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73930779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5.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课外古诗比较阅读所选试题篇目明细年代地区诗题作者朝代首句2020湖北黄冈早兴白居易唐代晨光出照屋梁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辽宁盘锦望海楼米芾北宋云间铁瓮近青天黄鹤楼崔颍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辽宁沈阳塞下曲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四川达州从军行王昌龄唐代大漠风尘日色昏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浙江杭州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李攀龙明代青枫飒飒雨凄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代回乐烽前沙似雪浙江湖州江汉杜甫唐代江汉思归客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浙江金华耦口遇雨忆终南山因 献王维裴迪唐代积雨晦空曲答裴迪王维唐代森淼寒流广浙江宁波晓望周容清代万点寒鸦过

2、尽西晚望周容清代独立空庭日没西浙江衢州浣溪沙晏殊北宋小阁重帘有燕过浣溪沙屈大均清代一片花含一片愁浙江台州早梅谢燮南北朝迎春故早发梅王淇北宋不受尘埃半点侵浙江温州夜雨有作张峰南宋睡足秋堂夜雨声2019湖北黄冈从军行骆宾王唐代平生一顾重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湖南永州山行项斯唐代青梅林深亦有人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江西春尽郑狒北宋春尽行人未到家春尽韩偃唐代惜春连日醉昏昏辽宁沈阳宿江边阁杜甫唐代暝色延山径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山东潍坊清平乐独宿博山王辛弃疾南宋绕床饥鼠,蝙蝠【参考答案】【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

3、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 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并借口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氛和战斗的 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 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塞下曲前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 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 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

4、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憾,足以振起全 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解答】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能力。赏析词语时,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结合诗 句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 作者)儿个方面来分析。ABD.正确;C.有误,“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 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故选:Co【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憧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

5、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2020辽宁沈阳)黄鹤楼崔颍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妈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望海楼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释】铁瓮:即铁城,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7.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A. 黄鹤楼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有力,音韵清明,富于音乐 美。B. 望海楼颔联两句写诗人登楼俯嗷的情景,以“三峡”“六朝”突出望海楼的高峻 奇伟。C. 两首诗尾联都用

6、问句,以抒情作结:黄楼抒发诗人思乡之情,望海楼表露出诗 人低沉而又伤感的情绪。D. 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诗句典雅凝练,写景角度多变,现实遐想交织,时空大大扩展, 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2020辽宁盘锦)【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水面初平云脚低。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觉: 醒。思想:烦恼

7、。25. T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 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 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 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 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C. 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D. 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8、“体 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 悦之情。26. 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4分)27.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打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25. (2 分)C26. (4分)甲诗颔联通过对莺、燕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 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 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来尚早。这些和“早”(早到)、“新”(刚来)一起,无不透露着 早春气息。27. (2分)抒情方式:两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9、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 天来临时人的喜悦之情。(2020湖北黄冈)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17.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5分)【参考答案】17.示例1】一样。牧童词“声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 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困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 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

10、“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 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白由 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困自在、怕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 的向往。(5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明确牧重形象2分,明确生活向往2分)【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可以抓住牧童词 “声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白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 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困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或者, 抓住牧童词中牧童“乱插”“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 这种可贵的

11、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而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 “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困自在、怕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牧童伺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 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 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 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 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考点解析】古诗词阅读中阐述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古诗词阅读中阐述思想感情类题目

12、的答题要点:高考语文中的古诗词阅读,要求总结、概括文中思想感情的题目,往往分值较高、失分 较多。怎么办呢?采薇老师用一个例题来告诉你关键点在哪里。答题要点:(1)把握关键;(2)品味意象;(3)知人论世;(4)注意标题;(5)留心注释。古诗词常见思想感情:(1)思乡怀人;(2)怀古伤今;(3)忧时伤事;(4)报国立业;(5)怀才不遇;(6)隐逸出世;(7)山水之美。(2019浙江宁波)南行别弟(唐)韦承庆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卢溪别人(唐)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注释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14.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

13、,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4.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 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 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2019浙江台州)8.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枕石竹里馆题破山寺后禅院高攀龙王维常建心同流水净,独坐幽篁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身与白云轻。弹琴复长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寂寂深山幕,深林人不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微闻钟磬声。明月来

14、相照。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参考答案】【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 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 琴、长喘,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 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 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 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 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3:三首诗都通

15、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 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 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 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 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

16、 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 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 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 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 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 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 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 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

17、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 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 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 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 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 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 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 人

18、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 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 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 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2019浙江衢州)奉诚园闻笛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其四(元赵孟祺)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注释】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

19、,遭德宗猜忌。西园: 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 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 赵孟)慎:湖州人,宋王室后裔。17.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4分)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 思迅暮精,有简急本.【参考答案】17.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 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瘤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20、后庭花”的 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评分标准:典故和情感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2019浙江湖州)【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 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 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

21、之际。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答: O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 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排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 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 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 瞪的作用。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

22、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 和气节。“不肯” 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 力透纸背。【参考答案】【答案】【小题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 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 慨。【小题2】B【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在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人+事+情“的方法概括作答即可。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 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其中“青衫湿”是化用白 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再结合写作背景,当时值

23、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 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因此“青 衫湿”还有作者没能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斗争的忧郁之情。(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 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分析正确。B. 有误;婉约词风是或轻柔婉丽,或缠绵俳恻;而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 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就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全诗字里 行间透出一股正气。震撼人心。而非“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二故选:Bo答案:(1)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

24、泪湿衣裳,表达了知 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2) B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乂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己盛开,秋色明净, 就像刚刚擦洗过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个 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 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口,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憧我呢?英雄在无路 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汨打湿了 我

25、的衣襟。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 且偷生,退回江东。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 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 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本词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 庭时的矛盾心情。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汨湿衣襟。整体基调高 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 切感人。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 怀古诗。诗

26、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 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 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 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巩,字里行间透出一 股正气。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 想内容。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结合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理解。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 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

27、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 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 恰当选用。(2019四川达州)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释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13. T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南乡子的上阙,词

28、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己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 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B. 南乡子的卜阙,词人借凭吊千占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 流露出对苟且偷安亳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 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 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14. 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 词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3.

29、 (2分)D( “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14. (4分)(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人 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每 点2分)(2019山东潍坊)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宿江边阁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注释】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 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鹳:形似鹤的水鸟。6. 对两首

30、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的精神。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 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 “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 这种风格。【参考答案】【答案】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诗歌风格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 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

31、答案。D. “望岳和宿江边 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 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望岳白话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 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 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宿江边阁白话译文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两阁临近三峡瞿塘关。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 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战 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

32、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2019辽宁沈阳)甲春尽唐韩偃 惜春连日醉昏昏, 细水浮花归别涧, 人闲易有芳时恨, 惭愧流莺相厚意,醒后衣裳见酒痕。 断云含雨入孤村。 地迥难招自古魂。 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 宋郑解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6. 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两首诗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8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D. 甲诗尾联写诗

33、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7.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B. 甲诗使用“细” “浮” “别” “断” “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 处。【参考答案】6、答案A解析两诗确实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 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7、答案B解析甲诗中“细”、“浮”、“别”、“断”、“孤

34、”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 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不是“反衬”。(2019江西)【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山行唐项斯青柄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注】栋:同“栋”,一种乔木;茗:茶的稚称.12. 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氏庵翻灯舞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辛弃疾南宋何处望神州四川达州夏日绝句李清照南宋生当作人杰满江红秋瑾清代小住京华浙江湖州奉诚园闻笛窦牟唐代曾绝朱缨吐锦茵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

35、孟祺元代溪头月色白如沙浙江衢州枕石高攀龙明代心同流水净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浙江宁波牧童栖蟾唐代牛得自由骑牧童词李涉唐代朝牧牛,牧牛下江 曲浙江台州南行别弟韦承庆唐代澹澹长江水卢溪别人王昌龄唐代武陵溪曰驻扁舟2018湖北黄区战城南杨炯唐代塞北途辽远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湖南永州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代木落雁南度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江苏宿迁山中王勃唐代长江悲己滞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 裴九同泛洞庭湖贾至唐代江上相逢皆旧游辽宁沈阳过山农家顾况唐代板桥人渡泉声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四川达州问刘十九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醋酒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四川宜宾从军行杨炯唐代烽火照西京使至塞上

36、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浙江杭州夏日田园杂兴范成大南宋梅子金黄杏子肥春暮西园高启明代绿池芳草满晴波浙江衢州三衢道中马上口占程宿北宋短亭疏柳映秋千商山早行温庭筠唐代晨起动征铎浙江台州雨夜项安世北宋夜雨疏窗不堪听喜雨朱曜明代一犁春雨润新Q2017广西桂林乌衣巷刘禹锡唐代朱雀桥边野草花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湖北黄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辽宁沈阳别夔州官吏刘禹锡唐代三年楚国巴城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四川达州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37、。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13.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4分)【参考答案】12、C (A中“箫鼓追随”体现不出村民的热情好客;B中对“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 有“能不时”造访之意;D中不是入山采药,而是有归隐之意。)13、答: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 都借景抒发了自 己的情感。(2019湖南永州)【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

38、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 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25.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 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

39、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 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 兼程、气冲云宵的威武。26. 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 “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 句诗。(3分)27. 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刖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参考答案】25. D (2 分)26.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 将上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

40、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 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3分)27.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 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周场的精神气概。(3分)(2019湖北黄冈)喜雨 明朱曜 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特眠。 笑摘园蔬漉但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雨夜宋项安世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注释牲(zi):母牛。漉:滤。15. 这两首写了“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 分)【参考答案】15.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农田,农家儿女喜说

41、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农人的喜悦心情。 (2分)雨夜通过写诗人在雨夜独坐寒斋,想象友人孤篷听雨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 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感。(2分)评分标准:共4分。雨夜一诗,写出一种情感即可。意对即可。(2018浙江台州)17.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4分)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撇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三衢道中马上口占【宋】程宿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枪旗茶霍靡,一溪鳞甲水潺浚。 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参考答案】【实景赏析】

42、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 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 枳花,构成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 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 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注释】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霍:疾速的 样子。弄:小曲。实景赏析m虚景赏析17.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景,短亭匀疏抑,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 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两湖的眷念之情。 (2018浙江衢州)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峡蝶飞。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

43、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注】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蝶(ji)蝶:蝴蝶。(1)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 “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2)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参考答案】(1). (1) “菜花稀”(或“麦花雪白”)(2). “花落尽”(3).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 情况;高诗用“花落尽” “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两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 趣。(2018浙江杭州)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44、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牙璋辞凤阙,雪暗凋旗画,宁为百夫长,心中自不平。 铁骑绕龙城。 风多杂鼓声。 胜作一书生。(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 (2分)(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奇,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13. (1)飘飞的蓬草,(1分)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 也可)。(1分)(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 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2018四川宜宾)约客(南宋

45、)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醴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注释】刘十九:刘十九乃白居易堂兄刘禹铜,两人常有应酬。绿蚊:指浮在新酿 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两首小诗都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邀请老朋友来倾诉衷肠。它们无论是写声,还是绘 色,都十分精妙,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细细品读,回答下面问题。(1)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2分)(2)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附置上很有特色,试对“绿”“红”“雪”三字的表 现力作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1)答:雨声、蛙声写景中以声写静,烘

46、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看似百无聊 赖,实则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的独得之乐。(2)答:“绿”字描绘出新熟家酒的淡绿和浑浊粗糙,引发读者的联想;“红”字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 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法寒,越是如此,越能反衬出火炉 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2018四川达州)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箫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拄杖无时夜叩门。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此诗是六言绝

47、句。嗔:嫌怨。焙:用微火烘。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 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 望。B. 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 行的环境。C. 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 热闹场景。D. 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 术风格。(2018辽宁沈阳)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48、。(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I960年版)注贾至曾调守到此。5. 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3分)6. 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参考答案】5. 高山、落叶、秋风6.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2018江苏宿迁)【甲】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没漫。【乙】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2. 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己是寒冬时节。

49、【秋季之景】B. 【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C. 【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D. 【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13. 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参考答案】答: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归,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凌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 乂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乙】诗既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又表达J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2018湖南永州)【甲】归雁入胡天。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5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甲胃似鱼鳞。 千里暗黄尘。【注】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26.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 “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B. 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 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 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十内心

51、的低落与哀怨。D. 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 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27. 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28. 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26. C (“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27. 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 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诗句的理解 1分,答到“心系祖国、立志杀敌、报效祖国”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2

52、分)28.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 缕孤烟直上云宵: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口。此句选取了塞外 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 “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 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 凄清的边塞景色。(2018湖北黄冈)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1) 两首

53、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的态度。(2分)(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3分)【参考答案】20. (1)孤寂批评(2)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 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2017浙江杭州)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披仙阁上观荼藤二首(其

54、一)宋杨万里仰架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佳 荼紫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注释】可观:壮观。荼B(tuml):花名。仰架:仰望花架。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12.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知识卡片】理趣是指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与审美情趣。宋诗往往不排斥说理,但不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而要用具体生动、自 然和谐的美的形象来表现一定的道理.【参考答案】12.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 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茶蘑写诗人在观荼蘑时,花蝶相混, 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

55、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 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 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2017浙江丽水)【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2分)(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2分)【参考答案】13.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1分)。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 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1分)。(共2分)(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56、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1 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1分)。(共2分)(2017四川达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别夔州官吏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气白头俯低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注释】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步:码 头。白头俯似: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 竹枝词。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6.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

57、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 同情,写的深切动人。B. 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 诗人的惜别之情。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了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 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D.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D项中“别夔 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 任之际,通过标

58、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作者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 主要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2017辽宁沈阳)【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 根据地范阳一带。26.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

59、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 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野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7. 乙诗尾联中连用了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 “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28.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汨”,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26. B (2 分)27.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2分)28.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汨,这汨是伤心之泪。(2分)乙诗中的眼汨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o (2分)【解析】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意境是:烽火接连不断,家信断绝,而心中对亲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