只能是一潭死水。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市场增加了活力,实现了互通有无的功能。 另外 劳动力流动也使重要的工作岗位具有竞争性,从客观上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力流动的缺点:由于在个人利益取向的驱使下的劳动力流动,常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因为劳动力流动有时也会

28、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3、简单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孔雀东南飞”这一现象。P81 在我国,人才的社会流动历来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人才为单位所有,他们在择业、分配、职称、待遇上都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打破了所有制的樊篱,人才流动逐渐汇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较之过去的“一潭死水”,现在重要的人才流动起来了,这无疑是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实际上流动的合理不合理,并不能简单地用流向农村还是城市、流向内地还是沿海、流向企业还是事业、流向国内还是国外来衡量,衡量的标准只能是“人畅其流”、“人尽其才”的原则。只要人才流向能更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合理

29、流动。C、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1、识记: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P94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额外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劳动边际产量。P94 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边际收益产量。P96 编辑收益产量(MRPL):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的乘积。(这里的边际收益(MR)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并售出后所能增加的受益。)等产量曲线。P101前提条件:企业生产函数Q=f(L*K),企业的生

30、产技术水平间接地包含于企业既定的生产函数之中。 如果产出量Q保持一定,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产出量提高或降低,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等产量曲线。(K) Q: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产出量资本投入量 K3 C K2 B K4 D Q3 K1 A E Q2 Q1 0 L1 L2 L3 (L)劳动投入量 (图3-2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等产量曲线)当资本投入量为K1、劳动投入量是L1时,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产出量是曲线Q1上的A点;当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是L2时,企业的产出量上升到曲线Q2的B点,当资本和劳动投入量分别增加到K3和L3时,企业的产出量上升

31、到Q3的C点这就是生产函数所表达的投入产出关系。Q1、Q2、Q3分别代表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等产量曲线 表示某一既定产量两种投入要素间各种可能的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上,产出量是相等的,而投入要素可以变化。也就是说为了一定的产出数量,既可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也可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2、领会: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当企业用工正处在理想水平,必有下列被满足:W=MRMPL或W=MRPL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也可改为:W=PMRL(其中P代表产品单价)或WP=MPL 上述公式便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均衡条件。换言之,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高于其边际

32、成本(货币工资水平),增加用工数量会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W=MRPL),企业用工规模正处于理想状态;如若继续增加用工量,则企业利润会下降。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微观经济学中可用下列公式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 = MP:边际产量 L:劳动投入 K:资本投入前提:对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说,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与资本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例如:上图3-2等产量曲线Q2上B点为例,在产出水平Q2上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为L2。如果将劳动投入量增加到L3,那么在Q2上的D点处,资本投入量就从K2减少到K4。劳动代替资本的比率就等于(-

33、1)(K4-K2)(L3-L2)(加负号是要使计算结果为正值)当劳动的增量L很小时,则劳动替代资本的比率就等于负1乘以等产量曲线上过B点切线的斜率,等产量曲线上切线的斜率叫做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随着劳动对资本替代的增加,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总是呈下降趋势。这使得产量曲线一定是凸向原点一侧的(图3-2的左下方)D、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识记:劳动力供给。P88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组成部

34、分:劳动力数量、工作时间、劳动效率)劳动力需求。P93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或社会愿意雇佣而且能够支付其工资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参与率。P90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2、领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P89个人因素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从事工作的选择:与每个人对工作和闲暇的态度有关,有学者将其称为爱好。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的长短影响劳动力供给 个人财富总量:既包括物质财

35、富,又包括非物质财富 工资率的高低(代表闲暇的机会成本的高低) 工资率=工资率是指某人工作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即),其货币工资收入所对应上升(即)的比率。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条件。P89人口和劳动里是有区别的,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第二,有劳动能力;第三,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三者兼备,才能称为有效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供给的最重要的指标。影响需求的宏观因素。P103 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资本有机构成 产业划分为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E、劳动力市场歧视1、识记:劳动力市场歧视。P107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劳动能力

36、等自身条件相同的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没有相同的就业、晋升机会与报酬水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最主要表现。P107 机会不均等 分配不公平2、领会:产生歧视的原因。P113 个人偏见雇主的偏见 雇员偏见 顾客歧视利润最大化追求 不完全信息传统习惯认知障碍的两大表现。P114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习惯,是人们在雇佣决策中的认知障碍,这往往表现为对特殊就业群体的认知障碍。认知障碍的另一表现是城乡劳动力的差别。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中的机会不均等。P107 首先,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就拿我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主义“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受教育差别在

37、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女性不如男性,乡村不如城市。特别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和就业分配方面,城市户籍较农村户口享有不少优先。其次,是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学历高的女性,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女性在就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还表现在女性在较高岗位上任职的机会少,多数妇女集中在职位较低的职业中,干的也往往是比她们能力低的工作。 (种族歧视渗入就业领域是西方国家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再次,是晋升机会不均等。 晋升机会包括职务、技术级别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晋升机会不均等表现为特定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比其他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晋升慢、晋升到较高位置的人少,社会经

38、济地位较低。第四章劳动者收入分配A、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1、识记:按劳分配。P116 马克思所指的按劳分配是有特定涵义的,概括为如下五点: 第一,按劳分配建立在整个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的基点上,分配过程不经过企业这样一个“中介”环节,而直接由社会(或国家)对劳动者进行分配。 第二,在社会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时候,所实行的原则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第三,上述“劳动”仅仅指活劳动,即仅仅指劳动者脑力与体力的支出,不包括由劳动者过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活劳动以外的任何客观因素都予以排除。 第四,在分配过程中,衡量劳动的尺度是劳动时间。这里讲的劳动时

39、间,不是指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即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平均劳动时间。 第五,实行劳动券证书制度。劳动者所获得的仅仅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消费品,劳动券没有积累的职能。也就是说,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按生产要素分配。P120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与收益分配,其分配收益率由市场来决定。2、领会:按劳分配的条件。P117(严格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前提的客观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才能清除由于生

40、产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劳动的差别。第二,每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这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以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前提条件的。第三,整个社会实行单一的计划调节,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全社会统一决定,即通过社会在总产品中预先所作的六项扣除来实现。对此,企业没有任何调节权,劳动者个人更没有决定权。 以上各点共同构成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都难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P117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具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首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或基础。其次,社会主义社会

41、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还有着很大差别,劳动还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结合起来的的必要性。P122 首先,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条件,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其次,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2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在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42、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已成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B、劳动工资1、识记:劳动工资的构成。P124 劳动工资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工资水平。P135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及地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工资水平=可见,工资水平与工资总额成正比,与在业

43、的职工人数成反比。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P137 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所得到的货币额。 (反映的是劳动者名义上获得的工资,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品数量。 (说明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准确反映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2、领会: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适用条件。P126 P128计时工资 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周工资制月工资制在下列条件下实行计时工资,更有益发挥它的长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的工作。不便以件数计算的工作。产、供、销特殊部门。规模较小,上级对下级可实施直接管理的单位,实行计时工资而不实行计件工资(虽然有条件实行),有利于节省工

44、资支出。任务完成的周期很长,不便于计件的工资。计件工资 无限计件工资制有限计件工资制分段单位计件工资制计时计件混合工资制(超额计件工资制)包工工资制间接计件工资制(适用于辅助工人)提成工资制综合计件工资制西方代表性的工资决定理论。P132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创始人:威廉配第 进一步发展:F.魁奈、A.杜尔格、A.斯密和D.李嘉图工资基金理论 提出:J.穆勒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提出:约翰贝茨克拉克、A.马歇尔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阿弗里马歇尔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又称为工会起作用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购置力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提出:西奥多、舒尔茨、加理贝贝尔 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P135 影响工资水平的

45、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职工人的人数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此外,工资水平还受到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工农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补、二稳、三挂钩。P138 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具体措施 一补,即物价补贴二稳,即稳定物价三挂钩,即工资与物价挂钩 明挂暗挂半挂全挂我国劳动工资改革及发展趋势。P140 建国初期及第一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在解放初期,我国采用了多种分配制度并用的做法。 如 部队及机关干部沿用老解放区实行的供给制; 以及以实物

46、为计算基础的货币工资制; 在地区实行13等39级的工资制度; 在新解放区实行保留原职原薪的过渡办法。1950年8月对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废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工资制度,另一方面改革解放区的多形式的分配制度,制订了工资条例(草案),初步建立了新型工资制度,实行了供给制向工资制(当时又称为薪给制)的转变。1952年前后,我国又以大区为单位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分”为工资计算单位,建立了新的等级工资制,打下了统一工资制的基础。1953年,国营企业进行了工资调整,职工增加工资的面在80%以上,工资增长约1520%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1956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工资改

47、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内容是:取消工资分制度,实行货币工资制。调整和改进工资关系。改进企业职员和工人的等级制度。改进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到1977年前的工资制度(工资增长的停滞阶段)在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后,直到1977年,在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工资调整,工资等级制度更没有很大的变动。这一期间如下: 1958年搞大跃进,有些单位实行了半供给供给制,造成了经济不堪重负,大大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后来,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平均主义被当作共产主义而被大加颂扬。纵观建国以后我国的劳动工资发展状况,不足的地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工资水平偏低 工资

48、级差小,调资频度低 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第三次全国性工资改革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工资改革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这是我国工资改革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应以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脱钩”。在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上,从1985年之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工资改革、调整脱钩。1993年又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改革。总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9、 这一时期,企业、事业、机关工资改革的力度都在逐渐加大,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建立了最低保障制度,推行了公务员制度,近来又实行经营者的年薪制,这一切都使我国的工资制度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C、收入分配差别1、领会:职业工资差别。P143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地位、声望以及要求从业者的技能上不同,从而引起了不同职业在收入方面的差别,这种现象就是职业工资差别。脑体工资差别。P144 体力劳动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脑力劳动是倍加的复杂劳动。由于脑体劳动两者之间存在着劳动质的区别,必须合理地体现两者之间的工资差别,以实现按劳分配的要求。工龄工资差别。P144 由于工龄长短而引起的工资差别就是工龄工

50、资差别。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P149 财产原因劳动者自身原因 人们在先天能力方面的差别。人们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别人们在工作兴趣方面的差别人们在年龄方面的差别劳动力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原因2、简单应用:(自己分析的)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现状。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10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国家主义

51、”的经济结构,它所导致的权力和垄断成为收入差距的一个根本结构性来源。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后果已经远远超越分配领域,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除去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当今中国城市家庭的收入差距和经济结构,尤其是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垄断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2、

52、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在改革前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且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曾出现过缩小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而随后的差距扩大过程则持续时间更长。总体而言,城乡内部以及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则几乎一直处于扩大的过程中。3、行业差距扩大我们发现,垄断性行业的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确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其行业垄断获得的收益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4、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

53、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5、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

54、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

55、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

56、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

57、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D、欧希玛指数、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1、识记:基尼系数为,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时,则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测得的G值一般均在之间。合理界限在0.20.4之间2、领会:五等分欧希玛指数 十等分欧希玛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