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70941276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我们总焦虑于教孩子技能,但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

2、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因:父母不喜欢她果:上司不喜欢她广州女孩叫阿云,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

3、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

4、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有数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企业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三兄弟最高学历都不

5、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是非常贫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希望一对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儿子一次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然后得到了一顿暴打。这对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都能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女儿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恨。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而儿女也学会残酷,儿子是“残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不仅如此,多数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

6、模式决裂,他们的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的恨意。在国内知名的天涯论坛上有一个题目为“曾多次毒打、侮辱子女的父母们,你们给孩子跪下!”的帖子,其中一个受过父母虐待的网友写道,她尽管很想做一个好人,但一看到柔弱的东西,譬如小孩子、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她就忍不住想折磨它们。这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会因为我们意识中多么想做一个好人就能终止,这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强大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来,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当然,父母与子女的糟糕关系,并不仅仅是极端的棍棒教育,还有很多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忽视。我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拍到的一个小女孩。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2

7、006年,我出差去俄罗斯,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厅,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穿着也非常精致,她的又帅又有气质的老爸,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去叶卡捷林堡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在等待的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女孩不断地纠缠她的爸爸。她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仿佛生怕打搅他,然后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什么。但爸爸没一点反应,不说一句话,不吭一声,胳膊仿佛钢铁铸的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是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觉得有点无聊,于是离开爸爸,自己去玩。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仍然是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

8、爸的胳膊,说点什么,但爸爸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点反应,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无聊地离开,过了几分钟后又来碰一下爸爸。这样过了约半个小时,女孩彻底打消了要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她一会儿跳下舞,一会儿唱下歌,但动作很轻,声音也很轻,仿佛生怕打搅周围的人。再过了半个小时后,登机时间到了,这位老爸合上书并放进行李包,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那眼神仿佛在说: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小女孩则羞涩地笑了一下,那种微笑中,有一点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我真是有点寂寞啊。”这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老爸对女儿的第一次关注。我想,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

9、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自我评价=内在的父母的评价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得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再固执己见,而会开心地帮我们去催,于是问题也很快解决。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

10、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决不会盛气凌人,也决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等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她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

11、,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她们投射她的夸奖时,她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

12、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转微博博文:武志红 发布于2014年10月28日 09:51;此文收录于为何家会伤人一书。)性格如何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耳熟目详的一个格言。学心理学越久,我就越相信这句话。那么,性格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性格,是通俗的说法,换成心理学专业说法,即人格。所谓人格,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形象表述,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性格,是一种关系。这可能会让人发晕。性格,譬如自信、自卑、倔强等等,怎么会是一种关系呢?先讲讲自

13、信。自信,通俗理解,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然而,从逻辑上讲,不存在A相信A这回事,存在的,只能是A相信B或B相信A。那么,什么叫自信?简单表达,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在的另一部分。套用客体关系理论的话,准确的表达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所谓自卑,也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所谓倔强,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说,凭什么!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6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我们就会不断将这个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精神分析学派有决定论的色彩,而且是童年决定论。决定论听起来有些悲观,但它绝非说,你的客体关系模式就不可改变了,它当然可以改变,改变的办法就是,认识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