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2629265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地理:1.2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学年地理教学精品资料 2019.5第2课时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及我国的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板书)师:请看下面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什么。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集中的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

2、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师:对。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往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3、。(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

4、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北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人口的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

5、迁出区人口相对过剩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即拉力)就越大。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的影响?(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

6、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师: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人迁移是为了结婚,也有些人迁移是为了实现家庭团聚。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师:以上我们所分析的是外部环境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有时人自身的原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即拉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活动与探究阅读案例2“美国

7、的人口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生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原因有: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密度及数量较少;经济发达、个人需求等。生2:导致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地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活动与探究调查你所居住的社区里哪些人口是迁移来的,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对迁入区的影响的小论文。课后练习1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基本原因是 ()A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

8、衡B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C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差异D各地区生存条件的相互吸引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婚姻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交通和通信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C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殊影响D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3下列现象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去外省旅游、购物B由印度向中东劳务输出C由中国去美国长期定居生活D由山西省去广东省定居生活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环境是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C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D从宏观上看,政府的经济布局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5工业社会

9、人口迁移的目的是追求 ()A食物B土地C劳动资源、劳动对象、劳动力及市场的优化配置D人地关系的协调6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答案:1A2C3C4A5C6C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比较低。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4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万

10、人以上。人口迁移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19541984年我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阶段总迁移量年均迁移量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58亿2797万19611976年低潮时期2.548亿1593万19771984年回升时期1.437亿1796万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的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

11、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而自发人口迁移和流动相对较少(见下表)。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迁出、迁入平衡地区西藏净迁入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广西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

12、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2000多万。自此以后,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与以前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但是,这一时期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例如上海市。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第一,我国是一个

13、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业中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据估计,1984年我国共有9785万剩余劳动力,1994年这一数字达到2亿人,到2000年进一步增长到3亿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政策,隔绝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村过低的劳动生产率,使农村无法向城市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农民即使进入城市,也无法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因而为数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长期掩藏在低效益的农村集体经济之中。70年代后期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一方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业能够为城市和工业提供足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使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成为相对“自由”的劳动力,不像过去受到农村集体的限制,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了流动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已无力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而进入城镇几乎是农民的必然选择。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除县城以外的各类县镇、乡镇、集镇,包括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全部对农民开放。迁移人口须在

15、集镇内有固定职业,或者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可以在镇内务工、经商、办服务业;人口迁移后应在公安部门落常住户口,并进入“非农业人口”的统计范围;迁移人口的口粮自理,但可凭有关部门发放的加价粮油供应证到粮食部门购买。虽然这项政策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仍然有种种限定,但是这是在多年严格限制后第一次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敞开了一条门缝。从此,农村人口进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展开。特别是城市粮油和副食品供应制度的改革,生活资料供应的放开,使农民进入城镇以后能够购买到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不再受各种供应票(券)的限制。这种变化,从人口流动

16、的接纳地(城镇)方面,部分地消除了人口流动的障碍,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流动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迅猛增长起来。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国家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些曾经使农民的收入有过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度缩小。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农业由于生产资料涨价,工农业产品价格差距扩大等原因,发展相对比较慢,使得城乡之间的

17、收入差距不仅恢复到了改革以前的高水平,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以农民收入为例,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中、东部地区农民收入高于西部地区的情况。8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平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甘肃省相比,差距由80年代初期的2.69倍扩大到90年代中期的5倍以上。三、北京的人口迁移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科技教育中心,近些年,迁移人口在不断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迁移人口是指从1995年11月1日到2000年10月31日的五年间,人口居住地发生了跨乡镇街道的变动,其中包括伴有户

18、籍变动的迁移,也包括没有户籍变动的迁移。同时,按照来本乡镇街道居住前的户口登记地,可将迁移人口划分为市内迁移和市外迁移,市内迁移是指本市区县之间以及乡镇街道之间的迁移人口,市外迁移是指由国内其他省市迁移到本市居住的人口。(一)迁移人口的状况1迁移人口逐年增加19962000年全市迁移人口变动情况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后一直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的,即非迁移人口仅占34.6%,五年前迁入本乡镇街道居住的占38.4%,五年内迁入本乡镇街道居住的占27.0%,迁移人口要占全市人口的2/3。从五年内迁入本乡镇街道居住人口的迁移时间来看,1995年11月1日12月31日迁入

19、的占1.8%,1996年迁入的占9.0%,1997年迁入的占12.8%,1998年迁入的占19.8%,1999年迁入的占25.0%,2000年1月1日10月31日迁入的占31.6%,迁移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市政建设、危房改造和居民住宅建设的发展,是市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迁移人口中,市内迁移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占47.4%。从市内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来看,拆迁搬家的比例最高,占40.7%,其次是学习培训和随迁家属,分别占17.1%和11.7%。造成拆迁搬家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五年来我市危房改造、住宅新区的开发和市政建设的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市改造危旧房屋150片,430万平方米,使12万户

20、居民迁入新居,同时,19962000年全市楼房住宅竣工面积达到5940.5万平方米,再加上市区内平安大道、白颐路、朝内大街、菜市口南大街、两广路等道路修扩建以及金融街、王府井商业区、西单商业区和市区绿化隔离带的建设,使大量的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发生变动,市内迁移人口大量增加。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构成单位:%迁移人口合计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学习培训拆迁搬家婚姻迁入随亲家属投亲靠友其他市内迁移1003.73.35.817.140.78.411.73.85.6市外迁移10068.31.70.710.31.12.49.25.01.43.市内迁移人口一半以上是本区县内迁移由于拆迁搬家是市内迁移人口的主要迁

21、移原因,因此迁移人口在选择新的居住地时,一般要考虑子女上学、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以及交通的方便程度等因素,所以,新居住地一般是在原住地附近。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在全部市内迁移人口中,58.8%的人口迁移到本区县的其他乡镇街道。从分地区的情况来看,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的市内迁移人口中分别有47.1%、53.9%和77.7%的人口属于本区县内的迁移。4城区人口向近郊区转移城区的危房改造和道路的拓宽,使大量的人口居住场所发生变动,由于城区面积较小,而新的居民住宅区大部分又是建在近郊区,因此,城区人口大部分迁移到近郊区居住。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在城区迁移到其他区县的人口中,78.4%的

22、人口迁入到近郊区,14.3%的人口属于城区之间的迁移,7.3%的人口迁入到远郊区县。5市外迁移人口增幅较大在全市常住人口中,19962000年五年内由外省市迁入北京的人口已占14.2%,与1995年的5.4%相比,上升了8.8个百分点,五年内市外迁移人口增幅较大。从迁移原因来看,务工经商是主要原因,占68.3%,其次是学习培训,占10.3%。这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和科技教育中心,社会经济发展快有很大的关系,必然会吸引大量外省人口来京学习和务工经商。(二)迁移人口对北京人口的影响1迁移人口使近郊区人口大幅增加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四个城区人口为211.5万人,比1995年的258.6万人,减少47.1

23、万人,四个近城区人口为638.8万人,比1995年的483.1万人,增加155.7万人。主要原因是,城区的面积小,人口密度高,为每平方千米24072人,能容忍的人口数量必定有限,而近郊区的面积为1282.8平方千米,是城区的15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58人。同时,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城区建设的重点是在保护老城区和文物古迹的前提下,进行危房改造,拓宽道路,改善交通环境,建立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商务办公区;近郊区建设的重点是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中央商务区,而大量新建住宅区又是在近郊区,这样必然造成人口向近郊区迁移,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市内迁移人口中59.8%的人、市外迁移人口中

24、63.6%的人迁移到近郊区居住,致使近郊区的人口大幅增加。2市内迁移人口使“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市内迁移人口绝大多数是由于拆迁搬家、学习培训和随迁家属造成人口的居住地发生了变动,从原来居住的乡镇街道迁移到其他乡镇街道居住,但由于种种原因户口仍然保留在原住地,户口并没有随着人的居住地变动而改变,形成了人口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情况,即“人户分离”。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市1102.3万人的户籍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有223.6万人,其中整户“人户分离”有57.1万户,160.6万人,“人户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也给户籍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3市外迁移人口是全市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2000年人口普查,全市登记的常住人口为1356.9万人,比1990年的1081.9万人,增加275万人,增长25.4%,其主要原因是市外迁移人口的增加。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19962000年,由外省市迁入北京的人口已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4.2%,2000年全市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已达到256.8万人,可见,市外迁移人口,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是我市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