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

上传人:百**** 文档编号:74939986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

2、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

3、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第一阶段: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

4、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第二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

5、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策和管

6、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证了我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起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

7、包工程、关于加强境外中资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等方面一系列重要文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在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制定了16项财税、外汇、信贷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个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2、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经商机构子站,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境外加工贸易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指导企业有

8、效规避投资风险。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外“中国工程与技术展览会”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3、初步建立起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共同管理”的管理框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如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境外投资综合

9、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制度。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我境外经济利益与人员安全。 4、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已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国内与国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

10、调解决了“走出去”突发和重大事项,效果良好。 2007年,继续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

11、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出口750亿美元。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487亿美元。预计,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

12、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5年我进口的1.27亿吨原油和2.8亿吨铁矿石中,由我企业境外直接开采的份额均占20%。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

13、、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4、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2005年,有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

14、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2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累计获得一亿多吨权益石油,在境外形成了1550万台家用电器、49万棉纺锭、9950万件服装、290万辆机动车和14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2002-2005年间,175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海外营业额427亿美元,实现国内社会贡献度422亿元人民币。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7、追求互利共

15、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促进资源国的经济发展。在苏丹项目中,近50%的收益归苏丹政府,由于中石油的参与和贡献,苏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两年半的时间从成品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三年的时间里从石油化工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对未来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将对外投资合作纳入双边关

16、系的重要位置予以积极推动。充分发挥双边政治关系友好优势,推动与有关国家在大项目上的合作,促成了一批境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二是紧密配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合作领域和重点方向,做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三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少新的合作模式。一是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家的品牌和渠道合作,推动我企业做大做强。我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境外生产与品牌共享,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家电和纺织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实现成功整合就是一典型例子;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17、。京东方2003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企业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显示器)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曾显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效;三是以贷款或项目换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我外援和优惠贷款的作用,以龙头项目带动合作。我公司带资承包毛里塔尼亚机场项目,毛方以铁矿石还款。这种新型模式为我进一步开拓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思路。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从总量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秩序还有待规范;国际化经营

18、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四)五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趋势新特点1、五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6.3亿美元。其中:

19、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表1:200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单位:亿美元20022003200420052006流 量2728.555122.6176.3增长率()5.693.0122.943.8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通

20、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香港盈科电讯、蓝星

21、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O)集团等;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股权。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等)逐步建立。3、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一批大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在香港、美国等地设立公司,加快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4、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

22、、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2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5、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大。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06.3亿美元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表2: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

23、布情况金 额占比()主要行业商务服务业194.621.5采矿业17919.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156.117.2批发和零售业129.614.3进出口贸易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5.78.4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制造业75.38.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房地产业20.22.2建筑业15.71.7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14.51.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71.3其他服务业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1.

24、21.2专业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21农林牧渔业8.20.9其他5.30.6数据来源: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展情况1、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业贸易公司;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三是从事海外投资的金融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我对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额占43%,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

25、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占34%,私营企业则占到了1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2、方式趋于多元化。近几年我国企业国际化不乏成功案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最新动态和布局。总结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根据各自产业、行业以及本企业的特点,确立了适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投资发

26、展战略,选择了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一般来看,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涉及以下五个步骤:(1)零星外销商品;(2)通过代理商销售商品;(3)建立海外营销机构直接销售商品;(4)建立海外生产或装配基地直接制造与销售商品;(5)一部分企业最后发展到了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大多数国际化经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海尔、万向、科龙、正泰等都是先从贸易做起,再发展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除了早期的贸易性对外投资及开发境外资源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到发达国家创新研发机构,开发技术资源,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都成为新时期境外投资发展的趋势,万向、远大空调、新希

27、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从他们的经营情况看,他们选择的方式和步骤都是比较成功的。近年来涌现了以海尔、华为等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案例。二、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一般趋势国际比较(一)企业国际化概念及内涵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出口、技术转让逐步向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升级,形成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经济活动。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由最初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确

28、立其在国际生产或国际市场网络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在实现产品国际化后,会相继进入研发国际化、财务国际化及企业文化国际化等。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在国外投资建厂。(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趋势1、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动因与发展历程根据邓宁的跨国投资理论,选择跨国经营的企业拥有产权和无形资产等所有权优势,为了保留并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通过对拥有特定要素禀赋的东道国进行对外投资,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获得经济收益。根据小岛清的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29、。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全球政治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次浪潮:第一批现代跨国公司出现在欧洲。第一家跨国公司始于19世纪初,1815年比利时的撒高克里乐钢铁公司在普鲁士建立了子公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运费和高额关税的原因,产品难以出口,更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投资设厂,如德国贝叶公司出现在1863年,瑞士雀巢公司出现在1867年,英国利华在1890年。第一批跨国公司出现的原因,按威廉利华的说法,“当关税和各种限制阻碍了在某国的销售,就在当地建厂。”此外,欧洲人还在拥有石油和矿产原料的国家投资开矿。但两次世界大战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浪

30、潮受到抑制。第二次跨国投资热潮从1945年持续到60年代末,由美国公司主导。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不但享有本国市场,还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二战之后,欧洲企业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并逐渐形成欧洲共同市场,美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关税和运费加大了其成本,无法与欧洲当地产品进行竞争,被迫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拉美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进行就地销售。第三次跨国投资热潮以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欧洲与日本跨国公司的腾飞,起步于1970年代初,截止于20世纪末。二战之后的重建使得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

31、壮大的机会,狭小的国家疆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到1980年代,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上升,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并驾齐驱。第四次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始于21世纪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企业国际化趋势大大加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的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增长了18%、16%和12%。它们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此外,跨国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球

32、民用研究与开发费的 75-80%,控制着80%以上的专利权,60%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80%的国际技术转让。最大的跨国公司相当于中等国家的实力,早在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1806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608亿美元),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值(1501亿美元)相当于印尼的GNP(1537亿美元)。总之,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支配能力越来越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去15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2006年,从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排行榜上,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数量从2

33、004年的5家增加到7家。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作为对外投资的实施主体,发达国家在跨国公司诞生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一直占据着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美国跨国公司为典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创期。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工业企业通过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合并和兼并,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工商企业。为获取原料和寻找市场,开始拓展国际业务,首先在海外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销售公司,进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二是二次大战期间,对外投资获得迅猛发展。三是二战之后,美国跨国公司逐渐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建立绝对优势,并购是其做

34、大做强的必要途径。就美国跨国公司而言,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其最大的核心优势。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美国跨国公司有7家,占28%左右。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雪佛龙汽车)、石油行业(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电气电子设备(通用电器)以及保洁公司。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是并购。3、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日韩企业国际化以日本跨国公司为典型。日本企业国际化大发展主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重大背景是面临严重的外部贸易摩擦,日元急剧升值。为了缓和与外部的利益矛盾,消化日元持续升值的成本压力,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进行海外投资。大量日本企业为了生存,

35、纷纷把生产基地向人工工资和生产原料低廉的外国转移,有的从国外进口零件等生产有关物料,或以委托对方加工的形式进行合作等,主要投资目的地是东南亚各国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到1990年,日本对外投资达1800亿美元,超过美、英等国,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有迹象及数据显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企业兴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200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45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8位。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日本跨国公司有3家,都是汽车公司(丰田、尼桑和本田)。由于制造业竞争力较强,日本企业国际化领域

36、主要是制造业。4、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开始进入发展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型企业正在国际化,而且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的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总数分别增长48%和73%。亚洲占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强跨国公司的78家,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比全球100强更为广泛,最重要的行业是电气及电子设备。石油行业的重要性上升,证明了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在此行业中地位的增强。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当中企业国际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印度企业的海外投资,从1991年的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1亿美元,2006年达97亿

37、美元。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近年来印度海外收购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和电信业行业。印度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非常明确:开辟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新的技术和专门知识;获取品牌和国外的销售网。从印度目前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有55%的投资分布于制造业领域,涌现了以塔塔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巨头。除了制造业,印度还有36.1%的海外投资分布于非金融服务型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三)各国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跨国投资是双向的,一般吸引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有所不同。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

38、.19,发展中国家0.46,转型经济体为0.27。表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大致遵循如下规律,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略大于吸收外资,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都是对外投资小于吸收外资,即发达国家是对外净投资国,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是净投资流入国。2006年,发达国家中,只有法国和德国吸收外资略大于对外投资。中国的比例仅为0.23,不但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对外投资大国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与转型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表明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严重滞后。表3:2006年部分国家对外投资金额与吸收外资金额比例情况国家或地区对外投资/吸收外资发达国家1.19美国1.

39、24英国1.77法国0.70加拿大1.77德国0.54比利时1.14发展中国家0.46中国0.23中国香港1转型期经济体0.27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计算(四)我国企业国际化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1、从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看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国人均GNP数值的水平,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存在如下关系:表4:不同GNP水平条件下,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阶段人均GNP水平(美元)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净投资第一阶段小于400很少或几乎没有很少或几乎没有为零或接近零第二阶

40、段400-2500吸收外资增长超过GDP增长很少净对外投资为负,且绝对值扩大第三阶段2500-4750吸收外资减少开始进行对外投资净对外投资为负,且绝对值扩小第四阶段大于4750吸收投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更快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值,且呈增长趋势。第五阶段吸收投资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绝对值呈现减少趋势,继而开始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邓宁是在研究了67个国家1967-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理

41、论在分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符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律。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20

42、06年中国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 ,到2010年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即作为外资母国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根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水平的研究,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经历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虽然对外投资净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始减小。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达到670亿美元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

43、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929亿美元,对外投资540亿美元,差额将缩小到209亿美元。这正是投资发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典型特征。表5:中国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FDI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流入549791781795841865909929流出18113178260370480650720差额531670603535471385259209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

44、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2、关于引资与对外投资之比例关系的比较总体看,发达国家既是重要的外资流入国也是重要的外资流出国,但对外投资往往大于吸收外资,即外资流出量大于外资流入量。以美国为例,2006年,美国既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也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其中,对外投资2170亿美元,吸收外资1750亿美元,净流出420亿美元。多年来我国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成为引资大国,但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不够。截止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

45、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仅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占世界1%,全球位居第18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同期外资流入694.7亿美元,占世界5%;与对外贸易排在全球第三位,占全球7.2%相比,相差更加悬殊。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3、中国对外投资占GDP比重及投资绩效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而言,从全球平均水平看,从1988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外向存量占GDP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从7.14%到23.89%;其中,发达国家从7.85

46、%上升到27.88%,发展中国家从3.70%上升到12.48%,而中国从0.73%上升到2.08%,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发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空间很大。表6、1988-2005年全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百分比 单位:%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全球7.147.988.578.978.709.189.8110.0410.93发达国家7.858.859.5710.049.6710.4811.0411.2612.4

47、1发展中国家3.704.004.094.174.384.865.645.986.29中国0.730.831.161.341.942.292.912.542.44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球12.3715.0417.4820.4822.3623.6024.7725.2223.89发达国家13.7416.7919.1222.7725.0526.5628.0828.7627.88发展中国家8.609.4712.0013.0413.4513.3913.0613.3212.48中国2.502.652.712.572.952.932.342.122.08

48、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从历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与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企业竞争能力不足有关。但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迅猛,而且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甚至超过韩国。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排名,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 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同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0.549、排名第39位,日本0.444、排名第44位,巴西0.378、排名第4

49、7位;印度0.131、排名第68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数值比较低,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这与中国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管理经验,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4、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存在多方面差距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涌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总体看,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不仅总量滞后,而且在结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与差距;包括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也存在某些不足。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仍然任重而道远。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

50、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继续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崭新的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着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全球化呈现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在很多方面成为现实,世

51、界越来越小。很多权威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不止是民族国家,公司、个人、消费者乃至很多富有活力的城市,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体。目前,因特网日益普及,据有关机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10.8亿,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62000亿美元;各类软件的发明创新不断涌现,使人们实现了实时通信,整个世界被联在一起。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最大的影响是推动全球经济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6.2万亿美元增至1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提高到30.6%;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加开放、统一

52、,资本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吸收和扩散速度加快,特别是通讯网络技术的突破孕育了全球生产服务网络。据世界银行最新研究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未来经济更快增长,全球产出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23%提升到33%。同时,贸易一体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一体化继续加强,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加速将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2、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自从2002年以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进入较快发展期。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改革,对外普遍实行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

53、,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可以无障碍地向以前还处于边缘的地区和国家延伸,使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能够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1999-2008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7.9%,中东欧4.4%,发展中国家总体年均增长6.4%,比1989-1998年3.8%高2.6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 和“金砖四国”经济成长迅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2002-2005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6%,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和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排名中,在前50席中分别占据13席和9席,人文发展指数和信息化程度在发展

54、中国家中普遍靠前。 目前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据有关方面估计,新兴经济体2005年拥有世界总人口的82%,外汇储备的2/3,全球出口额的40%,GDP之和超过全球的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达50%。未来,新兴经济体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砖四国”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更显亮丽。 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并向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延伸。进新新世纪以来,以IT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目前,跨国公司不仅进一步将中高端制造环外包,而且越来越多地在华兴办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转移国际上同步技术和先进技术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云

55、集我国ICT产业,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我国面临着进一步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快由南向北、向东向西的趋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正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东北地区则成为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硬、软环境正不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些有条件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将逐步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基地。 4、世界经济向服

56、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继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以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顺利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从全球看,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达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标志着全球经济已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经济全球化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它们依托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优势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服务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还包括服务双向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国际服务外包是服

57、务业全球化的最新标志,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将其称为“服务业全球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成长十分迅速。据毕博公司最新研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达12056亿美元。未来预计,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在降低成本、促进世界贸易与投资以及世界经济融合方面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界跨国经营出现新特点 2004-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新一轮增长势头,2006年达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历史最高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出现较快增长。当前,世界跨国经营出现以下

58、新的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异军突起。发展中国家在双向国际投资中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已达到17%,总存量达12736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达50亿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已由1990年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发展中国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也由1998年的29个升至2005年的47个。特别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对外投资几乎增长了1倍。在发展中经济体100强跨国公司中,78家来自亚洲,拉美和非洲各占11家,其中最多的为中国香港25家,中国大陆10家。 第二,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对外投资

59、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FDI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这一比重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国并购大潮再起。自2004年以来,跨国并购掀起新的浪潮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2006年,跨国并购额达 88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球FDI的比重达67%。2007年以来,跨国并购势头不减,今后可能还将持续。 第四,自然资源导向型FDI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由于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对大宗资源型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能源资源领域的跨国投资重趋活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上升。 未来,

6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国经营还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将进一步上升。最近一轮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难以阻挡跨国经营的总体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将推动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三)我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翻两番,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

61、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下一步将要面临的宏观背景。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进程,既为今后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利机遇奠定更好基础,同时也将提出更艰巨的任务。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加速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好条件 当前,国际经济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很多国际经济组织都认为中国会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经济界主流意见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26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

62、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升级、信息化、城市化进程都将大大加快。 第一,分阶段实现工业化。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GDP中的比重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此后有可能逐步发生;服务业发展可能重新回归“九五”时期快增趋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工业内部结构伴随消费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汽车工业、建筑业及相关上下游的建材工业、装备工业将加速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其原因是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对中间品的庞大需求,如钢铁、建材、化学、冶金、机械设备等成为重化工业的高增长产业群。 第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将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将会适当超前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3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2%,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未来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三,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升至43.9 %。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据世行数据,2005年世界城市化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