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3417466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体系及需求结构重配(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重配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与调控取向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幅调整。多项指标显示,当前经济低迷主要是由于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不匹配,而不仅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外部需求的增长快速下降、 反危机的调控措施、增长阶段转换中需求的变化是引起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错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产体系调整需要较长时间,预计未来一两年宏观经济仍将在低位运行。2009 年四季度以来,我国 GDP当季同比增速已连续 11 个季度下降,到 2011 年第三季度已降至 7.4%,创下新世纪以来经济回落时间最长的记录。虽然多数机构预测 2011 年第三季度是年内低点,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回升概率较大,

2、但 2013 年经济能否进入稳定增长轨道仍存在较大争议。 在增速下行的同时, 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加大,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反常和相互背离的情况; 企业经营困难程度甚至超过 2008 年金融危机暴发时的状况;经济对宏观调控政策响应的敏感性与两年前相比明显变弱。 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过去四年多,为什么我国经济运行依然低迷,特别是 2013 年仍未有明显转好的迹象?从此轮调整的深度、 持续时间以及指标反映出来的新变化,可以推断经济运行面临的是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重新匹配的问题,而不仅是短期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生产与需求错配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引起外需大幅波动和快速下降; 房地产和汽车、 家电

3、等耐用消费品透支增长引起供需矛盾; 反危机期间形成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增长阶段转换开始后消费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生产体系调整的速度比需求结构变化要缓慢,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来两年经济运行仍不容乐观, 宏观调控应更加注重供给侧的政策措施,并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进度给企业留出调整产能的时间和资金空间。多项经济指标显示生产与需求结构存在错配生产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调整时间更长,调整强度更深,并伴随结构性变化和长期预期的改变。而后者调整速度一般较快,对宏观调控的响应更积极、更迅速。从一系列指标看, 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不匹配。(一) PPI

4、已进入紧缩区间 8 个月, CPI 仍在中位运行,生产与消费出现背离价格是供求信息的集中反映,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主要反映投资品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信息。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主要反映最终消费的供给与需求信息。由于生产结构调整慢于需求调整, PPI 与 CPI 出现短时间的背离常会发生。 但 2012 年以来, PPI 与 CPI 出现方向背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十几年来最大的(见图 1)。从图 1 可以看到,历史上,一旦 PPI 进入负区间, CPI 总是在低位并很快进入负区间。 2001 年 PPI 进入负区间时 CPI 涨幅为 1.6%,在四个月之后进入负区间。 2008 年 P

5、PI 进入负区间时 CPI 涨幅为1.2%,并且在 1 个月之后进入负区间。而2012 年 3 月份 PPI 进入负区间时, CPI 涨幅为 3.6%。到目前为止, PPI 下降为 -2.8%,而 CPI仍为 1.7%, 而且没有迹象显示未来几个月或是2013 年 CPI 涨幅会进入负区间。PPI 和 CPI 价格背离超过了 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况(1997年 PPI 进入负区间时 CPI 为 2.8%,而且在 7 个月后进入负区间)。 PPI 与 CPI 的背离以及传递受阻, 说明生产体系与消费或终端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生产体系不能仅通过调整产能以适应消费变化,而是需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进

6、行适应, 于是就增加了调整的难度和时间,增加了 PPI 与 CPI 间相互传递影响的阻滞。(二)外需增速大幅下降,迫使传统的内外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打破了原有全球经济平衡和产业分工格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世界贸易增速下降。 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出口增速大幅下滑。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增速一度下降到 -26.5%,在 2010 年恢复到 48.4%的高点。此后,出口增速又快速下降,到 2012年 7 月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为 7.8%。(见图 2)我国出口增速传统上一直很高,从 2002 年到 2008 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平均为 28%,但从 20

7、08 年三季度到 2012 年第二季度出口平均增速为 11%,2012 年前三季度出口累积增速不到 8%。 通常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的生产增速都要高于内需部门, 外需下降导致这一关系出现变化。图 2 为外需部门工业生产增速高出内需部门的百分比。 可以看到 2007、2008 年以后,外贸部门生产增速低于国内生产增速,2010年之后差距有加大的趋势。(见图3)对外生产部门已经适应了长期高速增长的情况,其资产状况、预定的投资都是以未来高增长为依据的,外需的快速下降, 必然导致对外生产部门的生产体系进行调整,改变我国已有的内外生产结构关系。(三)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反映生产体系不能

8、适应需求变化从 2000 年到 2008 年,我国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平均增速3.2%,2008 年到 2012 年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平均增速为12%,2012 年 9 月份亏损企业同比增速上升到26.9%,2008 年之后这一数值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与此同时, 2012 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均为负值。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亏损面加大,反映生产体系与需求不匹配,正在进行市场化的调整。从结构上看,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约为-2.5%,而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平均为-13.5%,进一步反映外贸企业面临调整的压力更大。(四)工业增加值、存货、投资等指标反映经济正在经历程度较深的调整工业增加值累计

9、同比从 2010 年 2 月份的 20.7%下降到 2012 年 10 月份的 10%,下降持续 32 个月,是 2000 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调整。 2000 年以来,央行统计的 5000 家工业企业有三次去库存过程,持续时间分别为12 个月( 2001 年 12 月开始), 17 个月( 2004年 12 月开始), 30 个月( 2010 年 6 月开始)。从存货调整持续时间看,本轮调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反映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产量调整而是产能的调整。 2012 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稍高于 20%,而2008 年金融危机时, 投资增速也在26%以上,投资超预期的大幅下落反映生产

10、体系在进行面积较大的资产调整。多重因素导致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当前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的错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外部需求增速快速下降;其次,应对危机时的经济保全政策在减缓危机影响的同时干扰了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最后,我国正处于中长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加大了生产与需求的错配程度。(一)外需出现大幅、曲折变化,增加了对外部门生产调整的难度从 2008 年到 2012 年已经有四年时间,通常生产体系的调整应该见到一定效果。但从外贸企业的亏损和利润情况看调整仍在进行。生产调整持续时间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外需增速下降的幅度大,速度快。我国出口增

11、速长期处于 20%以上的高位,外贸企业投资和生产组织都是以高速增长为基础的。增速突然发生大幅下降,生产体系难以快速适应。第二,外需下降过程中出现波动,向外贸企业传递了混乱的信息。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出口快速下降出现负增长,但持续时间不长又恢复到 20%以上的增速。直到 2011 年 9月,出口增速仍高达 20%(见图 4)。出口波动使企业很难及时得出世界市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判断。而且,经历过 2009 年的快速回落和 2010 年的恢复,外贸企业在调整产能时会更加谨慎。(二)危机中的调控政策使生产体系偏离需求的自然趋势面对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一揽

12、子经济刺激政策。 经济刺激政策是危机时期保全生产体系的唯一选择,通过刺激政策提升了消费者、生产者的信心,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 但是任何调控措施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调控措施加大了生产和需求的扭曲程度。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投资刺激措施形成部分偏离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 2008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相对过热状况,调控的主导思想是防过热,防通胀。下半年金融危机突然而至,调控政策很快转变为保增长。 在经济过热中应该受到抑制的项目和投资,在宽松的宏观环境下反而进一步加强。此外,调控中宽松的信贷政策也使一些优势和前景不明显的项目得以上马。第二,快速到来的冲击以及随后的调控政策干扰了企业对于未来

13、增长速度的误判。 外部冲击持续时间不长, 政府就强力介入进行了调控,这一过程强化了2008 年之前形成的乐观预期。也正由于存在这样的背景, 2009 年调控政策的带动作用格外明显。中央投资带动了大量地方和民企投资,最终,投资非但没有跟产量同样向下调整,还出现了逆向运动。 (见图 5),2009 年过度投资是建立在对未来错误预期之上的,投资的效益必然大打折扣。根据IMF 的预计,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仅为60%,2008 和 2009 年大约为 80%,调控中大规模投资后下降到 60%,这一水平甚至低于美国危机时66.8%的水平。第三,消费刺激政策加大了消费需求和生产体系之间的矛盾。为了保持经济稳定

14、增长, 危机期间除了政府主导的投资、 宽松货币政策外,还实行了汽车下乡、 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也提前透支了消费能力, 并误导了相关消费品生产的投资。一旦政策退出,在需求侧存在较大缺口的同时,生产侧也会由于之前的投资形成产能过剩。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房地产调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也都对目前需求与生产的错配产生了影响。( 三 )增长阶段转换中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大了需求与生产的错配近年,从企业、行业、宏观和区域层面都隐约反映出增长乏力、预期不稳的气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力量通过比较国际上已实现工业化的几十个国家的数据, 结合国内区域数据和供求要素多种指标

15、得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期的判断,即要从平均接近于10%的高增速降到 7%或以下的增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是经济从高增速平衡向低增速平衡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根源是社会需求不再支持高速度的增长。从需求上看,以住房、汽车为核心的消费结构升级进入调整期,房地产、汽车销售都进入平缓增长的阶段,而服务业的占比则逐步在上升。住房、汽车类产品的生产链条长,中间投入品多,资本有机构成高, 而服务类产品对生产体系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生产与需求错配的程度。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结构调整和产量调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调整过程。结构调整是中长期的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伴随着生产、存货、投资

16、的深幅调整。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亏损面会出现反常增加,利润下降较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但经过结构调整后,经济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预计未来一两年,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增速会保持在低位。宏观调控要认识到结构调整与产量调整的差异,引导、配合调整过程。在调控政策制定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认识到经济调整所需时间较长,防止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影响到生产调整的进程。 生产体系调整需要较长时间, 在此过程中经济运行比较低迷。 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能够提高经济增速, 但会进一步扭曲市场信息, 起到相反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并没有通胀和失业的压力,而企业亏损是生产调整必须经历的过程, 只要没形成大范围企业亏损或破产引发的

17、金融风险, 就没必要实行进一步的需求刺激政策。第二,掌握调控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调整生产留出时间和资金空间。 企业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单元,根据需求变化改变企业资产配置和组织形式是常有的事。然而,一旦在调整中企业现金流断裂, 走向破产,其作为一个生产组织所具备的功能就会完全损失,从而损害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虽然 2008 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有四年,但企业真正意识到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行生产调整的时间并不长。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应该把握力度,特别是应实现稍宽松一点的货币政策, 为企业留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加大供给侧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可根据情况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体现产业政策的税收或者支持补助优惠措施, 让企业自己在竞争中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要充分利用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等措施达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的目的, 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