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7259589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本文由北竹子1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章 教师与教师心理学 一、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1、专家型教师 特征: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师能力分为三各方面:教学认知 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专家教师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课时计划简介、灵活,且有预见性、教学技能 实现程序化自动化、教学监控能力强、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定计划、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 力。 2、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因素。个人因素设计教师的职业能力

2、素质方面,如教师的知识、教育的基 本理念、情感投入、个性品质、认知能力、教学能力、人际关系等;情景因素,即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系统过程即有目的 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如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评课与教学笔记等。此外教师的自我目标导向、合作小组、专家指 导等对其成长也可产生影响。 教师成长的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情况,时刻担心学生会喜欢我吗,领导是否赏识我;关注 情景阶段,关注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关注学生 阶段,教师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情感、需要、特点(是衡量教师是否成

3、熟的一个重 要标志)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培养和教师在职实践训练与进修提高。具体方法:教研组的教学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参与研究。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常见的教学反思类型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 思。需要反思的内容有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四种教学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她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变化呵发展规律,如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应该如何教学生,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4、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等。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 即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即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差异等。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 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要有益于实现传递的主 要信息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堂;另一方面也可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 家偶尔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过去口头印刷品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

5、环境。 物理环境涉及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自然条件如空间活动、采光、照明等。心理环境指集体气氛、班风、校风、师 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文化及社会环境等。 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 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通过设计教 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即对学习呵教学进行测量, 评定和反思,以促使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解

6、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 实验研究法,有实验室研究、自然研究也叫随机现场实验、个案实验,其中自然实验研究是教育心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 方法。自然实验即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对教学或其他实验处理进行长时间的考察,也称之为随机现场实验。 相关研究是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及关联方向、程度。各个变量之间就了解的方向而言,可以 分为正相关、负相关或无相关。 描述性研究 即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它一般采用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来描述社会 环境中的行为。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1、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近代资产阶级重视心理学,并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突出贡献者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 年著书教 育心理学 ,后又扩充为三卷版的教育心理学大纲 ,着重探讨人的本性 学习心理 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 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二开始确定。 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40 年代,教 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

8、的研究。50 年代,随着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信息论思想及相关的成果影响到教 育心理学。 由于正值行为主义盛行时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着优势 在东方,我国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1908 年出版的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房东岳 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撰写。1924 年,廖世承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呵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西方进入理论建设时期。教育学的体系和内容 越来丰富,也越来越走向成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 什么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即指个体从

9、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渐进、连续而有规律的。 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前进的、心理衰退等。 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指人类个体 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具有不平衡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 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十一二岁-十四五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 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十四五岁-十

10、七八岁) 此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 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了解的情感成为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二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具体的说,它涉及人在知觉、 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处于认知发展的迅速上升时期。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 岁)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多表现出单向思

11、维、静 止性、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 ,这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形成。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 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其中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在认知结构中起关 键作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2、 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被公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界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先驱。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两类心理 机能即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只有在个体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个体的发展才有意义。个体首先需 要掌握文化交

12、流系统,然后去学习运用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的思想过程,以长生认知的发展,形成运用思维控制自己行为的 能力。由此,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意识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 说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三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不是个别心理特征,而是 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哪些

13、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认为人格的发展包含有生物的、心里的、社会的三个相互了解而又独立的过程, 是逐渐形成的过程。 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 健康人格的建构 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引导青少年正确对 待挫折;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四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什么是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在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 我认识

14、主要指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如思维、记忆、个性等;自我体验主要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信、自卑等;自 我调控主要指对自己的管理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 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 埃里克森的认同感观点 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这种自我认同感的探索过程正是激励人在一生中 不断前进的动力。个体在缺失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呵失望成为自我认同感危机。 4、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A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威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B 帮助中学生获取 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

15、学生克服自卑感)C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 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五 中学生的个别差异 1、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为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智力差异 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也被常视为智力。 智力的个体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和个体内部。 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

16、异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中学生的性格差异 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当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的表现:特征差异 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 ;独立顺从 说, (独立型、顺从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 什么是学习 1、学习的概述,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学习的一般涵义 广义的学习: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第二,学习者的变化是习得的。第三,变化是

17、相对持 久的。 人类的学习: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是人类 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4、 学习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的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 关于联结学习的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直接联结。在这个

18、过程中,强化起着重要作用。 1、 经典条件作用 巴哺洛夫的经典实验:最大贡献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泛化、辨别和消退。 2、 操作条件作用 桑代课的试误说 实验 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 主要学习律 准备律 了解律 效果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实验与行为分类 强化 强化原理是其最重要部分和基础,认为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强化并非仅指奖励,而是一个中性术 语,指可增强行为的各种结果(实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 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但是惩罚不是负强化。 3、 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

19、 行为塑造 及时表扬) ;消除不良影响( 足 代价、孤立) ;程序教学 三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是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等 1、 格式塔的顿悟学习 学习的实质 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型 学习的过程 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不是靠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而是由突然的顿悟实现的。 强调观察、顿悟、理解 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把认知结构解释为反映事物之间稳定了解的内部 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学习的过程 把学习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差不多同时

20、发生的过程。 3、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了解。实现有意义学 习的三个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积极主动的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了解起来的倾 向性。第二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了解;第三 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学习的过程 同化的过程三种方式: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4、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背景知识和先行组织者; (布鲁纳

21、)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奥苏伯) 四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1、什么是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学习的实质:家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刺激与反映之间存在着“学习者” “记忆”等学 习的基本要素。学习的过程包括三部分:信息的存储、认知的过程、元认知。学习的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2、什么是建构学习论 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呵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每个 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这也就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22、明确四个基本观:知识观(习得的知识并非预先确定的,更非绝对正确;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需要在具体情境 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以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 )学生观(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兴趣呵认知风格,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观(把学生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真实任务) 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一 什么是学习动机 1、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学习动机是直接推

23、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种类 进境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直接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4、 学习动机与学习 学习动机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几种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 程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行为有启发、定向和维持作用。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那是学习动机与 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过分强烈的动机会产生焦虑,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是

24、一致 的。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二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强化说: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2、动机的需要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的需要。 3、动机的归因论 归因指人民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它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这也为教育提供了机会。 5、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个人的成就动机涉及

25、到对成功的 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忧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培养和激发学生倾向于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个体力求成 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动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当成功的可能性是中等时,动机最强。 中等偏难的任务比简单的任务对动机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学习。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成功是可望而可及的,但也不 是轻而易举的。 三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1、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外部因素 学习任务(记忆任务、程序任务、理解任务、评价任务) ;任务的价值(成就性价值、内在价值、利用性价值) ;任务的维度; 教师。 2、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内部因素 兴趣、自我效

26、能感、归因与习得性无助、能力观与目标定向(学生有两种设置学习目标的倾向,一是指向掌握学习内容,一 是指向学习结果,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相信,学习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而不是分数,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呵意义,淡化分数和 其他奖励。 ) 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 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 2、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使用表扬、有效的应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 什么是迁移 1、迁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正、负迁移 顺向、逆向迁移 横向、纵向迁移 一般、具体迁移 低路、高路迁移

27、 二 迁移有何理论 1、早期的种类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经验类化说 关系转换说 2、现代迁移的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论 符号性图示理论 产生式论 结构匹配论 三 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利用) 3、学习定势 四 为迁移而教 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环境 4、教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 什么是知识的学习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知识有何种类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8、;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 知识学习的几种类型 根据知识的复杂程度来分: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来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 知识学习的过程 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二 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 2、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 参与直观过程 4、 知识的概括 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的

29、进行比较、自觉的概括) 三 错误观念 1、什么是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即日常知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头脑中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2、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对现有观念的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新观念的合理性、新观念的有效性。 3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 四 知识的保持 1、人的记忆系统 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遗忘的原因 遗忘的进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3 促进知

30、识保持的方法 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快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 一 什么是技能 1、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 技能的特点: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2、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又称为运动技能、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种类: 从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 放性动作技能;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

31、作幅度大小,可分为惊喜动作和粗大技能。 心智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方式,也称之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内潜和减缩的特点。 心智技能的种类: 根据适用范围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家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者既有区别也有了解。动作技能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并具有外显性、物质性、扩 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3 技能的作用 调节和控整理用;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二 动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32、 三 怎样培训动作技能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方式、练习的量、练习曲线、高原现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四 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无声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 段) 心智技能的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五 怎样培养心智技能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技能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高心智技能应

33、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 什么是学习策略 归纳起来有几种解释: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 的调节和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二 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使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指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呀,对学生的 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运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指为了

34、记住某信息而对信息不断积极的重复的过程。方法:排除相互干扰、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整体识记 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试图回忆。 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的过程。记忆术(位置法、 首字母所写法、关键词法、谐音法) ;做笔记;扩展与引申;提问 组织策略: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内在了解。 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纲要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常用自我提问法) 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35、、寻求知识策略。 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的管理;他人支持的利用 四 教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2、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训练模式;完型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教授学生运用策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 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惯。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创造性想像,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智

36、力,个性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学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教学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与观点) 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 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重点)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主要内容:爱国主主情感,集体主义,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 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儿童和青少年特别重要。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

37、:直觉式道德情感,想 像式道德情感,伦理式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标志,它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两个阶段。一、他律阶段:10 岁前的儿童,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二、自律阶段:10 以后的儿童,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第

38、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 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一、社会参与经验, 二、道德同一性(包括自我认同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三、对人性的尊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重。 (两个基本要素: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尊重。 )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品德结构更 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 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三、品德发展 趋向成熟(高中阶段的品德发展进

39、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 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品德学习的过程: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品德学习的过程 体) 内部条件。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榜样示范,价值澄清,群体约定,赏罚控制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绸和,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标志 自己的能力,过有效

40、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 心理健康的标准 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作的客观要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人个因素(生物学方面,生理方面) ,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父母期望,教养方式,父母个性) ,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学习负担) ,社会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重点) :隐匿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无知性与盲目性。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41、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神经症: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一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焦虑 症,神经衰弱。 二、人格障碍:指自童年或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包括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 冲动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回避型人格。 三、性心理问题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一非指导性或不指示原则,二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三保密性原则。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方法:精神分析治疗,行为主义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个人中心法。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参与性技术(倾听的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反应技术) ,影响的技术(指导技术,面质技术,自 我开放)非言语技术(目光注视,

42、身体姿势,声音特征) 第十十章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群体: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特征: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 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的活动,各群体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凝聚力,群体极化,从众,群体规范,课堂气氛 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影响课尝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班集体规模,班集体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

43、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情境结构的创设: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座位分配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科学编制课程表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转移注意 第十三章,教育测量 测评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测验的功能: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育评 价的论据 自编测验的步骤:一确定测验的目的,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效度,信度,区分度1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